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企业中与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特性除了具有整体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几个一般系统的特性外,还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复杂性。
成思危认为:“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这是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技术创新系统本身处在科技一经济一社会的大系统之中,因而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具有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呈现着非线性的特点,与周围环境广泛进行着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流,技术研究、开发、扩散的每个环节都与外界发生着广泛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创新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显得更为突出,如企业竞争全球化,研究开发的一体化,知识传播的网络化,人才流动的跨国化等。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具备反馈和对反馈作出反应的能力,系统也就不能长久持续下去。
动态性是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的主要表现之一。技术创新系统既是一个开放系统,又是一个动态过程,系统的信息、技术人员、资金、政策等要素流动频繁,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等各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只有采取一定的组合的运行方式,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激发,才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取得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技术创新过程是科学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经济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并且不断从自身和环境获得反馈信息以实现向更高的创新水平进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沿,时刻充满强烈的危机感,加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合作,不断找出自身存在的缺陷及与国内外同行的差距,形成自觉的创新动力与压力,从而使技术创新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平衡状态。这样,在涨落的作用下,技术创新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产生新的有序状态。
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构成的非线性系统,处于非均衡状态,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方式,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不断变化,导致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至少存在着四种不确定性: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表现在技术创新系统的竞争与协同上。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竞争存在的基础,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诸要素或不同技术创新系统之间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适应与反应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不同,获取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质量也存在差异,因而必然造成竞争。
这种竞争一方面造就了技术创新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的条件,另一方面推动了技术创新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反映的是不同技术创新系统之间、或技术创新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系统是要素的统一体,同时也就是说要素处于相互合作中。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项集技术、生产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更强调技术创新系统之间的合作性、协调性、同步性,表现为创新决策者、创新管理者与创新实施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创新决策者即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三者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协同工作,才能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处于最优化运行状态,从而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技术创新主体的协同和竞争是相互依赖的,没有协同,就没有竞争,同样的,没有竞争,也就没有协同。技术创新系统主体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有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创新活动的成功率。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从项目投资到产品研制与生产都由政府制定计划,企业只是被动地完成其分担的生产任务,没有创新的压力,也没有创新的权力和能力,企业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处于他组织状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后,要保持系统的自组织性,必须充分开放,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形成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条件。
此外,企业外部环境对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性有重要影响,任何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地进行。在技术创新系统中系统性能的发挥一方面有赖于系统自身的因素;另一方面,一切技术创新是企业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对技术创新系统的影响有时也是深刻的、甚至也是决定性意义的。首先,社会环境可以向技术创新系统输入负熵流,减少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为技术创新系统自组织进化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其次,社会环境能够对技术创新提供正确导向,使企业能够通过对社会环境信息的反馈,正确地选择自己的技术创新策略;第三,社会环境应该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把企业内部潜在的创新能力调动起来。
一般而言,企业系统(组织)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得以建立的基础,它为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场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系统创造价值的一个分支系统,它和其他活动所形成的系统一起为企业系统创造价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证企业在知识创新领域的领先,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技术创新”不是一个纯技术学概念,也不是纯社会学或经济学概念,而是一个技术社会学或技术经济学概念。它不是指技术本身的创新,而是指把技术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组或生产函数的转移。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介入经济和社会的基本方式,也是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
