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新行为主义教育

  	      	      	    	    	      	    

新行为主义教育(New Behaviorism)

目录

什么是新行为主义教育[1]

   新行为主义教育是一种比较有影响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它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始流行于20世纪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20世纪30年代,一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试图对行为主义进行改造,于是产生了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2]

  (一)桑代克

  桑代克(Thorndike)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致力于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领域研究的先驱。桑代克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也特别有学习的天赋。他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使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中心领域。他早年在詹姆士指导下从事动物学习的研究,后来将动物研究技术应用于儿童,并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人类学习、教育及心理测验诸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他摆脱单纯内省和思辨,采用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科学心理学从此开端。桑代克也因此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书目包括507项,其中许多是巨著和专著。桑代克的代表作主要有:《教育心理学》(1903)、《智力测验》(1926)、《成人的学习》(1931)、《人类的学习》(1931)以及与其学生盖茨合著的《教育之基本原理》(1932)。他在美国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联结”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起初,桑代克用小鸡作实验,训练它们走用书隔起来的迷津。以后,他又用猫和狗作被试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迷箱,进行动物学习的研究。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并把这种看法照搬到人类的学习。英国的联想心理学早已提出过关于联结的概念(最早见于洛克的《人类理解论》)。桑代克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机能主义的观点,以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代替了观念的联合。

  桑代克根据自己对学习的实验研究,并总结以往有关教育心理学的探索,开始确立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及其体系,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把教育心理学的对象确定为研究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它由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个别差异三部分组成。桑代克把行为分为先天的反应趋势(本能)和习得的反应趋势(习惯)两类。他重视本能,视之为一切行为的基石。本能的特点是不学而能,是先天的联结,而习惯是后天的联结。桑代克指出,人性只是为教育提供了出发点,教育的真正任务是根据人的需要来逐渐改变人性。因此,他重视研究人的学习的规律。

  学习心理学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部分。他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形成后天习得的联结的过程,并提出了他的尝试错误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的三个定律。他用猫进行的实验研究最为出名。他把饿猫放在迷箱里,食物放在箱子外面作为逃脱的奖赏。猫为了打开门就必须去拉一根杠杆或一条链子。在饥饿的驱使下,猫不断地进行尝试与错误学习,最终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二)斯金纳

  斯金纳(Skinner)是美国很有名望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于1904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哈纳,毕业于哈佛大学。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印第安那大学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受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的思想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30年代就制定了一个从实验的观点来研究行为的纲领,并从事动物学习的研究。1931年发表《描述行为的反射概念》,1938年发表《有机体的行为》等一系列文章。他设计了“斯金纳箱”,用白鼠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的理论。他主张把反射看成刺激和反应的相关,通过观察刺激和反应的共同变化,建立了刺激一反应的函数关系。1947年以后,斯金纳由印第安那大学回到哈佛大学,进行行为及其控制的研究。

  斯金纳的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言语的行为》(1957)、《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行为主义50年》(1963)、《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和《关于行为主义》(1974)。

  斯金纳的教育思想在5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此后又对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影响,特别是现在各国纷纷尝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实质上就是程序教学思想,的延伸。在斯金纳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比如反馈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定步调原则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小步子原则有利于减少学习错误等等。但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教学程序机械刻板,忽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以及被切割成小步子的程序教材,使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等。

  斯金纳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按照“刺激——反应——强化”的程序进行的。按照这一程序进行教育训练,可以随意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学生的思维最终必须用行为解释,而这种行为又都是由外界引起和受外界控制的。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操作”和对某些行为的“积极强化”,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行为形成的规律,弄清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随时设计、塑造和改变学生的任何行为。

  根据新行为主义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首先,他提出了开展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原则,把教材分解成小步子,两个步子之间难度差得很小;(2)积极反应原则,对每一个学习问题都提供反应的机会,提高学习效率;(3)即时反馈原则,在每个学生作出反应后,即给予“及时确认”或“及时强化”,以提高学生的信心;(4)自定步调原则,让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潜力进行学习,强调个体化的学习方式;(5)低错误率原则,教学中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反应,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斯金纳精心设计了程序化的教学机器。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最积极的强化条件就是依靠教学机器的帮助,进行程序的控制和有效的强化,因为一个微小的强化,如果使用得好,在控制行为上可能产生极大的效果。

  此外,斯金纳依据程序教学基本原则,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模式,这就是被人们称为“经典程序”的直线式程序模式。这种模式先把学习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学生严格按机器规定的顺序学习。比较常见的是,机器给学生呈现一步,要求学生作出回答。如果学生错了,机器就提供正确答案,要求即时纠正,然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以后学生将得到足够的复习机会和重述性的学习材料,使其对相似的刺激作出正确反应,从而使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仍不易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行为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2]

