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Entrepreneur)
目录 |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是从法语借来的,其原意是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大体分为二类,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目前对企业家一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义。
法国早期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帅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提出方向,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
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也认为,企业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担风险、有目的地寻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变化、并把变化作为可供开发利用机会的人。
由上表述也可看出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冒险家,创新者。因此,我们不妨将企业家定义为:企业家是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与一般厂长、经理等经营者之不同,主要表现就在于企业家敢于冒险,善于创新。企业家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企业家代表一种素质,而不是一种职务。
一般地讲,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则要求培养和造就现代企业家队并使企业家职业化。企业家职业化,是指企业领导者由过去计划体制下具有一定行政级别、享受相应政治待遇的行政官员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接受资产所有者委托、领导企业自主经营的专职企业家。同时,企业家职业化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家市场。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企业家这个词来自法文,意思是从事。企业家是从事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对企业家的认识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康蒂永·R将经济中承担风险的行为与企业家联系起来。在英国的同一时期,工业革命正在演进,企业家在承担风险和自由的转化中扮演着显著的角色。
将企业家和经济联系起来很久以来已经被当作一种标准。事实上50年代以前对于企业家的大多数定义和引用都来自于经济学。康蒂永·R提出了上面的说法,著名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普蒂丝塔以及20世纪的经济学天才熊彼特都论述过企业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说“企业家”的概念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引进的,并且继续在20世纪吸引着经济学家的兴趣。当前,这个词已经成为自由企业和资本主义的同义词,或者至少是密切相关的词。同样,人们普遍认为企业家是带来改变的原动力,他们给企业带来创造性的想法,并帮助企业增长、盈利。
近年来,企业家从事的事情如此之多,以至于有必要扩大他的定义。现在,企业家是指一个创新者或者开发者,他能够识别并抓住机遇,并将这些机遇转化为具体的能通过工作或市场行为实现的想法,然后通过消耗时间、精力、资金和技巧来增加价值,在实现其思想的过程中承担市场竞争的风险,最后从这些努力中实现报酬。
企业家是商业世界中充满活力的催化剂,是一个在普通事件的背景中敢于求异的独立思想者。研究企业家的文献表明在企业家的特征中,有一些共同之处,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些特征中最主要的几个是:个人的始创,集拢各种资源的能力,独立性,敢冒风险,竞争力,针对目标的行为,偶然性的行为,根据事实采取行动,以及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应该认识到,如果一些特征成了极端行为,企业家就会表现出其阴暗面,他可能会出现毁灭性的行为。
目前,企业家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一些主要的公司中,在这些公司中,创新行为正在使组织重新获得生命力。这种战略被称为“内部的企业家”。当前在公司中实行这种企业家战略已经成为组织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当今世界正处于一种新的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企业家正是其中的催化剂。然而企业家行为的社会和经济力量远在90年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事实上,正是企业家精神驱动着人类获得了许多成就。
今天,企业家被认为是自由企业世界的英雄。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革新和创造,使幼小的企业发展成为拥有数百万美元资产的企业。他们创造了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并且承担了随之而来的风险。许多人认为企业家是生意场上在前线活动的先锋。由龙施塔特在总结了关于企业家的各种思想后提出的一个定义是:企业家活动是创造财富增长的动态过程。这种财富是由这样的一些个人创造的:他们承担资金时间和/或职业生涯方面的风险来创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产品和服务本身可能是新的也可能不是新的,但企业家通过获取和分配必须的技术和资源,就能赋予它们新的价值。
企业家把企业当成工作对象,关注对企业的设计与规划;而实干者和经理人把企业当成工作场所,重视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现。据研究,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的原因在于:实干者把自己当成企业家。笔者曾对企业中的企业家、经理人、实干者三大角色,即进行过深入研究,发现角色混乱与岗位不清是成长期民营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的根本症结之一。
懂、明、为,不懂难明,不明何为?不懂企业做企业,就是所谓的不通音律来弹琴,肯定乱弹琴;不熟悉经营做企业,好像一个蹩脚的司机参加高水平的比赛一样,结果将不言而喻;不精通管理做企业,好像一个不精通棋艺的棋手一样,很难下出一盘好棋。更何况做企业比弹琴、开车和下棋要复杂得多。
企业家应该学什么,才能提高驾驭企业和驾驭变革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企业家驾驭企业和驾驭变革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看懂企业、熟习经营和精通管理。看懂企业有“三懂”,即懂行业、懂系统和懂运作;其次“熟习”经营有“三明”,即精明、高明和英明;最后精通管理有“三为”,即亲力亲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无为而治。说到企业家境界,不能不说说老子。企业家从入势的判断与果敢,取势的执着与韧性,借势的气度与视野,运势的权谋与制衡,到最终大势的趋向自然与超越自然,与老子的从无我到有我,有我到小我,小我到大我,大我再到无我的境界,倒有异曲同工,大道相通之妙。
