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Socialism)-社会学思想
目录 |
社会主义是一套经济体系和政治理论,解释颇多。一种解释是主张或提倡公共或是整个社会作为整体,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其提倡由集体或政府拥有与管理[生产工具],以及分配物资。社会党国际的法兰克福宣言又认为:“在这种制度下,公共利益优先于私人利润的利益。社会主义政策的当前经济目标是充分就业,增加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实行社会保障和推行收入与财产的合理分配”。
社会主义分为了诸多流派,从建立合作经济管理结构到废除等级制度以至于自由联合。实际上,无法简单地用一个定义来包容所有流派,各派区别存在于应当建立何种社会共有的形式,包括劳工合作制、公有制经济、国有制或全民所有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的比重,生产单位应当如何管理组织以及国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总的来说,一个社会主义系统应该包括一套收集生产并分配的系统,直接用于满足经济需求和人类需要。物品和服务的目的应当是为了直接地使用而不是为了因资本积累需要而产生的私人利益。账目核算不应基于金融层面,而应该基于一个通用的体力劳动指标或者是直接基于劳动时间。
作为一项政治运动,社会主义的政治哲学主张从改良主义到革命社会主义均有分布。如国家社会主义主张推动生产、分配和交换全方位的国有化来实现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倡导工人传统地控制生产方式,反对国家权力来进行管理;民主社会主义则通过民主化进程来寻求建立社会主义。
现代社会主义理论始于18世纪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发起的批评工业化与私有财产对社会影响的政治运动。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诸如罗伯特·欧文曾试图建立一个自给自足并脱离资本主义社会的公社;而克劳德·昂利·圣西门则创造了名词socialisme,提倡技术官僚与计划工业的应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设计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通过除去导致不合格与周期性产能过剩的无政府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来允许广泛应用现代科技从而合理化经济活动。在19世纪初时,社会主义还只是表明关注社会问题;到了19世纪末时,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了建立基于社会共有的新体制的推动力,并站到了资本主义的对立面。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
关于社会主义的起源存在争议,但是与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比较则简单得多。关于社会主义的起源存在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包含着一定的背景,通常是从早期现代的各种观念运动来探讨社会主义论题;第二种说法主要认为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第一种说法中,有两个人经常被提及,一个是托马斯·莫尔爵士,因为他写了一本书叫《乌托邦》;另一个是再浸礼论者托马斯·明斯特。德国马克思主义元老卡尔·考茨基的《托马斯·莫尔和他的乌托邦》一书更证明了这一起源近年来又有人重复这一说法,在此同一时期的另一个可追踪的根据是英国内战。在这样的阐述中,像平等派和掘地派等团体常常获得高度评价。例如,克里斯托弗·希尔对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的评价如下:
温斯坦莱抓住了现代政治思想中的主旨:国家权力和财产制度与支持这种制度的思想体系有关。他主张以对共同体的关注来取代竞争或革命。他也坚持认为,如果没有经济上的平等,将不可能会有政治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算是一个现代人。
不过这种分析似乎存在问题,部分是因为当时并不存在着与19世纪和20世纪的社会主义相等同的信念。在社会主义观念是否比“社会主义”一词出现更早这一观点上,人们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争议。然而,掘地派论者中的神学与文化的内涵显然被忽略了。
第二种说法聚焦于法国大革命刚刚发生后的那段时期。一些学者对它与工业革命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利希海姆(Lichtheim)对18世纪90年代的评论是这样的:“社会主义历史一定起始于法国大革命,简要地说来是因为法国是‘空想社会主义’和‘空想共产主义’的摇篮。而且这两股思潮都产生于1789年到1799年的伟大革命期间。”大革命是一种严肃的考验,“社会主义”一词以及自觉坚定的支持这种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都经历了大革命的考验。所以这些现象在大革命时期和大革命之后都能找到它们的根源。企图通过激进的社会和政治行动来扩展民主、权利、正义和平等的尝试,尽管没有带来什么善意的结果,但对全世界思想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一直延续到今天。 法国大革命是自从1453年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灭亡后,欧洲各国发展各自经济、政治、军事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总爆发,古希腊式的民主政治揭示了,人、社会、国家、民主之间根本关系。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国家的主体,人类终究会战胜社会关系的束缚,充分体现人是自我的主宰。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广为流传的“社会主义”,主要含义是劳动群众的福利、社会和平与社会改造,同时也容许私有财产与社会不平等存在。当时的“共产主义”则主张公有制,消灭财产不平等,主张社会平等。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以后,资产阶级经常利用“社会主义”来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例如,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19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归纳为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真正”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恩格斯曾指出:“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2-1843年期间,分别在文章中给社会主义赋予科学的涵义,并作为共产主义同义词使用。此后,社会主义成为包含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即关于无产阶级只有消灭一切阶级,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成为科学社会主义。
19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日本、中国书刊中出现。梁启超是最先把社会主义学说介绍到中国来的人,李大钊是第一位在中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人。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的反应,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与实践的批判,同时又是对资本主义文明与人类文明的继承。社会主义属于后资本主义范畴,主张用社会调节和社会控制的手段校正资本主义市场调节与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制度性弊病,进而实现社会公正、进步、人类解放,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运动与社会制度。20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潮,包含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等诸多思想流派、理论、运动与社会制度。
