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机制(Enterprise investment mechanism)
目录 |
企业投资机制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投资动机、投资目标、投资方式、投资风险、投资约束、投资收益、投资成本等要素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求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进行有效投资活动的机能。
企业投资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投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主体是多元化的,从投资财产的性质上看,有公有投资主体和私有投资主体;从投资主体的所有制形式上看,有个人、集体、国家等投资主体;从投资主体存在的形式上看,有个人、企业、中央和地方、外商等不同的投资主体。
(2)投资动机。企业作为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其投资的动机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在企业投资活动中,由于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环境和经营运行的状态,不同的企业进行投资的动机矗各不相同的,一般说来,企业投资主要着眼于:①规模化投资,以求规模效益;②更新改造和产品开发性投资;③多角化经营投资;④常规性投资等等。
(3)投资方式。指投资主体向企业进行投资并取得相应权能的具体途径。①独资投资经营,投资主体向国内外,各地区、各行业投资新兴企业(子企业);②合股投资经营,由投资主体与另外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投资主体联合投资,开办合资企业;③联合投资经营,企业间通过签订契约进行联合开发、联合生产,合作经营,或组建企业集团等;④有价证券投资,指投资主体以其资金购买企业的股票等有价证券而进行的投资。
(4)投资环境。企业投资涉及的区域不同,因而影响企业投资环境的因素也就不一样,范围也就有所不同,一般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因素,其中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是考察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
(5)投资风险。投资主体不论进行何种投资,客观上都存在着投资风险,即投资中存在的使收益落空甚至丧失本金的危险,包括投资技术风险,使用风险、利息风险等,但是在市场经济中,风险与机遇是一块硬币的两面,既不存在无风险的机遇。也不存在无机遇的风险,企业作为投资主体,通常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投资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争取最大可能的发展机遇。
(6)投资效益。这是企业一切投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对企业一系列投资行为结果的验证。投资效益一般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股票投资带来的股红利及交易价格收入,合股经营带来的利润收入,联合经营带来的规模效益等。投资效益在企业投资之前是潜在的,企业只有在全面分析投资环境、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和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应有的甚至是更大的投资回报。
完整意义上的投资,不仅包括资金的投放,还包括投出资金的使用。所以,投资作为一个过程包括资金投放和使用两个基本环节,与此相应,投资机制也包括资金投放机制和资金使用机制两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企业投资机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正确进行投资决策。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重视投资的前期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另外,企业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
2.优化投资组合。投资组合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其一是投资的风险等级组合,即将投资项目按风险大小分为高风险投资、适中风险投资和低风险投资三类,然后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形成冒险的风险等级组合、中庸的风险等级组合和保守的风险等级组合三种不同的风险等级组合方式。由于这些组合方式是直接以投资风险为标准来选择投资组合方案的,因此,在确定投资组合方案时,必须权衡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对称性。其二是投资的对象组合,即将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进行合理的搭配。这种组合方式有助于实现风险中和与收益中和,并使投资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其三是投资的时间组合,包括投资的期限组合、投资投出时间组合和投资收回时间组合三种具体组合方式。其四是投资的不同收益形式组合,即将投资总额按一定比例分割在固定收益投资和变动收益投资两个方面。其五是投资的权益组合,即通过主权性投资和债权性投资的组合,实现本金收回和取得收益的相对稳定性,并使投资风险得以中和。
