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校本课程

  	      	      	    	    	      	    

目录

什么是校本课程[1]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以国家或地方制订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条件,由学校成员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独立或与校内外团体、个人合作研究开发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内涵[2]

  校本课程侧重满足特定学生群体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学习需要。它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由办学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以校长为领导,教师做主力,课程专家作指导,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经过开放、民主、科学的决策自下而上、自主规划、设计、自主开发(或选用)、实施、管理;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课程的构建应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空间。

校本课程的属性[2]

  校本课程体现了关联性、校本性、可选择性三种基本属性。

  校本课程的关联性指课程计划中的校本课程与同一课程计划中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且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其含义包括:第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各自的总体目标具有互补性;第二,校本课程的总课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总课时具有整体性;第三,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辅助性。

  校本课程的校本性指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首先,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它的生成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为办出学校特色而服务;另一方面,它又以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其次,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以校长为首的本校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第三,校本课程植根于学校。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一片沃土。

  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指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程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然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只提供学生有限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当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时,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校本课程的可选择性是逐步增强、分层推进的。

校本课程的特点[2]

  校本课程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实践性。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其二是探索性。成熟的校本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理念,大多是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活动。其三是综合性。校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围绕一个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和多种媒体中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其四是以学生为主体。校本课程的构建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空间,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操作思考、作出结论或提交作品。

校本课程的优劣势[3]

  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类型。它具有诸多优势:(1)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2)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3)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4)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等。

  校本课程也存在负面效应:(1)课程编制权力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课程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2)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3)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4)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 刘焕阳主编.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02.
  2. 2.0 2.1 2.2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8.
  3. 许红梅,马玉霞,周春玲主编. 教育学. 哈尔滨市: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