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心理学(Scientific Psychology)
目录 |
科学心理学是由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著现代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开端。其抛弃精神分析所强调的意识问题,以可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者所强调的质的研究。
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则是人在科技活动领域心理活动规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边缘化的交叉学科。主要由科学创造心理学,科学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心理学所组成,其中以科学创造心理学为主体,旨在运用创造心理规律,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推动科技进步。科学创造心理学研究的是科学创造活动中的心理规律及其心理结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操作能力)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绪、意志、性格)以及灵感机遇等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心理特点、心理类型和心理方法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素质的提高,自觉地运用创造性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创造能力,增强创造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指"灵魂的学说"。像其它学科一样,早期的心理学泛化于哲学之中。
在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笛卡儿(Ren's Descarts)以及十七世纪英国的洛克(John Loke)等三位思想家对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实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的种类和功能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他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笛卡儿提出先天观念论,认为人类生而具备足以产生感官经验的心理功能,且这种与生俱来的理性控制身体的一切活动。他的心支配身的理念,后经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发展成哲学思想主流之一的理性主义。笛卡儿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对动物和人体作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他对理性和天赋观念的重视,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洛克反对笛卡儿的先天观念论,提倡经验主义。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经验主义演变到18-19世纪,形成了联想主义思潮。联想主义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认为人的一切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而形成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代,并表现在现代心理学各种理论派别的斗争中,而联想主义的兴起,对现代学习、记忆和思维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宣告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界把开始系统的实验研究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因为科学特征中所强调的客观性、验证性、系统性三大标准,只有实验法才可能做到。冯特本人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之父。他的著作《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和心理学两界推崇为不朽之作。受当时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和物理学影响,冯特及其弟子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并由此诞生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学派。但该学派不久就遭到反对。由于反对者的主张不同,这种反对逐渐演进为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先后形成了一些心理学的经典流派。
