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经济效果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及其活动的经济效果的经济科学。
经济效果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和社会实践经济效果的实现方式、关系及其运动的客观规律。经济效果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到资金、技术、生产力布局、管理体制、结构、发展战略,以及预测和决策等各个经济领域。此外,还要探讨各种社会劳动消耗的评价和计算方法,不同制度的经济效益比较,确定经济效果的定量原则等。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效果学是生产力经济学的分支。
根据目前研究的情况,经济效果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经济效果的性质、特点、形态和方法论的研究。经济效果的核心,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程度。它的确切涵义,是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消耗。这两种劳动所获得的价值大于消耗的总量,它的使用价值是符合社会需要的生产成果。因此经济效果具有两重性,一是从生产力角度考察的一般物质属性,二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的社会历史属性。前者体现了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基本经济效果,后者体现了社会属性,称为社会经济效果。物质生产的经济效果是以劳动消耗与生产成果的比例关系为依据的,计算的基本公式为:
K(经济效果系数)= | P(产出的成果) | |
L(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 |
经济效果的形式很多,诸如t按照数量来划分,有个量经济效果和总量经济效果。个量是指个别生产单位或实体的生产活动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表现为产值和利润;总量是指一定时期的个量经济效益的代数和,表现为总产值和总税利。按照作用来分,有微观经济效果和宏观经济效果。微观经济效果是指个人、家庭或个别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反映了当前和局部利益;宏观经济效果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重要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又称国民经济效益或社会经济效益),反映了全局和长远利益。按照范围来划分,有工业、农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邮电、环保等各个部门的经济效果。按照性质来划分,有管理、服务、信息、技术等经济效果。
经济效益的形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前者体现为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后者体现为产值和利润。
二、关予宏观的国民经济效果和微观的部门经济效果的研究。宏观经济效果是全面的社会经济效果,它反映了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全局和未来。研究的课题有:经济效果规律、宏观经济决策、经济效果机制、国民经济调整、经济管理、结构改革,以及提高国民经济效果的方法、原则,等等。其中特别是宏观经济决策的研究对经济效果的关系极大。此外,与宏观经济效果有关的价值规律、节约劳动时间规律、经济效果规律、劳动生产率提高规律等,也是宏观经济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微观经济效果属于当前或局部性质的经济效果,它主要反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流通领域里,是提高宏观经济效果的基础,涉及到部门经济的各个领域,既包括对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服务等不同产业经济效果的研究,也包括对资金、技术、能源、市场预测、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效果的研究,还包括对投资效果的可行性研究和管理的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的实现,分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前者指生产中所形成的经济效益,它以产品和劈务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后得到实现,使国家、企业和个人获得收益,后者则有赖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环节,不仅使产品能够顺畅地销售,而且也能合理地分配于生产与生活的消费。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很多,从宏观意义上说,包括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强科学生产管理,从微观意义上说,包括对企业的技术革新、改造,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和产品的物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等等。此外,与提高经济效果有密切关系的经济计划、决策、科技政策、技术革命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效果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也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的分析研究。衡量生产活动的经济效果的标准,有价值指标,它主要分为劳动消耗指标、劳动占用指标、投资效益指标;使用价值指标,它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品种指标、时间因素指标,等等。运用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测算和比较不同方案的数值,是评价经济效果的有效手段.通常使用的经济效果计算与比较方法有: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法、纯收入法、净产值法、投资收入率法、成本利润率法、年生产费用法、物资消耗法和价值分析法,等等。中国主要使用的是以成本比较为特点的偿还年限法和确定标准效果系数数值的年计算费法。此外,宏观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微观的部门经济效果比较,以及外资和技术引进项目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也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效果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经济效果学的研究方法,除采用一般社会科学中的抽象方法外,还借助于生产力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中有关的因素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比较法、静态和动态考察、质态分析和数量分析,以及体现效益分析特征的特殊方法,如经济核算法和综合平衡法,等等。近年来,现代数学方法也广泛运用于经济效果学。此外,经济数学中的平衡法、经济模型法、线性规划、数理统计等,逐渐成为经济效果学方法论中的新方法。
经济效果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投资的比较效果理论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较有影响的有苏联学者诺沃日洛夫的《费用和成果的测定》,诺特京的《在苏联工业中经济效率的确定问题》等。到了六十年代以后,以宏观的国民经济效果和微观的技术经济效率为主要特点的综合理论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如普鲁勃斯特的《新技术的经济效率》,哈恰图洛夫的《基本投资的经济效率》,普雷舍夫斯基的《经济增长和效率》等,在当时颇有影响。近年来,国外对经济效果的研究又有新的进展,特别在微观领域,出现了从研究产品、投资和管理等方面的效益,转向对新技术革命领域中的新材料、新能源和微电子产业的效果和效益的研究;在宏观领域,对国民经济的结构、体制和组织等经济效果的探讨,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
中国学者对经济效果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如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有关文章中,已经出现了经济效果的概念。到了五十年代后期,经济学界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经济效果理论体系。但作为经济效果学,则源于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期,于光远的《社会主义经济效果学导论》问世,经济效果学在中国才正式创建起来。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密切配合,围绕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实质和范围,经济效果和经济核算的关系,评价经济效果的指标、方法,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途径,以及新技术革命对促进经济效果的作用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