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工学交替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
其一,工学交替不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简单交错,而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为表现,在校内凸显教学的“生产性”,在校外凸显实践的“教学性”;
其二,传统的教学目标一般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工学交替则力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其三,传统的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相关课程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进行,而工学交替中的学生上岗实习安排很灵活,既可在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进行,也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甚至之前进行。
要开门办学就必须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理念。为此,笔者所在的学院组织教职工参观企业,举办高职教育大讨论等形式营造氛围,学习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宣传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必要性,引导教师深刻认识工学交替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全体教职员工从思想上认同、从行动上支持工学交替。
为推进校企双方的合作,笔者所在的学院成立了由院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与合作单位沟通,落实合作项目,办理具体合作相关事务。
学院制定了《产学研合作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工学交替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学院以车辆工程系为试点,以整班为建制实施较大规模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笔者的做法是:从二年级中选择奇瑞班、宇通班等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半工半读,时间周期为3~6个月,第一批(整班)实习结束后,第二批(整班)学生进入,第一批返校上课,以此方式循环进行。为保证企业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前批学生将工作交接完成后离岗返校。在管理上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老师管理为辅。学生进入宇通公司、奇瑞公司等企业后,以车间岗位和工作时间段为标准组建实习小组,每10人一组,设组长一名;以组为单位组建工学交替班,设班长一名。每100名学生配备1名带队老师,不足100名时以100名计算,带队老师以“辅导员+专业课老师”形式配备,实行带队教师轮换制,形成“学生一组长一班长一带队老师”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教务处、学生处、学生所在系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学生实习结束后根据实习内容、岗位,结合所学专业写出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单位给出实习鉴定。
对应校内实习的生产性,学院尝试在校外实习过程中凸显教学性。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与学生一起进入车间,在岗位间进行巡回指导。学院专门在公司闲置仓库,配置桌椅,每天晚上举行校外实习指导研讨活动,邀请部分同学发言,谈收获、谈体会。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当天在车间岗位间的巡回指导情况,指出部分学生的不足之处,要求学生进行改进或寻求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专业课教师对应教材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难题,要求学生实习结束后根据实习内容、岗位,结合所学专业写出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单位给出实习鉴定。
为保证上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学院充分发挥了民办学校办学机制灵活、办事高效的优势,教学、学管、就业等部门密切配合,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及时协调解决实习学生的教学、实习计划的调整、生活住宿、日常管理、实习指导、薪酬发放及安全工作。实习伊始,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会议及时进行协调,稳定后每月召开会议对工作进行总结、部署。院级领导、处级领导频繁前往实习企业看望慰问学生、征求企业意见、建议。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则与学生同吃、同住,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
1.工学交替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能实现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能使职业院校师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能有效地解决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与工作实际脱节的问题。通过工学交替,学生深入实际工作岗位,参与生产劳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2.工学交替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职教资源〔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能更好地利用企业的实训资源和生产资源,使学生在真实环境卜工作和学习,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更好实现共享资源、凝聚资源、整合资源,使社会资源有机地服务职业院校办学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3.工学交替有利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工学交替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工作能使工学交替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得到一定报酬,用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对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缓解经济压力,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具有实际意义。
4.工学交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和创业精神、工学交替能促进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和就业岗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国情,全面了解行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难得的“工作经历”,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学会做人、做事,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对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经常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反映。实际上,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人数的要求,还要考虑学生的工作胜任情况,出现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完全对口也是正常现象,因为学生的培养应该面向整个岗位群,学生以后的就业也不会局限在一个固定的专业岗位,还经常发生转岗现象。笔者认为,工学交替是学校从人才培养角度安排的一项社会实践,除了能使学生加强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恰恰是感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为日后工作做好心理准备,摆正未来工作的“心理预期”而学生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仅凭着学习专业技能的心态参加工学交替,遇到比较枯燥的工作岗位就会产生厌工情绪,尤其是在工学交替开始阶段。
