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管理(Ecotourism Management)
目录 |
生态旅游管理是指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对自然风景区或其他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线路,实行以生态系统保护为目标的管理决策过程。生态旅游管理的目的是在向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长时期地维护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整体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和美学价值,维护旅游区的生态系统不受旅游业及其相关活动的过度干扰和人为破坏。由于生态系统是生物要素和环境要素在特定空间的组合,所以,生态旅游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环境要素和与其相适应的生物要素进行有效管理。[1]
生态旅游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是生态旅游经济系统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与经济系统中进行的,因此,任何产业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生态和经济两大系统的管理。作为旅游活动高级形式的生态旅游,更应把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管理。这种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复合的管理结构系统,它既包括了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又包括了对旅游经济系统的管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便形成了具有独立结构和功能的生态旅游经济复合体。由于生态系统是生物要素和环境要素在特定空间的组合,所以在进行生态系统管理时必须把对生物和环境两种要素的有机管理包括在内。对生态旅游业而言,旅游生态系统包括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社区等。
2.生态旅游的管理主体是广泛的社会群体
旅游经济系统是以旅游产业形式出现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旅游行为和环节。从一般理论意义而言,还可将它界定为旅游生产力要素和旅游生产关系要素在一定空间上的组合。它包括各种物质生产要素和各种旅游所有制要素,也包括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层次和环节。可见,旅游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是人类有目的地开发生态资源的过程,是使自然界中的生态资源转变成满足人们精神享受产品的过程。旅游经济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使系统运转起来,并以生态系统的运动作为基础。对生态旅游管理而言,管理主体是社会各种组织机构和每一个人,但主要包括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中介组织、旅游专业组织、生态旅游企业等。
3.生态旅游管理更强调人类的责任与义务
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为依托所组成的生态旅游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管理系统。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管理时,更突出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注重人类的责任与义务,因而还必须有如下几点清醒的认识。
①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运动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类的一切旅游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自然生态系统而孤立进行,应该考虑自然生态系统提供条件的可行性和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②在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中,生态系统的运动是经济系统运动的前提和基础,旅游经济系统运转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最终都取自于自然生态系统,因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旅游经济系统的发展和前途。
③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是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体,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活动的调整和控制能动地调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二者能够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保持平衡,和谐发展。
生态旅游管理的内容,既包括生态旅游环境、旅游企业、旅游者,也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社区、旅游市场等。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系统的规范、协调、控制等的管理活动过程。从主要管理内容来说,尤其强调旅游者、旅游地社区、旅游企业、旅游市场的管理。
一、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
旅游者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颇大,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有必要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规范性管理。这种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科学区划分流和疏导游人,合理确定与控制生态环境容量和经济总量,避免生态旅游区超负荷接待游人。
(一)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的目标
1.促进旅游者满意度的提升
满意度是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景区停留游览之后对整个游览经历的个人感知评判,该评判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景区的资源、景区的环境、游玩的心情、行程的安全度等。对游客的管理可以促进上述四个方面的优化,从而提升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满意度。