所谓“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吸收、创造、掌握、应用新的技术成果,一方面响应与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又刺激和重创市场需求,从而把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能动地、有机地、动态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体现这种结合的新产品与新工艺并开拓新的市场,以获得更大效益的创造性行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过程,单纯强调创新过程的某一方面会导致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性缺失,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在方法上由分析范式转向系统范式。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就是一个企业中与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涉及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综合大多数表述,若着眼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则可称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若着眼于承载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机构或职能部门,则可称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系统,具有鲜明的系统特征:①开放性。开放性在于技术创新大多是某种“需要”刺激的结果,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着人力资源、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从而获得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的资源、资产,并不断向外部开辟新的市场。②动态性。动态性体现在企业与创新环境问互动过程的动态性。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作为主要创新资源的知识的作用十分重要。③非线性。当今的企业技术创新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包含复杂反馈机制、各创新要素具有非线性影响的交互过程。④整体性。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各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各创新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技术创新的成功是企业内创新要素、环节和过程等耦合作用,以及企业内创新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协作创新的整体性结果。
系统创新观强调的是企业内外创新要素的系统集成,关注企业内部各创新职能部门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间的非线性组合和动态整合。其宗旨在于改变以往创新研究只重输人/输出、把创新过程视为“黑箱”的理论研究倾向,将企业创新过程视为动态性、系统性的过程,通过一定的结构和机制有效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要素,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动态性地将创新要素非线性地耦合在一起,致力于创造“混沌的边缘”,实现创新过程的不断增值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国外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人们将创新活动看作是一个线性过程,即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因此认为技术创新主要取决于创新投入。后来随着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创新过程并不是遵循上述线性模式。BrianC.Twiss(1980)在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下,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威斯综合模型(如图)。
从特威斯综合模型从特威斯综合模型可以看到,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效益的创造性行为;是企业作为人、财、物的技术——经济综合体,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与最佳组织起来,并对外部环境特别是其中的市场需求和科技环境加以优化地选择和利用,以实现创新目标的系统工程。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时序,企业技术创新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过程一创新决策过程、R&D过程、创新实施过程和创新实现过程。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一般不是完全简单地按顺序直接单向发展,而是阶段发展既具有顺序继起性,也存在跨越与交迭,同时在阶段问存在着多种非线性反馈。这样体现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则是作为技术创新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创新决策形成、研究开发、创新实施和创新实现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他们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呈现出网络状态关系(如图)。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网络状结构不仅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四个阶段交织展开的动态过程,以及四个阶段活动中信息的相互交流,而且反映了人员在四个阶段活动中的流动。这样一种结构,也是基于过程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只有与知识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这种结合改进了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改变了要素的结合能力,使知识生产力呈现出与传统物质生产力不同的特征:通过改变生产函数而不是增加要素投入量来推动经济增长,知识生产力的增长不仅带来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同步增长,并表现为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非单纯数量扩张;知识要素贯穿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没有其他要素的阶段之分。在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是否承载丰富知识并能使其知识不断更新、发展,是决定其能否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发展变化伴随着组织知识的发展和变革,企业的任何经营活动的进行无不经历着不同类别的知识从获取到吸收、再到创新的过程,尤其对于技术创新活动来说更是这样。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趣与蓬勃发展,知识在创新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已超过其他经济要素。即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以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为基础,而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Nelson(1994)等学者在对IBM、德州仪器、飞利浦等按RBVF行事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单纯的资源战略并不能支持明显的竞争优势。竞争中的赢家是那些能快速反应、灵活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与之相应的是有效的协调和再分配内、外部资源和知识的管理能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于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现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能发展何种新能力以及企业能以什么速度构造新能力的双重影响。Prahalad与Hamel(1990)在1990年首先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一个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学识。他们希望通过“知识”的整合来使企业具备独特的、不可仿制的竞争能力,从而获得长期的经营优势。