  新行为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引导个人生存的行为,通过形成或改变人的行为来塑造社会公民。教育通过精心组织和安排行为强化的偶然性条件,达到保障人与社会良性生存的目的。对于个人来讲,它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人学会学习,以保证人生存于竞争社会之中,因为这是一种适应富有多变性环境的必备能力。

  新行为主义者强调可测量的、外显的行为变化,认为学习意味着行为的变化,因此特别强调行为目标,即学习者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应当具备的可以精确测量的行为。马杰提出的行为目标理论在成人教育领域,尤其在成人扫盲和职业培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更是盛行于世。

  新行为主义教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严格的控制方法,坚信任何行为都可以在严格控制的教育环境中形成和加以改造,人们可以通过程序化的操作学会某些行为,直至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技巧。

  新行为主义教育重视职业培训和成人扫盲,尤其强调能力的培养。具体说来,课程基本上是为职业需要而开设的,突出课程的职业性与实用性,以改善成人的工作技能,提高其生存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新行为主义教育者强调教学就是控制,通过控制教学条件可以控制学生的学习。为此,他们推崇程序教学、计算机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上机学习、学习契约和个别化教学等,并将条件反射、奖赏、强化、反馈等行为主义理念渗透于其中,强调学习者可以得到即时反馈与强化,也可以自定学习步骤,按照自己的学习水平循序渐进。

  新行为主义教育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设置情境,诱发教育目标所规定的行为,制止有悖于教育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是环境的控制者和行为的工程师,由他们创造情境触发所希望的学习者的行为。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也包含了一些具有行为主义特征的其他教育思想。斯金纳是操作主义的新行为主义者;加涅的研究立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到信息认知学派的转变和折衷;布卢姆的教育思想同样具有折衷色彩。有学者甚至认为,布卢姆的教学论不属于新行为主义的教育流派,但吸取了新行为主义教育中的科学化思想,采纳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合理部分。布卢姆的教学论运用了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人的认知结构理论,但和认知结构主义又有区别。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是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他的实验对象是白鼠、鸽子一类的动物。从动物身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学习、行为规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对人类自身的解释,这是值得怀疑的,实际上也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研究方法论的问题。斯金纳的操作主义理论是对19世纪下半期以来,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框架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实证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挥。这种以严格的实验为依据的理论体系,相对此前以思辨为特征的心理学(如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来说,是一大进步。它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研究的科学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存在着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其弊端亦十分突出。把人简化为一种“较大的白鼠或较慢的计算机”而得出学习和教学的理论,至少是不足以揭示人类复杂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全部真谛的。

  加涅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斯金纳的补充。尽管加涅曾受到过行为主义的严格训练,但他在认知心理学家的崛起之中看到了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转而从认知心理学的立场研究学习和教学问题。他不满足于行为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问题的简单解释,也不拘泥于一种类型、一种观点或J种理论,而是在纵览了各家各派的学习理论之后对各种学习理论进行综合,既吸纳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桑代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又撷取布鲁纳的认知策略学习理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加涅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是一个兼容众家理论的综合体系。更是一个不断汲取新理论新观点的开放性体系。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的强硬态度在加涅身上已荡然无存。

  布卢姆既不像斯金纳那样从动物实验中归纳出学习理论,也不像加涅那样对各家理论进行整合。他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是在参考了各种理论和研究影响学习的变量的基础上,针对教育实际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更加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加关注教育教学中“人”的因素,因而也易于指导教学实践,易为广大教师理解和运用。斯金纳、加涅、布卢姆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他们的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差异却反映出新行为主义思想体系的一个发展历程:从拒绝对人内部问题的研究到有条件地不同程度地接受;从强调理论的唯一性到承认理论间的包容性;从注重纯实验研究到深入教学实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西方教育研究方法论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斯金纳、加涅还是布卢姆,在西方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理论都在不同层面上揭示了学习、教学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斯金纳从经典条件反射中区分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并提出强化理论,具有重大理论突破意义。在教育实践上,至少对某一类学习和教学来说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斯金纳所设计的教学机器虽已退出舞台,但其倡导的程序教学所包含的一些重要原则,如教材的循序渐进序列化的组织安排,教学适合个人特点,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速度学习,以有效的积极强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对教育教学改革仍在发挥作用。斯金纳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不仅推动了学习和教学理论的科学化,而且也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它重新激起对个别化教学的研究兴趣,使个别化教学在中断多年后又重新活跃起来。