2.强化对旅游过程的控制
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就是通过对旅游主体实施全程控制和管理,将旅游过程置于管理者的掌握和控制中,保证旅游全过程的流畅性、安全性以及满意性。对旅游过程的控制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对旅游者个人行为的控制,其二是对旅游者的流动规模和流动方向的控制。这两个层面的控制都必须以整个生态旅游景区统筹管理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对生态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者实现合理的组织,避免因旅游者拥挤而出现游程中断或暂停,保障旅游者获得最佳的空间感受和旅游经历,同时也确保管理者对旅游全过程的安全性实施监控。
3.优化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效益
对旅游者的生态管理,从本质上看,是为实现生态旅游景区效益的最大化。生态旅游景区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旅游者行为规范化来说,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的管理能够减少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降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巨大生态压力,使生态旅游景区中的生态环境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对旅游者进行事先的行为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旅游者因不遵守规则而造成的意外伤亡事故,因此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有助于增加生态旅游景区的社会效益。同时生态旅游景区中旅游者的安全也成为生态旅游景区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景区形象和品牌较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的内容
1.规范旅游者行为
规范旅游者行为是指从道德标准出发对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加以纠正。生态旅游景区中常见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包括:乱扔乱刻,破坏公共设施,损害树木,践踏草坪,随意给动物喂食,随处吸烟和点火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被视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在生态旅游景区中由于旅游者在新环境中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淡薄而时有发生。为此,生态旅游景区应采取措施,对旅游者进行行为规范。
2.对旅游者实行环境意识教育
环境意识又称生态意识,其核心是具有生态意识成分和特征的环境伦理。生态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态知识、生态规律、生态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环境伦理、生态文化理论及审美知识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普及,要使游客真正懂得作为一个生态旅游者,必须履行生态义务,奉行生态道德,提倡生态文明。
3.保障旅游者安全
在自然型生态旅游景区中,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如不加以制止或限制有可能演变成为事故或灾难,因此生态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管理应该根据不同的生态景区环境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行为的指引,避免因旅游者行为不当而引发各种悲剧。
4.保护生态旅游景区资源
保护生态旅游景区资源主要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对旅游者流量、容量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是针对资源保护的措施,防止人为破坏。
二、对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生态管理
旅游目的地社区与一般意义上的社区不同,它不但包括旅游目的地当地的社区居民,还包括在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员工。生态旅游社区管理是指(生态)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社区所在地有关部门通过政策优惠、行政引导、经济支持、技术引进等手段和方法,对生态旅游目的地范围内的社区居民生活、社区环境等方面进行规范、引导、治理和美化,实现社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管理活动。
(一)生态旅游社区管理范围的确定
对生态旅游社区管理范围的界定,是明确生态旅游社区所管理的客体范畴的问题,即什么样的社区应属于生态旅游社区并纳入管理对象范围。一般说来,在生态旅游地有效辐射半径内的社区,均属于管理对象范围。从其条件上来说,真正成为生态旅游地有机组成部分的社区,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社区自然环境与生态旅游区环境相互协调;
(2)社区人文环境是生态旅游区吸引力的组成部分;
(3)社区劳动力中有一定比例参与到生态旅游经济活动中(如在生态旅游业就业和提供相关服务);
(5)社区居民与外地旅游者在沟通上无较大障碍(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
(二)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内容
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内容包括社区环境管理和社区经营服务管理两部分。
1.社区环境管理
这里的“社区环境”具有广泛的内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卫生环境和旅游环境四方面内容。从生态旅游开展的角度,社区环境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展现社区自然环境
生态旅游区内的社区大都具有天然的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加之社区内部人文环境吸引力,即社区居民及其饮食、建筑、服饰、生活方式等“活”的因素,为社区的自然美景注入了“灵动”的美感,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生态美境界。因而,对社区自然环境的管理应在“展现”二字上做文章,让游人充分领略到社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包括:
