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Education Reform)

目录

什么是教育改革

  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R.G.Havelock)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婴幼儿与少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规律。

教育改革概论

  在教育改革的研究文献中,有许多术语是交替使用的,我们经常见到的有:变革(change),改革(reform),革新(innovation),改进(improvement),革命(revolution)等。

  从这一界定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教育改革是以"教育现状的变化"为判定标准的,无论我们在理论上,思想上有多么美好的构想,如果不引起教育实际现状的变化,都不能称之为教育改革;

  其次,教育改革是以"有意义的转变"为标志的,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有着显见的具体效应或结果,意味着教育的最初状态与以后状态的明显不同;

  再次,教育变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所表达的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变化与改变,而不必然地是一种进步或改进。换句话说,教育改革的结果可以是正向的(教育改进),也可以是负向的(教育退步)。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颈其实就是文凭这张薄纸,站的高一点来看,捅破这张薄纸,教育改革就会有很大收获。

  ①学校教育垄断是学校对学生的剥削,学生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应该有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空间和时间。

  ②学校教育的目的最基本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是培养人才,再者就是培养精英。

  ③教育改革应该主要围绕着教师教材和考题的改革,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考题才是教育之本。

  ④学校教育的方式不仅要注重实用,还要注重理论,更要注重修养。用培养自然人的思想来教育,还是用培养社会人的思想来教育,关键看这个人是否有觉悟,是否有理想,是否爱学习,所以需要区别教育。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中。

  ⑤学校教育应当注重素质教育,所以不要有侧重学科,一视同仁,全面要求;学校教育应当注重基础教育,所以各学科的考试分数至少应该及格。

  ⑥学校教育学到的是系统化知识思维方式以及主流意识形态,而其它教育途径获得的是碎片化的知识生活常识以及社会经验。其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⑦国家在进行教育改革和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应当加快经济建设,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量,使学有所用,避免读书无用论的市场论调以及人才流失的风险。

  ⑧智力要集中,科研才有效,技术才能不断的革新。军事科技应该是国家技术的领头羊,产学研应该率先并主要应用于军事科技的发展,所以国家可加快军事技术的研发,而只在战时量产,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先进的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这样既可减少国家不必要的投入和永占战略制高点,还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⑨教育改革注重点,一悟两务三龄四观:悟性;务虚务实;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实际年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五项素质四类教育三种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社会素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智商情商逆商

  ⑩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的选拔人才。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双重标准,国家重理论,所以学历很重要;企业重实用,所以技能很重要。事业单位负激励,所以选拔要严格;企业职称正激励,所以选拔可放宽。

  ⑪时代变迁,读书观的转变,以前读书要符合国家的评价,读书要符合企业的评价,未来读书要符合社会的评价。注重点从意识形态知识技能再到个人修养。

  ⑫在发展中国家,直接学习的效率要低于间接学习的效率,而直接学习的机会成本却要大于间接学习的机会成本,因此读书无用论否定的不是知识更不是智慧而是效率。发展中国家的效率低于发达国家,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知识转化内能的基础上。

  ⑬未成年的教育以思想为主导,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身体还在发育,各方面都有提升空间,思想决定了他们的品质;成年人的教育以利益为引导,成年人思想成熟,身体成型,各方面处于稳定状态,利益决定了他们的取向。

各国教育改革

美国教育改革

  20世纪初,随着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完成,新兴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壮大,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受到威胁,正是出于重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适应时代新变化的目的,杜威(JohnDewey1859~1952)才向以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14)(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发起了进攻,提出了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入以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为核心的"冷战"阶段,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标志着在美苏两强的争霸中,苏联开始在空间技术上领先于美国.为了重新争得在与苏联竞争中的优势地位,1958年9月公布了战后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1958年国防教育法》,授权美国联邦政府使用财政拨款手段援助教育业,以培养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能满足国防需要的人才.为了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传授给青年学生,1959年9月,在联邦教育局,全国科学基金会,空军,兰德公司等资助下,美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组织了35位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在科德角的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改进美国中小学自然科学的教育问题,从而拉开了美国课程改革的序幕.由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领导学科结构课程改革引导了后来的全球性课程变革.

