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外向型农业

  	      	      	    	    	      	    
外向型农业(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e)

目录

什么是外向型农业[1]

  狭义的外向型农业是指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的出口贸易

  广义的外向型农业是指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农产品商品生产,进行国际间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的相互交换与交流。

外向型农业的内涵[2]

  (1)外向型农业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是外向型农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就意味着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都要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标准来进行,把农业生产纳入国际经济轨道之中。外向型农业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它直接参与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农产品供需结构的发展和变化作为自己生产的依据。外向型农业的供给是以国际市场为方向的,其供给过程的生产行为可在国内完成亦可在国外完成。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最终是为了满足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随着国际市场农产品需求变化而调整经济供给的结构

  (2)外向型农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农业,实际上是按国际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使一国或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中,外向型农业的经济结构,必须具备技术经济上的优势和实力,以保持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3)外向型农业具备较为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农业经济组织结构体系。外向型农业是一种对外经济的体制,不能与一般的“农产品出口鼓励”政策相混淆,必须在经济体系整体上达到一定的标准。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指导性宏观决策系统对外向型农业经济体制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吗此为基本点,合理的组织结构,具有自主权的经济实体,自由的经济环境农业产业化和外贸政策则构成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4)外向型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外向型农业以产品品质和技术密集程度作为区分标志,以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前提,以销定产,以市场需要来定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的方向;它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型和部门的分割格局,形成了贸工农、贸技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外向型农业不仅是单纯的概念和构思的改变,而是农村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外向型农业的特征[2]

  外向型农业的特征应该从组成外向型农业的动态经济系统中去把握。一般说来,外向型农业的动态经济系统是由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四个方面组成的,因此,外向型农业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外向型农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国际化

  外向型农业是面向国际市场的,而国际市场是受价值规律调节运转的,它比任何区域性的国内市场竞争更激烈,范围更广泛,力量更强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用自己特有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来改变国际市场的经济运行。因此,在自己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机制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只能把自己与国际市场隔绝开来,这就会不利于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一些外向型农业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如荷兰等,都是使自己的农业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相一致。因此,农业经济运行机制的国际化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外向型农业要求一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竞争,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这种模式的运转不同于内向型农业模式。外向型农业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机制和力量;考虑国内各项因素,包括体制、功能、程序和政策;考虑国内的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甚至行政手段等各项经济因素;而且要更多地顾及国际因素和特点,以使自己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相一致。因此,外向型农业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国际化要求政府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增长贸易政策关税外汇市场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制、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等方面与国际市场相衔接。

  (二)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外向化

  农业产业结构是决定农业经济结构的基本因素,它构成了农业经济结构的主体框架,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格局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发展外向型农业实际上就是按照国际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使农业经济及其发展能够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产业结构的外向化就是农业经济的外向化。目前虽说外向型农业是政府对国内农产品和国外农产品以及农业要素(劳务、资金技术等)出口给予相似刺激的农业,但无论如何在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出口处于重要地位,这是因为:①外向型农业以国际市场上农产品消费需求及其结构作为主要依据,国际市场上农副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了外向型农业潜在的产品出口结构,从而决定着外向型农业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②外向型农业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国内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创造更多的外汇收入,依据比较利益原则,重点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优势产业。这和主体农业(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非外向型农业,其产品流向是内向的)强调各产业的平衡发展显然不同;由于比较优势是动态变化的,因而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必须由此而作相应的调整。③外向型农业对整个国际市场而言,供需总量有一个饱和度,但对于其中一个国家而言,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对外贸易不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各国可凭借其外向型农业的比较优势占据一席之地,获取丰厚的比较利益。由此可见,以农业出口为重点的有序结构是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保证

