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规划(Ecotourism Planning)
目录 |
生态旅游规划是旅游规划发展的高级阶段,对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旅游规划是涉及生态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其环境问相互关系的规划,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规划理论与生态学、环境学、生态伦理学等的观点,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和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状况的构想与安排,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寻求生态旅游业对环境保护和人类福利的最优贡献,保持生态旅游业永续、健康的发展与经营。
与一般旅游规划相比,其区别主要是:强调适宜的利润和回报,但最强调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它不去满足旅游者的所有要求,而是有选择地满足;它不仅考虑当前旅游活动的规模、效益,而且还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指明方向,留出空间;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规划,因此将旅游活动、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与旅游环境融为了一体。[1]
了解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其本质,规划出符合生态旅游特点和要求的蓝图。生态旅游规划除了具备一般旅游规划的特点,如决策的科学性、内容的综合性、发展的预见性、成果的政策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等外,还具有另外三个显著特点。
1.生态性
生态旅游目的地是多个生态系统的综合体,各生态因子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是遵循生态学的规律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其中一个因子发生变化,就会引起系统内的其他因子产生连锁反应。一般情况下,自然界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校正平衡能力和自我调节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和适应外界的变化。如果生态旅游者和开发者对生态旅游区生态系统的干扰超出其自我调节阈值的上限,旅游环境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重运用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其稳定性,从而使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
2.特色性
生态旅游目的地,一般是生态环境相对原始、地方文化氛围浓郁的地区。旅游者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期望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中获得具有启迪教育和激发情感意义的美好体验,特别愿意到一些野生的、受人类干扰较小的原生自然区参观游览。所以,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规划,一定要充分发挥其生态旅游潜力,把握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挖掘其文化的内涵,开发出适销对路、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展现出地方资源的特色。因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越是原始的,越是奇妙的”,要扬长避短,在现有资源上动脑筋、费心思,化腐朽为神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特色,站稳脚跟。
3.整体性
生态旅游追求的是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最大化,保证生态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旅游规划应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认真分析生态旅游活动与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及其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全面考虑生态旅游规划所涉及的因素,实现整体优化利用。
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且不同的规划层次其内容也不一样。对于区域性的生态旅游规划而言,主要是强调战略性与宏观性,以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生态旅游区规划而言,由于其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旅游目的地的统称,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背景情况介绍、产品系统规划、支持系统规划。其中,背景情况是生态旅游规划的前提基础,产品系统规划是生态旅游规划的灵魂和核心,配套设施系统规划则是实现产品系统规划的有力保障,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背景情况的介绍
对生态旅游地的基本现状(包括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质量等)、生态旅游资源的规模与质量、开发建设条件、规划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思想逐一分析说明,以提供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数据,为更好地理解规划思路奠定基础。其中主要是对资源、环境的研究。资源是基础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对它的类型、质量、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和评价。资源的特色和环境特点决定区域特征,其中资源特色是主要因素,同相邻地区资源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自己的特殊性资源、优势资源。只有这样,产品才有竞争力。其次是区位优势分析,一方面分析旅游资源品位及其使用的功能和效益;另一方面就是旅游区的区域背景。比如,墨西哥政府选择坎昆(Cancun)作为旅游度假的最佳地点,正是考虑到坎昆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第一,坎昆具有优越的海滨环境,包括气候条件、海水及其功能特征、海滩和海岸带地形地貌特征和海岛岩礁等;第二,该区具有世界级的人文旅游资源——玛雅文化遗址;第三,该区邻近加勒比海地区客源市场,可以有效地吸引和分流加勒比海地区的客流。
(二)生态旅游产品系统的规划
生态旅游产品系统是指生态旅游区内开发的对生态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满足各种旅游需求的吸引物体系,包括景区景点、娱乐设施等有形实体的设置和社区形象、民族文化等无形吸引物的挖掘,以及这些吸引物通过空间组合形成的专项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产品系统规划应结合规划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特征,还要结合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出游规律,力求供需一致。所以生态旅游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从市场和资源出发,设计出有特色、有新意、有竞争力的产品。产品的物质保障是项目,项目是产品的载体,产品与项目结合,才能使区域有生产力。为了使旅游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所上项目必须是特色项目、垄断性项目、精品项目和规模项目。
