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在创造心理学中,人们把长期固定于某一活动而逐渐丧失对活动内容的敏感性安于循规蹈矩的现象,称之为疲钝效应。
日本早稻田大学通过试验观察发现了这种社会现象
这种效应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是泯灭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对这一效应应力求避免。要避免这一效应的发生,最为根本的是要弄清楚产生疲钝效应的根本原因。一般认为有如下几个根本原因:
一是长期固定活动的适应性造成的。适应性原理告诉我们: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刺激强度不变),心理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发生变化,多数为感受性降低,甚至于消失。这种心理感受性的降低,直接影响到活动内容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影响到创造性的产生。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如果我们要想搞这方面的创新研究,那么,这种嗅觉适应现象非排除不可,否则,就会产生疲钝效应,创新就不太可能。
二是长期从事单调重复的活动易于产生疲钝效应。单调是变化、创新的反义词,它往往是与不变或仅仅以单一方式进行的重复变化相联系的。在这种单调重复的情境中,活动者几乎不太需要化精力去对活动进行控制,更不需要创新加以应付。因此,这种缺乏新异刺激的活动、缺乏挑战的活动便会大大降低活动者的兴趣,也会失去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从而使心理水平逐渐降低,直接诱发出厌烦的消极情绪 。这种心理的厌烦感将直接影响心理疲劳,从而引发出疲钝效应。
三是对活动内容产生厌烦而引起的疲钝效应。上面讲的是单调的活动引起的疲钝效应。如果活动不再是单调的,是否意味着就不会产生疲钝效应了呢?不是的。如果活动的具体内容与活动者的兴趣爱好不一致时,尽管活动是非常多变,活动者仍然会知觉为乏味枯燥的,这时就会产生活动内容的厌烦,从而引发出另一类的疲钝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强度颇高。因此,选择一项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的创新活动十分有必要,这是预防疲钝效应产生的有效措施。
四是个体厌烦的敏感性强造成的。在实际活动中,个体之间存在着厌烦敏感性方面的差异。有的人极易产生厌烦感,有的人不太会。这与一个人的年龄、智力、生活满意感以及权力主义倾向等有关。一般来说,较为年轻的,智力较高的,创造力强的、个人生活不太满意的以及不崇拜权力主义的等易于产生厌烦感,也就是厌烦的敏感性高。在这种厌烦敏感性强的人身上极易发生疲钝效应。
这种疲钝效应常常会发生于学校导学育人中,它将直接影响创新教育与创新教学工作,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加以消除。
首先,学校教师要有不断创新的班级管理思路与对策,让学生不断处于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中。例如实施学习扩大化、学习丰富化、学习意义明确化、学习竞争制、学习富有挑战性、学习合作制、学习末位重点帮助制、班干部轮换制等等,以焕发学生的学习与班级工作的热情,消除厌烦感,激发创新精神,从而达到预防疲钝效应。
其次,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活动。如果一个学生不研究学法、也不研究学习资源,常用一种模式进行学习,那么他就会产生疲钝效应,学习越来越厌烦,即自己越来越厌学,从而,也引起教师越来越厌教,这种“双厌”现象,不要说难以产生创新学习,就是正常的学习也惟恐继续不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研究学生,使用一些新的教育模式、策略、方法等,而且还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活动,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这种疲钝效应。
第三,学校教师自己也要克服导学育人中的疲钝效应。要用创新的精神,要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来进行导学育人的创新。只有这样,才不会陷于保守之中,才有可能防止疲钝效应。大凡有影响的学校,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一种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精神,从教育的形式上(教学模式不断翻新、新的教学技术不断涌现、育人渠道不断拓宽等)到教育内容上(新课程的改革、校本课程的增加、新时代的WTO 、 IT等)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学校教师的创新对预防疲钝效应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请记住一句话:才干于压力下增长,活力在流动中迸发。
静止的水会臭,常转的门不朽。对于人而言,思维一旦僵化无异于植物人。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部价值正在于他大脑的生命。疲钝效应会使员工和企业按照习惯思维、因循守旧,一个人如果受到习惯思维的影响,得出来的判断是大同小异的,如果长期局限于这样思考问题,往往会抑制人的创新能力的发挥。
管理者对员工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后,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赋予更有挑战性的职责和目标、加大授权、增加异质群体等来激活员工。而一个单位或部门,若人员长期固定,彼此太熟悉,还会产生依赖性,从而惰化整个团队的创造力,削弱组织的活力。
日本有一家生产圆珠笔的企业,产品销路不好。原因在于圆珠笔芯中的油墨没有使用完,笔芯上的圆珠就坏了。这是一个致命的质量问题,厂家找到许多专家对笔芯中的圆珠质量进行攻关,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最后这家企业的一个工厂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办法很简单,他把笔杆截去一段,这样没等圆珠报废,油已用完了,这个办法简单的不可思议,但却十分可行。关键之处在于打破围绕圆珠进行改良的思维定势。
有一则关于“亚历山大结”的故事,一个很多人都解不开的结,亚历山大用利剑一劈解开了。切苹果时总以果蒂和果柄为点竖着落刀,一分为二,如果把它横放在桌上,然后拦腰切开,就会发现苹果里有一个清晰的五角形的图案,仅仅换一种切法,就发现了鲜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