  行为主义技术论虽然有它自身的价值,但其简单化、机械化倾向是必须克服的。如果说行为主义像斯金纳所呼唤的那样会复兴的话,那么它必须是在消化、融合并超越认知学派的基础上,对理论自身作必要的更新调整之后而获得新生的。简单的回复,只能是幻想

  加涅的学习理论不仅探讨了人类一般的学习,而且对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作了集中的论述,他后来提出按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就是从学校各科教学中概括出来的。他强调高级认知学习的重要意义是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加涅学习理论体系不仅包容性强,而且所提出的认知策略和学习方法强调学生要学会如何学习,这是符合当代学习化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的。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的层次性和累积性模式及教学序列原则已广为心理界和教育界所认同与采用,对教学理论、实践及实验研究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虽然加涅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也存在着缺乏独创性、理论模式过于机械、缺少实践证明等弱点,但他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布卢姆的教育思想直接立足于教育现实,对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实用价值。他的教育目标分类吸取了学习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心理学关于能力、价值观、技能的掌握和关于学习内化过程的研究成果,对教育目标的分类是广泛全面的,对情感目标的系统划分更具有创新的意义。目标分类为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精确地选定行为目标、有效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明晰的标准,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纳。这种学习理论力图在不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照顾学生学习中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既保留传统班级授课制的高效率的特点,又在理论和实践上冲击了把学生学习成绩视为与能力一样正态分布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偏见。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具有革命性,为全面提高质量开辟了新视角。布卢姆的教育评价理论,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思想,促使传统的以分等和筛选为主的评价理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布卢姆的教育评价理论被视为20世纪30年代继泰勒之后的又一次创新,为西方现代教育评价开创了新阶段。

新行为主义教育的影响[2]

  20世纪50年代以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以程序教学为鲜明特征的新行为主义教育流派,在美国开始形成一场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运动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影响。到了60年代初,这一教育思潮波及苏联、英国、日本、中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对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程序教学进行了试验,有的国家结合本国的实际提出了改进性的理论和教学模式。此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开始运用于各个领域,程序教学开始和这些现代化技术结合起来构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程序教学的这一发展被人们称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产业革命”。随着各国对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的引进和研究,各项有关实验的逐步深入,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各国教育领域的渗透,原有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不足开始暴露,新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的基础开始动摇。各国教育工作者都根据自己的国情以及现代教育手段对程序教学理论提出的新要求,开始丰富和发展程序教学的基础理论,从而使程序教学理论与实践逐步脱离行为主义的轨迹,走上了更为科学化、现代化,更为丰富多彩的发展阶段。

  进入60年代以后,各国的科学技术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进步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的方面都向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许多国家面临师资供不应求的问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师资不足现象日趋明显。与此同时,各国的教育都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个别施教的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程序教学开始走向世界各国。在日本,1960年左右开始介绍、研究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理论。1964年日本出版了日本人写的《教育工艺学》一书,书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程序教学机器的情况。不少学校依据程序化理论和技法设计学习步骤,并使用了程序学习书和教学软件。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开始重视研究并运用程序教学,这是因为进人60年代以后欧洲各国辍学和留级问题十分严重,为此各国纷纷采取对策。在法国,在进行整顿和改革教育制度的同时,开始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能力,提高以个人为单元的教育效果。引用、研究并使用程序教学被看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在英国,中小学阶段实行按能力分校分班的制度,这势必要增加教师和设备。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都寄希望于程序学习和教学机器的研究。英国的学者们结合自己的国情在程序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综合程序教学在各国的影响和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如果再把当今各国的程序教学的探究、试验都归为行为主义是不恰当的,然而要完全割断这些发展与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的联系也是无视事实。如果说各国的程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本国或世界的教育有不同程度的促进的话,那么我们就必然要提及新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的研究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电子技术的发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开始兴起。CAI实质上是在受到行为主义程序教学运动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从运用方面看,CAI是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的继续,但是由于它比一般形式的程序教学更灵活,从而曾给一时处于“暂停活动”的新行为主义程序教学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不过,就其运用范围来说并没有超出程序教学的圈子。从理论上看,早期的CAI程序设计基本上是依据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的指导思想来进行的,它所注重的只是学生反应本身,而不重视过程。尽管后来的CAI无论从运用范围还是从理论基础上都远远超越了行为主义程序教学,但是行为主义程序教学思潮对CAI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西方有人把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看成是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的开始也是不无道理的。