(三)配套设施系统的规划
生态旅游活动离不开配套设施的支持,配套支持系统是保证生态旅游活动;ll页N进行的基础,同时起着协调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作用。生态旅游配套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保护工程规划(含生物资源保护、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安全工程),基础设施规划(包括交通、能源、通讯、金融、供水、排水、环保等),服务设施规划(包括餐饮、住宿、娱乐、购物、医疗、标牌等),组织管理规划(主要有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机构设置、开发建设策略等)和投入产出分析(包括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1.要有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由于规划工作的前瞻性与指导性,因此必须把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体现在生态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对生态环境、景观资源进行优化规划,规范旅游者的行为。
2.要多学科地参与和合作
生态旅游规划内容的综合性特点揭示了生态旅游规划必须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涉及许多相关学科,如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建筑学、美学、民族文化学、历史学等。只有不同学科取长补短,通力协作,不断交流信息、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在规划中的作用,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3.要有长远的眼光
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科学性,要有长远的眼光,克服短期行为,以便在将来事物发生变化时,可以对规划进行修改和纠正或重新编制。如果缺乏长远眼光,若要重新编制规划以及实施规划,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因为可能要否定过去不合理的建设而重新建设,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旅游规划是对已科学评价过的各类旅游资源做出全面系统地安排。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业利用的现实旅游景观和产品。开展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①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空间分布;②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需求;③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④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生态旅游的规划除适用一般自然旅游区的规划原则外,还特别强调以下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在自然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以保护动物、植物和生态系统。
(2)容量限制原则。根据旅游地的面积、特点和可进入性等条件以及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精心测算最佳游人容量,建立环境容量标准,以防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和游客对环境的过度使用。采取经济手段(必要时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调节游客流量。
(3)市场导向原则。以客源市场为导向,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设计适销对路的生态旅游产品。
(4)特色性原则。生态旅游地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防止雷同,尤其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5)分区规划原则。对生态旅游目的地进行功能分区,对不同功能的保护区实行不同级别的保护。
(6)适度开发原则。在环境适合的地方,开发小规模的旅游设施;设计要以本地情况为基础,使用本地的建筑材料、节能设备,对废弃材料进行适当处理。
(7)环境管理原则。为游客和旅游团组织者准备并分发生态旅游行为准则手册,监督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8)法律保障原则。对重要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制定法律法规。
(9)整体优化原则。要求旅游规划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持三大效益的综合平衡,不能顾此失彼。生态效益是根本前提,社会效益是最终目的,经济效益是直接动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矛盾时,一时的经济效益要服从长远的生态效益。生态旅游规划应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一致。为旅游者设计的旅游活动,及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变化应与生态环境相融合。
(10)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保护珍贵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开发规划时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保证同代人和代际之问的公平性,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从规划内容的性质来分,主要有生态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与生态旅游规划设计。前者是从全局和宏观上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问题,综合考虑整体利益,解决战略目标与战略行动问题,明确其在旅游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保证健康、持续发展;后者是具体的生态旅游建设,注重可操作性,对生态旅游景区景点的建筑风格、功能布局作出规划设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支撑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从范围和层次来划分,可以有全国性、区域性、目的地、景点等不同层次的生态旅游规划。区域并非一个明确的概念,一般认为,区域是一个均质性的空间范围,它是根据某些特定指标划分的。地球表面的任何分段和部分,如果它在这种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它就是一个区域。它是选择某些具有地区意义或地区问题的现象,并排除一切无关的现象所形成的。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常常是跨国界的,为了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如国际河流所形成的流域生态系统,如果在开展生态旅游时不统一规划,就很难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如果上游所在国的植被受到破坏,就会对下游国的水质产生不良影响。