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建设(Construction Of The Role)
目录 |
角色建设是指社会或组织引导个体按照社会期望与要求,加强自身担当角色所具有的意识、规范、形象、机制及方法等方面的建设,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正确理解和把握角色建设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角色建设的主体是个体,是实施角色建设任务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提高其主动性和自觉性仍然是个体。但是,社会或组织对角色建设负有引导、规范、教育、培训和管理的职责。否则,角色建设的重任难以完成。因为角色建设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这是由角色互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2)角色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概念。角色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角色意识、角色规范、角色形象、角色机制等。唯有如此,才能使角色建设收到应有的效果。
(3)角色建设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以角色意识为核心,以角色规范为重点,以角色形象为关键,以角色机制和角色方法为手段,切实有效地加强角色建设。
(一)个人方面
1.加强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既是角色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角色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则要不断地进行角色学习。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很快的时代,没有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没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勤学苦读,没有厚积薄发、应对自如的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有过硬的本领,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充电。这固然费时间、费精力,可是对每个角色充当者来说,别无他法。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技术和科学思维方式的过程中,要善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思想上的新境界,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从社会或群体来讲,则要经常地组织社会成员进行角色学习。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把组织成员的角色学习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做哗众取宠的表面文章。
2.加强角色交往
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并进行着错综复杂的角色交往。在交往中,如何把握和运用角色语言,更好地沟通人际关系,成了角色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每个人都是在多层次的关系网里生活,担当着各种角色。这就要求多维角色的人不仅要有角色意识,而且要随时随地注意角色的转换,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所言不可角色错位。例如,在单位里的一个领导者到了医院就诊,他就是病人,应该以病人的角色语言来对待医生的建议。这个领导者若是要求医生像他的下属那样对待他,那么他就发生了角色错位,势必导致谈话的失败。既然生活中要分出你、我、他的角色,那么角色交往时就应注意“必须说的话,允许说的话,禁止说的话”。只有在讲话时考虑到自己的角色,谈话才能成功顺畅,角色交往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健全人格特质
如前所述,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凡是人格健全或比较健全的人,往往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创新的精神、崇高的品质、良好的性格、积极的情感、负责的行为等。我们的先哲孔夫子告诫我们: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径径然小人哉。”(《论语·子路》)言而守信,言而能行,言而有果,不仅是良好的角色行为的表现,而且是健全的人格特质的表现。
(二)社会方面
1.构建体制机制
建设学习型社会,就必须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形成保证和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体制与机制。为此,通过政府投资、市场融资、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并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学校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功能,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到教育的体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使人们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需求得到实现。
2.完善角色管理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角色,因此,也就有不同的角色管理内容。以企业岗位角色管理规范化实施的工作内容为例,有的研究者提出,健全企业岗位角色的选择聘用管理制度,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从企业组织内部开发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力资源;完善、健全企业岗位角色的选择聘用管理制度,以保证企业组织所选聘的人员充分满足岗位角色的任职条件要求;完善企业培训管理体系,以保障企业员工都在价值观念、行事方式和履职的知识技能上与其职责要求相吻合;建立健全员工组织愿景设计和员工个人愿景设计的管理制度,以实现用目标和理想来诱导激励员工的目的;健全沟通交流管理制度,广开交流沟通渠道,以实现企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员工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情感融合;建立健全权力细分对应授予管理制度,在保障授权授责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完整出色地履行职责的外部条件保障;建立健全岗位角色的履职跟踪管理制度,以保障每一个岗位角色的工作都处于受控状态;建立健全企业员工绩效客观公正的量化考核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员工的努力和贡献都得到全面准确的评价;完善奖赏兑现管理制度,以保证薪酬的发放和职务的提升等都能充分起到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升和发挥的激励作用;完善员工情感管理规范,保障各级管理人员对员工能给予充分的尊重,杜绝对于企业员工的不尊重、不信任和不关怀的行为,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情感;完善员工情绪管理规范,对员工情绪实施诱导和发泄管理,以避免员工情绪波动导致员工职责履行的质量发生波动。