3.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包括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比例关系、流动资产内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非流动资产内部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性资产与非生产性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其中,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资产结构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在企业全部资产中,各资产项目占多大比重,要在综合考虑风险与报酬、行业特点、经营规模、利率等因素后作出最优决策。
4.正确确定资产存量和流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流量的大小取决于存量的大小,如果存量多,可供流动的数量就大。资产的流量对存量也有反作用,如果资产的周转快,在完成同样周转额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存量就少。存量与流量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财务人员必须对企业资产的存量和流量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确定存量控制标准,尽可能压缩资产存量。在流量控制中,要进行科学的流量分析,合理安排收支,选择合理的投资对象,控制资产的流速和流动路径。
一、国家包揽的企业投资机制
传统经济体制下,国家在直接经营企业的同时,几乎包揽了企业投资的全部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的利润和折旧金全部上缴国家财政,由国家统一计划使用,企业既无投资权也无投资资金。第二,企业的发展规划、投资决策由从上到下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作出,企业的投资项目、投资规模、投资的技术水准、投资时间和地点等等,都不由企业作主,而由国家决定并通过指令性计划贯彻。第三,企业投资中所需的人、财、物及权力由国家统一掌握和行使。投资资金由国家投入,机器设备、基建材料由国家提供,劳动力由国家调配,甚至施工单位也由国家规定。第四,投资效益及后果由国家统一承担。投资不足,由国家追加;投资效益差,企业亏损,由国家统负,投资节约的资金,上缴国家;投资创造的新收益,由国家统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的投资机制实际上是国家发展企业的机制,不是企业自我发展的机制。
国家包揽企业投资可分为两部分,即创办提供公用品的企业及事业和创建提供民用品的企业、扩大老企业的生产规模:就前一部分来说,公用品产业的状况关系着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国家集中力量进行交通、电力、煤气、通讯等产业的投资无疑是必要的。但民用品产业中的企业投资,尤其是老企业的更新改造、生产规模扩大,也由国家包揽,使企业缺乏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将引发一系列消极效应。
第一,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偏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偏好于建新企业、铺新摊子的条件下,已有企业的更新改造和生产发展常常被忽视。30年中,新企业大量增加,老企业却长期处于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状态,跟不上科技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偏好的变动又极易给企业技术改造带来困难和波动。例如,有一时期,国家倾向以油代煤,要求企业把烧煤锅炉改为烧油锅炉;不久,石油短缺发生,国家又要求企业再改回烧煤。这样一折腾,大量的技改投资被浪费,企业生产不仅能力没有增强,而且正常生产也受到影响。
第二,企业技术更新困难重重,简单再生产受到威胁。由于国家长期注重建设新企业,老企业自己没有积累资金,要获得国家投资也相当困难,所以,随着企业运营时间的延长,折旧金上缴量的增多,维持简单再生产愈加困难,结果是,企业难以更新改造设备、采用新技术,进行产品换代,只能通过拼设备、拼物耗、拼人力来完成国家计划。这又进一步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甚至长期亏损。
第三,企业间的不平等。国家投资按行政系统进行,各企业均有自己的行政级别和隶属部门,企业的投资资金和物资,人力等来源与此对应。部管企业由中央投资、省管企业由各省投资,市管企业由各市投资,如此等等。由此造成了各企业由于行政归属关系不同而获得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的状况也不同的现象严重发生。不仅如此,就是同一级企业,由于主管部门的偏爱程度不同,所获得的投资、技术和优惠条件也不同,因而,各企业依行政关系而处于严重的不平等状态中。
第四,投资效果差、投资收益低。投资效果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项目,把投资用于己有企业的更新改造,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等特点,投资效果较好;而用于建设新企业则要耗费较多的资金、较长的工期,见效也慢。这样,国家把大量投资用于建新企业、忽视老企业的改造,投资效益就很难提高。而决策失误、管理不严、重复建设等等使大量投资在基建中浪费。投资收益的高低,取决于国家的投资量、投资项目、投资时间等是否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由于投资项目众多、技术要求繁杂、时间各不一致,国家很难一一进行可行性研究、科学审定和监督检查,所以,常常发生国家投资与企业要求不一致。在国家投资多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需要量时,一部分投资实际上被闲置、挪用甚至浪费;在国家投资少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需要量时,企业新增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形成。这样,要提高投资收益就相当困难。
