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校企合作是指校企双方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需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共同承担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种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有学校层面和企业层面之分。就学校层面而言,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而就企业层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科技力量,利用社会闲散的知识资源,以求低成本、高效益地发展企业。
首先,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再次,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是一种“双赢”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A、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B、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西方有些国家,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这种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学校很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没有主动权。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一般在中专院校运用的比较多。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的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
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稳定、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教育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各方双赢乃至多赢的利益分配格局上,而这种稳定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政府来调整和建立,构建校企合作利益补偿与增值机制,从根本上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巨大热情。就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政府的缺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力明显不足。这种缺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保障。在支持校企合作教育方面,现行的《企业法》《税收法》等相关法律中没有与《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律配套。各地方政府在各教育法规的允许范围内制订具体实施条例还非常少极个别的地方有久没有从法律层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保障机制,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从法律层面上对各自利益的保护还不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有关税收优惠的立法规定还非常宏观,很少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二是缺乏政府的专用资金保障。开展校企合作不仅会增加许多工作量,而且还要增加许多开支,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校要实施校企合作教育还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很少有专项资金资助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教育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另外,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也无法像有的国家那样能够获取一定数量基金的支持经费的缺乏问题已成为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
首先,从高校层面来看,校企合作教育观念还未真正形成。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形式不同的校企合作教育,但更多的还停留在表面上,研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高校不愿意承担对传统的教学管理进行改革所带来的风险,或者对于需要大量投入的教学管理改革还缺乏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如学生在实习中可能出现安全等种种问题,这些风险可能使得学校管理层没有动力去改革。其二,高校自身没有能够吸引企业合作的学科及专业优势。一般的地方高校在学科、科研及专业技术方面没有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优势,很难吸引知名的大中型企业同它们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加之没有政策与资金的保障,地方高校也就没有迫切需要去开发合作企业,创建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三,高校对培养人才质量的认识问题。工科类专业,以技术见长,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可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文科类专业,其专业实践技能很难在短时间体现出来,学生自己也很难去客观评价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有些高校就不太重视这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教育。其次,从企业层面上来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实践中,愿意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企业大多是能在合作中获取较多的经济利益,而非教育义务。由于政府的缺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第三,从学生层面来看,部分学生内在需求不足。学生是否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直接会影响到校企合作教育的持续发展。如浙江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合作企业中能够坚持三个月的实习比例还不到20%;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杭州世纪联华开展“2+1”的校企合作教育,学生有1年的时间在企业中从事生产性实习,由于实习流失率很高,导致校企合作教育很难持续运行。
校企合作教育最终目的是在培养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学生本人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教育,那么这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也就没有多大的实践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不仅离不开政府层面的保障,高校、企业需要转变观念,还应对学生进行校企合作教育观念转变的教育。
首先,政府层面的运作问题。目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造成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的充分协调。实践中,校企合作教育还主要是靠高校自己在积极推动与协调。由于政府组织机构的缺位,无法大面积促成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也很难全面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平台。其次,学校层面的运作问题。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起与校企合作教育完全适应的组织运行管理机构与制度。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一般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监管。没有设立校级校企合作教育的对口协调性机构,校企合作教育仍然只是在院原层面进行,这样,校企合作教育的层次就很难深入。第三,企业层面的组织运作问题。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是为了企业经营的需要,企业很少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合作教育,多数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或以项目形式开展。企业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合作事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
1.创建校企合作教育组织协调运行体系
发达国家一般都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如韩国在文教部设立产学合作科,全面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美国设立了美国高校“大学一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的关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由教育、财政、科技、行业主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行业协会等部门联合组成各级校企合作教育决策与执行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由它统一协调校企合作工作,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样,通过政府的主导,就可以创建由政府、学校、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组织协调运行体系。在这个组织协调运行体系中,可设计校企合作教育决策委员会、校企合作教育执行委员会、项目协调管理平台、项目运作平台等四个层次的组织机构。校企合作教育决策委员会由省、市分管领导牵头召集组成,参与单位有教育、财政、科技、劳动、发改委等部门,组成校企合作教育领导小组;决策委员会是决策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形势、确定规划和目标、协调各方资源和利益、制定和落实政策、舆论导向、检查和推进合作教育工程的进展;必要时,决策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扩大到企业、学校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代表。校企合作教育执行委员会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处室成员组成,也可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介入;执行委员会是落实与执行决策委员会确定的规划、任务与政策,与各个高校、企业主管、行业主管和第三方中介机构的领导人通过研讨会、洽谈会、工作会等形式,进行确定具体的合作项目、合作伙伴乃至双赢的保障。项目协作管理平台是属于基层组织机构,一般建在高校内,特殊情况也可建在企业里;项目协作管理平台一般可设由校、企主要负责人参与的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和校企相关人员组成的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应由高校分管领导担任。项目运作平台是校企合作教育项目具体实施的操作组织,项目运作平台由学校和企业的具体业务部门负责,由项目实际负责人主持;根据项目的内容和时间表,项目运作应以系或教研室或课程小组或职能部门组成团队,分工合作,精心实施。
2.创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为增强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动力,各级政府必须根据现有的法律依据,专门针对校企合作教育制订法律规范与条例,创建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一是要明确企业在培养和使用人力资源中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明确支持高校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企业应尽的职责。二是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对那些在校企合作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企业,在税收上应予以相应的减免,对成绩卓著者予以奖励,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比如,各级地方政府应尽快细化关于“企业和个人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的政策,制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税收减免政策的实施具体办法;同时,在对教育捐赠实施免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允许把企业教育捐赠款的30%~50%用于抵扣企业所得税,以提高企业向高等教育捐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全国第一部校企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已于2009年3月1日施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保护与促进高校与企业的“联姻”,宁波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者”。在校企合作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应该说,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说明我国校企合作教育将逐步得到政府的支持。
