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信息产业管理

  	      	      	    	    	      	    

目录

什么是信息产业管理[1]

  信息产业管理是对信息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决策组织、调节和监督的一种控制活动,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下的产业经济管理,但它又比国民经济宏观管理下的部门经济管理更复杂、涉及的范围也更广泛。这是由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点决定的。

  信息产业是集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信息生产与开发、信息采集与处理、信息流通传播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产业。它既包括某些新兴的行业,如软件业、数据库业、信息咨询业等,又包括国民经济中原有的某些传统行业,如出版业、图书馆业、邮政业等。这种复合产业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情况下,新兴行业与国民经济的某些原有部门进行交叉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将原有的一些部门进行分化、改组合并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产业群。作为一种复合型产业,信息产业的管理具有复杂性,而信息产品既具有实物形式,又具有精神形式这一特征,更加重了信息产业管理的复杂性。

  通常情况下,产业管理是一种政策法规的管理,是通过产业管理体制来实现的。因此,信息产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产业管理体制、信息产业政策和信息市场管理等。

信息产业管理的内容[2]

  信息产业管理的概念规定了信息产业管理的任务,信息产业管理的任务决定了信息产业管理的内容。

  (1)政策管理

  即政策、法规管理,指的是信息产业部门通过信息产业政策和法规、法律对产业进行管理。信息产业管理者通过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去规范信息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使企业管理者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去行动,达到产业管理的目的。因此,政策法规管理既是信息产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产业管理的主要手段。

  (2)调控管理

  信息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产业内的各信息企业发展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是受利益驱动的。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为了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自己企业的时候,有时会偏离兼顾国家利益的方向。在偏离方向的时候就要求通过产业管理约束企业行为,从总体上进行协调控制,这就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产业管理中的宏观调控,是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间接调控体制,主要是利用信息产业政策和经济杠杆,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信息产业的结构优化和总量平衡保证信息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和良性循环。这种宏观调整的任务是由国家一级的信息产业管理部门完成的。国家信息产业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信息产业政策、规划和有关标准,对全国性的信息产业活动统一部署实施,使信息产业的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

  (3)市场监督管理

  市场监督管理是指信息产业的信息商品市场的监管。市场调节机制是推动信息产业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也是组织、调控信息产品生产与流通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完善信息商品交易法规和信息商品市场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有序的信息商品市场体系。信息企业在信息商品市场体系中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并在承受信息商品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4)信息化管理

  信息产业肩负着推进各类信息化进程的任务,其中包括信息产业、信息企业自身的信息化,非信息产业、非信息企业的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信息产业、信息企业自身信息化是信息产业管理任务的组成部分。非信息产业、非信息企业(包括国民经济、社会)的信息化,也是信息产业管理的任务。所以,信息产业管理肩负有推进各类信息化进程的责任

  (5)创新管理

  在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是信息产业独立形成的主要标志。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在信息产业管理中,要大力推进产业内各部门科研机构的优化组合和改组转制工作,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者建立虚拟研发组织,实现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生产经营一体化。要积极引入高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和机制,为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要选准突破口,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新突破。

信息产业管理的性质[2]

  信息产业管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下是对两个方面地阐述。

  ①信息产业管理的理论性

  信息产业管理以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作为自己管理的基础。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包括信息产业经济学、信息产业管理自身的研究成果,而且包括理论经济学相关应用经济学研究成果。没有后者就无法建构和形成系统的信息产业管理理论。例如,没有微观经济学,就很难讨论信息产业的组织管理。没有投入产出经济学,就很难讨论信息产业的关联管理。另一方面,信息产业管理又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这些实践经验不仅包括信息产业管理自身的经验,而且包括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经验。没有后者,信息产业管理的理论仍是不完善的、有缺陷的。

  ②信息产业管理的实践性

  信息产业管理对于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信息产业管理所揭示的众多信息产业发展规律、管理机制和协调手段,对制定合理的信息产业政策,选择信息产业的战略重点有积极的帮助。其次,信息产业管理中总结出来的各种实践经验和管理方法,对人们进行具体的管理活动,防止信息产业管理出现失误、偏差,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信息产业管理的特点[2]

  信息产业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①“综合”特点

  信息产业管理介于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之间。与宏观经济管理相比,信息产业管理强调对信息产业结构的平衡和信息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的管理。与微观经济管理相比,信息产业管理强调对信息产业组织规模和市场组织秩序的管理。此外,信息产业管理还强调产业部门的关联管理。