学术界公认,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冯特在海德堡大学任教的10年间,集其研究成果,于1874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学原理》。该书被生理学界和心理学界推崇为不朽之作,堪称学术史上的心理学独立宣言。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于这两项历史性贡献,墨菲(Murphy,1949)评价道:“在冯特出版他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与创立他的实验室以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其次,他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冯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直接经验,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实验内省法,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如何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认为最简单的心理元素是感觉和感情。所有复杂的心理都是由这两类心理元素(像化学元素的化合那样)综合而成的。他的这些思想为他的忠实弟子所继承,并发展成为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
最后,他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应时间、联想等进行了研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始人和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的导师,冯特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此外,冯特还在情绪、实验精神病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对以后这些领域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 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l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 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一、心理主义范式
心理主义范式主要见于创建期的意识心理学。它初步具备了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较为独特的是,它保留了心理、意识等的重要位置,或多或少地注意到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生理现象的差别;在坚持实验方法的同时,亦重视内省,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心理学不同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达成“客观”的途径;虽坚持以生理学观点说明心理现象的原因或规律,但亦反对将心理现象归纳为物理或生理现象,反对将心理学归结为物理学或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在不同类型的意识心理学中,其表现方式、坚持的程度又有所不同。
“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一生至少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图景。在海德堡大学期间,他试图在自然科学框架内构建心理学,强调心理学采用生理学的实验方法,以生理原因解释心理事件,经由生理学途径达成对心理活动的自然主义理解。到莱比锡大学后,他主张自然科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心理学研究的则为直接经验;提出“身心平行论”,反对将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拒绝以生理原因解释心理事件;承继了赫德尔与维柯有关“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区分,将心理学看成介乎“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之间的学科。其心理学方法论亦呈现为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特征兼具的综合体:“tt然科学”定向与“精神科学”定向共存,实验方法与历史方法并重;元素分析与整体把握相容。其后,他的继承者使心理主义范式获得了较为完整的表达。艾宾浩斯将实验方法运用于记忆研究;屈尔佩领导的符茨堡学派则将“系统实验内省”的运用范围拓展到思维、动机领域;艾宾浩斯还提出“说明心理学”与“描述心理学”相抗衡:“描述心理学对直接经验分析感兴趣并倾向于类型学的概括,说明心理学首先依靠实验和量化研究;它们一派重视通则,一派重视个案。哪心理学的学科定向由此限定在纯粹的自然科学;铁饮纳的构造主义则抛弃了冯特心理学的“精神科学”方法论元素,极端化了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主张,使机械论、实证论成为心理学方法论的要旨。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是在19世纪的科学以及它的决定论、因果律、原子论和还原主义中培养起来的”, 其方法论有着明显的科学主义成分。这首先表明在它所坚持的因果决定论上。弗洛伊德深信,人的一切思想、情绪、行为均有共同的因果制约性;即使是一些在很琐碎、很不重要的现象,如梦、失误动作等,亦有隐含其后的意义,亦可从被压抑于潜意识领域内的本能欲望中找到原因。精神分析的价值,一方面正在于它能揭示人的思想、行为的深层原因,进而构筑一条通往理解人性的道路;另一方面,精神分析还存在突出的还原论倾向:以精神疾病患者为样本去构筑心理学的理论大厦,将人的思想、行为的原因归结为潜意识领域生物本能的作用,进而将人还原为“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等弱智动物”。心理学也因为采用性本能这一生物学概念作为解释人类行为的基础,得以摆脱文化因素的烦扰,成为一门真正属于自然科学的心理学。但精神分析并不完全是科学主义的。这不仅表现在越到生命后期,弗洛伊德越认识到心理学有着不同于物理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性质,更重要的是,他还大胆采用了科学主义所不容的研究方法。他从不认为精神分析学说有运用实验方法验证的必要,相信精神分析的疗效足以证实其理论的正确;他搜集材料的方法是他自创的“自由联想法”。对于搜集到的资料,他并不认为它们就是心理、行为规律的真实再现,而是有着隐含的心理意义,有待于精神分析去阐释。正是在这里,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性受到了科学主义者的怀疑。
