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dynamics theory)

目录

什么是动态原理

  动态原理是指管理者要明确管理的对象,目标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它们;要根据内部和外部情况的变化,注意及时调节,保持充分的弹性,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动态原理认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共同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要素包括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都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并随着时空的运动而发展、变化。管理的动态原理体现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手段和方法上的动态变化上,同时,组织的目标以至管理的目标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有效的管理是一种随机制宜,因情况而调整的管理。动态管理原理要求管理者应不断更新观念,避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想和方法,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1]

动态原理体现的原则[2]

  (一)动态适应原则

  即以不断变化的管理行为与手段去能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与情景,实现主客观之间的动态适应与协调

  (二)弹性原则

  即在制定计划与对策的过程中,必须留有充分的余地,保有必要弹性,以保证在会见出现变化后仍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实现目标。

  (三)反馈原则

  即充分发挥信息作用,运用有关实际管理系统运行信息的反馈,灵敏、正确、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与控制,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动态原理的基本要求[3]

  (一)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好管理工作,就必须认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脱离客观实际,并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在多因素动态的管理活动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但也只有努力去做到这一点,才能很好把握管理活动。如,体育事业发展计划中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和措施都要制定得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否则,不仅体育计划难以实现,也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

  客观规律是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谁违背了客观规律,谁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现代科学管理要求尊重客观规律,研究客观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管理工作才能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体育体制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因为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联系和制约作用推动管理系统不断地发展、变化和更新。

动态原理在管理中的应用[1]

  1.弹性管理

  什么是弹性管理?弹性,是一个物理概念,它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变的恢复能力。从管理系统的角度看弹性,它是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应变能力。例如,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制度、程序、标准等,它既要有空间上的一定伸缩幅度,以便及时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同时又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适度调节和修正。通过这种动态管理增强应变能力,以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

  管理之所以需要弹性,是因为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因素是众多的和复杂的。在复杂的因素面前,管理者的决策不可能十分完备和准确,信息的反馈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及时,决策和指令会由于情况的改变而出现变故。在一个较大的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众多因素面前,人们的认识不可能全部地把握它们。即使注意了主要因素,却难以百分之百地抓住次要因素,有时就会因为忽视了一个因素而导致全面的失败。正由于管理是行动的科学,它有后果问题,管理从一开始就应保持可调节性,谨防在忽略的问题上翻船。因此,管理必须留有余地。

  其次,管理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由于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管理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不仅因为管理的因素多,而且由于管理是人的社会活动,人的思维活动是多变的。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也是人。某种管理的方法,可能适应一种情况,但不一定适应另一种情况。

  再次,管理是各种因素的合力,需要综合平衡,但往往在实践中不可能达到最佳平衡,这就需要留有可供调节的余地。

  从上述分析来看,“留有余地”是管理弹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表明在一定弹性限度之内有一个弹性范围。根据这个范围,可以将管理弹性分为局部弹性和整体弹性。所谓局部弹性,是指任何一类管理必须在一系列环节上保持可以调节的弹性,特别在重要的关键环节上要保持足够的余地;所谓整体弹性是指整个管理系统的可塑性或适应能力。整体弹性是建立在局部弹性的基础之上的,有了局部弹性,才有整体弹性。实行弹性管理的作用就在于:一方面是使组织系统内的各环节能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自我管理以加强整体配合,另一方面,是使组织系统整体能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以具有适应性。

  实施弹性管理,管理者需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研究“弹性工作时间制”和“弹性工资”等具体内容,以提高组织员工的积极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应将弹性管理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中去。具体来讲,在计划阶段,要求整个计划应具有应变能力。制定计划时,要在行动方案、计划指标上保持适当的可调节度,以利于各要素能自行调整、补充、配合和完善;实施计划时,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对计划进行修正和完善,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计划顺利进行。在组织工作阶段,注意在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备上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在集权分权、直线与参谋、稳定与变革等关系上,都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在决策阶段上,管理者要做好科学预测,尽可能多地列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灵活机动地作出科学决断。在控制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关键环节,要保持可塑性或可调性,注意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只有这样将弹性管理落实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推动动态管理

  2.权变管理

  所谓权变,就是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势制宜,根据条件变化,随机应变。权变管理则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确定其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实现有效管理

  权变管理所要研究的重点主要体现两点:一方面,体现在组织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定关系模式即各变量的形态,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宜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另一方面,体现在领导方式方面,认为不存在着一种普遍适用的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一切以组织的任务,个人与团体行为的特点以及领导者与职工的关系而定。