①在社区内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地方设立生态旅游点;
②巧妙设计社区内的旅游线路,充分展现社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③对社区内有特殊价值的自然资源进行监管和保护。
(2)保护社区人文环境
社区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生态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但是,旅游业发展中的外来游客的涌人会对社区产生“示范效应”和异化作用,往往会对社区的传统文化造成“是传承还是变迁”的困惑。要保持社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保持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独特性是关键。因而,管理社区人文环境应落实在“保护”二字上。
具体管理任务包括:
①禁止在社区内建立与社区环境相悖的旅游项目和建筑,保持社区建筑的原来面貌;
②鼓励居民用传统工艺加工销售社区特色的饮食产品,促进社区饮食文化的传承;
③保护社区居民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必要时可以谢绝旅游者到访(如在举行重要的宗教仪式时);
④组织形式适宜的社区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展示当地的音乐、舞蹈、戏剧、工艺等文化艺术形式(可考虑结合当地传统节庆活动来进行)。
(3)整治社区卫生环境
生活垃圾(如人畜粪便等)有碍观瞻,会影响社区的环境质量,影响社区生态旅游形象,因而要定期“整治”社区环境,对社区环境进行美化。
具体管理任务包括:
①定期处理生活垃圾;
②定期检查社区提供的旅游饮食产品和接待设施卫生达标状况;
③若社区内设有旅游厕所,则要聘请专人(社区居民)进行日常清扫,管理人员定期检查。
(4)营造社区旅游环境
人们参加旅游活动的目的是想要获得一种生活经历和美感体验。宏伟壮阔的大自然固然让人流连忘返,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风情同样让人耳目一新。在社区的原有面貌基础上,稍稍点缀些“风情”,营造出一种既引人人胜又亲切温馨的旅游意境,也是生态旅游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手段,来达到营造社区旅游环境的目的:
①选取条件相对好的住户,设立旅游接待设施,开办家庭旅馆;
②选取社区适宜地段,形成休憩、购物、娱乐一条街(路);
③实施夜间照明工程;
④设置与社区环境相衬的旅游标牌。
2.社区经营服务管理
社区经营服务管理是专门针对社区居民为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所进行的规范和引导。主要管理内容包括产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秩序管理三方面内容:
(1)产品管理
主要指对社区生产、加工并向旅游者出售的旅游纪念品、餐饮产品的质量及住宿、交通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的管理,包括抽查旅游纪念品质量、价格,检查餐饮和住宿的卫生状况,监督用于社区及生态旅游区内交通运输的畜力车辆的安全状况等。
(2)人力资源管理
指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服务的人员进行的管理,包括定期培训(服务、技能、科学文化知识、生态旅游知识等)、定期考核、持证上岗、建档等。
(3)市场秩序管理
指对社区旅游服务和产品市场以及社区劳动力市场秩序的协调、规划和引导,包括协调劳动力配额、规范产品价格等。市场秩序管理对避免宰客现象的发生、营造良好市场氛围、促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旅游企业管理
生态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景区企业、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等。
(一)生态景区企业的生态管理
景区企业是接纳生态旅游者的基本场所。各景区企业的管理机制、旅游项目和产品、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区内旅游建筑设施以及环境污染物的净化和排放措施等是否与生态管理的要求和标准相符合,都是生态管理的内容。旅游从业者的生态意识和素质,直接影响着景区企业的生态环境管理质量。为了提高景区企业的生态管理水平,必须对旅游从业者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景区企业的管理者既是旅游区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又是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的引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游人的影响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旅游从业者的生态意识教育比对旅游者的教育更为重要。
具体的管理任务包括:
1.引进现代技术和方法,健全生态管理机制
旅游经营者要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生态旅游管理技术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生态旅游管理体制。如改变生态旅游消费模式,实行增收生态旅游费用的措施;加强生态旅游可行性研究,组织一批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示范工程;注意交通工具对环境的影响;运用经济手段限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积极参与生态旅游信息的交流工作;不断引进生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技术。
2.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评价
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为了把生态旅游区的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低到“生态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必须重视环境影响的预评价。预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噪声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等进行单因素影响评价和综合评价。此外,还有视觉资源影响评价,即以地形、植被、水体、人工设施和地表等形成的线、形、色、质为考察对象,分析视觉环境状况,进行建设前后的比较,然后对比分级。
3.旅游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管理