第五,各企业投资中的产业关联性被割断。国家的投资是按行政“条块”系统进行的,各部门各地区都只能管自己的一块,彼此之间缺乏协调配套,因而,很难顾及到企业投资中的产业关联机制要求,极易发生重点项目单线突进,相关产业的企业投资不足,结果是,先行投资完成后,新企业建成后,不能顺利地投入运营。所谓“有计划地造成比例失调”,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国家包揽企业投资的根本弊端在于,它使投资与资产运营处于分离状态。国家只管投资决策,企业只管资产使用。决策者不能充分详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没有自我投资的能力和条件,结果是,投资活动的有机过程和统一后果无人负责。这种状况不改变,不仅全民资产将继续在投资中浪费损失,而且企业的自身盈亏、自我发展机制也无法形成。
二、生产者决策的企业投资机制
南斯拉夫在实行自治制度过程中,逐步扩大自治企业的权力。60年.代以后,不仅将简单再生产中的投资权交给企业,而且将扩大再生产中的投资权也交给企业,使企业有了充分自我发展的条件。自治企业是由生产者联合起来和劳动集体,在自治企业中,生产者不仅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而且是企业活动的决策者,这样,企业的发展也由生产者集体决定。因此,自治制度中的企业投资机制,实际上是生产者决定企业投资的机制。由生产者集体来决定企业投资,有着许多内在困难和矛盾:
第一,生产者集体只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内部松散的生产者个人组合体,不是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它的人员数量、结构、状态、发展变化等等都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企业。在发展关系上,是企业的发展决定着生产者集体的发展和变动。例如,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决定要增加生产者人数从而使生产者集体扩大,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生产者集体的技术素质变化,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决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技术工艺变动进而决定生产者集体的结构状态变化,而不是反过来,生产者集体要求减少或增加人数,要求提高技术素质,要求结构变化决定着企业的相应变化。因而,由生产者集体决定企业投资和发展,在逻辑关系上是矛盾的。
第二,生产者集体作为个人的组合体,除了追求生产者人均收入最大化之外,很难再有它自己的独立利益和独立目标,也就很难有它自己的投资利益和投资目标。这样,除了用生产者人均收入最大化机制来选择和界定投资外,就很难决定企业的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投资结构、投资目标等问题。因此,由生产者集体决策企业投资,实际上贯彻着通过发展企业来实现人均收入最大化,其目的不在企业,而在个人收入。这样,企业投资就必然要受到生产者人均收入最大化的强烈限制。
第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投资要服从资产增殖和增长、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发展的要求,以自身资产增长、技术进步、实力增强为使命,而生产者集体却按人均收入最大化的要求进行选择,二者之间不免发生矛盾冲突。这样,在生产者集体决定企业投资的场合,企业的投资冲动和投资机制必然弱化,除非改变投资资金的所有制性质。
在生产者集体决定企业投资的条件下,有三种现象是相当突出的:其一,企业收入是转化为生产者收入还是用于企业积累,生产者集体常常倾向于前者而忽视后者,从而导致生产者个人收入的增长超过企业生产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引起消费基金膨胀,而企业积累资金从而投资严重不足。其二,在投资行为上,生产者集体常常倾向于上“短、平、快”项目,通过引进一台(套)先进设备及配件、元件来增加生产能力、进行产品更新,而对提高自己开发创新素质、进行长期性项目(如科研、生产者技术培养等)的投资比较忽视,导致企业后劲不足。其三,在发展上,生产者集体常常局限于本企业内部,不愿接收新工人,对企业经营扩张,向相关企业投资、进行企业间联合发展等比较忽视。南斯拉夫的经济实践和我国双重体制中由生产者集体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践都已证明,由生产者集体来决定企业的投资活动,弊端甚多。
三、企业自主的投资机制
自主投资是从发展角度来看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企业自主运行的必然要求和客观结果。既然企业运行中包含着扩张发展的内容,那么,企业自主经营就不仅包含简单再生产而且包含扩大再生产的问题;既然企业税后留利国家不能抽走,生产者不能瓜分,那么,企业自负盈亏中就包含把留利用于投资的内容。企业生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运行过程。企业在自主发展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自主发展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自主投资。因此,企业和自主投资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运动的本质规定之一,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动态中的应有之义。
企业自主投资是企业自我发展机制的基本内容。它有如下要求:1、企业拥有自主投资的权力。企业投资由企业自主设计规划。自主决策。投资方向、投资项目,投资重点、投资方式、投资规模、技术水准、时间规定等都由企业自己决定。2、企业拥有自主投资的财力。税后留利和折旧基金是企业投资的基本财力,应归企业支配和使用。如何使用、什么时候使用、使用的程度等均由企业自主选择,服从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各行政部门不能设关立卡予以限制和阻挠。3、企业对自己的投资后果负责。投资中存在着风险,有成败之别和成败程度之分。强化企业的自我发展机制,必须让企业既尝到投资成功的甜头又尝到投资失败的苦果。为此,企业投资成功时,增加的收益除按章纳税外,不能抽调,应归企业,企业投资失败时,也不再给财政补贴,应由企业自己以盈补亏。4、企业投资的人格化。与企业运营人格化相对应,企业投资也要有人代表。否则,企业投资中就会发生权力无人运用,财力无人使用、利益无人维护、责任无人承担的现象。企业的法人代表及其他企业家,是企业投资的人格化群体,理应为企业的投资及其利益负责。