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 socialism)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应该建筑在人类的理性和正义的基础上。这种社会至今还未出现,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和承认的缘故。他们觉得只要有天才掌握了这种思想,并推广开去,就能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义者反对资本主义,并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是由于人类在道德和法律上犯了错误,背弃了人类的本性的缘故,他们的目的是要消灭这种错误。
所有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确信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莫尔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痛斥了剥夺农民土地的圈地运动,指出这是羊吃人。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恢复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工厂是"温和的监狱"。罗伯特·欧文抨击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一切阶级之间纷争的根源。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剥削关系,工人创造了巨量的社会财富,却被工厂主、商人、银行家、经纪人、收租者、食利者以及达官显贵所瓜分。
大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主张实行"财产公有制",但各有见解。莫尔等把财产公有制理解为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都公共占有。摩莱里、欧文等则理解为除日常生活品以外的财产的公共占有,即是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少数空想社会主义者如圣西门、傅立叶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保存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圣西门主张,在实业制度下要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彻底根除无政府状态。
16至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都带有不同的禁欲主义色彩,有的甚至公开鼓吹戒绝一切享受的、苦修苦炼的斯巴达式的生活。到了19世纪初期,禁欲主义已经失去得以存在的条件,这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禁欲主义,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高度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了富有吸引力的宏伟想像。
从托马斯·莫尔开始,许多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注意到解决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问题。罗伯特·欧文主张,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3 个阶段:16世纪至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初,共经历了300多年。3个阶段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16世纪至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实行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
18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 ,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社会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赞同君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19世纪30和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 ;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观点,它从科学的角度认为,社会演变成私有制的阶段社会,并不是人类犯错而背离本性(空想社会主义),而是“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马克思),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人类社会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都要走向“按劳索需、各尽其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中去,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阶段,社会主义革命能够成功和发生,也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为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能实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单有对立关系,还有继承关系。在继承关系中,无产阶级必须要把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继承下来,如果不继承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因为社会生产力不足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的私有制。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预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大发展、生产力空前提高之后,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获得政权,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样的社会形态被称为社会主义。在君主独裁时代通过暴力获得政权,是当时人类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唯一的施政途径,随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分配结构所造成的政权内部瓦解,相对于从外部施加暴力迅速有效。从最后实现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产品按需分配的角度,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分配结构的国家才能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国家社会主义(德语:Nationaler Sozialismus)乃起于十九世纪末叶的欧洲(1890年代),而主要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于德国境内流行的政治思潮与运动,其意识形态乃融合国家主义与社会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是主张国家至上的社会主义,这与主张民主至上的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互为对抗。 国家社会主义在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实现形式是由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党)推行的纳粹主义。