  (三)外向型农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全球化

  一些外向型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采用联营出口的管理体制,即把分散的多头出口转变成专业化的农业企业集团,统一对外。这种农业企业集团实际上是合作经济组织。在这种合作经济组织下,政府不直接经营出口,而是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政策、法令、制度和措施等,这一套经济管理体制不仅要考虑本国的政治制度、政策体制、所有制生产关系、经济水平、生产规范、民众素质,还要拓展视野,将国际经济体系和多种政治一经济一文化因素考虑在内,做到多个层面的发展,即:①政府各项功能都要具有适应国际因素的一面;②政府各项功能要符合国际惯例;③政府运行过程中要具有国际意识,并在国际大背景下提高行政效率

  (四)外向型农业的生产系统高效化

  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着眼点,在竞争中求生存发展的农业,它要求有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来支撑。这种农业生产体系的具体特征体现在①高质量的农产品。高质量的农产品是打入国际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命,只有高质量,外向型农业才具有竞争力。因此,外向型农业首先应该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多创名牌产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好,人好我新”,以在竞争中求胜。②农产品投入市场的时效性。农产品大多为鲜活产品,易于腐坏损耗,特别是像鱼肉蛋奶、蔬菜,果品一类商品,不耐贮藏,不便长途运输。它们一旦失去鲜嫩性,其价值也就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因此,争取时间、缩短运距、精装快运和及时投市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③包装加工讲究。良好的加工和精美的包装,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没有良好的加工和精美的包装,高质量的农产品的价值就不能实现。④生产、运输、销售要求系列化配套。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中,农产品的生产、运输、贮藏、销售等环节是相互衔接、紧密联系、配套成龙的。如果技术不配套,即使产品质量优异,也会在产、运、销的某一环节出问题,使产品变质而丧失优势。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一、理论依据[3]

  1.比较优势原理

  传统的比较优势是静态,即通过出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农产品,进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农产品,从而增加本国的福利。现代贸易将比较优势动态化,认为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虽然暂时没有比较优势,但只要具有潜在优势,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仍然可以获得比较优势。

  2.资源共享原理

  通过发展外同型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国外资源。例如,可以广泛利用国外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投资,弥补我国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耕作技术和优良品种,弥补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进口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来改善我国土地资源不足,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现状。

  3.社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国民经济平衡原理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但由于一个国家资源禀赋的状况、管理体制的差异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的失调。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可以调整各部门发展的比例,实现优势互补。

二、发展现状[4]

  1.出口农产品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优势逐渐消失。

  2.企业化生产经营程度低,出口规模小,已成为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3.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的负面效应逐渐凸现。

  4.外向型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5.生产与外贸的关系没有理顺,体制缺陷明显。

三、现实意义[4]

  1.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能够较好地解决分散的小生产与多变的大市场之间矛盾的经营模式,它必然随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基础条件、内在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创新。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即把产业化与外向型农业结合起来,引导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发展。其基本内涵是:增加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外向度,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更加注重国际市场;农产品生产由数量效益型为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更加注重标准化;农业资本构成由以国内融资为主向国内外融资转变,更加注重利用外资;农业组织方式由“公司加农户”为主向“公司加基地联农户”转变,更加注重规模化经营;农业科技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更加注重运用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从而加快农业的外向型和现代化进程。

  2.有助于推行农业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非常普遍,水平也比较高。在我国,这项工作起步较晚。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大宗农产品如禽肉、蔬菜、果品等的出口,多次遭到国外的退货、设限和封关。这里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高是不可否认的。今后,农产品如果不按标准组织生产,就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所必须要过的一道重要关口。农业标准化不仅关系到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是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外延型、数量扩张的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使农业走上精细化、规程化、工业化、科技型、内涵型的现代化之路,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3.有助于培育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味依靠政府扶持、保护的经济是缺乏活力的,具有自主发展、自我创新能力的经济才有竞争力、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如此。从长远看,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向外向型农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必须着力增强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这就要求要有意识地培育和发展各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四、发展对策[1]