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综合性、地域性很强,它是国家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同时由于国家生态旅游规划与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在性质、内容、方法上基本相同,只是范围与内容的详细程度有所区别,所以也可以把国家生态旅游规划与区域生态旅游规划并为一类,这样可将生态旅游规划划分为区域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与景点规划三个层次。生态旅游区规划是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层次,比区域生态旅游规划更详细,是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和重点。其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强调景点、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是否实现了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谋福于当地社区居民。生态旅游景点规划的特点是规划与设计相结合,重点是实体规划、土地利用与设计,要用美学、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管理自然与文化景观,要协调好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人工建筑的关系,规划内容可以直接指导有关设施的建设和施工。皮尔斯(Douglas Peaurce,1981)和WTO的观点是从空间尺度上把旅游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旅游规划、区域级旅游规划、地方级旅游规划;旅游专家冈恩(Clare Gunn,1994)根据地域规模和性质上的区别,主张把旅游规划分为区域尺度(包括国家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和景点尺度的规划。
支持系统是生态旅游规划顺利开展的基础(图)。随着旅游学科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支持系统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规划也将取得长足的进展。
生态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是在生态旅游供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空间适宜性分布,以及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一)规划目标
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目标是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因此对其规划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有效地保护生态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
生态旅游规划的第二个目标是旅游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它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经过形象策划推出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并通过广告宣传尽量吸引高质量的生态旅游者,力争给生态旅游地带来较好的经济收益,促进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
规划的其他目标可以因地而异,但先期进行的生态旅游规划还应注意建立生态旅游发展的示范工程技术体系。
(二)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分析
一个地方旅游资源的基本构成决定了旅游地的性质。在做生态旅游规划时,首先必须弄清当地旅游资源的基本构成,考察它适合开展哪些旅游活动,是否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自然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当地能否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标准。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地方,生态旅游的价值就大。
在规划、建设各种生态旅游点时,要充分体现生物(包括旅游者和居民)与环境的相融性,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生产型生态景观应充分利用农牧基地和各种庭院,建成果、药、木、花、草等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系统。观赏型生态景观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观赏植物、观赏动物资源。文化型园林景观在创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物群落时,要加强对各种文化环境生物群落如风景名胜地、寺庙等的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
(三)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结构
生态旅游产业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旅游项目建设与维护,二是为生态旅游提供服务的生态服务业。
首先,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原生性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特殊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具有对生态环境的高度敏感性和依赖性。生态旅游景点(区)是生态旅游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选择独特的生态旅游景点(区)十分重要,但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区)的方案(原则、指导思想、方法、程序、步骤、保障措施等)也很重要。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广西桂林、湖北神农架、湖南武陵源生态旅游区的成功,证明了在构建生态旅游产业结构过程中要科学地选择生态景观区域。
生态旅游项目一般分布在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的地区。生态旅游项目应主要围绕农林生态系统、动植物园和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工生态景观来发展。根据地方的资源基础,将丰富的植物、动物配置在一起,创建花卉园、竹园、经济作物品种园、果树品种园、乡土植物园、中草药园、抗逆植物园、热带鱼类园、鸟园、动物园等适合各种生物生活习性的环境。也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为背景,创建不同类型的人工景观生态园,如岩石园、热带风光园、沼泽园、水景园等,利用其特定的小气候、小地形、小生境,丰富旅游地的生物种类组成。
其次,生态旅游也包括行、游、食、住、购、娱等活动,只不过这些活动贯彻了生态保护的思想。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提供配套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服务。也就是说生态旅游不仅包括旅游活动的生态化,也应包括旅游服务的生态化。
(四)生态旅游产业的适宜性分布
生态旅游产业的适宜性分布是在分析旅游资源潜力和环境敏感性的空间特点的基础上,将各个产业部门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的布局。
