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经济学(Steady-state Economics)
目录 |
稳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它是利用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的分析方法,实证地考察经济稳态增长的道路印可能性的一门学科。
1923年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最先提出稳态这个概念。现代稳态经济学产生于70年代。1973年经济学家赫尔曼·代利主编了《走向稳定的经济》一书,标志着稳态经济学的形成。稳态经济学的倡导者还有博尔丁,乔·罗根等人。他们认为现代经济学局限于研究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收入的分配,断言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这是错误的。增长过快会加速原材料的耗竭,加重环境污染,使经济增长丧失物质基础。
稳态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1)服务效率最大化理论。稳态经济有三个基本数量:存量——生产资料、消费品和人口的总水平;服务——愿望得到满足时的体验或称心理收入,流量——使存量水平不变,并得以更新和维持所必需的量。三者关系可以表示为:
服务/流量=服务/存量×存量/流量
稳态经济的目标就是使物质和非物质的服务效率最大化和持久化。
(2)作为中间目标的道德增长,用眼前的增长回避分配上的弊端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判断,改造人类社会的控制制度,以便保持人口不变,物质财富存量不变,以及控制分配。其原则是在尽可能少地牺牲个人自由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社会控制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