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Need)
目录 |
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家也把促成人们各种行为动机的欲望称为需要。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早期从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形成了最初的需要。
例如饿了就需要食物;冷了就需要衣服;累了就需要休息;为了传宗接代,就需要恋爱、婚姻。
例如,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改善生存条件;通过人际交往,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相互协作。
人的这些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日益进步,为了提高物质文化水平,逐步形成了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有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即需要,就必然去追求、去争取、去努力。因此,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所说:“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这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需要激发人的积极性。”“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有下列特点:
1、任何需要都有明确的对象。或者表现为追求某一种东西的意念,或者表现为避开某一事物、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
2、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复始;比较复杂的需要虽然没有周期性,但在条件适合时,也可能多次重新出现。
3、需要随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一般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物质到精神、单样到多样。
人的需要又表现为以下特征:
第一,对象性。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目的、有对象的,而且也随着满足需要的对象的扩大而发展。人的需要的对象既包括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信仰、文化、艺术、体育;既包括个人生活和活动,例如,个人日常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活动,也包括参与社会生活和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结果。例如,通过相互协作,带来物质成果,通过人际交往,沟通感情,带来愉悦和充实;既包括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这些意念的产生都是根据个人需要及其变化决定的。各种需要彼此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需要对象的不同。但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必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满足。例如,居住需要房子,出门要有交通工具,娱乐要有场所……
第二,阶段性。人的需要是随着年龄、时期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也就是说个体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需要的特点也不同。例如,婴幼儿主要是生理需要,即需要吃、喝、睡;少年时代开始发展到对知识、安全的需要;到青年时期又发展到对恋爱、婚姻的需要;到成年时,又发展到对名誉、地位、尊重的需要等。
第三,社会制约性。人不仅有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在接受人类文化教育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社会性需要。这些社会需要受时代、历史的影响,又受阶级性的影响。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时期,人们需要的是温饱;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时期,人们需要的不仅是丰裕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开始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的人需要也不一样,资产阶级需要的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工人阶级需要的是自由、民主、温饱和消灭剥削。由此可见,人的需要又具有社会性和历史与阶级的制约性。
第四,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由于生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条件因素不同,每个人的需要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年龄不同的人、身体条件不同的人、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经济条件不同的人,都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有不同的需要。
1、自然性需要:
自然性需要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种族的延续所必须的一些需要,是与生俱有的人类的动机需要。
(1)产生于人的生理机制,是与生俱有的;
(2)主要表现在以从外部获得一定的物质为满足;
(3)多见于外表,易被察觉;
(4)有限度,超过了反而有害;
(5)有周期性。
2、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的积累所获得的一种特有的需要,是后天形成的人的高级的需要。
特点:
(1)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是由社会的发展条件决定的;
(2)比较内含,往往蕴藏在内心,不易被察觉;
(3)大多是从人的内在精神获得满足;
(4)弹性限度大,带有连续性。
现代西方普遍接受的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可以分为各种等级(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即抱负),反映不同的人的不同要求。此外双因素理论把马斯洛提出的前两种需要称为保健因素,后三种需要称为激励因素。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满足需要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前者是靠工作本身及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的,经营管理的职责在于:在组织、计划、协调等各项管理活动中寻求满足职工需要的各种方法,使职工对工作有兴趣、有热情、有自豪感,以致产生高峰体验。间接满足是职务外的满足,是在工作后获得的,如工资、奖励、食堂、托儿所、俱乐部等。具体内容如下表:
类 别 | 直接的满足 | 间接的满足 |
---|---|---|
生理需要 | 工作环境 | 工资、奖励、津贴、福利 |
安全需要 | 操作及心理安全 | 经济安全、保健待遇 |
社交需要 | 社交、归属 | 金钱、地位、头衔 |
尊重需要 | 成长欲、地位欲 | 社会尊敬与赞赏 |
自我实现需要 | 成就感 | 专家的荣誉 |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经过许多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要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条件的不同,需要的重点是不同的(简化为三种模式)。这种重点的不同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事实上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在心里存在需要概念以后,更多的是要对个体详细了解、因人而异。
需要在人的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和动力的源泉和基础。人有了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才会产生行动的积极性;正是个体的这种和那种需要,才促使人们、推动人们去从事这项或那项的活动,去完成这项或那项的任务。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说:人们“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正是人的各种需要,去促使人们追求各种目标,并进行积极的活动,去实现这些目标,以满足需要。人对某一方面事物需要越强烈,他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就越大。因此,需要总是带有动力性、积极性的,而且需要的水平也总是在不断提高的。
需要总是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增加,需要又总是推动人们去不断地努力,去不断地奋斗。
需要在人的个性心理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为了满足需要,个人必须通过认识过程解决一定的问题,完成一定的任务。需要在人的个性心理活动中往往又以情绪表现出来。凡是能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肯定的情绪;凡是不能够满足人需要的事物,则产生否定的情绪。情绪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标志,与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则不会引起人们的情绪和注意。
需要对人的意志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个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会促使人们去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适应这种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意志和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符合道德规范的需要,会培养良好的个性、良好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不正确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需要会导致不良的个性、不良的情绪、不良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