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
1.预算管理。主要是通过单位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对单位各项财务收支计划所进行的管理。
2.收入管理。主要是对收入项目、范围、标准和收益分配等所进行的管理。
3.支出管理。主要是对支出项目、范围、标准等所进行的管理。
4.定员定额管理。主要是通过单位人员编制和支出定额的制定、执行和检查,对单位人员配置、支出的分配和使用进行的管理。
5.结余及其分配管理。主要是对单位收支结余及其分配、使用所进行的管理。
6.专用基金管理。主要是对专用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所进行的管理。
7.资产管理。主要是对单位各类资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所进行的管理。
8.负债管理。主要是对单位的借入款项、应付款项、暂存款项、应缴款项等所进行的管理。
9.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运用各种有关资料,对一定时期内单位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研究、分析和评价。
10.财务监督。主要是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对单位各项财务活动所进行的检查和督促。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是中心,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和定员定额管理是基础,财务分析是手段,财务监督是保证。
按照我国现行预算收支性质分类,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范围包括:
1.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主要指国家预算中用于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卫生等事业方向的各项事业经费。这里不包括文教、科学、卫生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文教企业流动资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预算外安排使用于这方面的资金,以及城乡集体单位用于发展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资金等。
2.行政经费。主要指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各项活动的经费。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经费,各级政府机关和党派团体,常设机构的经费以及外交支出。公检法经费,它包括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国家安全、司法行政和武装警察部队等系统的经费。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举办的,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没有社会生产职能,主要从事各种非营利性的业务活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工作过程中的资金耗费,不可能像企业那样通过生产经营成果的销售,实现价值补偿并取得利润,进而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虽然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依法组织了一部分收入,但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或者自身基本没有收入,或者自身组织的收入难以抵补支出耗费需要国家财政拨付经费,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工作任务和开展业务活动的资金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及其资金运动的性质,决定了行政事业理财具有如下特点:
(一)预算管理的主导性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理财的中心工作。从财政部门同行政事业单位的关系上看。财政部门通过预算向行政事业单位分配财政资金;同时,财政部门通过对单位预算的管理,将单位取得的包括财政拨款在内的各项财务收支,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来看,单位的财务收支主要是通过预算进行管理的。年初单位需要编制年度预算,单位预算按照一定程序报经批准后,作为年度各项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各项财务收支管理都要按照预算执行;年终对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配。可以说,单位的各项理财工作主要是围绕单位预算而展开的。所以,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理财的中心。在行政事业理财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涉及范围的广泛性
行政事业单位遍布全国城乡,点多面广。行政单位有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党派、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有文教科卫事业单位、社会优托事业单位、农林水气事业单位、工交商贸事业单位等等。这些单位从事的业务工作,既涉及国家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又涉及社会进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紧密相连。行政事业理财是为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工作任务和开展业务活动服务的,其涉及范围也就十分广泛。
(三)管理办法的多样性
行政事业单位种类很多,业务特点各异,财务收支状况也不尽相同。为了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这一特点,国家对不同类型的单位实行了不同的理财办法。一是在财务制度上,国家分别制定了适用于行政单位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适用于各类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同时,为了适应一些行业特点突出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国家制定了科学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小学校、文化事业单位、文物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计划生育事业单位、农业事业单位等分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二是在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拨款形式和数额上,国家根据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情况,有的实行定额拨款,有的实行定项拨款,有的拨款多,有的拨款少,有的财政不拨付经费;少数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单位,还实行收入上缴办法。三是行政事业单位在严格执行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的前提下,还要根据各自理财的需要,制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单位财务行为
财务制度是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基本依据和行为规范。财务制度主要包括预算、决算制度,收支管理制,开支标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制度等。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统一的财务制度主要是1998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各行政单位可据其制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统一制定的财务制度,如1996年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二是分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如文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等;三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的确定,必须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紧密结合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客观实际,按照国家关于制定财务制度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各主管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不能违背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下级单位制定的财务制度,不能违背上级单位制定的财务制度。
2.加强单位预算管理,保证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预算管理是单位完成各项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保证,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并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是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只有做好预算编制、执行工作,才能保证行政工作和事业计划顺利完成。做好预算管理工作,还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的关系。保证各项资金全部纳入单位预算,促进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使用。二是正确处理行政性支出与业务性支出的关系。对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应尽量予以保证。三是正确处理维持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的关系。对于现有行政事业单位有效运转的维持性支出应首先予以保证,然后,再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和财力,适当地安排发展性支出。四是正确处理重点性支出和一般性支出的关系。对各项支出的安排,应当按照轻重缓急,分主次先后,既要保证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
3.加强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收支管理,是财务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单位预算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管理,主要是对收入项目、标准以及收入进度等进行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预算拨款和单位自身组织的收入。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及开展的业务工作的性质不同,其收入的取得方式、途径和管理要求也不一样。但是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努力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实行分类管理。支出管理,主要是对支出项目、范围、标准所进行的管理。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正确进行支出分类,要优化支出结构,要及时掌握支出预算执行情况,保证各项支出按预算进度执行。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行政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国有资产管理,一是要防止和克服重钱轻物的现象,既要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又要加强各项实物资产的管理,把管钱和管物结合起来。二是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产权登记,明确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依法享有所有权,明确单位占有或使用国有资产所应享有的权利。三是科学合理地配置各项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四是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国有资产处置的有关规定,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废、报损、出售、转让等的管理。五是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六是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5.加强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资金运用情况分析,财产物资的使用、管理情况分析等。行政事业单位须建立符合单位特点的财务分析体系,运用对比分析、因素分析、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财务监督主要是监督检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安排和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资金收付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监督检查财务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对国有资产管理所进行的监督检查等。