  权变管理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灵活适应性。人们在实践中经常发现,一种管理思想或方法,在某个环境下是有效的,而在另一个环境中并不一定是有效的,甚至带来较大的负面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管理的成效取决于组织管理者对环境以及与管理对象之间的适应性。因此,管理者必须树立权变观念,从思想上明确管理的环境、对象和目的都可能在发展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管理者在管理的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因情而异,权变定夺。例如,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提出适用于某些环境和技术条件的组织设计方案;它可以帮助管理者确定适宜的领导风格以及实行组织变革和改良的最切实的方法等等。虽然权变观念并不能为管理一切组织提供通用的管理原则,但是可以为在具体情况下的组织诊断和管理行动提出重大的指导方针。因此,管理者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权变控制能力,增强权变意识,尽可能考虑到各种有关的变动因素,并以此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管理方式,这对组织的长远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3.创新管理

  组织的发展的是一个动态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不断地持续下去,组织就不能停止创新。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组织的发展与竞争优势更取决于组织的创新能力,可以讲不创新,就意味着灭亡,创新已成为组织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

  实行创新管理是组织竞争的取胜之道。而构建创新管理体系,则是保证创新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创新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观念创新是组织的生命之源。组织管理者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使组织保持活力。如:海尔企业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使其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为“中国造”的代名词。其创新意识主要有:一是形成先卖信誉后卖产品品牌意识,即:产品不仅有知名度信誉度,还必须有美誉度——消费者有口皆碑,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创造条件。二是树立有缺陷的产品等于废品质量意识,这就是说有缺陷的产品不存在着等级问题。而按常规,有缺陷的产品可分为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出厂销售。海尔员工反其道而行之,曾以砸烂76台有缺陷的冰箱为代价,树立了零缺陷的质量意识,使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是强调用户永远是对的与星级服务的服务意识,即:以用户满意为目的 , 使用户放心、安心、舒心。为此,海尔实施了“心桥服务工程”——在全国29个城市设有统一的咨询电话,实行24小时服务。用户只需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得到海尔产品在开发、制造、售前、售中、售后、回访6个环节的问题的详细解答。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促成了海尔企业名牌战略的形成,为海尔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组织竞争的主要形式。实行技术创新,就必须关注市场与技术结合的过程。技术创新就是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提出,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创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数实践证明:“ 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构思一代”的产品创新策略,是许多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法宝。一般而言,产品创新的基础是市场和工艺设备,市场需求产品创新的起因,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产品创新具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而研究开发,实行技术创新则是产品创新的的关键。显然,企业要实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就必须依赖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因此,实行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完善人才的开发机制,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制度创新是组织发展的动力。由于制度具有整合功能,能够帮助管理者实现资金、人才和技术要素的互动与集成,因而它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居于基础和保证地位。所谓制度创新,是指对一切现存原则、规范、限制等方面的扬弃和改革,以适应组织面临的新情况。它实际上是引入一项新的制度安排来代替原来的制度,推动组织的发展。创新是制度发展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任何一个组织的制度规定要反映制度对象变化的新内容,随其变化而得到不断地更新和发展。通过随时跟踪对象,对那些过时的、不适应对象的制度安排要进行变革和重新设计,而这些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的方式来完成。就企业制度创新来讲,它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企业领导制度创新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其中,企业领导制度的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因此,在企业内部完善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企业产权制度,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这样一种权力、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运作的新机制,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控制权将发生知识化的演变,如何将知识、效率和对管理权进行有效监督和制衡的决策权结合在一起,仍是制度创新的中心内容。因此,制度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仍需不断地追寻和探究。

  管理创新是组织的中心环节。管理创新是以管理者为主体,有效整合组织资源,使管理工作处于动态协调之中的活动总称。管理创新是创新活动的综合体现,这是因为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活动,必然面临着相应的管理问题,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制度创新,都取决于管理创新。首先,管理创新要求管理者改变重维持、轻创新的观念,从自身的角度认识管理职能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在管理活动中追求与众不同,追求制度规范与现存社会生活的最佳配合。其次,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实现的保证。因为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技术人员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方法。再次,管理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因为制度创新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一个不断改进和加强管理,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的过程。又由于制度创新凝聚了管理决策者的智慧,管理者为了保证制度创新活动的有效展开,必定调整组织内部的资源,为制度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动态原理的管理手段分类

  管理手段有不同的分类,如有形手段(计划津贴、规章)与无形手段(教育、激励、人际关系);传统手段(文件标牌、灯光、广播)与现代化手段(记录卡、程控机、电脑网络)等。一般来说,不同的手段可为同一方法服务,如采取行政方法时可运用计划、广播、程控机等手段;而同一手段也可为不同的方法服务,如记录卡既可用于行政检查也可用于经济处罚。而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作为基本的管理手段,主要有: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指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施加直接影响的管理手段,具有快速、灵活、有效的特点。行政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在组织内部实现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获得系统整体的功能,实现对全局活动的有效控制

  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一种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如通过工资奖金、罚款、福利等手段,刺激组织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经济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处理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概括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法律手段的运用,有利于稳定管理秩序、规范管理活动,并使之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1.0 1.1 管理学原理,第三章:管理的原理,第三节:动态原理
  2. 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管理原理与组织文化
  3. 韩冬 曹莉 孙晋海.第四节 动态原理.《体育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