3.加强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角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的角色及其行为,一方面要受到他所属的群体或组织制定的角色规范的管理和约束,另一方面又要受到社会规范的控制与管理。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相配套的社会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此,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健全适应社会变化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6月展开的重庆市打黑除恶行动受到了全国的关注,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只有全国各地都能像重庆市那样切实有效地加强社会控制与管理,对于那些知法犯法分子、黑恶犯罪分子严惩不贷,才能真正为角色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角色建设,是提高人的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角色建设,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角色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角色建设,是增强领导干部角色规范意识的迫切要求。
一、角色建设离不开专利制度的保护
发明创造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从微观社会学角度看,实质上就是社会角色建设内容的日益丰富和发展。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更加丰富了原有发明者角色的内涵,由此能更好地发掘原有发明者角色的潜力,使某些角色要求更加明晰,更能表达发明创造的社会功能,从而巩固业已变化了的社会结构。例如,1680年发明的蒸汽机,直到1780年才投人生产,其间有100年的时间差。这对于某一发明者角色讲,其发明蒸汽机的财产权利往往难以实现,因为100年对于人生来讲或许是太长了一点。但是在当今科技社会中,在1960年发明的激光器于同一年就投入了生产,从研制到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只有几个月时间,这样激光器的发明权(包括财产权利和精神权利)很快就能得以实现。
其二,在社会实践中,人们能自觉地判断、评价和认识发明创造这一社会事实。这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角色创造的过程,从而创造性地设计和承担了新的社会角色。例如发明创造的社会应用使得原来发明人这一单一角色所覆盖的社会意义不断分层,产生出许多新的社会角色类型。如专利申请角色,专利发明角色,专利权人角色,专利使用人角色,职务发明人角色,非职务发明人角色,先申请人角色,先用权人角色……数十种新的彼此关联的角色形成了一个互动着的角色丛。这是角色实践不断活跃、功能日益分化的结果。
角色建设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呼唤着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调整因发明而产生的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事实上也只有将这些角色中每个角色的权利、义务、行为模式通过法律条文严格地规定下来,专利法律制度才找到了自己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角色建设是专利制度的微观社会基础,而角色建设也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
二、专利制度中发明者角色的定位
角色建设既然是专利制度的微观社会基础,那么从全局来讲,专利制度中就必须要给角色建设安排一个重要的法律地位。随着发明者角色实践内容的不断丰富,角色建设在专利制度中的法律地位也变得愈益重要。关于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1992年对我国《专利法》的各项重大修改之中。几乎可以作出这样的总结,1992年《专利法》中修改的各项条文都反映了角色建设的迫切要求,角色建设在《专利法》中的法律地位更加明确和清晰。
首先,拓宽了角色的确定范围。原来排除在外的药品和化学物质,现在不论它们是产品发明还是方法发明,都予以专利保护。其次,延长了各类角色的有效期限。如将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角色的期限延长至10年。第三,更加丰富了角色建设的具体内容。例如修改后的《专利法》加强了专利权的保护,使方法专利的效力延及依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并给专利权人增加了进口权,即专利权人有权阻止他人未经其许可而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进口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第四,详细规范了专利制度中各类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完善了专利审批制度,增设了本国优先权,重新规定了对专利实施强制许可的条件。
三、专利制度对角色建设的促进
角色建设的日益丰富呼唤着完善的专利制度与之配套,而专利制度为各类角色的现实运行作出怎样的安排将直接影响着发明角色的建设和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利制度中明晰的角色规范活跃了角色的行为。据1990年《中国年鉴》记载:“自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以来,已有30%左右的中国专利技术和专利申请技术得到实施,据已经实施的11900个项目的统计,累积新增产值129.3亿元人民币,新增利税23.4亿元人民币,创汇1.4亿美元。”又有资料表明,从1986—1993年,我国科研机构累积开发成果共61531件,其中专利申请有17384件,比例为3:45:1;企业开发成果共65373件,专利申请有41466件,专利申请比例为1:58:1;”高等学校开发成果为37094件,专利申请为11776件,比例为3:15:1。角色行为的积极态度,与专利制度中详细规定的角色建设内容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专利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意识形式,还具有纯化发明者角色的思想意识、强化发明者角色法制意识的作用。首先,专利制度中关于角色建设的方方面面的法律规定,实际上就有助于各类发明角色了解国家要求做、允许做和禁止做的行为,告诉发明者角色为达到一定结果需要采取的手段,告诉发明者角色违反规范的后果是什么。其次,专利制度体现了一定社会的价值评价,这种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体系必然会对发明者角色的个人价值体系施加影响,从而作用角色的行为方式。例如专利制度倡导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促使社会角色谋求发明发现的正当权益,这样一来发明者角色必然会实施许多功利性行为,发明者必定会自觉地依法申请专利、依法签订专利合同等。
第三,专利制度对角色建设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为专利制度与其他社会奖励等等的整合。目前,不仅是专利制度对角色建设作出了法律安排,在我国还有极为重要的社会奖励政策也对角色建设作出了重要的政策安排,这就导致在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中专利与成果并存。并且由于各种社会奖励政策向成果倾斜,大部分科研成果还没有寻求专利制度的保护,所以为了更好地使专利制度反映发明角色的现实需要,应该促进专利制度与社会奖励政策的有机统一。这也应该认为是专利制度促进角色建设的重要渠道。
总之,专利制度应该反映角色建设的具体要求,角色建设也应该按照专利制度中有关的具体精神来扮演自己的角色行为,什么时候两个方面能够有机地统一起来,彼此呼应,什么时候专利制度就会呈现出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局面。相反,如果角色建设与专利制度互相脱离,互不反映,则专利制度就必定要在现实运行中迷失方向。
社会角色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个人作为利:会角色的承担者,又是通过扮演社会角色来进行日常互动的,在一系列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当出现矛盾或冲突而得不到很好解决时,轻则影响个人生活,重则关系利:会稳定的大局,而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则能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理解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寸,应把社会角色的建设作为其题中之义:
由于社会角色是社会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角色建设。角色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更好地领悟角色,掌握一定的角色技能,从而顺利地扮演某类社会角色,有效地避免角色失调的情况。由于角色建设受到社会外在因素与个人内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在讨论角色建设时也应从这两个角度出发。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要重视角色规范的建设;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要重视角色技能与角色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角色规范的建设
角色规范是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引导人们选择——致的行为模式,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个体在扮演社会角色时,往往都要遵照一定的规则与行为模式,也即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当某个角色首次出现的时候,并不具备一致的角色规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它逐步定义和完善;当社会快速变迁的时候,同一角色的行为准则也可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旧的角色规范与新的角色规范之间可能会出现偏离甚至矛盾的现象,这也要求我们顺应社会的发展,确定合适的角色行为规范。
角色规范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往往是以国家法律条文及书面形式规定下来的;另一种是开放性的,由社会舆论及道德规范来引导,角色塑造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角色规范的建设应从两方面人手:
1.对于强制性的角色规范,应加大国家及社会的控制力度和监督作用
根据不同的角色要求制定相应的规范,并以强制力量来执行。例如领导干部这一类的角色,其义务是认认真真为人民服务,处处为人民着想,而不是一心为己捞私利,贪污受贿。一旦他们超出了自己的权利范围,违背了应承担的义务,是必须受到严厉制裁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角色服从的一致性,从而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
2.对于开放性的角色规范,一方面要加大家庭及学校的教育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以保持角色规范的一致性
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角色规范的过程,家庭及学校在其中承担着主要责任。不仅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更应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引导他们。例如在家庭中,孩子对父亲角色的学习,大多是根据父亲平时的行为表现来模仿的,父亲角色扮演的不成功势必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发展。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社会舆论及各种传媒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超越时空的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各种负面文化的蔓延,针对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社会各界应共同联合起来,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二)注重角色技能的提高
个体为了使自己的日常互动能顺利进行,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以胜任该角色,这种角色技能的培养贯穿于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之中。从其功用来看,可以分为普通技能与特殊技能。
1.普通技能
它是人际互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例如语言动作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这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行为,并帮助自己洞察他人心理及事物的发展取向。普通技能的学习一般贯穿于社会化的早期阶段,未成年人在家庭与学校中首先要学习普通的生活技能,但社会的变化发展也要求成年人在踏人社会后,能够继续学习与深化普通技能。
2.特殊技能
它是指扮演某类角色时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掌握相应的知识、技术等。如作为一个医生,他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熟悉各种药物的功能与作用,以及能使用一定的医用器械等。又譬如,一名高级秘书不仅要会熟练操作办公室的各种设备,会电脑操作、打字速度快,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善于处理与沟通人际关系等。这些技能都是他们根据自己追求的特定角色,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而形成的,常人往往难以达到。
普通技能与特殊技能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普通技能的学习要先于特殊技能,如青少年儿童必须先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再在此基础上掌握特殊的专项技能。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既要掌握专业技能,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继续深化和培养普通技能。
(三)重视角色素质的培养
角色素质跟一般意义上的个人素质虽然有着密切联系,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它跟特定的身份角色相关。角色素质的表现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类角色的情况。还是举医生的例子,如果我们说这个医生言谈举止得体,很有修养,这是指的一般的个人素质;但是如果我们说这个医生在看病的时候,能尊重病人,为病人着想,很有医德,那么这是指作为医生这一,角色所应具备的角色素质。因为一位好的医生,不仅应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又如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为了增加车票的销售量,而故意欺骗乘客,又或者中途甩客等,这些现象都是角色素质低的表现。总而言之,精神文明建设蕴含在个人素质建设之中,又通过个人素质建设表观出来;角色素质是个人素质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跟特定角色的学习分不开。因此,我们在加强个人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充分重视角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它将有助于我们扮演好特定的社会角色。
总之,角色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辅相成的。角色建设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角色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尽量给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在社会的大舞台上能顺利地扮演各种角色,避免与减少角色冲突,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能促进社会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