这种生态管理主要包括植被和动物两个系统的管理。植被管理系统的基本目标是保持生态旅游区植被的原野特性,如对植物生态群落发育良好的地区,采取不干涉植物生长的方式,任其自然生态发展;对植物生态群落受到人为和自然破坏出现异化的地区,要控制和调整植物物种与群落的发展,采用适当的人为干扰方式,使其更接近原野自然生态与生境;对植物生态大部分或者局部受到破坏的地区,要建立新的生境,引进新的物种,或模拟自然生态,或按人类的需要引进物种,以配置新的生态群落。在防治植物病虫害时,不得使用化学农药,而应采用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的生态防治技术。
野生动物生态管理系统主要是根据自然地带的特点,保护野生动物不受旅游者的干扰。在生态旅游区内规划道路和游览场所时,要与动物栖息地保持一定距离。在建立动物观察所、站和架设动物嘹望台时,以不破坏生境和景观质量为度。在允许狩猎的生态旅游区,要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狩猎规定进行管理,如不在动物哺育期狩猎,狩猎的数量视动物繁殖的年度变化而定,并要考虑动物越冬的死亡率等因素。
4.对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的生态管理
在进行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考虑设施、设备和场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其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等。如加拿大的生态旅游区多采用五层区划模式,从内到外分为特别保护区、原野区、自然环境区、游憩区及公园服务区。各层区内配置设施、设备都有严格规定:特别保护区内没有道路和设施;原野区没有道路,仅有宿营基地和登山者隐蔽处;自然环境区提供非永久性的宿舍和低度运动设施与信息中心;游憩区和公园服务区集中布置旅游、娱乐、运动等服务设施。
5.对垃圾、污水等污染物的生态管理
生态旅游区内必须保持无垃圾、无污水、无污物。区内设置专门的卫生管理机构和人员,有保洁队伍专门负责清扫,并将垃圾及时清运出风景区。区内还要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检查制度,对违反风景区卫生规定的旅游者要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处罚。饭店、旅社的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净化后方可排放。对风景区燃烧设备排出的烟尘要进行技术处理。景区厕所必须保持干净,对所积粪便要有严格的消毒处理措施。
(二)旅行社生态管理
由于旅行社既是生态旅游产品的组织者、销售者,又是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资源之间的媒介和协调者,因而对其实施行业管理时,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其管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依靠“年检制度”对旅行社级别、资质和经营绩效进行监督检查(政府管理部门);
(2)协调旅行社和生态旅游景区(点)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会);
(3)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会);
(4)导游资质评定和管理(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会);
(5)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价、销售环节(行会);
(6)相应的市场调查与专业培训(行会和专业组织);
(7)生态旅游活动中特殊环节的处理,如对游客生态旅游活动的事前教育、游客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组织有助于环保的公益活动等(旅行社导游在行会和专业组织的培训指导下进行);
(8)及时了解国内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动向,更新经营管理观念(行会和专业组织)。
应该指出,生态旅游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许多经营管理方面的技术尚处于探索、实验、积累经验的阶段,这对于处在生态旅游市场第一线的旅行社提出了挑战。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在充分关注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适时地对生态旅游经营者进行市场经验和经营技法的指导。因而,行会应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与世界生态旅游的专业组织保持经常性的业务联系,向权威专家咨询相关信息,掌握生态旅游业发展动态和行情的“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旅游业这一前瞻性产业提供最前沿的行业秩序和有效管理。
(三)旅游饭店生态管理
对旅游饭店来说,由于它不直接组织生产生态旅游产品,只通过相关设施为生态旅游者提供住宿、饮食、康乐、咨询等服务,与生态旅游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接待生态旅游团队或散客,提供生态化产品或服务,树立“绿色饭店”的企业文化形象等方面,因而,生态旅游业行业管理主要体现为在“生态化”思想的指导下,满足生态旅游活动的需要。
符合生态旅游业要求的“生态型饭店”应在内容上达到以下标准:
1.生产生态化
生产生态化是指旅游饭店提供的食宿产品的生产应从能源选择、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等方面充分体现“清洁、节约、高效、可循环、无污染”的“绿色原则”,更新产品生产观念,为旅游者提供信得过的绿色产品。例如,对常规能源煤、石油等采用节能技术进行合理利用,并辅以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服务生态化
服务生态化包括服务产品和服务过程的生态化。生态化的旅游饭店服务产品包括客房产品和餐饮产品。例如,饭店提供的食品就可与当地社区挂钩,专门采购和选用以生态和无污染的方式生产的不施化学肥料的“绿色食品”;提供就餐服务时尽量采用可反复使用的卫生、安全的竹木筷子,而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餐盒为客人未吃完的菜肴“打包”等等。客房的装修应尽量选择无污染的“绿色材料”;客房内的一次性用品(低值易耗品)和毛巾、床单、枕套等也应本着“舒适方便、用料节约”的原则来满足客人的需要;清理房间时,别忘了为室内的绿色植物浇水,再在茶几上放上一盘娇嫩清新、香气怡人的鲜花,让客人一进房间就感觉到春的绿意和生命的气息。
3.管理生态化
在管理中体现“绿色饭店”的“气氛环境清新健康、资源用料厉行节约、微笑服务周到亲切、经营管理有条不紊”的风格和形象,即可视为管理的生态化。
可见,生态型的旅游饭店不仅能为客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还能强化生态旅游体验,为生态旅游者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因而,旅游饭店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旅游交通生态管理
生态旅游交通是指生态旅游活动中为生态旅游者提供生态化的交通运输服务(含有交通工具和服务)以及为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的总和。这种旅游交通一般应具有下列特性:
(1)节能性。用于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交通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非常强调节约能源,减少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用和浪费。
(2)环保性。传统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烧燃料的火车、轮船等,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要选用利用新型能源的交通工具以减轻对景区环境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增强其环保功能。
(3)应景性。即生态旅游的交通工具与当地当时的生态环境相融合,相协调,避免交通方式的突兀性。例如,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畜力、人力或自然能(如风力,水的落差)驱动的交通工具,不仅可以较自然地体现当地原汁原味的生活与生态相融合的意境,而且也对保护生态景区环境和生物群落,减少污染大有裨益。
根据使用时间、地点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生态旅游业中的交通分为大—中尺度的旅游交通和中—小尺度旅游交通。大—中尺度的旅游交通主要指生态景区之外的交通方式,一般取决于生态旅游区外旅游交通运输网络;中—小尺度旅游交通主要指旅游者从生态旅游区外围进入到旅游区,以及在生态旅游区内的生态旅游活动所选用的交通方式。相对于大—中尺度的旅游交通,中—小尺度旅游交通除了自身的运输功能外,更注重功能上的环保性、节能性、应景性和参与性,而且这类交通运输方式往往以其形式的独特性、奇异性和游客对其的新鲜感而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般情况下,生态旅游区内的旅游交通,即中—小尺度旅游交通,有两种隶属情况:一是隶属于生态旅游区,是生态旅游区内服务设施的一部分;二是隶属于旅游区所在地社区,是社区居民参与服务创收的一种途径。因此,对中—小尺度旅游交通等行业管理主要定位于下述方面。
景区内部的旅游交通项目:
①把年检作为经营业绩和环境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认证,以控发营业资格证。
②与环保部门合作,根据专业组织提供的材料和依据检测交通工具的安全性、环保性指标,对不达标者应采取措施督促其改进。
③适时组织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激发经营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环保责任感。
社区参与性经营和服务的旅游交通项目:
①与景区(点)经营管理部门合作,定期检查这些交通工具的安全质量(对于畜力交通工具,应通过检疫)。
②建立安全质量保证金制度,审检其经营资格。
③与社区上一级管理机关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协调社区与景区间的关系。
④以组织学习的形式,委派培训人员进入社区去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态知识与旅游服务技能的培训。
对生态旅游区外大—中尺度旅游交通的管理则可通过政府主管部门和旅游车、船行会来共同管理。
四、生态旅游市场管理
从本质上说,生态旅游业也是一种外向型产业,遵循市场规律是根本。对生态旅游市场管理应围绕培育市场机制、建立市场规律、维护市场秩序和营造市场氛围四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
(一)培育市场机制
培育市场机制是生态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是行业管理工作和市场机制的切人口,是进行行业管理的前提条件。它是指生态旅游行业管理主体通过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硬性要求”建立生态旅游市场的“门槛”,即通过政策、法律的制定、实施对想进入该市场的旅游企业和机构的“资质指标”作出明确的硬性规定(如对该企业资金实力、经营范围、财务制度、偿债能力和信誉度以及法人代表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从业年限、学历、技术等级等进行限定),建立起法规性的市场准人制度和标准。
培育市场机制的实质就是承认企业是市场的一部分,政府主管部门和其他行业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管理应始终坚持市场原则,遵循市场规律,放手让企业的微观经营接受市场的“洗礼”和考验。
(二)建立市场规则
建立市场规则是生态旅游行业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行业管理部门不应只满足于树立起市场意识,还应当更加注重通过建立市场规则来引导市场行为,引入竞争机制。这里所说的建立市场规则即指一种行业管理中的“政府规制”,也称为“狭义的公约规制”,是指“公共社会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三)维护市场秩序
市场的“准人制度”和“竞赛规则”确立以后,还要有裁判员来监督和评判比赛是否公正,是否有违规而侵犯别人权利的现象发生。维护市场秩序一方面需要参赛成员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合理运用自身的合法权利来创造效益,即依靠被管理者的“觉悟”来保障市场的秩序;另一方面则要依靠管理者监督检查功能的发挥,建立起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市场监督机制,即生态旅游行业管理主体应具有(或被赋予)一定的监督检查的执法权力,以法律和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对部分企业不正当竞争的有效遏制,制裁市场非法行为和违规行为,维护生态旅游市场的秩序。
概括起来,质量监督单位对市场上的旅游企业和服务人员有以下几方面的监督职能:
1.经营行为监督
即对市场上的旅游企业和服务人员(如导游)的经营行为是否违反相关政策法规或行业规定进行监督。主要包括:
(1)有无超越获准的经营范围;
(2)有无超越行业内部所制定的价格规范;
(3)有无宰客现象;
(4)有无顾客投诉。
2.企业形象监督
即监督检查旅游企业形象是否达到要求标准。监督范围主要包括:
(1)营业地点周围环境卫生;
(2)营业场所内部环境卫生;
(3)标牌设置是否规范;
(4)服务人员仪容仪表是否整洁。
3.资格证书监督
即监督检查市场上营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是否被核准具有相关资格证书或是否持证上岗。检查范围主要包括:
(1)企业有无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2)规定企业经营范围和等级资质的相关证书(如“涉外定点”证书或星级标志等);
(3)企业内部从业人员的资格证书;
(4)导游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5)其他相关资格证书的检查(如旅游餐馆的由卫生部门核发的《食品卫生合格证》等)。
(四)营造市场氛围