3.设立校企合作教育专项资金
国外的经验表明,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专项经费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如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校企合作教育的经费支持,并将有关的资助内容单独列项。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类似的政策规定。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各级政府应逐步从公共财政支出中设立校企合作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层次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与此同时,还应设立校企合作教育政府奖励基金,奖励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高校及个人。在实践中,浙江、重庆等地已做了很好的尝试。他们实践的经验表明,由政府牵头,设立区域性的校企合作专项基金,扶持、奖励校企合作教育的优秀企业和学校,能够对校企合作教育的各方利益给予有效保障。如由宁波市教育局、发改委等政府部门牵头,宁波市港口企业、物流协会、交通运输协会以及在甫高校、8家物流企业共同成立的宁波市港口物流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可以获得宁波市政府2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资助。这说明,设立校企合作教育专项基金可有效促进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
1.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立足学科专业优势开展校企合作
政府在校企合作教育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当前政府保障措施不到位和企业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执行力还在于学校层面。其一,高校自身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要赢得企业的支持与合作,高校必须形成主动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无论人才培养还是科研,都需要从企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接收来自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及毕业生质量反馈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与技术支持。高校要把合作企业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与合作企业共生共荣,共谋发展。一般地方高校,毕业的学生大多在当地的中小企业就业。因此,学校只有立足企业、社会,以服务本地经济为己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的发展,帮助学生获取良好的技能和促进学生就业。其二,应立足学科专业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努力提升实施校企合作的能力。高校自身的科研实力、技术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是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对双赢合作、可持续的合作显得更为重要。对外,高校应立足学科专业优势来开展校企合作。对内,高校自身应加强内部改革,努力营造教师乐于开展科技服务和技术服务,乐于为区域内企业和社区提供技术服务的新局面。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校企合作教育,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双赢的良性发展。
2.深度挖掘学校资源,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教育良性运转的纽带。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的建立要意识到学校的教育必须以服务企业为重要内容,弄清楚“企业为什么同我合作,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等相关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来重视企业的长期利益。课题组曾对20多家工业制造型企业做过一些问卷调查,问卷测试中有关于一个利益驱动的问题:作为企业,您最希望“校企合作”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a.解决技术难题;b.提供人力资源;c.对职工进行培训;d.提供经费支持。问卷是多项选择,统计的结果显示:选a的占82%;选b的占26%;选c的占36;选d占12%。从这个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校企合作的利益还主要体现在高校是否可以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应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合作的出发点。
一是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及管理方面的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研发、生产、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从企业生产情况出发,是校企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因为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以追究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高校要想企业之想,急企业之急,深度挖掘学校资源,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研发、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在主动服务于企业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技术水平,参与实践的学生也能够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如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同英博双鹿啤酒集团公司合作,利用学校的研究成果,帮助啤酒公司解决了研发的难题。这对稳定校企合作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通过与区域内沪业园区内的企业合作,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各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会带来人才的结构需求和层次需求的变化,高校应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同企业联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取得很好的合作绩效。如宁波工程学院根据宁波保税区发展的人才战略规划,同保税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力资源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紧密结合。宁波工程学院为保税区内的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物流、法律、通讯技术、航海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与此同时,学院发挥在工程技术方面的优势,为保税区内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帮助园区内的企业建立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区域内的企业共同发展献计献策。
三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引企入校,实行校企资源共享。一般地,学校场地资源获取的成本很低,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吸引企业入驻校内,在校内设立“生产基地”域实训基地久给企业以系、专业或班级的冠名权,这样可以为企业带来如下的利益:一是让企业有了人才的培养基地;二是企业可以在这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节约人力、生产等成本;三是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知名度。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共同建设“校企一体化”的“友嘉机电学院”,与服装企业共建“达利女装学院”。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充分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运作。在实际运作时,学校出场地,引进企业,企业投资设备、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这样既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又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要,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来自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与运营过程中,他们通过讲座、课程讲授、实践指导和信息交流丰富了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开阔了专任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当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有些企业急需技术支持,有些企业急需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作为高校,只要深入了解企业,总能结合学校自身的一些资源条件,找到适应于企业需要的合作利益,从而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3.以组织机构建设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保障制度
首先,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完善学校的机构设置,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这需要从三个层面来构建。一是在学校层面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领导和管理机构,指导和管理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校企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对外联络,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对产学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产学合作的实施工作。三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校企合作理事会久充分发挥各委员会在校企合作方向的指导、协调和信息沟通等作用。其次,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高校要制定适应校企合作教育的各种管理制度,如激励考核制度、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制度、项目评估和反馈体系。在制度建设中,教学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教育管理制度特别是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管理制度,实施教务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既保障教学计划执行的相对稳定性,又能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岗位需要、技术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主动适应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要求。
目前,能够同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大多是一些知名企业,它们在研发、技术攻关、生产、人力资源、营销及管理方面同高校有较多的合作需求。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需求较少。因此,激发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营造环境,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企业层面,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内在需求机制,需要企业自己提高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认识。企业只有真正参与到校企作教育,才能感受到在校企合作中可以获取的收益。如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节省人员招聘费用,可以缩短员工工作适应时间,可以降低人员使用的风险,可以保持从业人员稳定,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