按照市场规律,企业有着逐利的本能,是创新的主体。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创新活动由需要和技术共同决定,需要决定了创新的报酬,技术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及成本”(Rosenberg,1976)。资源观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获取和利用资源能力的“异质性”,这种稀缺的、独一无二的、途径依赖的、不可模仿的资源就是企业的专有知识,这类知识资源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技术创新可以形成产品的独特性、用户价值性以及知识和技能的不可交易性和难以模仿性。对创新绩效和创新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具有越来越强的趋同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Lawless,Fisher,1990)。动态的核心能力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就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它们本质上都依赖于企业的知识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在本质上是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产出过程,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主要由企业家和技:术研发人员构成,物质资源则指研发空间、设备、资金、原材料等,知识资源则包括专有技术和专利等知识、市场需求、技术信息、竞争对手:状况、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等。可以说,企业技术创新就是一种以资源重新组合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实质、以利益获取为目的的企业行为。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就是通过形成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实现知识创新和价值增值,这也是其根本要求。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以科学原理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资源禀赋为制约的目标探索系统。由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可知,成功的技术创新依赖于外部和内部网络信息的获得和相互合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各个阶段互动并双向循环的组织化学习过程(Agrawal,Henderson,2002),是信息流动与企业内外部资源知识的融合过程,核心客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中的技术知识资源。由于技术知识资源具有专用性、隐含性、生成性、累积性、路径依赖性、更新性、组织依赖性和收益难以独占性等特性,增加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效率和效益的难度。因此这个过程能否及时将内外部知识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和管理,将成为提高该过程效率和效益的关键问题(Capello,1999)。
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在获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要素的组合,技术创新系统各要素在运行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某种不协调,并由于这种内部不协调而引起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或技术系统内各因素间的互相不适应,而使技术系统的动转效率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对技术创新系统全部或局部进行改变。这种改变而导致的技术创新的刺激或需求来自技术系统内部,需要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变革来平衡。创新取得进展,必然伴随新的知识的运用与诞生。因此,技术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过程。
无论对技术流的协调还是对管理组织过程的重视,其管理的对象及管理过程本身都落实于企业的知识(包括人力资源和结构性资本)。但是,我们注意到,知识本身也可能存在路径依赖效应,要使知识能够真正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源泉,还有赖于对知识的判断和整合。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对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的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化、资产投入无形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社会对知识和人才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形式和企业的结构出现根本变化,创新被视为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及与知识密切相关的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全球化等使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根本变革,企业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知识的积累、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内部人员问以及内部人员与外部环境间的知识交流,越来越重视员工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企业的运作越来越依赖知识的管理。诸多学者之所以认为知识资产在企业中已经取代物质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设备及资金的管理能产生更大的价值(托马斯·A·斯图尔特,2003),部分原因是创新速度的提高,部分原因是通信效率的提高而导致的创新成果迅速扩散,显著的表现是技术创新速度的明显提高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管理学界普遍认为,知识管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应当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