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强人奥托·冯·俾斯麦完成了德国统一,但王朝政府左面受到工人运动的威胁,右面受到资产阶级政党民主诉求的压力。俾斯麦强力推出6000余条保护工人的法令,既保护了王朝利益,也实现了他的国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俾斯麦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被称为王朝社会主义(德语:Staatssozialismus)。但自1890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渐渐形成一个观点,以前那些旧王朝的国家精英们并没有在德国实现社会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既不同于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第三位置思潮出现。这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应该看到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最初活跃于经济政策方面,随后再开始深入到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方面。
俾斯麦的王朝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也因此为国家社会主义追捧,并被追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前身。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依赖、倡导[国家机器]直接操控生产资料的一种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政治制度的经济架构被称为国有社会主义。国有社会主义也被认为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在生产关系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同,提倡一种能和社会化生产大分工相适应的以国家计划为主体的生产分配调控。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相同,同时也反对那种生产资料为个人所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而国家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在所谓国家意志影响下的监控,政府并不直接控制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使用,但政府代表国家拥有对生产资料的绝对控制权,使用权和分配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学家 Johann Plenge 谈到“国家社会主义”在德国的兴起时说,“1914年思想”是对法国大革命的“1789年思想”的一场战争;包括人权,民主,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1789年思想”正在被包括“德国价值”的职责,纪律,法律和秩序的“1914年思想”所拒绝。Plenge 认为,民族共同体(德语:volksgemeinschaft)将取代阶级划分,以及“种族同志”们会团结起来,建立一个“无产阶级”德国对抗“资本主义”英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上,这个国家社会主义以一种国有社会主义的形式来促进经济,并为德国的整体利益服务。这个国家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所包含的部件并不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国家社会主义将取得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Plenge 主张通过专制统治精英的技术官僚来发展国家社会主义。
工业家、作家和政治家瓦尔特·拉特瑙在1916年《即将来临的日子》(德语:Von kommenden Dingen)写道,未来的“人民政府”将弥合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裂痕,并强迫资本家们接受国家的旨意。他将通过税收限制高收入及剩余财产分配,鼓励增加公共教育,鼓励工人阶级更多的参与,消除垄断和防止投机和懒惰。拉特瑙的观点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和民族主义者,并对国家社会主义后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不仅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利益,反而是资本主义政客创造出来的一套统治工具,是谎言。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强调的是民权是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部分人个人需要的满足。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社会制度,会使国家政策制定变的更加混乱和无效,进而会影响到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
德国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的著作《德意志社会主义》(Deutscher Sozialismus)写成于1934年,乃此转化时期的重要著作,然其理论并未全然迈向希特勒与纳粹党意义下的纳粹主义。在《德意志社会主义》一书中,桑巴特将国家社会主义的谱系追溯至柏拉图之《理想国》中的“正义城邦”:在一个邦国中实现全体人民各以其专属之技艺与德性去从事“正义”的事业。由于桑巴特,柏拉图之政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家社会主义概念的历史远源。
在意识形态方面,国家社会主义认为国家是绝对物,所有个人和集团都是相对的,国家是个人真正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体现,个人必须绝对服从国家。
民主社会主义(Democratic socialism)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者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许多自称为社会主义的人认为社会主义必然包含民主这一要件,也因此认为“民主社会主义”这一名称是不必要的。事实上这一名称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都是缺乏民主的。
“民主社会主义”(Democratic Socialism)与“社会民主主义”往往是可替换的称呼,许多人也认为两者是同义词。然而,这两者仍具有差异性:社会民主主义是较偏向中间立场并支持大体上的资本主义体制,仅主张部分的社会改革(例如福利国家理想),以迈向更为公平和人道的社会。而民主社会主义则更左倾,主张完全的社会主义体制,经由在资本主体制里进行彻底改革、或是透过直接革命的方式达成。因此民主社会主义里也有主张改革和主张革命的两种路线之分,两者的差异可以从美国社会党(Socialist Party, USA)内部存在着分别支持这两种路线的派系里看出(尽管美国社会党的党纲是以"革命路线"来自称),革命路线者指控改革路线者所主张的以立法方式改革并不能真正的废除资本主义,而改革路线者则反击革命路线者所追求的只是不可及的梦想。
同时也有的民主社会主义者,仅仅是认为斯大林时期的所谓社会主义,是缺乏民主且官僚化的,他们认为应该捍卫自下而上的民主,因此成为民主的社会主义者。并且反对在资本主义体制内进行改革,而是希望彻底的自下而上的革命以取代。抱有此想法的,例如工人国际委员会(CWI)。
不像许多社会民主主义者受到第三种道路的影响,而愿意以其他手段来解决贫穷问题,民主社会主义的革命路线和改革路线都坚持着福利国家的理想。革命路线者支持福利国家理想,不只因为这是一种达成社会主义目标的方式,也是作为一种在“革命尚未成功”之前救济贫穷的过渡期政策,同时也能作为号召人民发动革命的动员手段。民主社会主义者仍然主张应该进行财富和权力的重新分派,并且将大多数的主要产业国有化,许多人也仍然支持计划经济。
民主社会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便已出现。当时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别之处便在于他们愿意以议会制来解决政治问题(即使他们仍未享有公民权),以议会制度来改进劳动阶级的生活品质并且赢得选举,而非透过革命的手段(推翻整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