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反通货膨胀成本通常包括四种基本类型。
第一,紧缩需求成本。这主要是克服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发生的一类成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付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一般采用“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紧缩需求来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最终达到消除通货膨胀的目的。但紧缩总需求显然会造成多方面的损失。就消费需求的压缩而言,将使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预期收入成为画饼,使其现期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减少消费者福利,降低其消费效益。就投资需求的压缩而言,将使不少在建项目停工下马,使众多企业开工不足、库存积压增加、资金周转不畅、相互支付困难、“三角债”骤增。从而导致大范围的经济效益下降、增长速度滑落。等等。这一系列损失和耗费,在紧缩总需求以抑制通货膨胀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理应将其归入反通货膨胀成本之中。
第二;扩张供给成本。这主要是消除结构性通货膨胀时发生的一类成本。现代经济分析认为,社会经济可从不同角度划分为许多部门。不同的部门由于发展速度不同、供求对比态势不同,其产品或劳务的价格变动也将不同。经济发展与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部门,会形成制约社会经济运行的“瓶颈”,该类“瓶颈”部门产品或劳务的相对短缺,将导致其价格首先上升,而在“示范”效应和“赶上”机制的作用下,这种局部的价格上涨最终将引致整个社会物价的持续攀升,从而形成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消除这类通货膨胀,关键在于着力进行结构调整,扩张“瓶颈”部门的供给,克服短线制约。而这主要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来实现。但这一系列的调整和优化组合是需要巨额代价的。比如,旧的生产工艺、生产线的更新改造需要可观的补充投资,淘汰企业的关停并转会产生资产损耗和效率损失,短线部门的壮大和新兴产业的崛起有赖于投入大量人财物资源等。这些耗费和投人应视为扩张“瓶颈平部门供给从而根除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必不可少的成本。
第三,管理市场成本。现实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相当一部分与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有关。因此,强化和规范市场管理,是反通货膨胀的重要途径。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包括规范各市场主体的定价行为,严格定价标准和秩序,杜绝乱涨价、乱收费、谋取暴利现象;规范各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防范和打击诸如行贿、回扣、假冒等不正当竟争行为,降低竞争费用。二是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主要是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把持、操纵以致垄断市场的行为予以制止、取缔和打击,确保市场交易正常有序地进行。通过这两方面的管理,可以完善流通秩序,规范市场运作,从而在相当程度上遏制物价水平的上涨势头,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政府对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本身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部分主要集中使用于市场检查、监督、查处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费用,无疑属于反通货膨胀成本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类型。
第四,调控操作成本。反通货膨胀本身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慎重操作方能奏效。首先,对通货膨胀应建立完善的监测警戒系统,在通货膨胀率到达预警控制线时应及时报警,以引起最高决策当局的高度重视。其次,宏观经济管理层对日益形成威胁的通货膨胀应及时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准确判定其起因、类型、特征与走势,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反通货膨胀的总体战略和多种实施方案。然后,通过必要的法定程序,在综合权衡、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一具体的反通货膨胀方案,以国家政策、法令、法规等权威形式确定下来。最后,将反通货膨胀方案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密切注视信息反馈,及时发现各项具体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便迅速查明原因,采取得力措施予以纠正,确保反通货膨胀的整体战役能按照既定计划顺利推进,取得预期的效果。完成这一系列复杂而浩繁的调控操作,显然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这部分代价应该说是最直接意义上的反通货膨胀成本。
1、适度目标原则。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反通货膨胀不应不切实际地企求过高的目标,由于各种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形成的深层次制约因素短时期内难以彻底根除,所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努力,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将不得不受到速度、就业等敏感问题的多方掣肘,将治理通货膨胀的期限定得过短,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幅度定得过大,都极易引发经济生活的巨大震动,产生速度大幅下滑、市场普遍萎缩、企业运行困难、隐性与显性失业剧增等严重后果,从而在总体上大大增加各种反通货膨胀成本。因此,现阶段的反通货膨胀只应追求适度目标,在一时还找不到既无高通货膨胀又无高失业的最佳方案的情况下,只有寻求可保持一定增长速度和就业率,而通货膨胀又被逐步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界限内的次佳方案。这样做,从长期运行看,才真正是科学合理的选择,反通货膨胀成本也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2、早期调控原则。各国经验证明,对通货膨胀治理越早,其难度越小,反通货膨胀成本也越低;反之,则难度越大,成本势必也越高。在我国,每一轮通货膨胀的出现实际上都存在一个矛盾逐步累积、直至最终爆发的过程。因此,如能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就及时觉察通货膨胀的征兆,并相应地采取有力措施及早予以调控,则反通货膨胀成本必可大为节约。从这一角度考虑问题,今后在反通货膨胀的战略思想上便应牢固确立及早发现、及早治理的观点,坚决摒弃那种在通货膨胀的早期举棋不定、犹豫徘徊,以致贻误时机,到通货膨胀汹涌泛滥之后才被动调控的做法。这样,才有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反通货膨胀的难度,节约反通货膨胀成本。
3、平缓制动原则。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最忌剧烈的波动。而反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若操作不当,则极易引致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从而大幅度提高反通货膨胀成本。因此,为避免产生过烈经济波动,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便应坚持弹性调控、平缓制动,以“软着陆”方式尽量降低各项调控效应对经济运行的短期冲击强度,以期有效地减少各种损失,降低反通货膨胀成本。
4、偏紧操作原则。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是总需求经常亢奋,总供给跟不上总需求的增长。现在看来,这一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确立并臻于完善之前,将难以彻底消除。因此,在目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收入分配政策,就一定要坚持偏紧操作,这样,才可对总需求形成持续而强大的抑制力量,保证总供求不致出现过大的缺口。显然,这对于从根本上弱化通货膨胀压力,减少反通货膨胀代价,是极其重要的。
1、严格控制货币闸门。任何类型的通货膨胀,最终都与货币的超经济发行联系在一起。因此,中央银行全力管好货币供应量,严格控制住货币闸门,确保货币增量的经济性发行,是从根本上遏制通货膨胀、减少反通货膨胀成本的关键。只要紧紧抓住这一关键,并采取相应的各种有力的保证措施,真正做到严格控制住货币闸门,需求扩张大潮定能有效地平息,反通货膨胀的难度与成本必将大为降低。
2、大力推进企业改革。企业软预算约束和低效率,是反通货膨胀中紧缩需求难以准确及时到位、扩张供给步履踌姗行动迟缓最重要的微观根源;同时,企业行为不规范,往往又是市场秩序紊乱、价格波动失控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大力深化企业改革,尽快按规范化要求重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才能从根本上缓解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反通货膨胀成本。
3、努力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一是失衡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部门是突出的薄弱环节,二是结构高度化进展迟缓,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因而极大地制约了供给能力的提高,供给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也阻力重重。所以,努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下决心从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两方面入手,扭转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严重局面,方能为有效而经济地控制以至逐步消除通货膨胀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4、应切实优化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无序化,既是引发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加反通货膨胀难度的原因。所以,要下大气力整顿市场秩序,优化市场环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一方面是必须尽快建立重要产品的价格稳定机制,另一方面是必须大力健全价格监管制度,以此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定价、交易及竞争行为,优化市场的环境和秩序,从而为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提供良好条件,最终为从总体上降低反通货膨胀成本扫清市场障碍、减少市场阻力。
5、应精心提高调控水平。宏观调控质量的优劣、调控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反通货膨胀措施的选择是否得当、操作力度是否适中,从而不仅关系到控制通货膨胀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治理通货膨胀所需代价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