知识管理是各类组织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来源,知识管理在提升组织和个人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创造知识产出的能力,知识管理的这种“正反馈”效应使得知识管理能力越强,所形成的智力资产越多,所获得的知识产出物越多且质量越高,所造就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越强。从知识管理整合发展的重点来看,知识管理非常重视知识的转换,如何通过知识应用把知识转换为组织的竞争力、智力资产、创新能力、效率、质量、顾客满意度、雇员忠诚度和品牌:等战略产出是知识管理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是如此。管理既存知识侧重的是如何有效地学习、模仿、吸收、归纳及整理现成的知识。通行的办法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分散且复杂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汇集、储存、分类、挖掘和传输,即对既存知识进行处理。这其中要充分注重隐性知识的独特性,在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等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其间,要特别注意避免单纯的汇集、整理而忽视学习、模仿和吸收的现象。对既存知识的管理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来源之一。如果仅仅把知识管理局限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存储、交流等活动,那么知识管理的价值和重要性就会严重缩水。当然,理解组织知识方面的能力关键是看其在企业所特有的能力之外连续创造新知识的动态能力,而不是其在某一时期所拥有的知识的存储容量(Nonaka,1994)。
关于知识管理的目标,目前已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在此点上,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知识管理的定义和内涵中应该包含人、组织结构、信息技术和知识活动等组成部分。从这个基点出发,可以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是指对组织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有效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知识活动。知识管理将成为与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系统管理)相共生的实践和知识体系。传统管理的对象是物质资源,现代管理的对象是环境和文化资源,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资源。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更倾向于知识管理过程流派与行为流派的观点。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系列过程的结合体,这些过程包括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知识管理是一个包含多种知识活动的流程,通过该流程,知识不断被积累,共享,利用和再创新,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的。知识管理就是个体或组织的知识管理过程。在知识资源到知识活动及至知识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演进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并受组织内部结构(人才与培训、企业研究开发体系、资金筹集与运作、企业文化等)以及组织外部环境(供应者、政策法规、用户和社会、竞争者等)的影响与干扰,与环境相互发生作用。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作如下界定: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创新决策、研究开发、创新实施和创新实现这四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大系统,由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组成,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运行是创新决策、研究开发、创新实施和创新实现这四个子系统交织展开的动态过程,知识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四个子系统间流动,并与外部环境通过输入和输出实现流动。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经由知识活动,并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相结合,进而产出价值增值。从价值链的观点看,知识资源(含人力资源中的智力因素)是知识价值链的源头,知识活动(知识获取、知识固化、知识分享、知识应用)是知识价值链的增值过程,知识价值则是知识价值链最终取得的成果。
具体而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前者属创新决策子系统,后者分属研究开发、创新实施和创新实现子系统。若从知识创新的视角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技术创新投人、技术创新学习、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实现和技术创新管理这五个过程。同上,这五个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交织展开的动态过程,呈现出网络状态关系。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知识资源投入、物资资源投入、人力资源投入,是知识创新的资源保证;技术创新学习是指企业为了开发与挖掘潜在所需知识和技能,通过知识的获取、吸收、转化来提高企业与环境相适应的胜任力,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共享能力,是知识创新的知识基础;技术创新实施包括研发、生产,其实质是知识创新,是整个技术创新价值链的关键,是质变的阶段;技术创新实现包括营销和产出,是指创新产品在市场销售与创新知识通过技术贸易获利这一市场环节的过程,其实质是知识应用,反映的是效益实现和技术进步,也是对技术创新投入的直接检验;技术创新管理是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进行创新决策,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包括创新战略、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即技术创新战略的管理、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运作、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创新的组织协调)。以上五个过程中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贯穿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统驭着其他四个过程,而另外四个过程则是互相交叉,有分有合。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具有创造整体性特征,任何因素在时间维度或者空间维度的变异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整个进程。
联合国经合组织(UNESCAP)在分析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时,就提出了创新组织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判断。对于企业而言,也是如此。人才与培训、企业研究开发体系、资金筹集与运作、企业文化等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组成要素,供应者、政策法规、用户和社会、竞争者等则属于外部环境范畴。企业技术创新总是在一定环境中运行的,这种运行环境就是创新环境,亦即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区域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知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科学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系统的输入、输出联系,按照技术创新基本规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这里的外部环境是指来自企业之外的最新科学和技术进展信息,以及社会和市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知识的需求信息等。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要素的输入与输出实现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输入的提供者和输出的接受者。在确定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时,不可能将整个系统的所有输入与输出都包括在内,而只能找出外部环境对系统以及系统对外部环境最主要与最经常的输入与输出变量,在不至于因为过于简化而使事物的基本联系规律受到破坏的前提下,这样的简化可以找到主要矛盾并使分析问题的思路清晰明了。外部环境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问最主要的输人、输出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及知识资源。如图所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环境主要由六种环境构成:
纵观世界发展史,先进的科学技术通常产生于经济发达的国家,科技的发展及创新与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科技发展阶段和水平也不同。我国地域广阔,南北和东西地区之间差异大,由于历史、政策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区域问的发展极不平衡,南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高于其他地区,并且由于技术的积聚效应,使得这些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地区仍然处于不利地位。
政策是一个地区或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军事等的发展所制定的各种计划和规范。由于特殊的发展经历,政策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政策会有不同的倾斜,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激励和引导作用;反之,亦然。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制环境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利条件。一方面,技术创新;邑一项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活动,健康的法制环境会对创新激励和知识扩散提供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专利的固有缺陷,专利滥用日益猖獗,而反垄断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滞后、执法理念的落后,给企业依法合理维护自身权益带来诸多困难。
知识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技术状况和水平,包括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等与知识直接相关的各种要素,特别是知识的市场交易是否规范有序、知识的获取是否正常通畅等,是决定一个企业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国际范围内的技术态势的条件,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企业采取何种技术创新模式的条件和动力类型。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言,知识环境主要包括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专利产品市场和创新市场四个方面。
企业最终目标是获得市场利润,因而开展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市场需要开始到满足市场需要为止的全过程。市场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的成熟度、市场的开放程度、市场的竞争程度等。市场的成熟度越高、开放程度越大,其竞争就越激烈,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面临的压力就越大。加人WP0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从原材料、技术到产品,无不来源于市场,也无不经历着市场的考验。因而,健全、有序、开放的市场环境对企业影响巨大。从一般意义而言,企业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产品市场和地域市场两个维度,若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而言,考虑到知识因素,则地域市场可忽略,主要包括产品市场(含专利产品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创新市场四个方面。其中的技术市场是以技术为交易对象的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文研究的角度,技术市场主要是指专利市场。
社会环境是企业置身其中的大背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如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政治体制和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等。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企业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应运而生的。企业是社会环境中的经济主体,其生产、经营、创新都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受制于社会环境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的影响,但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社会环境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只是外部环境中的一个方面。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企业的灵魂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只有他们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推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企业家或高层领导参与技术创新的主要责任在于:热情参与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及投资决策,为技术创新安排合适的人选,保证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项目的“继续与终止”决策和创新支出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企业家要有灵活的经营思想,要有推动创新的魄力,要成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干家。
(2)成就意识。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的回报来自于成就感,为取得创新的成功,不怕挫折困难,成就一番大事业。
(3)机会意识。成功的企业家必须重视寻找和利用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具有把握机会,快速反应的能力,这往往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领导和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高层领导,主要包括公司总裁(CEO),CEO在制定技术战略、选择项目优先级和分配相应资源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技术副总裁(CTO),CTO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副总裁在企业中的具体职能是参与企业全局战略的制定、指导企业技术战略的制定、控制研究与发展资源的分配、领导研究与发展活动、致力于企业与外部技术组织之间的联系、监测和评估外部技术、决策企业在外部技术方面的投资等。企业若想在技术密集的现代社会中竞争,首要的任务就是将技术主管的地位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以使他能够与其他高层领导就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问题进行交流和协商,从而将企业的技术与总体战略密切结合起来。