  ②“分析”特点

  作为一门管理学科,信息产业管理与其他管理学一样也带有突出的实证性。但它在实证中不仅注重描述而且更强调分析。它认为,一切实践经验和理论原则都不仅反映了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或机制,而且都受各种具体变量的系统制约。因此,需从系统关系中进行对比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住实践经验的“合理内涵和理论原则的基本内涵”。

  ③“演进”特点

  信息产业经济在运行中受到众多变量的影响,每一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引起信息产业经济态势的改变。与此对应,信息产业管理在研究中始终注意变量问题,强调从运动发展的角度、“过程”的角度把握每种经济现象和整个信息产业经济关系,反对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观点看待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产业管理是在众多经济学科,包括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一个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它毕竟刚刚起步,因此有必要弄清相关学科理论与信息产业管理的关系,打好信息产业管理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基础。

信息产业管理的经济学基础[2]

  信息产业管理是以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信息产业发展规律、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信息产业管理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西方经济学理论从威廉·配第时代算起,迄今己300多年,大致上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以研究价格为中心,主要考察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涉及产业和产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宏观经济学以研究国民收入为中心,主要考察国民收入的运动,即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产品的总量关系,亦不涉及产业间的关系。所以,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都没有“产业’’和“产业管理”的范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产业管理活动毫无影响,其对信息产业管理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产业经济管理任务的影响

  在产业经济管理的任务上,微观经济学提出的垄断竞争的关系问题、规模经济问题、交易成本问题、局部均衡问题等等,都讨论了企业的组织规模、结构状况和发展规律,强调了要以效率为标准,选择企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即产业组织),为信息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信息产业组织管理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国民收入、最终产品总值、总供给总需求等概念和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目标,强调了要重视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和经济部门间的关系,以促进经济的宏观平衡,为信息产业关联理论的建立和信息产业关联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对产业经济管理功能和手段的影响

  在管理方法上,西方经济学提出既重视客观经济机制的调节功能,又重视运用政策手段管理经济。也就是说,注意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反垄断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等政策手段管理经济,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套、发挥系统功能的优势,给信息产业管理以启示和借鉴。

  (3)对产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影响

  在方法论上,西方经济学强调定量分析,运用现代数学工具分析和研究各类经济问题,这为信息产业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具体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五十多年来,许多经济学家将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实际经济活动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和产业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说明,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进行信息产业管理的重要基础。

信息产业管理与应用经济学

  这里主要阐述信息产业管理与生产力经济学、管理学等应用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1)信息产业管理与生产力经济学

  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经济学主要讨论了生产力的四种基本组合方式,即质态组合、量态组合、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提出对全部生产力因素的匹配、设计、调整、安排和治理,并对生产力因素进行社会化管理。生产力经济学给信息产业管理以重要启示。生产力经济学认为,生产力的质态组合就是生产力结构变化的规律性。生产力的量态组合就是生产力规模变化的规律性。生产力的空间组合就是生产力布局变化的规律性。生产力的时间组合就是生产力时序变化的规律性。生产力的这四种组合方式,一旦为人们所认识,并被人们用来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就形成了结构经济、规模经济、布局经济和时序经济

  结构经济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质态组合方式发展变化规律的一切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力结构(各种投入产出链)的内部适应性而取得的增产或节约。结构经济的状况受自然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一系列变量的制约。提高结构经侪,必须重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产品结构的管理。

  规模经济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量态组合方式发展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企业或其他经济实体的规模,而取得的增产或节约。规模经济的状况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经济条件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状况等一系列变量的制约。提高规模经济,必须重视企业规模的管理。

  布局经济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空间组合方式发展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生产力因素的空间布局而取得的增产或节约。在布局经济中,自然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无关紧要。提高布局经济,必须重视产业的全国性布局、区域性布局等管理。

  时序经济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时间组合方式发展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安排生产力诸因素的时序而取得的增产或节约。自然因素(包括环境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因素的自然特性)对时序经济有特别显著的影响。此外,作为经济环境管理体制也会从它的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三方面对时序经济发生制约。提高时序经济,必须重视按照产业发展的各种时序规律的综合要求进行产业管理。

  信息产业管理系统全面反映了生产力经济学的上述要求。其中,信息产业部门管理、信息产业结构管理、信息产业关联管理反映了结构经济的要求。信息产业的区域关联管理、区域布局(信息产业结构)、关系分析(信息产业各部门)等反映了布局和经济的要求。信息产业组织管理反映了规模经济的要求。信息产业发展管理、信息产业政策制定则反映了时序经济的要求。从这些意义上说,信息产业管理是生产力经济学在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2)信息产业管理与管理学

