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品牌经济学

  	      	      	    	    	      	    
经济学分支学科
部门经济学
比较经济学
保险学
不确定性经济学
保险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财政学
产权经济学
畜牧业经济学
传媒经济学
供应链物流学
第三方物流学
灯塔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服务经济学
非生产领域经济学
分销物流学
风险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
房地产经济学
非稀缺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规模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
公司金融学
工程经济学
规制经济学
工业经济学
国土经济学
国防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
国际统计学
过剩经济学
国际金融学
公共管理学
宏观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
后勤学
混沌经济学
护理经济学
宏观信息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结构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经营经济学
经济动力学
公共财政学
计划经济学
经济预测学
基本建设经济学
激进派经济学
金融学
金融工程学
实验金融学
金融市场学
经济控制论
价格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建筑经济学
金融经济学
经济伦理学
近代统计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社会学
家庭经济学
军事经济学
经济政策学
家政经济学
科学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空间经济计量学
快乐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
开发经济学
会计公共关系学
理论经济学
旅游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务经济学
流通经济学
林业经济学
劳权经济学
马歇尔经济学
民生经济学
民族经济学
描述统计学
农村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能源经济学
农业生产经济学
新经济地理学
品牌生态学
品牌经济学
品牌学
区域经济学
穷人经济学
企业物流学
企业经济学
契约经济学
歧视经济学
气象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人事管理经济学
生产力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神经元经济学
商品运输学
商业经济学
社会经济统计学
生物经济学
商品学
数理统计学
水利经济学
商业地理学
投入产出经济学
推断统计学
统计学
土地经济学
图书馆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
卫生经济学
物流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技术学
物流会计学
物流经济学
维基经济学
物资经济学
污染经济学
微观信息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
心理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现代物流学
宪政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
现代金融学
心理统计学
新货币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信息系统经济学
运输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邮电通信经济学
渔业经济学
药物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
中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电子商务物流学
资源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战争经济学
知识产品经济学
转轨经济学
综观经济学
自然资源经济学
质量经济学
自然灾害经济学
知识经济学
[编辑]

品牌经济学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是充分有效的,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人们的行动和选择。然而我们的问题是:如果价格机制是充分有效的话,那么品牌与价格机制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品牌研究涉及到多门学科,如管理学营销学广告学传播学等,但正如贝克尔所说,对品牌的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从学术界来看,国内已经有学者开始利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对品牌进行经济研究,如孙日瑶(2006)、刘华军(2006)。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品牌经济学或日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其基础假设就是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众多经济学家对此都有过精彩的论述,如斯密科斯斯蒂格勒马歇尔弗里德曼张五常等。需求曲线和需求定律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二者都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关系。尽管马歇尔等经济学家利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来推导出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但是由于效用论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判,如科斯(1988)、张五常(2001)等,他们干脆抛弃效用论,直接把“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假设。按照张五常的解释,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人性使然。换言之,正是通过将最广泛意义的局限条件全部包括进来,将人类一切行为全部归结为局限条件下“趋利避害”,才导致了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需求定律所以重要,是因为需求定律所揭示的约束人类行为的局限条件——代价,是制约人类行为最为本质的局限条件,如科斯从成本、阿尔钦从产权和竞争、张五常从交易费用角度来看待一切局限条件。

  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是选择问题,任何选择都要付出代价,需求曲线中的价格当然不限于金钱价格,它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价格或代价,换言之,市场价格是一种代价,但代价不一定是市场价格(张五常,2001)。一般我们在分析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的时候,把消费者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作为“价格”,而实际上,消费者在选择的过程中的代价除了实际支付的价格外,从众多可供选择的品牌中选择一个进行购买的过程中还必须花费选择成本(孙日瑶,2006;刘华军,2006),选择成本和支付的价格一起构成了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的“价格”,即代价。我认为,品牌经济学和品牌经济理论必须从选择成本出发看待一切局限条件。也正如新制度经济学把“交易成本”理解为生产交易中的摩擦力一样,我们也可以把选择成本理解为需求领域的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过程中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的存在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效率。实际上品牌作为一种品类符号,可以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进而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然而,品牌是如何影响作为马歇尔所认为的“经济分析的发动机”的需求,经济学中并未给出解释,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经济学对品牌的分析。正如张五常反复强调的那样: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价格理论,价格理论的精髓就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需求定律),其他任何千变万化的理论,若不是从这个基本理论推演而来,皆是谬误(向松祚,2005)。本文在已有的品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需求曲线分析工具,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引入品牌这个要素,推导出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线及其变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福利进行分析。本文的分析对于企业摆脱“价格战”陷阱,由“价格战”转向“品牌战”具有启示意义。

