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教育效率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教育资源投入
在统计和计量分析中,投入一般用投入教育的资金表示,假定学生知识、能力的增进,素质的提高为教育的唯一产出,直接产出用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学生(或在校生或毕业生)表示。单位教育投资产出的成果多,质量高,表明教育效率高;反之,则表明教育效率低。或者单位教育成果所费教育投资少,表明教育效率高;反之,则表明教育效率低[2]。
教育效率在不同场合和文献中,也被称为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等。
研究教育效率的意义在于:
第一,研究教育效率,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就物质生产领域而言,如果人们可以无限量的拥有一切想要的东西,那么就不必再担心花光其有限的收入了。但是,任何社会都不能达到这种有无限可能的乌托邦,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研究如何可以更有效率的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是极其必要的。尽管教育的成果——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不是商品,市场经济规律也不可能完全像在经济部门那样在教育部门发挥作用,但是,教育部门同样也有一个优化资源配置问题。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也必然要求学校管理者加强教职工管理、财务管理和物质设备管理,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投资的不足,是当今全球性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本短缺,财政拮据,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矛盾更加尖锐,令教育机构举办者和管理者头疼。解决的对策有控制教育需求,增加教育的投入和供给,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等手段。在教育需求与供给一定的条件下,基本的途径就在于充分有效的使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
就我国而言,在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走着一条增加学校数量和投入的“外延型”的道路,而不是靠提高教育投入要素的质量,提高现有教育机构的资源利用效率的“内涵式”道路,从而加剧了教育投资的短缺。因此,研究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研究教育效率,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从宏观来说,通过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发现某级某类教育资源利用率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为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改革教育和改善管理提供依据。从微观来说,研究教育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从而使他们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用稀缺的教育资源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学生。研究教育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学校管理者的任务,不仅在于全面贯彻教育的方针,而且在于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效率,要求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育效果。这就必然推动学校管理者去进一步认识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既然教育过程是教育资源投入和教育成果产出的过程,这就同其他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过程一样,也存在一个对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考核和评估的问题。根据教育自身的特点,对教育效率的考核和评估一般是从两方面进行的:一是从单个因素的角度进行考核,即分别考核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从整体因素的角度进行考核,即综合考核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对教育效率的考核和评估便分为两类:教育效率的单项评价和教育效率的综合评价。在这里均从微观角度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考核。
在通常意义上,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圆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对教育功能进行不同的划分。从理论角度思考。可以把教育功能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促进人的个体发展的功能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教育效率主要应该通过促进阶层流动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两大基本功能的实现程度来反映。
1.促进阶层流动是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流动,指的是个体的社会等级或阶层地位的变化。它是评估社会开放程度的一个标杆。在民主社会里,促进阶层流动是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而专制社会体制则以固化阶层差别为基本特征。如果一个社会中父亲的阶层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子女继承,那么我们就称这个社会为封闭性的社会,同时也可以说它是一个“精英再生产”的社会。在促进社会流动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P.M.布劳(P.M.Blau)和O.D.邓肯(O.D.Duncan)研究社会地位获得的初始模型中。教育对人们社会地位的获得起着最重要的支持作用。这一研究结论已成为全球社会分层研究者的基本共识之一。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通过人才选拔,促使人员在阶层之间流动,藉以改变社会结构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按其父母的社会地位来确定个人的社会地位是极不合理的,不利于社会发展。个人的地位应按其绩效来确定,只要能力强.能取得良好的绩效。即使出身低微也可以跻身于上流社会。而那些出身于上层家庭的平庸之辈。只能下沉到相应的社会阶层。按绩效来选拔人才,加强阶层之间的流动。社会就会日趋“民主”、“平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促进阶层流动功能发挥得越好,教育效率越高。反之,如果教育促进阶层流动功能发挥较差或逐渐减弱。说明教育效率越低。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的基本个体功能
教育的作用是使人社会化。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的个性。所谓“社会化”,就是指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各种途径养成、接受该社会共同的规范和价值标准。教育是其中一种最重要的途径。社会化的过程使处于同一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有许多相似性。但是,社会化并不泯灭个别性。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的个别性也是社会化的产物。实际上,个性发挥得越充分.一个人社会化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程度也直接反映着教育效率的高低。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功能发挥越好,教育效率越高:教育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甚或抑制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教育效率就越低。