  狭义的管理学是指企业管理,广义的管理学则由宏观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部门管理等构成。信息产业管理既遵循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则,又在许多管理方法和技巧上受到管理学的启发。

  ①管理活动过程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是组织中协调各系统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这就意味着:

  第一,信息产业的部门管理、结构管理、关联管理、组织管理、发展管理等等都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过程,由这些管理复合而成的信息产业管理也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活动过程。离开了组织活动和计划活动,就谈不上管理。

  第二,管理既然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控制过程,就离不开管理的目标。控制包括促进、限制和平衡,其目的在于实现预期的目标。与此相应,在信息产业管理及其各个分系统管理中也都存在目标问题。控制既是对每个分系统进行调节以实现分目标的过程,也是对各个分系统进行调节以实现信息产业管理总目标的过程。

  第三,管理是协调目标与环境关系的主要力量。在信息产业管理中,产业规划的形成和产业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目标的选择和政策的配套问题。

  ②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管理效果受到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工具管理技术等状况的影响。在信息产业管理中正确选择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工具和管理技术,是有效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确定管理目标的重要前提。在选择中,既要克服主观随意性又要防止就事论事,而且还要强调这些选择的程序性、规范性、系统性和合理性。

信息产业管理与产业经济学

  如前所述,信息产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而信息产业结构管理是建立在产业结构经济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在进行信息产业结构与关联分析过程中,离不开产业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等产业结构分析方法,罗斯托筱原三代平赫希曼的主导产业政策选择理论,列昂节夫、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等对于研究信息产业结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克拉克是利用劳动力指标研究产业结构状况的。克拉克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部分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结构比重在第一产业相应减少,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应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该定理主要指出了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布结构中的演变规律,还指出了劳动力分布结构变化的动因是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产生的相对收入的差异。

  关于产业结构演变动因的深化分析则是由西蒙·库茨涅兹完成的。他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两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库茨涅兹通过对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进行分析后认为,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l,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大于l,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普遍上升,劳动力相对比重总体看微增或变化不大。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时间系列上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

  霍夫曼定理是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工业化阶段的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霍夫曼比例是研究工业产业结构联系的重要指标。霍夫曼通过对近20个国家的资本资料净产值和消费资料净产值变动比值进行时间系列分析后,发现此比例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下降。霍夫曼比例II消费资料工业部门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部门净产值。这个比例的变动如果从大到小,表明工业化进程加强,它是掌握工业生产部门结构联系和变化的“指示器”。

  配第-克拉克定理提供了产业结构动态分析方法,库茨涅兹的深化研究则提供了产业结构政策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综合运用于信息产业结构管理上。

  信息产业结构分析的目的在于选择合理的信息产业结构政策。一般说,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一定时期内一国经济结构的内在联系,揭示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过程的。

  按照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规律,规定各产业部门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协调产业结构内部比例关系的政策。采用这一做法的前提是要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政策的确定,并推动其产业地位的确定。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则从产业间相互联系的角度研究了主导产业部门问题,奠定了主导产业的选择理论和选择方法。通常将前者称为“筱原基准”,后者称为“赫希曼基准”。按筱原基准,就要把那些收入弹性大、有巨大社会需求,且生产率上升快、技术水平高的产业作为政府的重点扶植对象。按赫希曼基准,就要选择那些前后关联度均大的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上述“基准”,为信息产业管理提供了产业经济政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也是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的重要理论。该理论不仅可以对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问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数量分析,而且还可以利用产品投入与产出的有关数量比例去研究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问题。进行信息产业关联管理,也要利用“投入产出”这个有效工具,深刻认识一国的信息产业状况,探索其发展规律,预测其结构变动的结果,以及制定其发展规划等。

  此外,微观信息经济学中关于信息商品的特性、价值、价格、经济效益及评价,宏观信息经济学马克卢普、波拉特的信息产业分类及信息产业测度方法等理论也为信息产业管理提供了信息经济学基础。

  综上所述,信息产业管理作为产业经济管理的一个新领域,它的许多理论养分要取自己形成的经济学科,但又根据实践经验进行新的总结概括,具有自己的特性。它的发展和完善,既取决于信息产业管理活动的发展和完善,也取决于相关经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信息产业管理体制的模式[2]

  信息产业管理体制是对信息产业进行宏观管理的产业管理体制。它是管理机制(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各级管理机构(运行管理机制进行管理)和管理制度(保证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等方面的统一体。信息产业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它决定着信息产业运行的有效方式,制约着信息产业的管理水平,是合理组织信息产业发展和有效保证信息产业正常运转的主要手段。信息产业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种模式。

