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技术MBA

  	      	      	    	    	      	    

目录

什么是技术MBA

  技术MBA是在传统MB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增加了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技能的课程,可以说技术MBA是传统MBA在信息时代的增强版本。

  技术MBA,即Techno-MBA,或简称T-MBA,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其含义。就是“T”型MBA人才。国内外技术MBA的共同特点是,在基础宽厚、知识全面、技能扎实(“多能”)的前提下,突出某种技术素养的培养(即“一专”)。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充分满足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如前所述,这正是人才的柔性化所要求的特质,技术MBA正是把握住了市场对柔性化人才需求机会,才得以异军突起,成为MBA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技术MBA的培养目标

  1.面向市场的MBA

  MBA培养的是职业经理人,即以经营管理为终身职业,并为企业的发展不断贡献精力的人。正因如此,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最近更改了我国MBA教育的目标:MBA培养的是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层次企业管理家后备人才,是适应国际竞争的职业经理人。由于MBA人才最终的去向是市场,所以无论怎样,市场的需求才是检验MBA人才合理性的终极标准,面向市场进行MBA人才培训才是MBA教育唯一正确的不变方向。而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需求将左右MBA的培养方向。正因为如此,能够充分满足企业需求的柔性人才的培养将成为MBA人才培养的主流。

  2.技术MBA培养目标——CTOCIO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管理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在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职能管理之一,企业中业已出现CTO(Chief Technical Officer)职位。在技术MBA教学中,将进一步整合原有课程,将技术素养更深地融入其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教学经验,充分利用MBA教育机构的教学和科研背景,专门开设针对技术管理的系列课程,造就人才市场上不可多得的CTO级别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技术MBA”中的“技术”并非具有同一性,因学校而异,因市场需求而异。这种技术决定了其市场定位。如果是信息技术,则定位于IT,所培养的人才也是类似于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一类的高级信息技术管理人才。

技术MBA的发展动因[1]

  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支撑技术MBA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

  (一)企业经理人必须面对来自技术“双刃剑”的挑战

  众所周知,随着以“技术知识爆炸”、“技术加速度扩散”和“技术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建立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学科发展基础之上的新兴技术,正日益缩短其从实验室走向全球化市场的时间。这些新兴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重新定义市场,改写着现有竞争规则,并对企业组织本身进行着全新的界定。新兴技术尤如一把“双刃剑”,使企业经理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新兴技术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它们往往会削弱现有企业的竞争力。新兴技术的这种破坏性冲击力会危及许多企业的生存及发展,使得它们要么“被新技术边缘化”(失去市场领导地位),要么被新技术推向“直面死亡”的境地。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又为那些掌握了新兴技术精髓、反应灵活敏捷的企业提供了无限商机,这些企业若能对新兴技术善加利用,将之融入其现有产品或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新产品,就能够在现有市场或新兴市场中实现价值创造

  那么,企业经理人应该如何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呢?通用电器公司JachWelch的一句格言提供了迎接挑战的不二法宝:“要么你自己必须改变行业模式,要么由别人来替你改变。”也就是说,在当今这样一个“胜者通吃”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除了努力克服新技术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跟上不断加快的技术步伐,并发展出新的核心能力外,别无选择。这一切对经理人而言,则意味着必须从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来理解“技术”。

  1.企业经理人必须提升对“技术”的理解

  要想在以技术为导向的“新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取得繁荣,企业经理人必须对以下三类“技术”的现实及潜在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1)产品技术

  凭借此类技术,企业能够在对付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的同时,向全球化市场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

  (2)生产及流程技术

  此类技术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完成产品的制造及配送。伴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IT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在以上两类技术中,已经出现了诸如新产品定义的动态管理模式CAMCADCAPPCIMSFMSSCM零库存等一系列全新的理念和技术。

  (3)管理技术

  是一种能够将企业组织与市场有机地整合起来的“软技术”。对于“管理技术”,企业经理人尤其应当重视由新兴技术引发的以下变化趋势:

  第一,“管理技术”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技术管理”(Man—agementofTechnology,MOT)领域。为适应新兴技术带来的变化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经理人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忽视技术或仅仅将技术方面的决策授权他人完成的做法。经理人应当充分认识到.技术管理(MOT)的角色,已从隶属于少数专业技术人员的狭小领域,扩展到了企业行政主管决策的最前线,而且这一变化呈日渐明显之势。

  第二,用于“技术管理”的“管理技术”具有新的内容和特点。经理人利用“管理技术”进行“技术管理”时,往往要面对诸如新技术的评估、联盟的设计与管理、参与新技术的战略的制定、为新市场开发新产品、设计新的组织形式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系列与新兴技术开发及商业化有关的问题。经理人在看待与处理这些问题时,必须采取一套全新的框架、观点和组织方法,并应认识到这些全新的“管理技术”所具有的集群性、虚拟性、模糊性和适销性等特点。

  2.接受技术挑战:经理人准备好了吗?

  那么.企业高层主管能够通过提升对技术的理解来战胜竞争对手.实现顾客价值吗?一项针对《财富》1000名CEO知识和专业背景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具有R&D背景的CEO仅占3%、具有工程方面背景的仅占l3%;相反,有32%的CEO具有金融财务方面的背景,有3l%具有市场和营销背景。这意味着对大多数企业的高层主管而言,尚不具备将“管理技术”的应用提升到“技术管理”领域的能力。也即,CEO们对以下一些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问题尚无应对之策:

  (1)如何将技术整合到企业的战略目标中?

  (2)如何评估新技术?

  (3)面对新技术,企业怎样才能做到更快、更有效地“进退自如”?

  (4)如何缩短新产品开发时间?

  (5)如何使产品成本最小化?

  (6)如何对技术在企业内部的使用进行管理?

  (7)怎样对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的、跨组织的项目进行管理?

  事实上,如果CEO不能对技术评估、技术开发、技术适应性及技术实现等在企业中的关键作用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则企业就无法有效地利用技术来创造顾客价值和建立竞争优势。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例子是日本的本田公司(Honda)——这是一个十分“尊崇”技术的企业,但却由于高层主管未能引导技术人员以商业的眼光来看待技术,从而造成了“为技术而技术”的困境(专业技术人员设计汽车时,仅以其自身的技术目标为导向,使得所设计的产品既成本高昂又不讨顾客欢心)。另一个例子来自对目前备受争议的“IT黑洞”的反思:企业在IT技术上的巨额投资并没有使生产率获得预期的提高,这种“生产率悖论”的原因究竟何在?除了企业高层主管们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时尚等外在原因,恐怕其内在的深刻原因还在于CEO们缺乏对IT技术内涵及其战略意义的把握和洞悉。

  (二)经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问的隔阂妨碍了价值创造

  事实上,在大多数企业中,经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往往有着很大的隔阂,而他们之间这种各自为阵的状况.正是阻碍企业在新兴技术环境下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1.经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观点存在明显分歧

  与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经理人员在考虑有关企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时,往往更具有现实性。他们的目标是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而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压力,叉常常使经理人在作出是否进行R&D投资(以保持企业的战略竞争力)的决策时进退两难。在经理人看来,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科学家们大多不切实际和不够成熟,考虑问题往往仅从纯技术目标的角度出发,从而造成企业中有限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科学家们,认为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不断地丰富和积累科技知识,而他们在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创造是值得企业珍惜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往往认为经理人的观点是短视的,从而对其所谓的“商业目标”不屑一顾。

  2、分歧来自教育背景不同和缺乏沟通

  经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隔阂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经理人员所受的MBA教育,锻造了他们广泛的商业技能及对广博的社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而技术人员所接受的理工科硕、博士教育,却强化的是他们对某一狭窄的科技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透彻掌握。这样,一宽一窄,一文一理的教育背景,导致了这两类人员在思维方式和观点上的很大区别,并进而产生相互之间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今许多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角色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企业对技术人员提出了从更高层次参与决策的要求;另一方面,技术人员自身也十分渴望跳出狭小的专业领域,通过与管理人员广泛接触和交流来获取他们欠缺的商业知识及技能,以满足企业发展之需,并提升其个人在企业中的价值。但是,令专业技术人员不胜烦恼的是: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他们往往无法准确理解管理人员的商业观点,甚至认为管理人员的商业语言是“神秘的行话”(Crypticjargon),并为此而深感困惑。