机能心理学反对将心理学定位于意识内容的元素分析,坚持以心理机能为对象,其方法论上亦带有心理主义范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承认心理、意识的存在,保留了内省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位置;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试图以进化论的观点框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并说明心理现象的规律,将人视作自然的组成部分;倡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与定量研究及实用主义的真理标准等等。但同时,这一心理学亦萌生了心理主义范式的一些异端主张,蕴含、表征了心理主义范式的危机。它强调心理生活的目的论性质,重视个别差异的研究,反对元素分析,强调心理、行为的整体性质,将一些为科学主义所不容的课题与方法纳入心理学——这些主张深受人本心理学欢迎;它在强调心理适应机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由轻视意识内容到贬低意识作用进而强调行为研究的倾向,并在发展的后期重实验轻内省,重客观测定轻主观描述,重客观解释抑主观解释,使还原主义、客观主义倾向成为主导追求——这一切,又为行为主义完全抛弃意识独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对象、抛弃内省独取心理学的客观方法铺平了道路。也正因为如此,华生指出:“行为主义是惟一始终一贯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
不可否认,心理主义范式乃心理学走向独立旅程的重要一步。作为追寻心理学独特个性的第一次尝试,它初步框定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课题,确立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在人类心理的各领域(意识内容、意识机能、无意识)实践了科学主义的追求,使心理学作为独立科学的身份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并且,较之行为主义范式,它还有着更为符合心理特性的合理之处:凸显了心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保留了内省这一适于心理特性的研究方法,在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承认了心理学的独特性质。然而,正是在这原本正确的方向上,心理主义范式遭遇了危机。首先,内省法很难达到自然科学对于方法的基本要求;其次,以心理、意识为对象,承认目的、意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人与自然界的差异,未能满足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基本条件——将人完全视作自然的一部分;以心理的原因,以自我、超我等假设的实体解释人的行为的原因,这又与实证主义的解释原则相悖;再次,心理主义范式所强调的还原论,与人、人的心理生活的整体性不符;最后,将心理学视作纯科学,拒绝从与现实的关系上研究心理学,严重阻塞了心理学应用于社会生活的道路。
二、行为主义范式
行为主义范式在心理主义范式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产生,是在科学主义框架内对心理主义范式的一种反动。
行为主义范式并不反对心理主义范式的科学主义追求。它所反对的是心理主义范式的科学主义不彻底性,由此将科学主义方法论发展到极端:无视或否认心理、意识的存在,视人为机器一样的存在,以严格的机械论的一元论摒弃心理主义范式中的二元论残余;竭力消除心理主义范式的“主观”痕迹,独以可观察操作的行为为对象,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立场与方法,奉行严格的客观主义;坚持将人的一切还原为行为,还原为生理过程,将心理学的规律归结为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规律,无视或否认心理学的对象、方法、理论、术语、目标等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别,贯彻较为彻底的还原主义。它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1913~1930年间的早期行为主义,1930年以后的新行为主义。
按照拉施里的观点,早期行为主义大致可以归为两类:“方法论的行为主义”与“严格的行为主义”(亦称“激进行为主义”)。前者不否认“意识存在的事实”,但认为意识“不适合作为科学的探究形式”,因而承认自己不可能是一门完整的心理学,而只能是一门割舍心灵的行为科学。霍尔特及华生早期的主张属于此类。它是行为主义范式的起点,但由于对心理主义作了过多让步,因而遭到严格的行为主义的“批驳”。后者试图以拉·美特利的精神界定人的本质,并以之作为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断言“被假定的独特意识实际并不存在”,认为“行为主义的本质在于:除了运用机械的和化学的概念来适当地描述行为外,对于人类的研究将揭示不出什么”,并相信“构建一门生理心理学是有可能的”,这门心理学将“要求一切获得的心理资料都服从于物理的或生理的解释”? 。拉施里、享特、魏斯及华生后期的行为主义可归人此类。这其中,又以华生的行为主义最为集中地体现了行为主义范式的特点。在拉施里看来,行 主义范式与心理主义范式的冲突实质上是两种“不相容”的世界观(“科学世界观对人文世界观”)之间的冲突,二者的争论不仅是心理学不同方法的争论,而且也是“机械主义解释(人类是机器人的观点)和终极价值(人类是具有目的、价值、希望、害怕和爱的活动者)”之间的争论。