  二、品牌信用度与需求曲线的变化

  孙日瑶、刘华军(2006)通过“选择成本”将品牌引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并从选择成本的角度看待影响和制约消费者品牌选择行为的局限条件。所谓选择成本,是指通过交易费用,目标顾客获取一组品牌信息之后,从中选择一个品牌所花费的成本。品牌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从而降低其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的符号。品牌信用度是通过品牌这个排他性的符号向目标顾客做出并做到某种品类承诺的程度。品牌信用度等于品牌品类度品牌策略的乘积,品牌信用度决定了消费者在选择某个品牌商品时的选择成本。由于品牌品类度介于0和1之间,品牌策略取值0或1,因此品牌信用度也介于0和1之间,即B∈[0,1]。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定义,可以通过把不同的品牌看作其能代表的利益点——品类(category)的集合,那么每个品牌所包含的品类数是不一样的,比较这些品类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点就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等等,这些就是选择成本。

  为了说明引入品牌后对需求曲线的影响,我们构造如下需求函数

  Q-f{P,Cc(B)}

  其中,Q表示需求数量;P表示商品的价格;Cc表示选择成本,选择成本是品牌信用度B的函数;f表示需求数量Q与商品销售价格P和选择成本Cc

  之间的函数关系。该函数满足以下条件:

  aQ/aP<0,且a Q/ap2>0 (1)

  30YaCc<0,且,3 a i>0 (2)

  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选择成本都是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过程中的代价。由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任何代价的上升都会使需求数量减少。因此(1)式说明在选择成本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品牌的商品价格上升,则其需求数量减少,反之则增加。将某个品牌商品的价格和其需求数量描绘在二维的平面中便得到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同时在某品牌商品的销售价格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该品牌商品的成本越大,则其需求数量越少,反之则越多。将选择成本和需求数量描绘在二维的平面中可以得到“选择成本需求曲线”,该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由于选择成本Cc是品牌信用度B的函数,则:

  Cc—g(B),该函数满足:dCc/dB<0,因此,我们可以得到需求数量与品牌

  信用度之间的关系:

  aQ/3B=3Q/aG:·acc/dB>O (3)

  (3)式表示在某品牌商品的销售价格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度越高,则对该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某个品牌成为单一品类的代言,即品牌信用度B-1时,该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达到最大。因此,当某个品牌的品牌信用度提高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需求量也会增加,此时原来的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同时,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是以品牌品类度的提高为前提的,即某个品牌所代表的品类越少,其品牌信用度越高。而随着品牌代表的品类数量的减少,该品牌的替代品则越少,进而使得该品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变小,移动后的需求曲线的斜率比原来的需求曲线的斜率要大,移动后的需求曲线将更为陡峭。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用线性需求曲线来说明品牌对需求曲线的影响:

  Q—f(P)一a— bP (4)

  Q—f{P,Cc(B)}一a(1+B)一bBP (5)

  其中,不考虑品牌因素的需求曲线用 (4)式表示,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线用(5) 式表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考虑品牌,而后者则考虑了品牌。(5)式表示,在满足品牌信用度提高的情况时,在任何既定销售价格条件下,某品牌商品的需求数量比不考虑品牌时的需求数量要大。为了形象地说明此点,我们用图1来描述引入

Image: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线的变动.jpg

  图1 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线的变动

  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图1中,需求曲线D1为引入品牌之前的需求曲线,D2为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线。如图1所描述的那样,当引入品牌后,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消费者选择成本降低,从而在任意价格水平下,D2D1的需求数量都要大,即Q2>Q1。实际上,当引入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某个品牌商品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其需求曲线变为另一条需求曲线。该变动的根本原因是品牌降低了有着“趋利避害”本性的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从而使需求扩大,需求曲线右移,并且更加缺乏弹性。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线的移动和形状的改变不仅仅解释了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可以在同一价格条件下有更大的购买量,而且可以说明当需求曲线移动后,在价格有所提高的情况下,购买量较之前也可以有所提高。这个结论对于只依靠降低价格提高销售量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此分析也证明了品牌“卖得贵、卖的多”,尽管初看上去违背了需求定律,但当我们通过选择成本这个局限条件把品牌引入到需求曲线后可以发现,品牌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从而改变了需求曲线的位置,因此并不违背需求定律

  经济学中对需求曲线位置的变动已有许多有益的研究。比如广告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多纳德·海等,2001),移动的原因是广告提供了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的信息,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的许多广告“标王”纷纷落马。原因在于,广告尽管提供了信息,但是如果广告的作用不是通过品牌信用度的提高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的话,广告的作用就不会显现出来了。广告策略是品牌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告的方向必须是提高品牌的品牌信用度,否则企业还要承担广告投资的风险。此外,在《蓝海战略》(W.钱金等,2006) 一书中,作者认为通过价值创新可以使需求曲线右移,但本文认为价值创新能否使需求曲线右移要看该价值创新能否提高品牌信用度进而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否则任何价值创新不过是“昙花一现”。