不同的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单元或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的敏感性也不一样,有的对环境敏感,易受到旅游活动的损害,而有的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和恢复力。环境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根据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对旅游地内各环境单元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明确各种敏感区域,为生态旅游项目的合理布局奠定基础。环境敏感性分析的对象包括特殊用地敏感区、农田保护区、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区、自然灾害敏感区。特殊用地敏感区是生态旅游点内的特别保护区,目的在于保护、恢复或重建特定类型的生态系统,特殊用地敏感区内不允许铺设道路和设施。农田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农田与耕地所划定的区域,对于可耕田地,不可用作其他用途。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保护区主要是受地形、土壤等因素影响,不同地理环境单元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差异极大的地区。水土保持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应对水土流失较大的重要河流、水体的集水区加以保护,不允许开展水土流失敏感性大的旅游项目。自然灾害敏感区是自然灾害易发地带,一般不宜开展生态旅游项目。
生态旅游产业的适宜性分布是一种空间性配置计划,着重区位的表现,在明确了各种活动类型的潜力分布和敏感区位之后,找出各种活动项目的适宜区位。通过旅游活动用地的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敏感区位)分析,产生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分类图。然后,利用等级合并规则将生态潜力与生态限制条件的单要素图件叠合,得到各种旅游活动项目的适宜性等级图。再将所有旅游项目的适宜性等级图叠合,做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生态旅游项目的适宜性分布图。
(五)生态旅游规划实施方案
1.功能分区
生态旅游地大多数属于自然保护区域,为避免旅游活动对环境对象造成破坏,同时也为了对游客进行分流以及使旅游资源得以优化利用,应对生态旅游地进行功能分区。核心区一般要实行全封闭保护,仅供观测研究。分散游憩区是少量散客游览的对象,步行或允许独木舟一类的简单交通工具进入,游客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制。密集游憩区是游客集中活动的区域,小汽车一类的车辆可以进入。服务社区是游客休憩的集中场所,各类交通工具可通达。
2.生态旅游地及其产品形象策划
在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要尽量增加客源,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地及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策划对达到此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旅游地的特定地理背景是形象策划的基础,要根据这种特定地理环境,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独特性。同时,加强广告宣传,提高生态旅游地的知名度。当然,形象策划属于锦上添花,不能将其看作是旅游吸引力之本源,最主要的还是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
3.当地居民参与
生态旅游常与自然保护相联系,与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在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是必要的。同时,通过当地居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特长和传统,增加生态旅游地的吸引力。开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是人所共知的,如增加导游、保卫、环卫、宿舍管理、餐饮服务及手工艺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新的就业机会应尽量先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需要,改善地方居民的生活将直接缓解他们对旅游资源利用的压力。应当注意的是,地方居民在何种程度上参与到旅游业的各环节需要仔细分析和计划,因为他们需要训练,需要资金及市场的配合。
4.生态旅游区的游人管理
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利用各种技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是旅游目的地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为实施这一目的,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1)在旅游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关于生态环境景观的解说系统、引起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方便且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等。
(2)利用多种媒体,使旅游者接受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包括门票、导游图、导游册上添加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
(4)一定的处罚手段。
(一)确定规划目标和保护对象
制定生态旅游规划,首先应确定规划目标,就是规划什么、为什么规划的问题,’其次考虑保护的对象。为了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保证旅游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旅游区的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是至关重要的0若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与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一方面这些自然界经过亿万年,少则也在万年左右形成的天然景观将永远地不复存在,靠人力是无法恢复或重建的;另一方面也就失去了旅游区发展旅游业赖以依托的基础。没有吸引人的旅游景观,便失去了游客,与旅游有关的各类服务和产业也就不能生存下去。因此,环境与生态保护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旅游区规划建设始终要贯彻的一项重要方针和政策,要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把旅游区建设成为一个良性循环、自然与人类协调发展共存的区域空间。
(二)生态旅游环境的调查评价
确定开发目标后,应对规划旅游地区域的自然与人文旅游生态环境进行详查、分析与评价。包括其自然概况、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生存环境等,以确定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为旅游开发保护奠定科学基础。并确定旅游地的开发主题,进行旅游形象定位。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第一,调查规划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与开发条件,并进行科学评价,如对资源本身的特性特质进行评价,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等,确定其是否值得开发、如何开发、为谁开发及开发方向如何,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建设提供科学基础。第二是旅游区的综合评价,根据规划目标和环境的特征、旅游资源类型的假定,确定生态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景观地域组合、景观的分异度和丰度值、资源分布的形态结构和可进入性评价。第三是旅游区区位条件与依托城市的关系。第四是经济因素方面的评估,包括开发条件、施工条件、地区经济条件、区域经济背景等。第五是旅游区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价。第六是核定生态旅游开发的规模。