  随着各国对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以及随着CAI的发展和在教学中运用的日益广泛,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理论开始显示出其不足之处。因此各国的研究人员开始对程序教学理论基础——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也就是说,新行为主义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工艺学的基础理论的逐步形成、对学习理论研究的深入,从另一个侧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联加里培林学派的塔累金娜在国际计算机教学会议上指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不作区分。在其原则指导下编制的程序能保证当前材料的不同速度和难度,而不能保证与学习的各个阶段相适应,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她强调,学习程序的编制要与智能活动的五个阶段相适应,要保证学习过程从学习的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及时过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对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程序教学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从质上有差别的连续阶段,即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前的学生,其自我中心,主义使其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只是单个的可变物,不能使其区别原先的期望和实验结果,不能区别主客观,所以还不能从直接经验内建立有效的稳定模式。因此,在此以前阶段,使用教学机器模拟教师传递信息,只采用简单地对行为结果进行强化的方式来教学生是极不恰当的。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以后,这种教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森和布鲁纳从建立认知发展结构的环境内部模式的角度来解释学生的学习过程。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学生建立他的环境内部结构模式的过程。环境包括学生的内外环境,这两种环境对学生的学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把学习分为三种形式:(1)直接经验的学习;(2)观察的学习;(3)符号系统的学习。所谓教学,就是为学生内部模式建立目标提供适当的环境信息。从这一角度出发,计算机程序教学就不仅仅是塑造行为,而是应用模拟程序获得内部模式的计算程序——思维程序,从而促使学习理论结构内部模式的建立。.

  随着教育科学化进程的加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科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的结果对于充实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教育家D·诺瓦克曾这样来认识学习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教育学科学化的出路,就在于找到自己的学科“范式”,并围绕这一“范式”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学的中心“范式”。因此,可以说科学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特别是科学的学习理论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是科学教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在推动学习理论科学化、促进学习理论与教育学的有机结合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新行为主义者以其“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创造出的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理论可以看成是从实验教育学派产生以来一直为诸多教育理论家和实际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学精确化、客观化、科学化的又一发展。这一发展,不仅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加速了学习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新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理论的基础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是从动物的描述性实验研究中概括出来的。行为主义者把这一学习理论运用于解释人的学习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发展了桑代克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使之更为合理化。由于该理论强调程序、操作(自主反应)、反馈(强化)在人的行为塑造中的作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一些规律和要求。以此为基础的行为主义程序教学也确实为提高教学效率起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由于新行为主义者坚持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只能以外显行为为研究对象才能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化的学说,否认意识的意义,从而使他们的学习理论的研究也只局限在外部行为的控制、塑造上,而忽略了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及内部条件的研究,如在人的学习中认知性的理解、概括、迁移等过程。正是由于他们以这一目标为起点,使得他们只是把在实验室中对动物外显行为研究所得来的学习原理来代替人类学习的本质,从而不可能完全科学地反映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由于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本身的局限,加上一些其他原因,使行为主义程序教学并没有取得原先所预想的教学效果。

  新行为主义程序教学是一股世界性的教育思潮,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都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和探讨。就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的实践效果和意义来看,尽管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但从一般的实践结果看,它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1)程序教材的序列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按逻辑顺序来编排的内容,与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不谋而合,使学生易于学习和掌握。

  (2)可以不断发挥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程序教学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并向学生提供直接的证实,从而可以推动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学习。

  (3)学生在运用程序教学机时,其学习结果能及时得到强化,能使正确答案得以肯定和巩固,使学生犯错误的几率减小,学习速度加快。

  (4)学生在学习速度上和步调上有自主权,适合自学。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程序教学机械、刻板,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死板,不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作综合性的理解和学习,同时,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甚至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2)程序教学的教材不易反映科学知识的发展,不能随时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势必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此外,由于行为主义程序教学否认错误在人类学习中的意义,从而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对行为主义程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缺陷作了较为客观的批评:“事实上,除去记忆电话号码之类极为有限的目标外,只求死记而不求理解的学习是没有用的。程序教学的缺点不仅在于鼓励死板,更糟糕的是,它只奖励那些与程序教学机器意见一致的反应。对于仅求一致性的危险是无需多谈的。而且,对于怀疑者、不同意见者、提出问题者,即对于独创思想者,从程序教学机器那里是得不到鼓励和满足的。”

  新行为主义程序教学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然而它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仍渗透于今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在它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适合各国国情的一些程序教学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依然促进着教育的发展。它所倡导的“学习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种艺术”的命题将不断激励人们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 圣才考研网主编.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辅导教材.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09.
  2. 2.0 2.1 2.2 黄志成主编.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国际教育思潮纵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