在建立上述管理机制的基础上,生态旅游行业管理主体必须发挥其服务和协调职能,为生态旅游营造市场氛围。它要求生态旅游行业管理部门通过指导重点产品的开发,帮助旅游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组织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组织生态旅游学术研究,加强科研成果对实践运用的指导;促进信息流通,为企业提供更多市场信息和商机;力Ⅱ大管理主体服务功能发挥,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协助,协调好旅游行业内部及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根据卢云亭(2001)的理解,生态旅游管理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则。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就成为指导生态旅游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
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蒙昧、对立、和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界干扰破坏不大,二者之间尚处于低水平的协调状态。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第二阶段,即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认识了某些自然现象和本质,而且以主人公的身份对自然进行了利用和改造,从而创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片面的,人们错误地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们可以任意向自然界索取而不受惩罚。这一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是对立的,整个地球开始出现全面的生态危机。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阶段。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只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而不应该超越限度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生态旅游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所以对其进行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经济主导与生态基础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与生态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同时存在,二者同等重要,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顾此失彼;二是两者是主导与基础的关系,经济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生态处于基础地位,主导依托于基础,没有基础就不能发挥主导作用;三是生态和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生态旅游的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始终坚持E述理论和原则。只有在利用中保护和在保护中利用,才能使资源发挥最大的潜力与作用,以便形成经济主导与生态基础有机结合的良性管理体制。
3.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原则
所谓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旅游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自然风景资源,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所谓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的原则要求把生态旅游管理的着眼点具体定位在经济的有效性和生态的安全性上,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式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要重视挖掘自然景观资源的潜力,反对粗放经营,提倡精品开发。与此同时还需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生态安全性的基本内涵就是对生态资源的积极保护。生态旅游管理者应该时刻观察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动态变化,把游客接待量限定在生态系统持续存在和运行的能力之下,以保证生态安全性。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定位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经济的顺利发展必须有生态安全性作保证,生态的安全性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作基础。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的统一和协调,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三大效益整体统一的原则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整体统一的原则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一个普遍原则,其理论基础是现代生态经济学的三个最基本的理论范畴,它们是:作为经济活动载体的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生态经济平衡;作为经济活动目的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中,生态经济效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进入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
运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整体统一的原则指导生态旅游,最重要的是要强化生态与经济的时空关联性,即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生态经济结合问题。为正确处理生态与经济在时空上的关联性问题,各旅游企业必须用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的原则来检验自己的行为,顾全大局和长远效益,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稳固基础上。
生态旅游管理是管理主体对旅游环境保护活动施加影响。生态旅游管理对生态旅游业大致有计划、协调、监督、指导四大基本职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计划职能