德国教育改革

  2001年11月,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公布《比萨调研》报告震惊德国上下,这个以评比各国基础教育为目的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包括美日等32个国家地区中,德国中小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基本指标评比上名次不高,这样,向来以高质量自居的德国引起强烈反响。

  2003年7月,新比萨调研结果,在调查的43个国家和地区中,德国阅读21名,数学和科学都是20名。(阅读上芬兰和加拿大分列12名,数学科学上是日本韩国。)

  这样,德国开始检视其教育:德国在中小学投入方面,从一年级到15周岁,生均支出4.1万欧元,而第一的奥地利是7.1万欧元,政府把更多的钱投到了公路补贴亏损企业上。

  改革:改半日制为全日制(从施罗德允许拨款,将更多的学校改为全日制,约三分之一为全日制学校);增加外语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留级(学生及家长会收到学校推荐的个人学习计划)。

日本教育改革

  任何重大的带根本性的教育改革,总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任何重大的带根本性的教育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个修改完善的过程。日本的教育改革也是这样。日本重大的带根本性的教育改革有三次:第一次是明治维新初期的教育改革,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教育改革,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每次改革之前都有其历史背景。

  日本自1872年起颁布《学制》改革教育,到1992年,已经120年。这120年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由于日本的当权者实行军国主义路线,教育走入歧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的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以后不断地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国民素质,培养了各种人才,适应了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赏。日本的教育改革为何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列举许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恐怕应该包括下面3点: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教育法令法规。

  2.重视对教育的投入。

  3.从本国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出发,确定教育改革的方针原则。

  如何处理发展学生个性与打好共同基础的关系,是世界各国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面向21世纪,都必须认真妥善解决的问题。近10多年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原来只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国家,很注意打好学生共同需要的基础,主要作法是加强必修课程。原来只重打好学生共同基础的国家,很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主要作法是重视选修课程,但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个性与打好共同基础并不是很简单的。有的国家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做法影响很深,虽然不断发表改革的“宣言”,但很难落实,收效甚微。有的国家貌似勇于改革,对传统全盘否定,实际此路不通,自然谈不上有效果。处理好前述两方面的关系,需要对本国的情况和将来的需要有明确的认识,改革的方针原则既科学又可行,方针原则制订之后还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师资培训升学考试就业考试等方面制订互相配合的实施方案。日本的教育改革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可供参考。他们的认识和做法有两点得注意:

  1.为什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何谓个性。

  2.怎样看待发展个性与打好共同需要的基础。

韩国教育改革

  二战后,韩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这些政策对扩大韩国教育机会平等促进教育民主和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有效地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实现。然而,由于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遭遇了一些阻滞,对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教育立国一直是韩国政府的发展战略。在普及基础教育的过程中,韩国政府一直把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调整教育政策的优先发展目标。此外,机会平等的思想自韩国引入现代学校制度以来就始终渗透于其中,由此,实现教育机会平等也就成为韩国政府普及基础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

  韩国自建国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一共颁布了7次全国课程改革政策,希望以此来不断提高韩国基础教育质量,以应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人才规格和素质不断变化的要求,以及化解教育内部诸如学校崩溃课外补习不断升温家长对学校教育不信任等方面的危机。

新加坡教育改革

  新加坡的物质资源匮乏,1965年独立后一直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精英人才的培养,对不同学力学生从小严格筛选,推行效率取向的科学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科学教育从原来的效率取向转变为能力取向。能力取向的科学教育改革主要表现为: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的统一,经典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平衡,理论知识理解应用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课程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科本位与课程综合化的互补五个方面。

中国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分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等多个方面。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进西学,推广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1年,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凑提出“兴学育才”改学制变科举立学堂,仿日本学制。1902年8月15日,清廷颁布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公布后遭到诸多批评,因而未能实施。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张百熙等人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为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法定近代学制系统,标志着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宣布自次年起,科举制度废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此后,新式教育在中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所进行的素质教育除受国际趋势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具有内在独特的文化连续性。中国在"素质教育"名义下所进行的改革,实际上解决的都是供求矛盾问题。在建国初期,中国就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由于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开门,翻身得解放的工农群众都希望能走进校门。然而,当时的学校数量有限,所以希望受教育人数的无限性和国家所能提供的学校数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随着入学机会的增加,学成者要求升学与上一级学校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又重新凸显,当时国家还无力解决这一继发性的矛盾,因此就导致了为了升学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片追"搞了没几年,就被淹没了,"上山下乡,向工农学习"代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又重新燃起了莘莘学子的求学热望.累积了十年的青年要一次性地拥入大学的门槛,其竞争之激烈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片追"又一次成为学生的选择。

  严峻的"片追"局面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5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政策,即扩大中等教育层次中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普通教育的数量。国家期望通过学生分流来缓解升学压力。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出口只能就业,普通教育的出口就是升学,所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就演变为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双轨体制"。

  尽管这一政策在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甚至一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达到60:40左右,但毕竟高校招生人数有限,而且随着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所导致的中等教育人数总量的增加,普通教育内部的竞争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激烈了,其重要表现就是由"片追"转向"应试"。一时间,"应试教育"成为社会口诛笔伐的对象,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倡导的新目标.高等教育供给不足是素质教育难以前行根本原因所在。在经过多年的讨论之后,教育部终于痛下决心,于1999年作出"高校大扩招"的战略决定,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从"两种教育制度"到"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再到"高校大扩招",无不反映出科举传统对当下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发展目标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措施