  (1)集中式

  集中式信息产业管理体制是按照统一计划对全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与协调,对信息产业的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发展进行统一分工、统一安排和统一管理,使全国信息产业的管理机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体制有利于调动信息生产要素,有利于充分发挥宏观大系统的功能,可以实现全国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共享。但是,这种体制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容易导致整个产业管理体制的僵化,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还会造成对企业的束缚,限制企业的自主发展

  (2)分散式

  分散式信息管理体制是完全由信息产业各部门(各信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我协调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是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在这种体制下信息产业各部门(各企业)完全靠自己的预测选择发展方向,选择的标准只是企业自身的需求和效益。因而由此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在竞争中求得信息各部门、各信息企业的相对平衡。这种管理体制能够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信息需求,可以满足企业的灵活管理,但是缺乏统一安排,既影响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平衡发展,也影响信息产业内各行业的平衡发展,有时产业内各行业的过度竞争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3)集中、分散结合式

  集中、分散结合式是集中式管理体制和分散式管理体制结合在一起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方式的弱点,发挥两种方式的长处。一个国家的信息产业所实行的管理体制,是由这个倡家的具体国情和这个国家信息产业的现状决定的。因为信息产业的管理体制是受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经济水平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资源约束条件、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本身也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产业也必将成为当代最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加强对信息产业管理的研究,提高信息产业管理水平,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信息产业管理的任务[3]

  信息产业管理的任务,就是对内促进本产业的发展,对外协调本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完成任务的标准,就是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产业管理者必须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支持那些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本产业要求的活动,有时为了这样做,可能要限制或牺牲本产业某些局部的利益。

  1.信息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

  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产业内各企业发展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总是要受到利益的驱动。虽然不排除确实有许多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自己企业的时候能够同时兼顾国家的利益,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为了追求自身1赢利益的最大化,就有可能偏离上述要求。这个时候就要求通过产业管理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从整体上来协调和控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产业活动是以生产社会化的形式进行的,任何社会化的生产活动都要进行调节”的道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社会生产主要靠市场机制,即市场调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决定了对国内各种产业活动的调节,既需要采取计划手段,也需要利用市场机制,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信息产业活动自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它的调节方式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产业管理中的宏观调控,是以指导性计划为主的间接调控体制,主要利用信息产业政策和经济杠杆,通过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实现信息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总量平衡,保证信息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良性循环。这种宏观调控的任务是由国家一级的信息产业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来完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定信息产业政策、规划和有关标准,对全国性的信息产业活动进行管理。比如,全国性的信息基础设施,由国家统一部署实施,对信息产业内各行业、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信息产业的管理部门进行协调,使信息产业的发展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

  为了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产业管理体制。

  2.政策法规管理

  信息产业的政策法规管理,指的是信息产业管理部门通过信息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产业进行管理。因为产业是由许多本产业各个行业的企业组成的,企业的运作是各个企业管理者的事情,产业管理者不可能去直接指挥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只能通过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使企业管理者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去行为,达到产业管理的目的。所以,政策法规管理既是信息产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产业管理的主要手段。

  3.信息产业的信息市场监管

  市场调节机制是推动信息产业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对于组织、调控信息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也是重要的手段。因此,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体系,完善信息交易法规和信息市场管理制度,使市场调节机制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使信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得到规范,逐步形成有序的信息市场体系。

  信息企业在这样的信息市场体系中,将由于克服行政束缚和行业垄断而获得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同时也将承受信息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4.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在信息化过程中,既有信息产业、信息企业的信息化问题,也有非信息产业、非信息企业的信息化的问题,还有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问题。对于前者,自然是信息产业管理任务的组成部分,对于后两者,也是信息产业管理的任务。所以,信息产业管理肩负有推进全国各类信息化进程的责任。

  5.信息产业内的技术创新

  在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上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是信息产业独立形成的主要标志。要达到此目标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在信息产业管理中,要大力推进产业内各部门科研机构的优化组合和改组转制,在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者建立虚拟研发组织,实现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一体化。要积极引入高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和机制,为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准突破口,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新突破。

  6.信息企业的运营指导

  产业管理部门不能代替企业管理者去管理企业,但是产业管理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运营不闻不问。信息产业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对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企业做好各项工作等。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柯平,高洁主编.信息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2007.6.
  2. 2.0 2.1 2.2 2.3 2.4 宋学清,王双主编.信息工作概论.西安地图出版社,2008.09.
  3. 司有和编著.信息管理学通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