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效应(Chain Effect)
目录 |
连锁效应是指一种因素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相关因素的连带反应,如因素A的变化引起了因素B的变化,而因索B的变化又引起了因素C的变化等等。
连锁效应是分析问题和进行决策时常常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劳动需求是派生需求,因此在分析劳动力的供求变化时,常常要分析某一变量的连锁效应。例如工资的增加虽然其直接的效果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工作,但工资增加又会引起企业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又引起产品价格的提高,进而使产品需求减少,企业雇佣的人员减少。通过对连锬效应的分析,企业就可以用更长远的观点,更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连锁效应是因素之间的一种因果效应,而不是简单的一种前后顺序关系,因此在分析连锁效应时,必须注意揭示各因索之同内在的联系。
利益的“连锁效应”,是指经过人们的努力,若干相互联接的利益目标接续性地实现所产生的效果和反应。利益的“连锁效应”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某些大的利益目标是由若干个小的“利益目标链节”所构织而成的“利益目标链条”,各个“链节”之间存在着因果传递关系。如果某个环节上的利益目标经过人们的努力率先实现,它就会成为一种条件或契机,如同多级火箭中伪自燃自推机能,引发最邻近的利益目标的实现,这个被引发的利益目标实现以后,又会循序引发下一个目标。这样,实现与未实现的利益目标、引发与被引发的利益目标相互承接传递,惯性推进,就实现了利益的“连锁效应”。
利益的“连锁效应”有以下一些基本的表现形式:
1.纵向演进式。这种“连锁效应”表现为:各个相继实现的利益目标相互排列,呈现出向纵深延伸挺进的趋势。比如,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实践,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一率先实现的改革目标,又成了农村第二步改革的契机和先决性条件。农村改革的深入,紧接着对城市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机遇。当城乡两股巨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洪流汇集到一起的时候,又对政治体制改革发出了大声的呼唤。这些改革目标,也正是社会各个阶层所热纫期待的利益目标。这些目标接连实现,呈现出势不可当向纵深挺进的趋势,其“连锁效应”是令人鼓舞的。
2.良性循环式。这种“连锁效应”表现为:某一先期实现的利益目标,在引发和促成其他利益目标实现时,又反转过来成为巩固和扩充自身发展的条件,形成一个又一个良性发展的循环周期。这种“连锁效应”形式又可称作“滚雪球式”。最近几年间,我国的一些沿海开放地区和具有历史名胜古迹的地区,出现了“旅游热”,来这些地区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日益增多。这些地区不失时机地利用“旅游热”所带来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旅游产品的生产。旅游产品的生产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以后,他们又从创收中提取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增添和改善各种旅游没施,以创造吸引游客的良好环境,从而带来了更大规模和更加持续的“旅游热”。这就是良性循环式的利益“连锁效应”。
3.相互引发式。这种利益“连锁效应”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利益目标,互为引发实现的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就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利益目标来说,一方面,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个文明建设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它们之间的“连锁效应”,只能是相互引发式的,是通过横向交错,而不是通过纵向演进来实现其“连锁效应”。不能设想,等到物质文明建设的目标完全实现了,再去搞精神文明建设。也不能先抓精神文明建设,而把物质文明建设当作二期工程”。必须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同步进行,在“一起抓”的过程中实现“连锁效应”。
为了保证“连锁效应”的通畅性和适用性,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要按照封闭原理保证系统内利益目标的衔接和推进,防止“连锁效应”出现“阻塞”现象和“嵌入”现象。有些时候,由于同一利益目标系列中插进了另外的利益目标系列的成分,这一利益目标系列的“连锁效应刀便不那么顺畅了,出现了阻抗和梗塞,即“阻塞”现象,或称“短路'现象。社会生活中的“名目繁多的“卡、索、摊、敲”等现象,都属于“连锁效应”实现过程中的“阻塞”现象。要消除这种现象,必须对同一利益目标系列中的插入成分进行清除,或者将其同化兼并在自己的利益目标系列中,这样才能通畅地实现利益的“连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