  三、均衡与福利

  在分析了需求曲线为什么变动及如何变动后,需要对均衡及福利进行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从马歇尔开始,均衡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并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均衡分析与供求分析一起,成为经济学分析中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我们可以用图2来描述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如何改变均衡。

Image:均衡的变动.jpg

  图2 均衡的变动

  图2中,D1为不考虑品牌的需求曲线,D2表示引入品牌后新的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需求曲线D1与供给曲线S共同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点为E1,均衡价格为 P^*_1,均衡数量为Q^*_1。当引入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D1移动到D2,此时,需求曲线D2与供给曲线S共同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点为E2,均衡价格为P^*_2,均衡数量为Q^*_2。由图2看出,引人品牌后需求曲线变动,使均衡价格上升,由P^*_1上升到P^*_2;同时使得均衡数量增加,由Q^*_1增加到Q^*_2

  在经济学分析中一般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来表示社会福利。我们仍然用图2进行说明。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HE_1P^*_1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OE_1P^*_1,整个社会福利由三角形OE1H的面积来表示。在引人品牌后,消费者剩余用三角形GE_2P^*_2的面积表示,生产者剩余用三角形OE_2P^*_2的面积表示,整个社会福利用三角形OE2G的面积表示。通过比较,我们容易发现,引入品牌后,不论是消费者剩余还是生产者剩余都增加了,从而整个社会福利也增加,这就是图2中三角形OE2G的面积大于三角形OE H面积的经济学意义。因此,当引入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

  四、企业如何克服“价格战”陷阱

  在现代商业实践中,有人提出用“品牌战”替代“价格战”,但缺乏经济学层面的理论分析。“价格战”是指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企业通过压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以扩大销售量与市场份额。实际上,价格竞争仅仅是众多商业竞争手段中的一种。虽然有人循着传统理论的分析把定价决策视为市场行为的中心决策,并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不考虑其他竞争手段的作用。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认同价格决策只是诸多竞争手段之一,有时候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种的看法,价格决策已不再被视为企业竞争战略的必然的中心环节(多纳德·海等,2001)。可以想象,如果“价格战”真的是可以成功地、持久地扩大销售与市场份额的话,就不可能有其他的手段出现,换言之,其他竞争手段的出现说明了“价格战”不再必然奏效。

  毋庸置疑,根据需求定律或需求曲线,价格降低,需求量将增加,但是商品的销售价格与成本一起构成了决定企业利润的两个因素,如果仅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而不伴随着成本的相应降低的话,结果只能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使企业进入“价格战”的陷阱。为此,克服“价格战”陷阱的一个可行的思路应该是,在有利润的价格前提下,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信用度,进而通过有效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使需求曲线右移,扩大销售量。此外,由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需求曲线变得更为陡峭,根据经济学原理,这可以使厂商有更大的价格决定权,厂商在定价决策上就有更大空间。这也同时说明了一些强势品牌为什么能以较高的价格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原因恰恰是由于这些强势品牌的品牌信用度较高,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使需求曲线右移。

  这里的分析可以为市场中的厂商如何在有利润的价格前提下扩大销售量和市场份额提供思路。如图3所示,D为市场需求曲线,众多的品牌在Pm这个价格下销售商品,比如说在高档的轿车市场有奔驰宝马奥迪等等品牌,这些品牌轿车基本上是处于同一个价位,在这个价格下,整个市场容量即目标顾客总数也就限定了,即由市场需求曲线决定在价格为Pm时,市场容量为Q 。这些品牌商品分 图3 厂商市场份额的扩大割了这个市场容量。各品牌厂商的需求曲线的位置决定了各自的市场份额,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价格既定条件下,品牌信用度决定了需求曲线的位置,各厂商可以通过提高品牌信用度来使各自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如某品牌厂商原来的需求曲线为D1,在Pm的市场价格下该厂商的市场份额为Q1,当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了品牌信用度后,需求曲线由D1右移至D2,此时该厂商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Q1增加到Q2。因此,对于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品牌厂商来说,只有通过品牌建设来扩大市场份额才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持久的竞争策略,而运用“价格战”策略不但使厂商的利润空间大大减小,同时还会使厂商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缩水,这对于厂商来说是极大的损失。

Image:厂商市场份额的扩大.jpg

  图3 厂商市场份额的扩大

  五、结论

  需求曲线或需求定律刻画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所以成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本文将品牌这个要素通过“选择成本”引入经济学,用需求量、价格、选择成本、品牌信用度这四个变量描述了品牌是怎样影响和制约人类的选择行为的,在这个意义上,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线成为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结论是: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需求曲线的变动构成了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换言之,价格和品牌一起,在社会范围内分配稀缺资源,因而价格和选择成本约束着参与者的欲望并协调他们的行为。本文还认为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通过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影响市场均衡的变动,提高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时将会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信用度,使需求曲线改变位置,即使在价格提高的条件下,需求数量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