理论素养能更新他们的思维方式,使其经验思维变为理性思维,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理论认识指导实践,使企业家能科学地,理性地做出决策.其次,理论素养能带来观念的更新,从而使企业家作出创造性的决策.只有冲破传统观念约束缚,树立起现代化的观念才能引导企业的进步.再次,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让人感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如此的难以捉摸.但是,只要企业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就能站在更高的认识层面上,更深刻地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商道即人道!探寻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战略眼光与经营哲学,而战略眼光与经营哲学的层次,则取决于企业家的修为与境界。将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历程大而化之,简而述之,便有了企业家的境界之说。
说到企业家境界,不能不说说老子。企业家从入势的判断与果敢,取势的执着与韧性,借势的气度与视野,运势的权谋与制衡,到最终大势的趋向自然与超越自然,与老子的从无我到有我,有我到小我,小我到大我,大我再到无我的境界,倒有异曲同工,大道相通之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境界也罢,大道也罢,万事万物终脱离不了这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即然是从无到有。
企业三懂,看懂企业要从古贤庄子的散文《庖丁解牛》谈起。肢解一头牛是很不容易的,但庖丁何以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和踌躇满志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做到目无全牛——把事物彻底看透,喻指对某一事物彻底了解和把握。做企业家也何尝不是如此呢?企业家只有对企业的了解,能做到“目无全牛”,才能操作起来“游刃有余”,一旦企业在手,自然就“踌躇满志”,信心百倍。
诠释行业:懂行业并不是靠从事行业的多年经验,对本行业的多年亲身体验就能实现的。而是通过对该行业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和分析,包括把握基本特征、对行业进行结构性和趋势性分析等。主要内容如下:
总之,企业家只有了解和把握了行业的基本特征、结构和演变规律,才能把握行业的基本规则和成功的关键要素,才能通过战略选择在行业的淘汰机制中优势地位。
面对转型变革的成长型民营企业家,必须通过学习,掌握企业系统结构,才能驾驭企业和驾驭变革。转型变革主要通过企业系统要素的重新配置,也就是对结构化的重新有序安排。如设计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对客户重新进行结构化的分类管理等。
企业在成长中的动态复杂性,往往体现其脆弱性。特别在转型变革中的民营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企业的动态复杂性,对企业系统保持足够的警觉,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并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成长转型期民营企业,开放性不但体现在引进外来资本和技术上,而是要借鉴发达国家成长期企业的转型经验,关键是要掌握成功的转型规律,并根据自身实际状况来成功设计和推动自身的变革转型。
有些企业,存在已经十几年了,仍然还在存活,但规模比较小,没有发展壮大。这些企业就像农夫一样辛勤,但仅仅能填饱肚子,笔者称这种生存机制为“小农经济模式”。而有些企业轰轰烈烈发展起来了,又轰轰烈烈倒下去了。这些企业就像猎手一样冒险,只能辉煌一时,笔者称这种成长机制为“草根机制”。
如果盘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一些不少“草根机制”的企业还在艰难的生存者,其生存质量极其恶劣。笔者跟踪研究的浙江温州和广东的一些民营企业,很多就是这种类型。一定数量“小农经济模式”的企业,“火”不过三年,“活”不过五年。曾经昙花一现的企业,如爱多、三株、红高粱等这种类型也不在少数。从产品竞争到产业竞争,必须熟悉企业竞争的四个层次,即单一产品的竞争、组合产品的竞争、产业链的竞争与竞争群的竞争。真正成熟的市场竞争是从产业链开始的,真正的战略也是从产业高度开始的,通过战略性分析,确定企业基本的产业定位,用战略整合与战略开发技术打造产业链是产业竞争的起点。
目前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竞争,属于低层次的单一产品的竞争与组合产品的竞争,也只有摆脱了低层次的“产品竞争”,上升到高层次的“产业竞争”,实现“产业化战略升级”,这些企业才可能真正成长起来。在上个世纪末,笔者作过对国内著名和国外著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访谈调查,发现一种独特的对比现象:国内企业高层管理人士有95%的精力花在现状层面,而仅有5%的精力花在未来层面;而国外企业高层管理人士有95%的精力花在未来层面,而仅有5%的精力花在现状层面。
暂且不论这些数字的准确率,其意义说明了中国企业家普遍沉溺于应付现状,对企业的未来关注不够。普遍存在着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家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现状层次,整天忙于“救火”,没有时间和精力思考未来。企业家懂运作,必须体现在如何有效地在改善现状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未来的构建。
理论素养能更新他们的思维方式,使其经验思维变为理性思维,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以理论认识指导实践,使企业家能科学地,理性地做出决策。其次,理论素养能带来观念的更新,从而使企业家作出创造性的决策.只有冲破传统观念约束缚,树立起现代化的观念才能引导企业的进步。再次,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让人感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如此的难以捉摸.但是,只要企业家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就能站在更高的认识层面上,更深刻地把握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企业家缺乏指向未来的思维方式和战略定位,没有全局观和长远的谋划我国的经济近年来已逐步形成表面上的供过于求的市场常态,经济增长也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新的关于未来的战略选择问题。即使是一时成功的企业,如果对市场和未来缺乏清晰的概念和应有的预见性,那么,出现决策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企业家应胸怀全局,立足长远去考虑企业的发展,但是,许多企业家由于急功近利,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导致企业的失败。再则,一些经营者忽视知识更新,抱残守缺一些民营企业家不读书,不看报,不钻研管理理论,忽视知识更新。以这样的文化知识结构去控制一个在当今激烈竞争之中的企业,必然会越做越难.他们力不从心,缺乏现代意识,缺乏前瞻能力,走一步算一步,下一步要走到哪里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