2.研究与发展体系研究与发展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一个企业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就必须具有合理的研究、试验发展的布局,以及与企业外部(研究所、高校)研究与发展力量的协同。研究与发展人员要接受加强市场意识的培训,并且与事业部的技术人员经常交流,这样,研究与发展人员在保持技术领先性的同时,与基层的创新保持着必要的联系。为了保证公司研究与各分厂、事业部的技术和知识交流,还必须改变公司研究与发展费用的负担方式。例如3M公司研究中心的费用原来有2/3来自公司的拨款,其余来自公司各事业部或外部客户的合同,而现在75%的资金都来自于这些合同。这样既保证了公司与各事业部的技术和知识关联,又加强了基层创新机构对公司一级创新机构的费用监督。
3.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而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没有高素质的研究与发展人员,企业技术创新很难进行下去。在企业创新中,除了企业本身进行技术培训外,还应重视技术培训的外在化,即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优势来培训人才,并引进外部人才。
许多创新型企业普遍认识到技术创新的关键成功因素在于在创新各个环节安排合适的人员。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管理者成功地实施创新战略。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包括吸引、发展和奖励有合适技能的管理者和员工,在获取对技术创新极为重要的人力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创造和激励一支成功的研究与发展人员队伍,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政策,来确认、发展、评价和奖励与企业的创新目标一致的活动。企业通过良好的声誉或优厚的待遇吸引优秀的科技人员加盟,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鼓励他们尽快提高自己,以达到较高水平。激励他们融入企业的组织群体中,并与他人分享,企业成功所必需的信息、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引导他们走向明晰、激动人心的未来。
4.资金供应与管理资金供应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对研究与发展、工艺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引进的财力支持。在许多企业中,资金都是一个瓶颈问题,许多企业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和详尽的执行计划,但却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这是许多技术创新项目业绩不好的原因之一。因此保证足够的技术创新资金是非常重要的。
对美国企业的调查分析表明,不论哪个行业,凡是技术创新的投资率(研究与发展费用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不低于4%的企业,都有明显的高增长率,投资率在3%-4%之间的企业,其长期增长率在80%的时间里不低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一半,而投资率低于2%的大企业的增长率则明显低于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最终的结果表明,那些在技术创新上投资率低于3%的企业只能维持现状。因而,企业要发展必须以一定的技术创新投资作保证。尽管如此,与其他投资不同,技术创新的投资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特殊性,它的投资收益不与投资量成正比,多花了一倍的投资一定就得到多一倍的产出(如利润、新产品)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进行技术创新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既要能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又要能保证企业的年收入(或利润)不受影响,就要求有一个合理的投资预算标准。通过对技术创新投资预算进行高标准定位,不仅投资预算易于制订,更重要的是使投资更具经济性。因此,要根据行业的不同特性保证充足的创新资金。
5.完善的创新管理工具创新管理工具指支持创新过程的有关方法、软件系统和工具。系统和工具范围很广泛。一个组织究竟需要何种系统和工具要视该组织的情况而定,但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套专门服务于核心过程的系统和工具,包括:
(1)产品开发过程的支持系统和不同职能部门间的通信系统。
(2)有利于进行更快更有效的产品开发的工具。
(3)设计质量的管理方法,用于创新过程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的方法。软件系统包括计算机辅助策划系统(computer-aided logistic system,CALS),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omputer-aided design,CAD),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等;技术工具包括支持并行工程的、DFx技术(包括面向性能设计DFP、面向装配设计DFM、面向制造设计DFM、面向测试设计DFT、面向成本设计DFC和面向服务设计DFS)以及质量功能展开QFD等,快速原型化工具,制造设计法等。
国际互联网(Intem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发展使得企业获取、分析、交流和发布信息的效率和效果大大改善。通过使用电子邮件、远程登录计算机、共享数据库、新型电视会议、高级工作站技术,分布于全球各地的研究与发展人员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以“虚拟团队”的形式共同开发项目。
与信息、资金与组织结构相比,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创新文化有四个方面:价值观、制度体系、行为规范、实物载体。
(1)价值观是文化的根本特征。当代创新文化应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追求超前、开拓、变革、卓越的文化。创新文化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导向。企业技术创新的规模、水平、重点以及方式往往由其价值导向决定。如日本索尼公司一直以“技术领先”为其创新文化的根本导向,其技术创新活动十分活跃,在电视机、数字音响等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2)创新文化得以运行,必须有一定的制度体系为基础。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制度包括研究与发展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等。3M为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激励创新的热情,推出了“15%规则”的制度创新。“15%规则”允许所有的技术人员将其工作时间的15%用于自选课题,而不需要经过批准,管理者甚至无权过问。技术人员将这部分时间用于访问其他实验室或客户。通常,人们将这部分时间用于帮助其他部门的同事解决问题。
(3)行为规范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具体表现。创新文化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为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理解创新、参与创新与重视创新,鼓励与容忍失败,对员工的背景(国籍、所在地区和家庭等)的尊重。3M公司共有多达45个业务部门,但是管理者努力建立员工对整个公司而不是特定部门的强烈归属感。公司力图使跨部门界限的技术人员互相帮助、共享项目和技术信息。这使得3M的许多业务部门的技术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其他业务部门。各部门的技术主管负责将他们的客户的需求传达给公司内所有的技术专家。公司有一句格言:“产品属于业务部门,但是技术属于整个公司。”
(4)实物载体是创新文化的客观标志,具有明显的指导与示范效果。如许多创新型公司非常鼓励个性化办公室的建立、设立明显的最佳创新员工标志、建设企业创新产品的展示场地,这种场地向企业内外的人员开放,以建立企业员工对本企业创新产品的荣誉感。
技术创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经济效益,还必须同时进行相应的一整套制度创新。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包括产权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科研体制、劳动人事体制、营销体制、生产体制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