  3.为创造顾客价值,必须加强交流与沟通

  在现今这样一个竞争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和繁荣,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出顾客价值。顾客价值的创造涉及到企业中从R&D到生产,再到营销等所有环节和职能。这其中,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将不断发展的新兴技术应用于企业中所有管理职能,就能够创造出顾客价值。这就意味着,不仅各职能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而且,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也应当消除隔阂,加强交流与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密切合作,共创价值。

  (三)技术MBA:为经理人与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

  合作始于交流与沟通,而交流与沟通的先决条件是双方拥有共同的语言和观点。既然经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隔阂源于其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那么,就有必要借由某种全新的教育项目来为他们之间的合作提供共同的语言及概念框架。

  “技术MBA”培养计划恰恰就起到了这种“桥梁”作用:一方面,技术MBA培养计划通过向技术人员灌输商业知识和理念,使他们能够对技术在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竞争、财务等诸多问题有所理解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用其掌握的专业技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技术MBA培养计划也力图帮助商业领袖及经理人提升对技术的理解,以便探索出在新兴技术环境下创造顾客价值的新途径。

  事实上,技术MBA既不象传统的MBA教育那样,将课程按管理职能进行人为分割;也不同于传统的理工科硕、博教育,强调学生对技术细节的掌握。技术MBA所要提供给学生们(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的,是从管理的视角分析和运用技术的工具和技能。它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突出了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力图将技术管理的创造性、灵活性、创新性、变化性等原则融于其中,自成一体。

技术MBA的发展现状[2]

国外技术MBA现状

  美国《计算机世界》杂志曾就美国各大学所开设的MBA课程质量进行调查,评出了25所最适合有志于成为企业未来CIO(首席信息官)和经理就读的大学研究生院。评选结果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所有上榜的学校个个都是异军突起的黑马,如东北大学(波士顿)、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马里兰大学学院公园分校等。而那些名牌大学研究生院-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斯隆管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却没有一个入选。这些入选学院的共同特点是所开设的MBA课程突出技术素养的培养,具有信息时代的鲜明特点,所培养的毕业生基础宽厚、知识全面、技能扎实,能充分满足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美国克里夫兰战略中心最近的调查也表明,在发展高技术产品比较集中的300家美国大企业中,60%存在短缺高技术管理人员的问题。美国最大的20家电脑、半导体厂商中,大部分迫切需要增加这方面的人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史密斯强调指出:“未来决定企业命运的并不是技术和资金,而是信息和管理,而高技术管理人才是信息和管理的核心”。短缺高技术管理人才的问题已引起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技术MBA走俏的时代正在来临。

国内技术MBA现状

  中国从1991年开始自己培养MBA。中在国内MBA的培养模式有两种,即传统的综合型的MBA和专业MBA。所谓综合型的MBA,即是大众最初接触到的MBA,所有的学员学着同样的数门核心课程。而专业MBA,从最初就在教学理念、环节、目的上确定了明确的专业方向,融入了专业特质。专业MBA崛起,与综合MBA共同发展,是目前国际MBA教育的一个趋势。也是国内MBA教育的一个热点。

  技术MBA的培养方面,上海交通大学走在前面。上海交大管理学院已经推出的专业MBA就有技术MBA、国际MBA,选择学习专业MBA的学生占到学生总人数的一半。据信,今年9月份,交大还将推出金融MBA,另外两个类型的专业MBA——医药管理MBA、农业MBA也正在酝酿当中。

  此外,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在2001年9月全国高校MBA学位教学合格评估(第二批)中,取得综合排名全国第二,西南地区第一的成绩。这与该学院依托在IT领域久负盛名的电子科技大学,提出IT-MBA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分不开的。我国其他开办MBA教育的大学,最近也利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纷纷开办专业MBA,构建自己MBA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技术MBA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

