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 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
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的这种特征。“印刻效应”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因为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婴儿。
如果从行为主义来理解,是不是可以看做是,从小不断在一个相同的环境里,学习到了父母的模式(如何对待他们,如何与人相处等),然后不断被强化,从而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最终会复现出来。所以他们成人以后找寻父母style,因为他们早已经习得了,而且能够操作出来。
从脑科学来理解,也许是因为父母的交流方式,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大脑的发育程度,一些情感反射弧的建立的程度,范德考克的课里讲过,我们的大脑就好像一张巨大的复杂的网络,同一个起点出发,但是中间的路(脑回路)却不止一个。一些脑回路一旦被先行建立并更多使用,那以后就更倾向于用这个脑回路。所以很多时间虽然成年了,却不一定能意识到问题所在。意识到了要改变也不容易。因为是有生理学基础的。
如果从认知行为来说,就是要改变已有认知也不容易,然后纠正一个人的核心错误观念,最后不断演绎,就是为了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脑回路,并且不断使用(也许不那么自愿和愉快),以增加脑回路的使用频率来提升它在我们坐行为和决策时候的备选等级(排名靠前,优先选择),从而淘汰掉旧的模式。
“印刻效应”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澳大利亚的比较行为学家劳仑兹指出:初生婴儿从外界获得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说:“动物的学习(不仅限于人类的所有动物的学习),特别是刚刚诞生时的学习,表现出印刻似的现象。”
例如,野鸭、鹅及鸭子等动物的幼崽(孵化后绒毛一风干就马上具有行走能力),具有这样的本能行为———把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目标作为追逐的对象。雏鸭最初看到的在动的东西常常是母鸭,雏鸭跟着母鸭走是保卫自己生存安全的最佳方式,这是一种合理的行为。这里必须加以修正的是,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些雏鸟一生下来就追逐自己的母亲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可是现在我们发现它们还存在着这样一个法则———印刻效应,即这些雏鸟最初只要看到任何移动的东西,不管那是什么,都会跟着跑的。比如,那个运动物体是人,它就跟着人跑;是个玩具动物,它会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看一眼,拼命地朝着玩具动物追去……
劳仑兹所说的“印刻效应”,事实上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因为这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婴儿。婴儿出生后所处的环境里大都有电视机。婴儿降生后一个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如果这时就给他看电视,婴儿的头脑里就会刻上电视的印迹。这样的话,婴儿对母亲的声音反而会变得没有反应,即使母亲把看到的东西讲给他听或给他唱歌,他也会无动于衷。
这种婴儿到了两三岁时,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的倾向来:
(1)不会说话;
(2)不能注视母亲的视线;
(3)活动剧烈,无法安静;
(4)喜欢电视中的广告,爱哼唱广告音乐;
(5)独立能力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6)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的事情;
(7)喜欢机械类的东西,并能较早地学会操作;
(8)显示出很广的知识面。
婴儿大脑因电视而产生的这种“印刻效应”,大约发生在他刚一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段时间里。给两岁的婴儿每天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毫无疑问地会使他具有上述倾向。我们应该知道,婴儿不能看电视的原因,不仅仅是指他只是单方面地接受电视语言,没有说话的机会,而使得语言会话功能发展迟缓;除此之外还有更严重的危险,即印刻式危险。
被这样抚养的孩子,会对母亲的呼叫不予理睬。要扭转这种状况,则需要利用录音机,事先录好母亲呼叫孩子的磁带,然后反复地放给孩子听,渐渐地,母子对话的通道才会被打开,孩子也才会回答母亲的呼唤。
学者蒋光宇先生指出:“印刻效应”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轻心,不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就很可能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和健康,甚至贻误终生。因为,一个孩子心理不合格,就可能出次品、废品、危险品。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深谙“印刻效应”之道,并应用于企业经营之中。韦尔奇在上任的第一次年会上,就提出了“要做第一,只要不是第一,第二的部门就关门!”他还告诉员工:你愿意在第一流的公司工作,还是在不入流的公司鬼混?他宁可把这些失去竞争力的部门卖给对手,也不愿意留在通用公司苟延残喘。对于韦尔奇来说,通用电气要是不能做第一或者第二,还不如让员工选择到其他第一、第二的公司工作。由于韦尔奇坚定的领导信念,通用电气在20世纪最后20年里,在经济不景气而使其他企业纷纷倒台的严峻形势下,将通用电气公司做成了美国最成功的企业。
有人计算过,在市场上最先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商品品牌,比第二位的品牌同期市场占有率要多一倍以上,而第二位的占有率又比第三位多一倍以上,显然“第一”所建立的地位具有巨大的优势。
“脑白金”总裁史玉柱曾多次在营销会议上强调的“史玉柱营销法则”的第一法则就是“做一个产品必须要做第一品牌,否则很难长久,很难做得好,不做第一就不能真正获得成功”。为了当第一,“脑白金”在送礼广告上投入播出巨额广告费。所以每到过年过节,脑白金的“收礼只收脑白金”就会看得电视观众反胃。因为播出太多,又总是简单重复,令人很反感,曾被公认为最缺乏创意的恶俗广告之首,但它却是推动销售最好的广告 表现,留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很多人因此记住了脑白金。虽然每闻广告必皱眉头,但当自己购买保健礼品时,消费者不自觉地就会想起“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脑白金以礼品定位稳居保健品头把交椅,在春节、中秋等送礼旺季尤为火爆,成为“第一个让小鹅看到的保健品”。
费尔贝恩在临床当中发现了他现在的理论——孩子对虐待他们的父母仍然怀有强烈的依恋和忠诚,快乐和满足的缺乏完全没有削弱亲子联接,这些孩子反而转向寻求痛苦,作为与他人联系的形成,并且是偏好的交往形式。——以至于成年以后,我们对他人的好恶(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并不都是依据他们给予我们快乐的可能性,我们对他人的喜好是由于他们引起了我们对旧客体依恋的共鸣,童年早期人际互动的途径和基调早已奠定了爱的基本范式。——人的社会性,孩子早年与父母的养育成长互动中习得的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对虐待他们的父母怀有强烈的依恋和忠诚,并将这种互动模式转而发展到他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是为了寻求一种熟悉的安全感,缺乏良性互动模式体验。
以上也和印刻效应有关。
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总是跟着他。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时,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7周。
研究还发现,动物在关键期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母亲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