从表面上看,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似乎是完全对立的,是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因为前者求“义”,而后者逐“利”。在教育实践中只能通过权衡二者利弊并且选择其一,否则,将因强调教育平等而降低教育效率,或因追求教育效率而导致教育的不平等。这种认识其实更多地是从静态的角度看待了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矛盾冲突关系。从动态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除了存在静态的相互对立和局部的矛盾冲突外,还存在着自我动态平衡和宏观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教育效率的水平是教育平等实现的物质基础,教育效率决定着教育平等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教育平等的范围、层次和程度,教育效率的提高能逐步扩大教育平等的发展空间。这表明,搞教育不能不顾教育效率去追求教育理想国度的世外桃源。当现实的教育需求不可能使大多数人都达到教育平等的满足时,尤其需要通过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资源及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满足,并因此保证更大的教苛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
另一方面,具有相对性的教育平等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涵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在其自身的动态生成与发展中,教育平等对教育效率起着应有的反作用。当教育较好地体现了平等性,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会更容易得到激发,在此条件下,教育的效率也更容易提高。反之,由于教育没有能较好地体现其应有的平等性,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便会容易受到柬缚,在此条件下,教育效率自然也会不高。还应该看到,教育平等对教育效率的反作用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因为,一般说,教育效率的提高与教育平等的增长并不是同步的。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在局部的矛盾、对立是可以克服的,是可以通过调节实现平衡和统一的。在理想状态下,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应当是互为目的、互为结果的,即人们追求教育平等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效率,而人们提高教育效率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效率的前提条件或追求目标。
通过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有机协调和良性互动将有利于教育以人为本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育需求不断螺旋式向上发展,实现动态平衡。在一定时期的救育实践中,人们可以在自觉兼顾对方的同时突出强调教育平等或教育效率,特别是在教育资源供求关系紧张、难以满足双方共同需要的情况下,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的任何一方都应该做出必要的妥协与让步,但这种妥协与让步不能以损害另一方的底线为前提和临界线。近十多年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政策引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更多地是突出了效率优先的原则,在客观上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促进了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但由于没有能较好地关注教育平等,东西部、城乡、区域及校际之间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差距被急剧拉犬,教育不平等、不均衡和不公正等社会矛盾变得非常突出,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联系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现阶段的这种客观实际,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应注意把促进教育甲等、重视教育公平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注意向农村教育做必要的倾斜,向中西部教育馓必要的倾斜,向薄弱学校做必要的倾斜,向弱势受教育群体做必要的倾斜,同时,还应坚决防范和纠正一些诺如以产业化、市场化以及企业化为目标的教育效率追求。
总的来说,在关于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价值取向或相应政策调节过程中,应当注意克服从一种倾向走向另一种倾向,特别是要注意防止因在思想认识上的偏执偏废和畸轻畸重导致实践上的“效率先而不优,公平兼而不顾”以及由此引起的诸多恶性循环。克服不良倾向的灵丹妙药是科学发展观,即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对于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目标、方式、路径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认真审视,要避免仅仅从单纯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或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自觉地突破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等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寻求并坚持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和有效调节。
只有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双向关照、兼顾并存、和谐共进和有机统一。由于教育实践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在推进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宏观上理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复杂关系性,而且需要把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办学思路转化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比如,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关系处理上.具体的思路就应有所区别,对前者应更强调通过平等产生效率,对后者应更强调通过效率促进平等。这是因为,尽管高等学校是提供公共品的非盈利教育机构,但它不同于企业,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要注意教育的平等:但是,面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适当地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资源配置,将有利于增强高校自身的活力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有利于完善自身办学条件和提高办学效益,这种务实的选择不仅能使高等教育追求效率化的特征更加明显,而且能有效地为有教育服务需求者提供充分选择的机会,并因此实现相对的教育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