(四)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客源市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国内市场、海外入境市场和国内出境市场。在规划中主要侧重前两个市场,因为它们直接影响旅游业收入,带动经济发展。但是客源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客源市场分析主要是研究旅游需求、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类型和特征,特别是有关旅游需求的行为层次结构。从旅游的供求关系可知,如果没有客源市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区规划则毫无意义,也不会有任何经济效益。所以说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是旅游区开发的前提。
客源市场对旅游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区的开发导向有很大影响。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要不要开发,如何开发,采取什么样的开发导向模式,往往有赖于对客源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后才好做出决定。客源市场分析的指标主要有:①客源地的地理位置及特征;②客源地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③对旅游活动的态度和参与兴趣;④年游客人数和经济支出;⑤主要旅游动机;⑥客流量随季节的变化;⑦各类旅游区和旅游活动的逗留作用;⑧游客的年龄、职业及文化层次、经济收入水平;⑨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各类关系,如血缘、文化交流、科学协作等;⑩客源地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等。在以上客源市场诸因素中,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五)旅游区域经济基础评价
旅游开发需要区域经济基础作后盾,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足够的开发资金、投资条件、交通、通讯、劳务、水电等,开发工作很难实现。如今,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区域生产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产业有着密切关系,旅游区的开发必须带动与旅游服务相关产业的兴趣及劳务市场的调整。实践证明,经济发达地区便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另外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突出的地区也便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具有典型的傣族风情,近年来其旅游开发速度相当快,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六)旅游区形象策划
已经开发利用的风景名胜区,大多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主体形象,如广西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湖南张家界——奇特的“砂岩峰林”,山东泰山——五岳独尊等。新开发的旅游区,游人还不太了解其资源特色,作为规划设计者在一开始就应该根据该区资源的独特性,打出自己的“王牌”,树立主体形象,广泛地进行宣传和促销。
(七)生态旅游产品的策划
遵循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策划相应的生态旅游产品。包括旅游线路的设计组织、游乐活动规划(垂钓、野营、山果采摘、登山健行等)以及专项旅游规划(如森林保健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科普旅游等)。图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双筛法”技术路线图。
(八)生态旅游配套设施规划布局
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必须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吸引游客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第二,要有布局合理、完善和功能齐全的旅游生活服务设施;第三,要有能满足游客消遣与消费需求的旅游商品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在规划时,应根据本地旅游资源的品位、价值特色和功能与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等来确定其产品导向和企业规模,并兼顾与该区其他企业的关系,尽可能地形成互补和协调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竞争。
由于生态旅游地较偏远,因此为满足生态旅游者食、宿、行、游、购、娱与环境保护的需求,应规划一定数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下述三类设施:一是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和水电等;二是旅游接待设施,如游客中心、博物馆、食宿点、游览点、购物商场等;三是环境保护设施,如垃圾收集和处理站、生态厕所等。
(九)社区参与机制的拟定
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除考虑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资金筹措等支撑体系外,还要充分考虑社区的利益,拟定让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事业的方案,使社区居民真正从旅游中获得利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犹如一个宏观系统,社区参与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民主思想和民主意识在旅游发展和规划中的体现。因此应创造保证居民参与的咨询机制、居民参与利益分享的机制和培养居民旅游意识和培训居民旅游专业技能的机制等。
(十)形成规划方案
在满足既定的规划目标的前提下,依据规划内容,编制规划草案,再经过进一步的筛选、修改形成最后方案。方案中不仅要有空间上各类设施的布局,从时间纵向上还要有分阶段开发的具体安排,另外还要有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为规划方案的优化提供生态学依据。
(十一)修正反馈
制定规划方案时,应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是否达到规划目标,及时修正规划方案。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后,还要进行环境监测,分析旅游开发规划将会给生态旅游区环境带来的影响。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修正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使规划方案日趋完善,为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