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而对劳动者能社会劳动活动所涉及的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由世分析和理解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结构、功能和运行规律。
从以上角度着手,对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
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整个劳动社会学研究的思想基础,包括劳动的自然形态、劳动的社会价值标准、人类劳动的基本运行规律、劳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劳资关系和权力运作以及劳动与其他社会条件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基本范畴和理论。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起点与主体。对劳动者研究的具体问题包括研究劳动者的态度、行为、素质及社会化的进程;研究劳动者的职业生涯、职业声望的获得、职业流动等;研究劳动者的劳动心理,劳动者的个人特点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劳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劳资关系上。一是研究劳资关系,随着劳资关系的对抗冲突到缓和,各国劳动关系迅速发展,表现在从建立工会组织到政府加强对劳资关系的调整等方面。在劳资关系法规的规范下,工会组织与雇主组织的集体谈判制度已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国家调节劳资关系的立法形成体系、日渐趋于完善后,政府、雇主、工会的三方协调机制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一种重要途径。二是研究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制定相关就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劳动政策,对劳动争议的处理,对社会保障的兴办等,成为劳动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劳动的社会结构一方面包括了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社会横向结构,即社会群体的结构分布,包括劳动者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其结构的变化,还包括特殊群体——残疾人、妇女、儿童、老年人的结构分布及其带来的劳动问题;另一方面,指由阶级、阶层等不同社会层次及其关系构成的社会纵向结构,劳动者阶级和阶层的内部变动和结构问的流动主要是由于社会分化、特别是经济关系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和各种不同的关系存在于各种劳动组织中。
劳动组织是为社会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按照一定的劳动法规、章程建立起来的组织,是执行生产、经营、服务与管理职能的劳动者的有机体。劳动组织以组织方式与人际关系特征为标准,划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而单位制作为中国特有的劳动组织现象也被中国的劳动社会学者所关注。对劳动组织的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薪酬管理、激励理论等,结合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问题,成为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劳动组织方式是指人类对有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活动的管理形式和管理理念,它是劳动社会学长期关注的内容。
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体现在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风俗各个方面称之为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引起了劳动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等的变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出现的劳动分工的变化及其劳工权益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中国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等对劳动社会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劳动者、劳动者的职业历程即生涯、劳动者的社会分层与流动、劳动的社会关系、劳动的社会过程、劳动的组织特征、劳动的社会管理、特殊劳动群体、劳动中的社会冲突、劳动时间与闲暇及劳动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等内容。
从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可以看到,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应以实证性研究方式为主,并且具有如下的性质。
劳动社会学注重与劳动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影响劳动现象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种综合性的分析并非仅仅将各种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现象以各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观点简单地综合在一起,而是引入新的视角,在与各种学科密切合作的基础上,探讨各种不同层次的劳动因素之间(劳动者个人、劳动群体、组织、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制度化的社会形式与劳动者以及劳动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
劳动社会学的理论必须通过经验资料的验证,理论必须与资料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为了使他人能够判断一个理论的真伪,研究者还必须说明资料的来源以及资料的获取方法。例如,在劳动社会学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一个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就越强。”研究者必须对“社会阶层”“工业化”和“流动”的语词进行定义,并说明具体的测量方法,要达到在同一尺度下,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统计资料都可以证实或证伪这一理论。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社会理论结果都不可能绝对地正确,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即使在同样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下,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动和影响,也只是部分适用或暂时适用于一社会。
社会科学中,对概念的明确定义非常重要。研究者必须对他们所研究的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并严格地规定一套测量方法,以便对概念进行操作化。劳动社会学也是如此。例如上面所讲到的例子中,“社会阶层”“工业化”“流动”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模糊不清,而在劳动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就必须明确对其定义,以利于操作。
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是指任何研究者采取相同科学方法就能够得出相同结论,而不论他们属于哪一阶级,信仰何种宗教。在社会科学中也要尽量保持这一客观性。比如说,某项研究结论表明“男性比女性在体力劳动上占有优势”,即使某些女性从文化角度出发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但是她使用同一砌究方法必然得到同一结论。当然,如果她认为前者在概念的定义、或者操作化的方法、或者在其他环节上存在问题,那么她可以采用另一种研究方法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一般地,在科学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上都会有一些规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