  高考制度变革

  第一,应该将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和民办大学进行分类的独立考试。

  建议国家集中力量办好10所一流国立高校,每省办好1—2所省属高校,有条件的地市办好1所市属大学;国立大学要面向全国公平招生,必须是全国统一的试卷或者的国立大学联考的试卷,严格按照分数录取,不允许有地区的分数差异。可以定向为边远地区培养人才,但是也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而且大学毕业后必须根据合同去边远地区工作一定时间。省属和市属大学可对该地区学生实行适度优惠入学政策。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采取国外社区大学凭高中毕业证书免试入学。民办学校则完全自主录取。所有学校必须把录取的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第二,把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大学。

  让大学依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色而择优选才,有人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大学的权力太大,甚至会产生腐败,其实不必担心。大学总是需要自己的声誉和质量的,同时有监督的机制,我相信大学会比以前更加珍视质量。同时,我们不赞成各省和直辖市自己举行考试,因为各省市的分数缺乏可比性,也为录取的二重标准创造了条件。如果各省市一定要进行自己的高考,那么其分数应该只对自己所管理的学校有用,而不是全国通用。

  第三,改变单一的分数决定方法,建立综合的招生评价体系。

  在高校招生选拔上,考试分数不应该是高考录取的惟一标准,应该探索在考试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科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与社会服务的记录。只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招生录取,逐步把大学录取标准多元化,才能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进行。同时,应该尽快制订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程序,为那些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文学艺术体育技能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就和具有公认的特殊才能的学生,开通免试升入高校深造的直通车。这种只为数理化奥赛开绿灯的做法应该尽快纠正。

  第四,要建立各种学校之间的立交桥。

  应该尽快加强学校之间的学分互相承认和交换,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通过一定的鉴定程序,为优秀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条件。这样,如果省属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国家重点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市立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到省属大学直接插班学习,参加高考的学生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一旦考进大学,也会奋发努力,不会象目前进大学就万事大吉混文凭了。

  第五,增加考试的次数,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将考试中心变成真正的管理机构。

  教育体制改革

  1.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走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全社会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国家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好人士捐资助学。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国际合作办学。举办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资格的各类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3.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国家颁发基本学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学校人员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和教职工基本工资标准等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权确定该地区的学制年度招生规模,确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确定教师职务限额和工资水平等。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权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城市教育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县乡两级政府要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级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规划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促进“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的有机结合,落实科教兴农战略。要积极推进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城市教育管理的新体制。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员工办好学校。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

  4.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要在招生专业调整机构设置干部任免经费使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分别不同情况,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运行机制。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要重视和加强决策研究工作,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等提出出咨询建议,形成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直接管理一部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在高等教育中起示范作用的骨干学校和少数行业性强地方不便管理的学校。在中央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指导下,对地方举办的高等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和权力都交给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这个精神中央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扩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包括对中央部门所属学校的统筹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充分论证严格审议程序,自选解决办学经费,以及统筹中央和地方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条件下,有权决定地方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设置高等学校,由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国家教委审批。在国家教委与中央业务部门的关系上,国家教委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中央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人才预测和规划,协助国家教委指导本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负责管理其所属学校,包括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决定所属学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经费筹措学生就业等,随着中央业务部门职能的转变和政企分开,中央业务部门所属学校要面向社会,其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继续由中央部门办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联合办交给地方政府办企业集团参与和管理等不同办法。先进行改革试点,逐步到位。

  5.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改变全部按国家统一计划招生的体制,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在现阶段,国家仍要提出指导性的宏观调控的招生总量目标,并通过国家任务计划重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基础学科边远地区和某些艰苦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计划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收委托培养和自费生的比重,这部分调节性计划由学校及其主管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确定。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设立贷学金,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校均可设立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报考国家重点保证的特殊的条件艰苦的专业的学生给予奖励。改革高等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国家任务计划招收的学生原则上仍由国家负责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就业,实行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就业方案,并逐步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委托和定向培养的学生按合同就业;自费生自主择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与此相配套,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就业咨询指导职业介绍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

  6.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

  通过试点,改进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生导师的审核办法,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在培养教学科研岗位所需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采用多种形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习期间,实行兼任教学研究和管理等辅助工作的制度,其待遇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所兼工作的实绩,参照在职人员的水平,由学校确定。

  7.改革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

  对于不同层次和科类的学校,拨款标准和拨款方法应有所区别。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方法,逐步实行基金制,在国家和地方预算下达的教育经费之外,学校可依法筹集资金

  8.加快改革中专技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

  参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精神,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地方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联合办学和委托培养自费等形式,使毕业生面向城乡多种所有制单位就业。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由国家制定,地方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

  9.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在合理定编的基础上,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聘任制,在分配上按照工作实绩拉开差距。改革的核心在于,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