技术MBA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不足问题

  MBA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还要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历史、演变过程和前沿问题;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管理实践管理咨询经验,了解当前企业界存在的问题;了解MBA的知识构成和课程体系以及MBA教育的思想、方法和模式。按照以上标准,我国的MBA教师队伍十分缺乏。对于技术MBA教育而言,教师不仅要懂得管理教育还要具有信息技术的素养,教师队伍更加缺乏。在技术MBA师资的培养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1.现有师资信息技术培养的困难

  信息技术的学习存在着年轻化的现象.年轻人对信息技术学习掌握相对容易,而年长的人则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主要培养有着信息技术背景的年轻教师。

  2.信息技术实践的困难

  信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不过十来年的历史,信息技术的应用滞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着规模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直接制约着我国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土壤并不肥沃,那么技术MBA的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实践技能的锻炼就必然存在着相关问题。

  (二)教材滞后

  目前,MBA教材无论是直接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是自编的教材,在适应中国具体现实情况和信息技术背景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前者几乎完全脱离中国企业的具体背景,后者在理论分析方面也多是“拿来主义”。现有教材中严重缺乏适合技术MBA培养的教材,虽然有部分国外新编的教材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影响”、“网络环境条件下企业的运作”等内容,但是仍稍显表层化。因此技术MBA培养方面的教材出版成为制约技术MBA教育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MBA教育是高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是学员的创新精神以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传授知识的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学生创新能力的匮乏。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精神,是很多院校MBA培养过程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就要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答疑解惑,引导思维。但是目前个别教师为追求简单的课堂教学的“热闹”效果,在进行案例教学中,忽视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把握和应用,虽然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舞台,但却忽视了思维的逻辑性和认识的哲理性。要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自己积极地思考,自己主动地学习知识,那么“功夫”就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在于课堂外。对于技术MBA来讲,他们是处于信息时代的职业经理人,创新能力和善于识别潜在的市场机会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缺乏综合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实践技能的缺乏,是中国学生的普遍弱点。而对于像MBA这样的职业教育来讲,这个弱点可能更加突出。现在能通过全国联考的MBA学员中有将近一半的学员,入学前是一般管理人员,他们的管理实践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的人员却通不过联考)。对于技术MBA来讲,会有更多的技术背景的学生,这种现象可能会更加严重。技术MBA教育的基础应该是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重点应该放在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对管理问题的认识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就应该重视综合性的实践环节。同时,学校应该广泛地与企业合作,利用各种方式增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发展技术MBA的对策

  虽然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我们也不应气馁,应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技术MBA的教育,要多方面的进行技术MBA培养教育的讨论。

  关于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基本上有三条途径:

  第一,走出去。把我们的年轻教师送出去,到国外信息技术应用发达的国家进行相应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锻炼;第二,请进来。邀请国外专家来交流、讲座和授课,吸取他们的经验,邀请他们提出建议;第三,校企合作。邀请企业的专家兼职授课,并且派教师与企业职员共同工作或参与企业咨询,了解企业实际操作,增加教师对管理实践的认识。

  关于教材问题,应该对西方前沿研究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支持基础研究,加大投入,及时把握理论界的学术动态,在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纵观目前的英文教材体系,恐怕存在一个“经是好经,只是念歪了”的现象。简单的英文教学又使许多英文不好的学员连最起码的理论知识都没有掌握,根本谈不上灵活运用。另外,MBA教育在开设新课方面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因为统一规划了课程体系,选修课比例又太低,不容易激发教师开设新课的积极性。笔者建议在MBA教育和技术MBA教育中,实行学分制,扩大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开新课,比如开设创业管理和小企业管理方面的选修课,并设置创业计划训练的课程等。

参考文献

  1. 成红,邵云飞,陈璐.技术MBA的动因及实例分析[N].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 侯伦,沈玉清,陈李容.论人才柔性和技术MBA培养[N].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 梁巧转,吴涛.技术MBA培养方式探讨[N].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