早期行为主义排斥有机体内部过程的研究,其行为理论便难逃粗糙、简单之责;他们对心理主义范式之“主观”弊端的批判虽击中要害,但并未开出通向心理客观之路的良好处方。因此,它逐渐为新行为主义所取代。而这又包含两个方向:托尔曼、赫尔的中介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
托尔曼与赫尔的行为主义均属“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均阐发了与逻辑实证主义一致的科学概念与行为学说,即将中展了中介行为主义。但托尔曼相信目的、认知的真实存在,将它们视为行为的基本特征,视作行为本身客观的、可观察的方面,借此表明他的心理学区别于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与华生的行为主义。这一认识反映在行为公式中,便是他在实验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加入了需求、认知等中介变量;反映在学习理论中,便是他主张的“符号一格式塔”(认知地图)学习模式。因此,就所展现的人的形象而言,托尔曼理论中的人是“一架能够进行各种调节的复杂机器”。赫尔则将目的和认知解释为可以用逻辑一数学方法来描述的非心灵的机械过程的产物。他步传统机械论的后尘,将目的与认知视为行为的机械原理的运作结果。同时,他又试图克服传统机械论哲学的模糊性与不精确性,提出以科学程序将机械论哲学演变为一组能精确地预测有机体活动并能依据观察精确验证的行为法则。他以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其任务是发现“可以用几个普通方程式加以量化表达的行为规律”,借此预测个体与团体的行为。从其揭示的行为规律看,赫尔明显地突破了早期行为主义s—R公式的限制——其反应势能公式纳入了有机体的内部状态。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则更多地沿袭了激进行为主义传统。他遵循马赫实证主义的指引,将心理学的目标界定为:须由找出特定行为的特定因素来分析,并建立前置作用因素与后继行为之间的真正关系。认为科学解释应限于对可以观察到的变量(环境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关系精密、准确的描述,任何有机体的内部事件都只是行为的一部分,都不过是具有同样的物理维度的一组操作;任何有关心理的假设,都是观察不到的“伪造的说明”,均应加以拒斥。像早期激进行为主义一样,斯金纳亦相信人类行为与动物的行为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均遵循自然界的决定论原则。所不同的是,斯金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行为上;在实验设计上,斯金纳较少受统计的约束,更强调实验情境的严格控制。他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基本上承袭了达尔文的进化分析:有机体不断地产生行为的变异样式。那些得到强化、产生了有利于机体生存效果的行为便会为有机体保留,那些得不到强化的行为便会从有机体的行为库中消失。
学术界普遍承认,行为主义范式推动心理学走上了客观研究的道路,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然而,它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却是以割舍心理、摒弃内省等适于心理学特性的对象与方法为代价的。到了2O世纪中叶,行为主义范式革命的有效性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因一方面来自于行为主义范式的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的衰弱。伴随着理论基石的坍塌,行为主义范式的各种主张不再被人们视为金科玉律。另一方面,人们开始检视行为主义范式所提供的对人类行为的解释,诸如“人兽无异”,“动物是一块白板”、“种属之差异并不重要”、“一切反应同等地受一切刺激的制约”等。结果,每一项假定都遇到反常。行为主义由此陷入了深深的理论困境之中。
三、信息加工范式
作为科学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信息加工范式从行为主义范式中承继了许多属于科学主义的东西:法则性解释,经验主义,注重实验室实验,操作主义,“自然科学的理性准则”,以及经新行为主义修正过的逻辑实证主义与“人是机器”的主张。它意欲解决的是心理主义范式、行为主义范式始终未能解决并最终导致二者崩溃的难题:如何在不撇开目的、舍弃认知或内部过程的情况下按照自然科学规范合理地解释人的行为。应该说,通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计算机能够借助信息反馈实现预定目标,因而可以认为计算机是有目的的;计算机能够通过“图林检验”,因而可以断定计算机是有智慧的。因此,将人比作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装置,以信息加工观点解释人的行为,既可以将目的、认知纳入行为解释的框架,摆脱行为主义范式遭遇的困境,又可以消除目的、认知的神秘色彩,克服心理主义范式的弊端。心理学的对象、目标、理论等由此有了较大转变:心理学将关注认知过程的研究,目的在于说明人类如何加工信息,由此构建认知过程的理论;将以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概念取代刺激与反应的概念,用类似于计算机程序的认知理论替代古典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与中介行为主义的R_一s联结理论;认知理论主要论述人类心灵(即人类程序)而非人类大脑,心理学则是一门拥有独特性质的自然科学。