由于当前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学生比较宠爱,总希望学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且现在学校内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都比较好,一旦走出校门到企业,第一次接触到相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就很不适应,往往会怨声载道,提出许多生活和工作上要求改善的意见,甚至通过家长向老师提条件,而没有把工学交替作为一种“磨难教育”,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踏实工作的品质。另外,企业中部分员工对工学交替也不理解,出现一些有关工作待遇、生活条件和岗位要求的不合适的言论,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和情绪波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既是在校学生,要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完成工学交替学习任务,同时又是实习单位的员工,要遵守企业的规定和纪律,完成企业安排的工作任务。这两个角色集于一身,如果不能很好转换,往往会造成学生的认识模糊,并产生一定的心理不适和心理冲突。有些学生仅以“学生”的身份来对待企业实习,对企业安排的岗位工作任务有意见,反映出怕苦怕累的思想;有些学生仅从“员工”身份来理解岗位工作,把自己当作一名打工者,对工作报酬与工作时间及工作负荷的对应关系斤斤计较。所以,使学生摆正心态,正确认识工学交替中自身的角色定位是顺利完成工学交替任务的必要心理准备。
工学交替对学校和学生来讲是完成一项必修的教学任务,而对企业来说,接收学生上岗实习,要求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相应给予一定的报酬。由于工学交替时间一般不长,学生从不会到学会基本操作,刚有些熟练就要更换岗位,所以,往往只能安排一些简单工作,很难接触到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出于企业机密更不可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工作,这也造成工学交替岗位在技能学习上与企业工作需求有一定的矛盾。另外,在时间安排上学校与企业也会出现不一致的要求,学校有学期分段和寒暑假,一般按教学计划安排工学交替,而企业有生产任务的季节性,旺季企业急需人手,但恰逢学校假期,学生不愿意去;淡季企业就不太欢迎学生去实习,对工学交替的安排产生障碍。
工学交替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相互合作才能完成。首先校企双方要达到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运行过程、合作方式和具体实施细节。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一般出于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短期用工需求,这种需求有较强的季节性;二是提前发现和储备所需的人才,这种需求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三是与学校在培训、技术交流等其它方面有紧密合作关系,作为双方合作的内容之一。学校要主动与企业加强联系,慎重选择合作企业,争取企业最大限度支持工学交替,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基本对口的实习岗位,并为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报酬,而不能只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在工学交替开始之前,要对企业岗位相关的场所、设备、管理以及生活娱乐设施条件进行全面考察,对存在问题要求企业及时加以改善,以保障学生的专业实习和基本生活学习条件。
工学交替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和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学交替的目的和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在毕业之前就通过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和熏陶,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意义。而不能简单地当作是为企业短期打工挣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投入工学交替,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在实践中得到磨练。企业在岗位安排上要采用轮岗制度,使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得到训练,也可避免由于岗位分配差异产生矛盾。
由于部分学生对家长的依赖心理比较重,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与家长加强联系沟通,使家长了解工学交替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是一门必修课程,是学校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和家长受社会和网络信息影响,看到有个别职业院校欺骗学生,以工学交替的名义送学生去“变相打工”,并从中谋利收取“中介费”、“管理费’等不良行为,就在认识上产生误区。学校要切实维护学生工学交替期间的权益,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支持,并通过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才能把工学交替这件好事办好。
随着工学交替的全面推开,要找到专业对口、管理规范、生活条件良好、适合工学交替的企业并非易事,因为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大学生短期教学实践。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校内校外相结合,逐步建立校内工学交替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学校提供场地、人工(学生),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管理,企业化运营,营造企业岗位的职业氛围,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工学交替的效果,作为工学交替企业数量上的补充,以缓解工学交替企业难找的矛盾,有利于调节校外企业岗位需求的季节性变化,同时也有利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
工学交替涉及学校、企业、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大量工作,必须由学校主导加强管理。依据学校有关工学交替的规定分别制定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相关制度要求,告知每一个参加工学交替的师生。要精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从联系企业开始到学生动员进入企业,从学生分厂分组到生活用品的配备,有大量的细节问题要解决。学校方面的管理主要通过学校配备的指导老师,每天到企业巡回指导,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要处理专业岗位实习的问题,更多的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安全问题,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安心工作。要督促学生完成工学交替记录和实习报告总结等材料,并做好学生的成绩考核工作。工学交替实习成绩的量化要做到公平合理,尤其是分在不同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的打分可能产生尺度上的差异,可采用先根据表现打等第再折合分数的方法,统一口径,保证成绩的可比性。
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要走出校门,有时还要分到几个企业,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应该有新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政策保障。在管理机制上可以结合企业分组重新建立班级组织,如合理搭配班委、学习小组、岗位小组成员等,在各企业、各部门建立强有力的学生管理体系,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力量。在激励机制上可与企业共同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学生实行奖励,并在学校的各类评奖、评优、推荐干部、推荐就业、发展党员等方面予以倾斜,而对于不认真工作甚至消极怠工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物质惩罚和通报批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要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活动,如参加企业文化娱乐活动,学校的团课、党课进企业,组织学生座谈会等。另外,对负责工学交替的老师也要有奖励措施,提高加强管理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