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酸葡萄效应又称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伊索写这篇寓言的本意,是讽刺某些人善于找借口,以求心理平衡。
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这个狐狸特别聪明,“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虽然有找借口之嫌,却平衡了自己的心理,起到了自我保护作用。人们不是也有这种心理吗?比如,打碎了精美的花瓶,你不妨说“碎碎(岁岁)平安”;家中被贼偷了,你不妨说“财去人安”,或者说是“破财消灾”。这样的自我安慰,不是比气得吐血、气得血压升高要好得多吗?因此,心理学上就有“酸葡萄心理”的提议,这是伊索他老人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伊索看到的只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有人做过实验,把一条狗捆起来,在两尺外放上一块香喷喷的牛肉,狗想过去吃,可是够不着,气得暴跳如雷、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此时,让另一条狗过来把这块牛肉从容地吃掉,而捆着的狗因为生气加上嫉妒,血压升得更高,差点丢了小命。还有一个实验,把狒狒王用铁笼子罩起来。狒狒王是享有很多特权的,凡是母狒狒都是它的妻子,凡是好吃的东西都得让它先吃。现在狒狒王被罩了起来,笼子外的美味尽被群狒享用,它越想越生气,恨得咬牙切齿,以头撞击铁笼。这样的实验每天做一次,一年之后,狒狒王因情绪激动得癌症而死。
倘若那条狗和狒狒王能够明白“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进行自我安慰,以求心理平衡,那结局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由此可见,伊索笔下的那个狐狸实在是太聪明、太可爱了!
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无可否认,它们确实也有着实际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对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是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妨采用这种应付方式,以免走向极端。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自从鲁迅先生发表了《阿Q正传》,中国的心理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精神胜利法。在我所听过的有关鲁迅和《阿Q正传》的讲座中,几乎都要提到“精神胜利法”,而且大都是从贬义来诠释它。鲁迅博物馆的原副馆长陈漱渝研究员就讲过,鲁迅塑造阿Q这个人物,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批判国人中那些“以丑骄人”——以显示自己的丑陋为本钱来显摆自己——的劣根性。到了改革开放的现代,我倒是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歪批阿Q”,所以,我就把“精神胜利法”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变成了“酸葡萄效应”。后来当面请教了陈漱瑜教授,他说,把它转意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豁达,也未尝不可,但那绝不是鲁迅先生的本意.
在现在生活之中这种酸葡萄效应现象很是普遍,作为一个学生的我发现在学校的好多人也是这样的,例如:同学考试得了高分或是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的话,而你却不能你就会有这种酸葡萄效应.或许你说这是嫉妒,其实我感觉这个本来就有一嫉妒心在里面!我还是觉得不必要有这中心理的,因为老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还不可兼得呢!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不足,你大可不必拿别人的优点来比对自己的不足,有时拿自己的优势不对他人的不足也是可以的,这并不是对他人的轻视而是对自己的肯定,给自己一个无须轻羡别人的理由!"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不要一味的去比对别人,比对别人有什么意义呢,要记住你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永远都不会变成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