由于大多数旅游资源及环境一经遭到破坏和污染就难以恢复,但损坏和污染有一个时空上的渐进过程,因此,管理者不但要采取一些紧急措施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要制定长期计划,确定一定时期内应达到的环境保护目标,以采取相应步骤和方法措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2.生态旅游管理的协调职能
生态旅游管理具有交叉性,如既有环保、林业、公安等部门对珍稀物种和野生动物的管理,又有旅游、税务、工商、物价等部门对旅游市场秩序的管理等。为了减少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各个环节间的脱节和避免矛盾,促进各个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的良好分工协作关系,生态旅游管理需要协调职能,把相关部门的利益充分调动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以达到生态旅游管理的预期目标。
3.生态旅游管理的监督职能
在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实施监督职能来监察管理主体的管理工作行为和决策是否与管理计划预期目标相一致,及时检查、及时更正,才能使管理计划真正得到贯彻实施,管理目标得以实现。要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的监督职能,除了管理主体应被赋予一定的权力之外,还要建立起相对健全的执行监督的依据,包括生态旅游规划、法规、标准以及旅游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等。
4.生态旅游管理指导职能
生态旅游管理指导职能的具体内容是:指导防治生态旅游环境污染和破坏,总结、交流和推广生态旅游管理和建设的经验,为旅游区(点)提供投资少、效果好的防治污染实用技术,组织开展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
正确地认识处理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两个目标的关系,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想持续地取得较好的旅游经济效益,需要对生态和经济双重管理目标不断优化,而要实现优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态旅游管理者要时刻把双重管理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同步规划、同步运作。而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双重优化的生态管理目标,必须树立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把生态环境效益与旅游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意义贯穿于生态旅游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为旅游经济目标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通过旅游经济目标的实现,为生态环境目标的实现创造丰厚的物质基础。
实现对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重目标的优化管理,通常采用经济的、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和科技的五种手段。
(一)经济的管理手段
经济管理手段是指运用价格、工资、利润、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杠杆和价值工具以及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等办法,以推动对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双重目标的优化管理。经济手段是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在生态旅游行业中使用经济手段能更有效地促进其他管理手段的有效实施。如我国在对旅行社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在有力地保护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同时,更有效地保障了旅行社行业管理工作的进行。
在生态旅游价格方面,可适当提高门票收费额,以补偿游客相对较少、旅游收入相对较低、生态环境建设费和保护费相对较高的不足;在职工工资发放方面,采取浮动政策,重点提高那些为实现生态环境目标而做出贡献的职工的工资;在旅游总收入或利润中,取出一部分作为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补偿金;在旅游与企业税收方面,根据国家和地方的规定,给生态旅游开发区返还一部分生态环境建设费;在奖惩制度方面,要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收人提高的旅游行为进行惩罚;在项目合同和经济责任制方面,要严格按照施工建设合同和责任制的规定,对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进行保护,对符合生态旅游管理要求和目标的合同及责任担保应作出验收合格的决定,对不符合上述管理规定的应作出验收不合格的决定,并给予相应的处罚。总之,通过这些经济手段,协调好各生态旅游企业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关系,对自觉自愿保护生态环境者实行多分配和奖励的政策,对忽视或破坏生态环境者实行少分配或惩罚的政策。在运作经济手段推动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对在生态旅游区内从事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企业,可征收生态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其中也包括旅游企业在内。
(二)教育的管理手段
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主要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受不正确经济思想和经济行为支配所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对全民,特别是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进行不问断的生态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手段是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目标的重要基础手段,它在树立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的动力有两个:一是物质动力,二是精神动力。前者主要体现在经济管理手段上,即上面讲到的物质利益原则;后者主要体现在环境教育管理手段上,其重点是提高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的思想觉悟和意识。