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医疗不安全是指患者在医院医疗过程中,凡是由于医疗系统的低能状态、医疗管理过失或医务人员医疗不当等原凶,给患者造成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
医疗安全管理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根据所涉及到的主体,把医疗不安全因素归为6种表现形式,以便于识别与控制。
1.组织管理不安全因素
因医院各项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流程不健全及信息管理措施不利、协作不好、人员调配不当所形成的医疗不安全因素,统称谓组织管理不安全因素。
2.医源性不安全因素
由于医务人员自身的言语和行为不当或过失,极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安全的感觉或不安全的结果;或者是因责任心不强、有章不循而很可能产生医疗纠纷或医疗缺陷。这类不良因素统称谓医源性不安全因素。
3.医疗知识、技术性不安全因素
由于医务人员医疗知识、技术水平低下及经验不足,极有可能对患者安全构成威胁,出现漏诊、误诊、误治、错治等后果。这种由知识、技术性客观能力不足而产生的不良因素,称之谓医疗知识、技术性不安全因素。
4.药源性不安全因素
由于医务人员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或无效用药,极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危害,引起药源性疾病和不良后果。这种与药品使用有关的不良因素,称之谓药源性不安全因素。
5.医疗器械、设备不安全因素
由于医院医疗器械、设备品种不全、性能不良、规格不符或不配套及医疗物资、耗材供应数量不足、质量不好、不及时,或设备管理不善所形成的医疗不安全因素,统称谓医疗器械、设备不安全因素。
6.卫生学不安全因素
由于医院科室设置、环境管理或防护不当,极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环境污染、食物污染、射线损伤、噪声污染等影响医疗安全的不良后果。这类医疗不安全因素,统称谓卫生学不安全因素。
为了切实做好医疗安全管理,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必须落实好防范制度控制医疗不安全因素。
1.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强化领导和安全管理,杜绝组织管理不安全因素
(1)建立健全医院质量、安全、感染、输血、药事、病案及医疗抢救等管理组织,特别是成立以院长为责任人的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和建立健全科室医疗安全管理小组,明确医疗安全责任人,加强安全监控,做到职责分明,依法、规范和安全行医。
(2)不断完善医疗规章制度,进行急诊、手术、危重患者抢救等流程再造,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制度和应急预案加以落实。合理调配,避免医务人员工作负荷过重;加强科问协作,避免对“临界病人”互相推诿,确保医疗工作正常运转。
(3)精心组织,严格检查与管理,使医疗安全责任和规章制度落实到位。为此,一是要措施到位。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加强二线班及总值班的管理,注重8h外医疗抢救和协调的管理工作。二是确保急诊、手术、抢救等关键流程合理、规范,落实到位。三是落实、检查到位。定期检查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对关键部门、环节和岗位进行认真检查,严格控制医疗不合格,发现隐患,跟踪整改。同时,动真碰硬,对屡教屡犯的人员予以重罚,惩前毖后,使职责、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警示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和医患沟通,杜绝医源性不安全因素
(1)定期邀请法律专家进行医疗案例讲座,贯彻学习《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开展安全教育,培养风险意识,使医务人员懂法、守法和正确用法。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通报科室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和医疗安全的检查情况,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持续改进。
(2)医院与科室主任签订医疗安全责任状,各科室主任再与员工签订安全责任状,强化落实医疗安全工作责任。首先是政治荣誉责任,对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科室和当事人在“评优”、“评先”上,以及当事人在“晋职”、“晋级”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是经济责任,对发生医疗事件赔款的,分清事件性质和影响程度,分别按赔偿总额比例处罚当事人;再次是连带责任,对管理不善所发生医疗事故的科室,根据事故情况和责任大小,对当事人所在科室主任和分管院长给予行政处分及相应经济处罚。让全院上下人人身上有责任,真正把医疗安全摆在首位。
(3)强化医德教育,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一是要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培训,开展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始于患者之需求,止于患者之满足”的服务理念,以良好的服务和质量赢得患者的理解与尊敬。二是提高沟通技巧。医务人员首先应充满爱心和理解,重视沟通;必须考虑患者的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准确把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其次要深刻认识到沟通是医务人员的义务,对各项检查、治疗和手术必须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对沟通内容要详加解释,让患者知情并有选择的权力 再次要掌握沟通的重点。对重危、疑难和新、重大、再次手术等特殊病人要重点沟通,对有纠纷茁头的病人在加强医护措施的同时,应由分管领导和有经验的医师亲自参与沟通。
3.加强培训,落实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技术准入,杜绝医疗知识、技术不安全因素
(1)加强在职医师的培训。一是加强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管理,积极将青年医务骨干送到国内外学科前沿院校或医院进修深造,不断提高其医疗服务的能力。二是强化“三基”训练,建立培训基地,进行全员规范化的基础培训,把“三基”与个人利益挂钩,加大基础训练的重要性和威慑力。三是进行学术交流与活动,举办技能竞赛,拓宽、加深临床知识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
