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观众效应是指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与否,工作效率发生明显变化的现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他人在场产生的“观众效应”,既有促进个体行为效绩的一种,同时,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干扰个体活动效绩的一种。
1904 年,社会心理学家茅曼在做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效应。当有人在房间里观看的时候,实验对象试举重物的速度快一些,掷的距离也远一些。
此后,达希尔对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也证明:在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做乘法要快一些,好一些。
而阿尔波特则通过许多实验进一步阐明:个人单独完成任务与观众在场时完成任务相比,如果是完成同样的任务,单独完成赶不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效果。
1925年,特拉维斯做了一项完成追综视盘任务的实验,实验者要求被试手里拿着一支铁笔,跟踪一个旋转圆盘上的目标。如果在圆盘旋转时铁笔离开了目标,就算一个错误。最初让被试连续几天进行练习,使反应动作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然后把被试者带进实验室,让他单独作5次实验后,再让他在有4~8名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在场情况下作10次实验。事先告诉这些高中级大学生或研究生,他们的任务只是默不作声地注意观察被试的工作。实验结果发现,被试的工作成绩当有人在场观察时比单独工作时有很大提高,即错误率大大减少,甚至在单独工作时达到的最高成绩也低于有人观察时的成绩。
这种现象不仅在人类中存在,而且在动物中也同样存在。
我国学者于1937 年在清华大学所做的实验证明:蚂蚁在单独、成对或 3 只、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是很不一样的, 3 只蚂蚁一起挖掘沙土时,其每 1蚂蚁的工作量是 1 只蚂蚁单独工作时的 3 倍。这种在“有人在旁”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效绩差异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观众效应”。
但是,在另一些实验中也发现相反的情况。例如1933年培森进行的一项实验,被试是一些大学生,让他们分别在单独与有别人在场情况下学习无意义音节单词。实验的结果表明,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被试平均要经过11.27次才能学会有7个无意义音节单词,而单独学习平均只需9.85次,而且学习的错误率也是别人在场高于单独学习。这就是说,产生了社会抑制作用。
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社会助长作用,什么情况下产生社会抑制作用呢?一般来说,这与作业的性质和人们的成熟程度有关。如果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能熟练地完成作业,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社会助长作用。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观众效应只是社会促进的一种情况,社会促进包括两种情况,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观众效应和共同活动效应的区别在于:在观众效应中的观众仅仅是观众而已,这里的观众是不参与活动的;而在共同活动效应中是人人都要参与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