财务管理的原则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准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依法理财
依法理财是行政事业财务管理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财经法规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二个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制度和规定以及统一的财经纪律,都是财政法规的具体内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是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制定的。它们是财务工作的具体依据,各单位在具体的财务管理中,既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做到有法必依,又要加强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坚持量入为出,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工作的资金主要是来自国家财政,其资金耗费基本上是一种消费性支出,这些收支都是通过单位预算安排的,没有资金来源便谈不上资金使用。所以,必须贯彻量入为出的原则,厉行节约,勤俭办事。
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讲究经济效益是指在本单位、本部门范围内,如何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讲究社会效益是指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是否对发展社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利,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整体利益的需要。一般情况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但不排除两者也有不一致的时候。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不然就会违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宗旨,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社会效益要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只讲社会效益而脱离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依托和动力,它们相辅相成。
行政单位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秩序,正确履行工作职能,完成行政任务,为社会再生产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事业单位以生产精神产品和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为主,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时候,既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的行为,又要反对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做法,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4.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中的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体现为国家、单位和个人三个方面。因此,行政事业财务管理要认真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正确处理好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三者利益都必须充分考虑、相互兼顾,防止片面性。但是,当单位、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单位和个人要服从国家利益,具体来说,应处理好国家和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关键在于确定正确的财务管理体制,将国家与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度化、规范化。还应处理好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活动,几乎都涉及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必须对国家利益予以保证,但对个人的当前利益,也必须兼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最后还要处理好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完成行政任务和事业计划的前提下,调动群众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对于增加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级次,是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及与国家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则,对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权限的划分。按照现行规定,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级次,分为以下三级:
(一)一级财务单位
一级财务单位即主管部门,是指直接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预算,领报预算资金,并负责核定所属单位预算,向所属单位转拨预算资金的财务单位。
(二)二级财务单位
二级财务单位即附属单位,是指向一级财务单位编报预算,领报预算资金,并负责核定所属基层单位预算,向所属基层单位转拨预算资金的财务单位。
(三)三级财务单位
三级财务单位即基层单位,是指向二级财务单位或主管部门发生资金领报关系,没有下属财务单位的单位。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情况需要说明。一种是不单独建立会计和编报预算的单位,称为报帐单位;另一种是有多种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位,有的资金是向财政部门领取的,有的资金是向主管部门领取的,具有双重财务关系。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法主要有法律方法、行政方法和经济方法。
一、法律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法律方法,是指通过制定、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对各项财务活动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方法。行政事业单位运用法律方法进行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指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进行的。法律方法具有权威性、稳定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职能的承担者,它的各项活动都围绕贯彻政府意图来进行,具有极强的政策性。所以,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应严格执行体现国家意志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严格依法办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依据的财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其他有关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及财务监督方面的法规、规章,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必须严格遵守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正确履行各自的职责,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行政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行政方法是指,通过依法利用行政权力,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采取命令、指示、布置任务、指令性计划等形式,对各项财务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方法。行政方法由于使用了国家行政权力,所以具有强制性、权威性、速效性和直接性等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行政方法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直接体现国家及上级机关的意志,保证国家统一的方针、政策,统一的规章制度,统一的财政财务计划得以贯彻实施。特别是在财务活动出现特殊的、紧急的和不正常的情况时,采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能收到明显的效果。但是,行政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管理过于直接,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各单位自主性及财务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容易造成消极应付工作的局面。因此,各行政事业单位运用行政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依法合理运用公共权力。各有关部门运用公共权利。不能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相抵触。二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它的各项活动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所以,在运用行政方法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三要克服形式主义。行政方法的运用必须切合客观实际,讲求办事效率与效果。四要加强权力的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
三、经济方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经济方法,是指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利益关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活动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方法。经济方法具有引导性、自律性和间接性等特点。
目前,我国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很多财务收支管理办法,如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办法,对某些商品和劳务实行统一采购、招标竞价的办法,运用的都是经济方法。
作为一种间接的管理方式,经济方法成为了财务管理的一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它将有关各方的利益与财务管理挂钩起来,能充分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今后,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改善,经济方法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
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运用的三种基本方法。它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但是它们的特点、功能和作用不尽相同。法律方法和行政方法侧重于从外部利用国家权威,采取强制的方法来达到目标。而经济方法侧重于从财务活动内部,通过利益驱动方式来引导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分别运用或综合运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