  10.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同教育体制改革相配套。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考核录用制度,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逐步建立职业岗位资格考核机构,实施各种岗位的资格考试和资格证书制度。--改革高等学校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制度。评定职称既要重视学术水平,又要重视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工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绩。高等学校教师实行聘任制。中小学逐步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和职务等级制度。--动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用人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拉开档次。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到农村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工作,各地要制定津贴和奖励政策。

  11.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

  制订教育法律法规,要注意综合配套,逐步完善。要抓紧草拟基本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当前急需的教育法律法规,争取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地方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加快制定地方性的教育法规。

  12.加强教育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和试验。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和回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积极开展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密切教育科研同教育决策教育实践的联系,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试验。

  课堂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

  在很多学校,课程内容“老旧死”,超时排课挤占副课现象突出。2011年年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19个新课程标准发布,减少了课程容量降低了课程难度,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既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又不随意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去锻炼。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落实好有助于提升人文和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

  2.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很多学校仍然沿袭着“一块黑板一支笔,一人从头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使课堂乏味学生厌倦。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勤于动手,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2]

  教改状况

  在长春重庆徐州等地“封杀”奥数后,成都又坚决斩断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生命线”;北京等地宣布从2010年开始取消普通高中借读费,决心以此根治择校痼疾;山东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招生的参考依据,打破了“唯分数论”的旧有人才评价体系……

  回眸2009,教育改革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决心,着手解决颇具争议颇为复杂的矛盾,虽然依旧是阻力重重,改革“路线图”却在各地积极的自主探索中日渐明晰:在四川成都,以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大工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模式正在形成;在浙江杭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正在拓宽;在安徽铜陵,“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均衡教育正在实现……

  回眸2009,教育改革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以虚心而开放的姿态聆听着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声音:面对钱学森先生“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追问,温家宝总理用到中学实地听课的方式,和人们一起探寻答案。

  “温家宝总理以这种实地调研的方式关注教育,是对教育的尊重,更是对改革的鞭策。”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说。

  面对11位教授的联名致信和广大网民的殷切期盼,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初次露面便表示:教育管理者要“耐心听”,“然后把工作做到家”,就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正在以改革创新之举,呼应民众迫切的心声和需求:上海市教委通过政府买单委托民办教育机构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广西柳州市投入3000多万元,为近10万名贫困学生送去“免费午餐”;江苏省从2010年起,为所有残疾学生提供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回眸2009,已经开展的教育改革宣告着一个个阶段性成果: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政策已全面惠及2.59万所城市中小学的2821万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全国将为此投入约370亿元;作为素质教育改革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全线铺开,在高中阶段推广至全国25个省(区市)……然而,刚刚开展的教育改革还需经历实践的检验: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还需要各级政府和学校切实承担起责任。北京大学实行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还需要全社会的宽容心态和招生制度的不懈探索。再过一段时间,经过意见征集和专家讨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初稿即将公布,并将再次启动新一轮意见征集工作。可以预见,任何一项既有的改革,都将在这项教育改革的世纪工程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任何一种善意的争论,都将为这道复杂的教育难题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考。

  教改纲要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听取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纲要》编制工作的汇报。

  会议指出,未来十年是中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纲要》的研究制定历时一年零九个月,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已基本成熟。

  会议强调,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

  第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第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创新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扩大办学自主权。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第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扶持困难群体,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第五,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

  会议强调,为确保《纲要》目标如期实现,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香港教育改革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主要是指香港主权移交之后,就教育政策及制度上之改革。

  香港教育改革的讨论重点,主要集中在香港中学的教学语言政策中小学结龙计划杀校政策引进副学士制度大学学士课程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中学改为六年制通识教育成为必修科目,以及将香港中学会考与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合并成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等。

  香港政府自2000年10月起全面推行教育改革,涉及的层面由幼儿教育以至高等及持续教育,而整体的方向是推动均衡教育,并鼓励终身学习

  在改革措施方面,触动了多个范畴,其中包括课程教学方法入学制度和评核机制。此外,学校的权力和透明度亦受到更大的重视。

  社会上大部分意见均赞成改革教育,唯同时认为政府在推行时的步伐过急,以致学生教师和家长无所适从。

  人才是香港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为配合知识型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投放大量资源。在2003至04年的财政年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经常开支便达493亿港元,达全港总支出的一个很大百分比。

台湾教育改革

  1987年台湾解除长达三十多年的戒严,在政治体制的转型下,社会风气随着民主开放,社会各界纷纷提出改革诉求;在教育方面,民间教改团体也陆续成立,为当时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言。自此,台湾的教育开始进入风起云涌的阶段。1990年代以来一连串的教育改革措施,不论是法令师资课程教学教科书财政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变革。由于教改牵涉层面相当广,实施至今各界给予不一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