精神动力与物质动力是互补的。精神动力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物质动力无法起到的作用,但其作用不是先天形成的,需要借助于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使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从而形成了一种人人都能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使教育手段转化为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自觉行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生态环境教育管理制度。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制定了《美国环境教育法》,80年代后期又经国会通过,将该法普及推广到了各州,并根据各州的实际情况健全了各州的环境教育法。当前,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成为当务之急。1977年,联合国环境教育会议提出了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第比利斯宣言》,强调“环境教育应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近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很多地区通过不同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使广大民众和管理干部懂得了按自然和经济规律办事的重要性,从而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三)行政的管理手段
所谓行政管理手段就是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力量,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生态旅游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依靠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业行政组织的权威,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如下命令、发指示、定指标,对生态旅游实行行政系统管理。行政手段是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生态旅游业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手段。另外,行业主管部门对生态旅游业行业管理的行政手段还表现在通过组织对外宣传、进行经营指导、开展人才培训、提供信息资料等服务性管理方面。
在对生态旅游区进行规划时,需要通过各级行政组织立项,然后由行政机关组织技术力量逐项开展。各项工作如批准规划经费、启动规划程序、研讨规划方案、鉴定规划成果、批准规划实施计划等,都离不开行政组织的管理。如果发生破坏生态旅游环境的行为,还需通过行政组织下达命令,进行强制性的制止、制裁和治理。可见,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行政层次管理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其权威性和服从性,这种权威性根源于国家是全体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它担负着组织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保护生态环境及调节人类活动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任务,体现了政府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生态旅游的行政管理手段,虽然强调政府的主导性和权威性,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的。它要求政府的每一项措施和指令都要符合和反映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如我国已推行多年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就是运用行政手段、采取行政方式管理生态环境的一种操作模式。这种环保目标责任制的推行,大大增强了各级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环保工作逐步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现在,我国有许多地区在制定环保责任制和环保指标体系以及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比等管理工作方面,总结出了不少好的经验,并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环保运行程序和操作方法。
(四)法律的管理手段
所谓法律手段,就是利用各种环保法规约束生态开发者和旅游者,使之在生态旅游活动中能够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法律管理手段的基本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和综合性。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一些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基本上形成了由环境保护专门法律和相关法律法规相结合的、符合我国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环境保护体系。它为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活动提供了法律管理的基础。人们可以依据各项法律的规定处理生态旅游中的违法行为。但是,有了法律、法规,并不等于就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执法人员秉公执法,任何法规都会变得软弱无力。因此,我们在强调有法可依的重要性时候,还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重管理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科学技术管理手段
科学技术管理手段是指行业主管部门运用电脑网络、管理软件等现代机器设备和方法,对管理对象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职能的管理方法。它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旅游业迈向国际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它主要包括利用数据库软件进行客源增减、客源结构等方面的数据处理,通过互联网发布旅游信息,实施投诉监督,进行人住客人邻近饭店的调配,及实施行业企业资料档案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