(2)严格按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诊疗疾病。落实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制定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和病房医师查房规范,对照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规范化诊疗管理,对急危重、手术、新人等重点患者必须要有上级医师及时的现场规范化诊疗指导。
(3)进行技术准入管理。一是建立、落实手术分类分级、有创操作和介入技术管理制度,对技术操作根据学科、技术职称、风险与安全性进行规范化宏观准人管理;二是结合上述管理制度,建立个人技术档案,由专科主任审签,医疗技术委员会审批,进行个人技术准入的微观动态管理。三是建立手术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手术、新开展手术进行手术风险等级评估、量化分析,让患者和医护人员对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都能有理性的思维,同时实施申报、审批准人管理,降低手术风险。
4.加强药事培训,落实用药管理制度,严格监督和检查,杜绝药源性不安全因素
(1)合理用药是临床用药的第一准则。通过培训,临床医师对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必须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尤其对使用毒、麻、精神药品的医师要专门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再授予毒麻药品处方权限。
(2)强化临床药师的用药监管和指导作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建立并落实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审核、审批制度,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毒麻药品进行专项管理。定期进行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评价,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应积极处理,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和滥用药品而引起的身体成瘾或依赖。
(3)组织医、药专家定期对合理用药和毒麻药品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强化三级医师查房的监管作用,督导医师开展自查与互查,对用药不当、配伍不当或无效用药等不符合要求的科室和个人进行现场讲评。对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进行长期监测,使抗生素使用符合规范。
5.加强器械、设备管理,确保医疗设备的良性运行,杜绝医疗器械、设备不安全因素
(1)建立健全器械、设备管理制度,并确保其有效实施。首先对新引进医疗器械和设备,要充分论证,进行准入管理,力求引进的器械和设备品种齐全、性能良好、规格相符和配套,保证临床诊疗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在引进高、精、尖设备的同时,要注重基础、常规设备数量和质量水平应与大型设备胁调、同步与配套,确保基础医疗质量。其次要建立器械和设备技能档案,跟踪实施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确保引进的医疗器械和设备满足临床需要;再次是加强运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测,避免因医疗设备问题而引发医疗问题。
(2)落实设备操作资质、操作程序的管理与培训。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与考核,必须严格遵守制度和设备操作程序,对工作和质量认真负责,符合岗位技能要求才能上岗;对特殊设备应明确按设备的操作程序、设备操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经国家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3)加强与供应商合作,建立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多种途径确保医疗设备、器材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和及时;同时制定适宜的设备、器材保障应急预案,确保临床工作的需要。
6.科学设置,规范培训与管理,加强检查与监测,杜绝卫生学不安全因素
(1)根据学科特点,将安全的理念融入到医院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和管理当中。对新建科室要科学设置,空间规划能直接切中医院安全管理的要害;对已有的科室设置,重新评估,如有流程不当、不安全便捷、不符合隔离防护要求的,要下大力重新设置或改造。
(2)进行医院感染、输血规范、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等专项知识规范化培训,严格落实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临床用血规范及输血审核制度。加强对手术室、监护室、内镜中心、透析室等重点部门的管理,明确一次性医疗器械、耗材的使用与管理;重新设计安装洗手水龙头,全面采用液态皂液和床旁快速消毒液,减少因医护人员手污染而造成的院内感染。
(3)发挥院、科两级感染、输血管理组织作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卫生学防范设置符合管理要求。一是落实医院感染等卫生学因素的监测和报告,对病原菌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追踪来源,并提出预防和控制对策;掌握输血适应证,严格执行输血规范,落实用血审核制度,科学、合理用血。二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强化医院感染、环境污染、食物污染、射线损伤、火灾烫伤、噪声污染的防范与管理;三是为就诊患者和员工提供多种防护设备,加强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和病房中的安全防护,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四是每科设立“职业安全健康大使”,着重进行职业安全健康培训、监督和检查工作,做好工作风险的评估、预防和发生风险后的跟踪处理工作,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日益提高,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内在要求。医疗不安全就不会产生良好的医疗效果,医疗活动中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有的可能是构成不良医疗事件的直接原因。所以,在医疗管理的实践中要善于识别和发现产生医疗不安全的因素,实施相应的控制对策,以使各项医疗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