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
目录 |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目前水土保持由三大类措施组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①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水土保持耕作法。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都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②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称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大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
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根据所在位置和作用,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3大类。各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水土保持与农村水土保持相比,虽有一定的共性,但却要复杂得多,而且具有很明显的特殊性。弄清城市水土保持的主要特点,对搞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投入主体多元化,监督执法的地位和作用突出
城市水土保持的投入主体是多元的,政府虽然也保持一定的投入,但毕竟还很少,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基本原则,城市水土保持主要由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和开发建设单位依法承担。城市的生产和开发建设项目高度集中,且又分布在各行各业,情况十分复杂,加之目前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履行水土保持法定义务的自觉性还普遍不高,所以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也就是说,抓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是搞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关键。
2.内涵更丰富,措施更复杂,防治标准和要求更高
城市水土保持已成为城市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农村水土保持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扩展,治理任务更加艰巨。在规划和安排水土保持措施时,不仅要充分考虑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要求,而且还要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使其符合城市的绿化和美化要求。这就促使城市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更趋多样化,对防治措施的复合性功能要求更强,对防治标准也要求更高,其投资规模和力度都较农村水土保持显著加大。
3.开放性、系统性、综合性高度协调和统一
城市水土保持的投入主体涉及各行各业,情况千差万别,水土流失防治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各不相同,各个生产和开发建设单位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除满足自身的防治目标和要求外,还必须同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相适应,不能闭门自治,即城市水土保持必须坚持开放性、系统性、综合性的高度协调和统一,这是城市水土保持的显著特点。山西太原市各行业、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各尽其责,各尽其力,协同共建,在城市水土保持试点过程中,对河道治理、城市绿化美化、居住小区建设、生态旅游区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处理、城郊生态农业建设等坚持高起点统筹规划,多目标、多功能综合考虑,不但水土保持成效显著,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太原钢铁公司在对约1000万m^3的废弃渣山治理过程中,大搞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好路子,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还盈利1.14亿元。
1.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
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4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2.注重综合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植被的破坏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地表植被覆盖对地面尤其是坡面土壤侵蚀影响极大,植被的减蚀作用主要表现在:植被茎叶对降雨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对径流流速的减缓作用;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入渗可以涵养水源,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作用;植被可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侵蚀危害。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禁止毁林、毁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植被或砌护措施,防止坍塌和冲淤。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1)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2)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3)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均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是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
1.水土保持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人口赖以生存的粮食生产仍主要依赖于土壤。在我国,用世界上7%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 的人口,耕地显得更为重要。但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所以一块良好肥沃的土地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一方面有些区域特别是农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过分的砍伐树木开垦荒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再加之由于对土地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早晨已有耕地变为“三跑”耕地,无论是哪种农作物种在跑水、跑土、跑肥的土地上都不会有好的收成。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多,人们又把一些耕地变为建筑用地,有一部分农民开始走向城市造成土地的浪费,土地常年设人打理造成肥力下降等等诸多问题。水土保持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以保水、保土、保肥为主要目的的耕作措施,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在农业上建设自给有余型农业,建立生态农业。水土保持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目标:一是按季节分布最大限度的将天然水变为土壤水,减少各种形式的径流产生;二是根据土壤中的水分储存原理,最大限度的把“土壤水库”中的水应用于农作物的生长,减少地表水的蒸发等非生产性消耗:三是应用耕作原理,使土壤的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合理分布,使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分布,最大限度的使地表水存于土壤中,满足土壤中的农作物根的水分的供给和呼吸;四是提高肥效,减少耕地中的杂草等,使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农作物。可见,水土保持在农业中的应用至关重要,是发展生态型农业的基础。长期以来,水土保持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实施统一规划和综合治理,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水土保持是林业发展的基础
全球遏制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是运用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但是近些年来,虽然国家大力发展林业,建造人工林,但是仍然出现极端气候频繁的现象,归结起来主要是由于造林整地方式落后、造林整地方式落后、林分质量低下、经营方向的片面性等原因造成。水土保持在林业中的应用,是建造布局、配置、树种结构、经营及其功能都具有其特殊性的森林。最能体现这一林种功能的应该是原始森林。它主要由乔木、灌木和草被组成,地表有近10cm 甚至更厚的枯枝落叶层,这些枯落物覆盖林地土壤表层,一方面减少了雨滴直接打击土壤颗粒,防止了土壤结皮;一方面枯落物对泥沙具有过滤作用,避免土壤毛管空隙堵塞:一方面枯落物的分解转化,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促进土壤入渗能力的提高。这种层次结构的林地土壤就能形成很强的拦蓄雨水的功能。而现在的人工林却拦蓄雨水作用十分微弱。这意味着拦蓄雨水的任务由森林中的植物和土壤共同承担变成主要由土壤来承担,这就造成了虽然有大量的森林,但是仍然水土流失的现象。如何调节气候,避免极端气候的发生,可见水土保持在林业中的应用至关重要。
3.水土保持是水利工作的基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而且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利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然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存在着现有水资源贫乏且在时空上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处于严重的缺水状态,有7个省区人均水资源低于60m3,国内农村有2000多万人存在着饮水困难。水资源供需严重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水利是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但是我国水利存在着部分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等问题,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十分严重,实施水土保持遏制水土流失是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并且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这些灾害对水利工程的损坏率,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这些灾害对国民经济的破坏,进而把损失降到最低。此外,水土保持不但提高水环境的质量,从根本上改变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此可见,水土保持使水利资源的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在水利上应用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