不过,在如何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构建认知理论的问题上,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20世纪6O、7O年代代表信息加工范式的乃认知主义,亦称符号运算范式。其特点在于:
1)以功能主义身心关系理论为前提。“图林检验”架起了一座连接人与计算机的桥梁,使人们逐渐相信机器具有像人一样的智慧,并形成了功能主义的核心理念:人的认知、智慧乃是大脑功能的表现,而这些功能正类似于计算机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运算以及信息输出的功能。
2)以人一机类比为出发点。认知主义假定,人与计算机本质上都是信息加工系统,二者按照相同的原理工作。是故,我们可以将人与计算机类比,从较抽象的水平上直接研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并以信息加工范式作为聚集的中心,形成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即认知科学。还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活动,将计算机当做实验工具,把关于人的认知过程的设想、理论表述为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以验证、修改,即计算机模拟。
3)以符号表征、符号计算、串行加工理论作为解释认知活动的理论框架。符号表征理论以为,认知乃是借助符号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表征。符号计算理论假定,认知乃符号计算,即依据一组规则对一组符号进行的操作;串行加工理论则主张,认知乃是对一组符号的序列的或串行的加工过程。
认知主义者曾断言他们的主张乃是心理学的一场革命。这一革命已使心理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的阶段”,创立了一种普遍的范式即信息加工范式。它促进了我们对心理本质与智力本质的理解,所揭示的科学奥秘的价值“与人类理解宇宙的发展,生命的起源或基本粒子的性质同价”。但到了20世纪8O年代,它却陷入困境之中。首先,功能主义受到了来自哲学家瑟尔所假定的思维实验的挑战。这一实验表明,“图林检验”并不是测量智力的适当标准,认知主义以功能主义为基石,以人一机类比为出发点,忽视计算机模拟与实际成就之间的区别是错误的。其次,认知主义的认知模型并未真正展示人的认知系统的多变性、复杂性和精致性特点。它强调规则在信息加工中的作用是有意识的,但规则在解释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却受到怀疑。
认知主义的困境,导致了新联结主义的产生。新联结主义并不反对人一机类比,仍继续以信息加工观点阐释人的认知与行为,但复活曾经消亡了的联结主义传统:在外部刺激与外显的反应之间插入内隐的联结,以联结的强弱解释行为。它认为,认知并非运用规则对符号进行计算的过程,而是网络的整体活动。网络的运作原理类似于神经系统:每个单位都受到输入的激活,然后视输入的总合强度而“射出”或产生输出;心理表征亦非符号表征,而是一种分布表征,即以网络实现的整体状态表征对象世界的特征;网络的加工方式亦非串行加工,而是平行分布加工。显然,新联结主义更多地考虑到人脑信息加工的现实,其认知模型突破了规则对人类认知、行为的束缚,因而较认知主义更具有弹性,更适于学习,更多地兼顾了人类认知、行为的灵活性特点。
新联结主义迄今仍处于发展之中。认知主义亦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并与新联结主义展开了热烈的争 。因此,目前定论信息加工范式还为时尚早。从现有发展来看,信息加工范式已使心理学挣脱了行为主义范式的束缚,促成了心理学的诸多重大转变:将人比作计算机,使得认知、意识等得以重新进入人的行为解释框架,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坚持以信息加工观点阐释人的认知、行为,重视计算机模拟与客观实验等,开创了客观考察内在认知的新途径,展示出心理学新的应用前景;将视野定位于内部心理机制的揭示,使心理学研究由外显的心物函数关系的测定进入到内隐心理机制的推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心理学的理论建设。虽然人仍被视为机器,但由于承认了人的认知、目的、智慧的存在,看到了内部过程在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强调了心理与心理、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主动性、整体性、复杂性便得到了一定的再现。但信息加工范式并未从根本上背离科学主义框架。人在信息加工范式中仍是作为一种有着先天的共性本质的自然存在;人的理想应然的世界,人的超越自然的、自我创造的、实践性的本质并未进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视野;目的、价值、动机、人格等并未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讨,社会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从总体上看,在信息加工范式中,人的完整形象并未得到充分地展现,“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并未得到真正地确立。
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学特有研究方式的追寻,成就了心理学的独立与繁荣,但也使心理学遗落了人有别于物的一些特点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人文心理学试图弥补科学心理学之弊,高扬人的独特本质与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却从根本上丢弃了科学心理学的合理内核。这表明,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人的本质,真正确立人的特有心理学研究方式,促进心理学实现自己的理想—— 展示人的全面本质,构筑人的完整形象,仍是心理学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