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财政信用学是一门研究财政有偿分配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是财政分配融入信贷手段形成的学科。财政信用学揭示财政有偿分配活动的规律性及其经济关系。这门学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建立起来的,所以称为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
财政信用学是以财政有偿分配的产生与发展的实践为基础形成的。国家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自身的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财政分配中基本上是无偿分配,并有必要的有偿分配。
信用是借贷行为的总称,是有借有偿并支付报酬的价值运动。财政信用也就是财政按信用原则进行分配,即财政有偿分配,公债或国债制度就属此类。它以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在国家财政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出现。欧洲的希腊和罗马,在公元前4世纪已有国家公债的记述。17世纪,法国已开展厂国家信用业务,政府直接向手工业者发放贷款,从而在——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代国债制度巳遍及世界各国,美国和日本都是有巨额国债的国家。我国早在公元初年王莽时期,即已出现财政有偿分配。当时所实行的“五均赊贷”制度中,就包括有财政作用的内容。官府备有财政资金,供民众赊贷。规定无息曰“赊”有息曰“贷”,用于祭袒的无息,十日归还;用于丧事的也无息,三个月归还;用于从事工商业或购置产业的,得按3X付月息,并须按明定时间偿还。唐代也曾采取过财政信用,在德宗(公元780-805年)时,因军需急迫,财政向京师富商借款500万缗,言明战争结束归还。宋代王安石实行变法理财,采用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官府用财政资金供民众借贷,均为当时的财政信用。现代的财政信用始于举办国债。我国外债始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内债首创于清代光绪年间,此后经数届政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百年来均曾举借国债,件,且种类繁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博采众长,搞活经济、完善分配体制,财政上更是积极采取有偿分配原则,运用信贷杠杆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以提高国家理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泛的财政有偿分配的实践,促使对财政分配关系、理财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H益加深,于是财政信用学便应运而生。
实践表明,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均有有偿收支,成为财政分配的一种方式。但私有制国家是非生产性财政,财政分配的范围较小,有偿分配更有局限性。只有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有权有责直接经管经济,国家财政才成为生产性、建设型财政,经常需要大量建设资金。一方面,要用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另一方面,也有条件向生产建设领域进行有偿投资,使财政资金在再生产过程中保持自身的价值和实现增值。因而,财政分配中就必然存在着信用业务。财政信用业务的开展,使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湖南省财政工作者已编写、出版了一部《财政信用学》专著;厦门大学的财政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了“财政信用学”课程,系统讲授财政信用学的内容;有些新编的财政学书籍中,也设有有关财政信用学的独立篇章。由此可见,在我国,财政信用学学科已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是财政学中分离出来的边缘性的学科。财政信用学研究财政分配问题;而财政分配属于社会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总过程中的分配环节,因而,财政信用学也是一门经济学科。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财关系发展的产物。
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研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上义国家财政有偿分配的特殊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和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包括有偿分配的财政资金运动的规律性,财政有偿分配形戎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以及财政信用幻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同有偿的财政资金运动规律的关系等。
财政信用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
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的任务,总的来说,是对国家财政有偿分配进行业务分析,总结经验,察明关系,探索规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观察与分析、综合与抽象,揭示出社会主义财政信用的本质,阐明生产性,建设型财政有偿分配贤金运动的规律性及发展趋势。研究探索财政信用的规律,必须把财政信用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密切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有效地促使财政有偿分配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积极开展财政信用业务,努力提高国家财政资金运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说,就是要加快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总体运转,促进国民经济各环节、各方面有计划、按比例、高效益地协调迅速发展,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国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具有自身的特征,即有偿性、周转性、增值性和信约性。开展财政信用业务,在于从财力上保证国家职能更好地实现,它会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人民生活诸方面。以我国财政信实践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是一门具有鲜明政治性的学科,它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地透过财政信用业务的现象,探究财政信用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部分,即综述论、阐述财政信用的产生、本质、职能和作用,以及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和意义等;筹集论一一阐述采取信用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理论与实务,包括向国外借款、在国内发行公债券、国库券、地方债券等;贷支论——阐述用信贷方式投放财政资金的理论与实务,包括基本建设有偿投资,发展农业、科教文卫事业;扶贫等各类财政周转金、信托投资等。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政有偿分配,密切联系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既包括生产领域、经济基础,也牵涉非生产领域、上层建筑。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的范围,就是财政有偿收支所形成的经济关系所涉及的范围。
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与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债务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基本建设财务信用学等均有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阐发的理论和揭示的经济规律,对财政信用学均有指导意义。财政信用学与财政学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财政信用学从实务关系上,可以说从属于财政学。财政信用学与货币银行学,从实务方式上讲,都是信用学科,各研究国家信用的一部分,但在资金来源与运动方式上又有区别:财政信用属于财政体系,银行信用属于金融体系,财政信用学与基本建设财务信用学、债务经济学密切相关,后者是财政信用学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财政信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尚处在成长过程中。积极研究财政信用学,对于提高财政资金运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财政作用,增强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