企业自主投资从维护生产力发展利益、全民资产增长利益、商品生产经营者发展利益出发,有着一系列积极效应:
第一,提高企业投资效益。由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决定,企业投资通常有如下特点:其一,填空补缺。企业投资是在已有的生产条件基础上进行的,大多用于填补自己的机器设备、生产技术、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的空白或不足,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企业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生产条件进行投资,与新建一个同等生产规模的企业相比,具有投资少的优势。据计算,建设新企业的资金系数为3—6,而改造老企业的资金系数仅为0.5—1,二者相差数倍。其二,务实求利。企业在投资中相当重视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因而,对投向什么项目、如何投资、什么时候投资等常常有相当详细的耗费与收益比较分析,可行性论证和慎重的选择。这样,企业投资就自然有着实在、节约和效果好等特点。其三,工期短、见效快。任何企业都很明白,早投产一天就早得益一天,提前完成工期所需的费用常常低于提煎投产所得的收益,所以,企业总有一种尽可能缩短工程建设时间的要求,并采取各种办法来促成其实现,这样,企业投资效益自然较好。
第二,增强企业活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企业投资中,随着企业技术素质提高、生产能力扩大,企业自主经营的能力也增强了。企业不仅在技术配置、产品数量和结构、投入品采购和产品销售等方面有了更大的选择和自调节活动余地,而且在量入为出、以盈补亏、资金调剂等方面也有了更大的活动余地,这样,企业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都更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企业经营更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其二,企业投资的多样化,使企业经营触角大大伸展,既减轻了企业单线突进所承受的风险压力,又给企业经营选择和今后发展提供新的信息、机遇和选择余地,同时也锻炼了企业经营多样化的能力,促进了企业间的横向联合。
第三,约束个人收入刚性上升。留利是企业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企业要有较大较快的发展,把留利充分地转化为投资是一个重要前提,因而,企业必然耍抵制生产者瓜分留利的行为,把生产者个人收入限定在与其劳动成果相对应的限度内。在企业发展中,随着劳动量支出的增加,生产者的收入会相应提高,但它的速度要低于企业生产发展和经营成果增长的速度。这是因为,企业经营成果增长中不仅包含劳动因素而且包含企业投资因素,由企业投资引起的企业收入增加不能分给生产者个人。这样,企业内部就自然产生一种约束消费基金膨胀的机制和保障生产发展基金增长的机制。
企业自主投资机制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其中包括,要给企业以筹资、用资所需的各种权力,应使企业拥有进行投资的财力,应使企业得到投资的利益并承担投资的责任,应实行企业投资和发展的人格化制度等等。
企业投资机制发生作用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有权根据市场需求及外部环境变化调整投资目标,改变投资结构,寻求合理的投资方式,筹集资金,承担投资风险,不断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既可以向本企业投资,又可以向有关经济组织投资,企业投资表现为技术更新和新产品开发性投资、多元化经营投资、规模化投资、资源控制性投资。每一次投资都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但也伴随着风险,投资风险就成为投资决策中的首要问题。企业的投资必须按照市场需求并承担相应风险。合理的投资决策与健全的投资机制约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条件。
(1)对那些由于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而产生的产品没有销路的企业来说,在转换机制过程中,是无法将其推入市场的,真的推入市场,共结果必然是破产。
(2)增量结构影响着存量结构。投资活动着眼于经济增量,但对存量结构即现有企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也有深刻影响。企业转换机制之后,通过兼并、破产,淘汰一部分不合理存量,优化存量结构,但是增量结构若不合理,必将产生新的不合理的存量,使存量调整更加困难。
(3)投资活动给企业提供了转换机制的物质条件。例如,企业转换机制中,破除“三铁”是一个渐进的企业改革过程,需要配套的物质条件,特别是良好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破除“三铁”的经济保障,而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除了其经营管理上的原因外,其投资活动形成的先天素质如何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4)企业的管理体制受投资体制的制约。投资活动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种类、技术水平、产品成本等重要经营因素;投资决策体制决定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权和决策方式;投资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不配套、不衔接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无法完善。
除上述四个方面外,还有其它因素,也使企业经营机制深受投资机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