  1.坚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和主要目标,以国内市场为立足点和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瞄准国内外市场的行情,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把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商品优势。这样就能在国际市场变化莫测时,进可以供,退可以纳。

  2.落实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建立出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的风险基金,对出口创汇的农副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引进优良品种以及深加工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适当提高地方和生产者,经营者的外汇留成比例,并保证兑现;对收购的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根除多了砍、少了赶的“刀鞭”政策;按质论价优质优价,保护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对发展名、优、特、新产品的生产基地和深加工企业,在税收信贷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3.建立和完善外向型农业发展基地。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作法,也是我国实现出口战略的根本措施。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产品种类多,有许多产品急待开发。但是我国现阶段技术经济都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难以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竞争。但是我们能够根据社会化大生产需要,通过宏观调控,选择自然条件好,生产潜力大、经济和技术条件都比较好的地方,集中较多的资金、人力、物资和技术,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比较先进的现代化,系列化和多层次的出口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生产基地企业,从而增强出口创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证长期稳定的货源,提高创汇能力。出口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基地建设必须适当集中,选择生产区集中连片.自然条件好,专业化程度高,生产加工技术基础好,出口商品率高,交通便利的地区,实行集约化经营。逐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服务系列化、产品优质化、新潮化,以保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货源长期稳定增长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出口基地企业的经营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建设资金的筹集应坚持“谁投入。谁经营、谁得益”的原则,鼓励多方筹集资金

  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优质、高产农业,提高出口农产品等加工品质量。当前,世界市场上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数量、质量、品种、时间、价格及卫生检疫标准要求都不断提高,一些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喜欢优质、新鲜、可口、卫生的食品,且有连续性及多样化的特点。而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多数是质量差,标准化、规格化程度也比较低,售价低、创汇少。有时为了多创汇,采取“以量补质”、“廉价推销”的办法,这直接影响了出口的信誉。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在于科技水平低,生产手段落后。现代化建设最终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当今世界农产品竞争实质也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所以发展外向型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技术改造激励创造发明,适当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提高出口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

  5.深化外贸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贸工农相结合的外贸体制。外贸体制要继续深化改革,要突破外贸独家经营的格局,按照“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农工贸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搞活出口贸易,以农工商以及“三场”(农场、牧场、园艺场)为龙头,与集体、专业户、联合体联合组织经济实体;也可以同资金雄厚的乡镇企业办实体经营;同外贸部门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形成出口窗口,允许一部分产品和经济实体单位有出口权,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6.完善出口创汇服务体系。要建立全国内外市场的信息网络,为外贸经营单位、生产基地企业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农户和出口创汇的基地生产经营活动。

  总之,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游离于外向型经济之外,农业经济也必须和国际市场“接轨”,我们必须作出努力。

外向型农业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3]

  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经济之间有一些必然的关系,它们实际上就是一种操作产业。外向型企业和农业产业、生产企业的一种结合。外向型企业和农业企业战略联盟:其一是优势互补,因为这两个公司之间原来定位是不一样的,外贸企业主要是做外贸、流通、物流、销售,农业企业更多的是做生产加工,这两类企业结合方式就是贸易和生产结合、品牌和加工结合,物流和商品结合。其二是形成产业链,外贸企业和农业生产企业进行有效的融通,形成有效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有三个环节,一个是生产环节,生产、技术、加工,这一环节侧重于企业生产,另一个环节属于物流销售,包括树立品牌,很多企业是生产物流一肩挑,负担比较重的,尤其对一些规模不大企业较难,应该形成一种互援的机制做这件事。第三个就是规则平台,更多讲的就是行业性,在做标准、认证、监控等方面使得农业产品的生产有一种工业化生产的规则环境,需要政府、协会更多的出谋划策,去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1.0 1.1 侯廷川.外向型经济知识讲座.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4
  2. 2.0 2.1 贾敬敦,顾云飞,顾海英主编.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3.0 3.1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 4.0 4.1 王雅鹏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