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民生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定和谐为目标,把对那些与人民群众利益最为密切的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情况进行的监督作为国家和审计部门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着重对那些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密切相关领域的公共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鉴证的行为。
民生审计的主体是审计机关,民生审计的客体是那些用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劳动力再生产密切相关领域的公共资金,包括财政资金以及从社会和城乡居民手中筹集的资金。民生审计的重点对象是管理资金的各级财政主管部门和基层地方政府,重点环节是这些项目的计划以及资金的管理、拨付、使用和效益。
1.阶段性
民生涉及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无法面面俱到。因此,政府在履行其保障民生职能时,必须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财政的保障能力,统筹兼顾短期和长期利益,设计科学合理的民生保障体系,设定适宜的保障标准。正因为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民生保障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都有所不同,民生审计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阶段性。
2.综合性
作为民生审计的审计兑现,民生问题涉及广泛,民生需求具有多层次、多种类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民生审计的高度综合性,包括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涉及财政、财务、社会管理、人口、财政、生态环境、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3.服务性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效推动国家治理。通过民生审计,推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推进民生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促进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管理效能的提升,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完善。二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通过民生审计,进一步加大了对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监管,为各种惠民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政府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一)加大专项资金审计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专项资金包括财政分配、无偿使用的资金以及国债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资金一般都是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拨付的。专项审计范围包括养老、保险、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资金和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及社会捐赠等社会救助资金进行审计。尤其是涉农的专项资金,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拨付到最基层群众的,这就迫切需要加强监督,促进有关部门管好、用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资金,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加大公共支出审计力度,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支出主要解决公共问题,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性资金不仅指财政一般预算资金,还包括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基金、合作医疗自筹资金、住房公积金等保障性资金。在这些方面加大审计力度,在扩大审计覆盖面基础上,抓住重点资金和重点部门,加强对资金投向和效益的审计监督,发挥公共财政的再分配功能,促进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向公平化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百姓基生生活。
(三)加大环保资金审计力度,促进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人类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重视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既要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近些年国家加大了环保资金投入,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强化了企业环保责任,因此,加大环保资金审计力度,促进环保政策措施落实,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改善,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应该成为每位审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民生审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民众权益是指民众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可以归结为生存权与发展权。维护好民众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广大社会公众的权益,保障民生,这是国家审计的宗旨。
第一,民生审计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民生审计把社会保障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以及各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相关的政策、领域、项目、资金的审计,推进面向全社会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及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良性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的进一步形成。社保审计主要审查这些居民的“养老钱”是否违规运营、平衡其他政府预算、或者挪作他用等等,促进良性社保体制的形成。特别是通过民生审计,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向农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救济制度,促进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解决农民基本生活问题,真正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维护群众基本生活的合法权益。
第二,民生审计促进教育卫生公平发展。近几年,国家财政加大对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各类教育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但我国教育卫生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教育卫生不公平问题是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民生审计促进政府提高教育卫生公共经费的投入水平,关注教育卫生资源的均等化,促使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最终实现教育卫生资源的城乡共享,使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真正使公众公平享受教育、医疗卫生的权利。
(二) 民生审计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民生审计通过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政府绩效审计、廉政审计等多类型的审计工作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并通过审计问责和审计公告把经济、政治领域济犯罪问题公布于众。民生审计对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独立的监督,在促进政府依法履行所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生审计是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开展廉洁工程建设、建设责任型政府任务中,主要是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法,审计过程中对国家公职人员腐败嫌疑进行识别、评估和判断外,还能主动发挥预警、控制、处置等功能,适时跟踪被审计对象的动态,充当“经济警察”和“免疫系统”的角色。民生审计之所以能在廉洁工程上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是《宪法》和《审计法》赋予的审计的基本权利,在认真履行审计准则、依法行政的同时,审计机关坚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深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加大对被审计单位遵纪守法、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的审计监督,从更高层次上对被审计单位造成一定的威慑力;其次,能够把依法加强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看作是同经济领域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有力武器,通过审计,注意发现资金运行过程中的不正常现象,从中发现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化公为私、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利用财政资金谋取私利,侵吞国家资财的违法违纪案件。
(三)民生审计促进审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科学发展观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民生审计要求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将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民生审计工作业绩的衡量标准,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怀落到实处,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民生审计促进审计机关把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作为主导的评价标准,要求建立起公开、高效的运行机制,把“民生至上”的审计理念真正转化为具体的审计制度,以适应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