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网址:http://www.pku.edu.cn/ (中英文)

目录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英文: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创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在2005英国Times Higher的世界大学排名,北京大学在总平均排名世界第十五,名列亚洲高校第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北京大学因而在中国文化史和近现代历史中均享有重要的地位。

  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有人用“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来评价北大的历史地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学校占地面积2707 853平方米(4062亩)。北京大学现有普通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硕士8119人、博士3956人,共有5个学部、42个院系、216个研究所(中心)、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附属和教学医院;100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58个硕士专业、228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88名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1135名)、1503名副教授。

  北京大学的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藏书629万余册。现任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校长许智宏院士。

北京大学的办学历史

学校肇建

(1898-1916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戊戌变法,诏书中提出创办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特此通谕知之。”——明定国是诏

  随后,梁启超草拟了《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并在7月3日得到光绪帝批准。这份章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制纲要。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兼为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课程分普通学、专门学。吏部尚书孙家鼐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京师大学堂牌匾
放大
京师大学堂牌匾

  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京师大学堂校址设在景山东街和嘉公主府(今北京市沙滩后街,明代时为马神庙,清乾隆时在原址上修建公主府)。大学堂这一时期的办学情况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此阶段的京师大学堂只是一所旧式的书院,以经史教育为主。但也有学者查找当时的媒体报道,认为京师大学堂注重西学,并非以经史教育为主,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藏书楼,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图书馆之一。

北大红楼
放大
北大红楼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8月3日,朝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再次受到毁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10日,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副总办。洋务运动期间于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京师大学堂恢复之后,首先开办的是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师范馆)与预备科。光绪三十年(1904年),京师大学堂派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宣统二年(1910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开办,设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共十三学门。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随之灭亡。中华民国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接手时,学校急缺资金,办学困难。严复多方筹资,使北京大学暂时渡过难关。同年7月教育部下发命令,以“成绩未著”、“各方不满”为由结束北京大学。严复作《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并吁请各方支持北大办学。最终,政府收回了命令。这年的7月29日,英国教育会议宣布承认北京大学及附设译书馆为大学。10月,由于派系斗争等因素,严复辞去校长职务。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清末民初的北京大学仍有不少衙门气,很多教师原为清朝或北洋政府的官僚,学问不多;部分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大多无心学术研究,务在做官发财,多读法科;有的学生带着听差上课;一些师生出入八大胡同等地的妓院。

  胡适、冯友兰、任继愈、季羡林等学者认为,北京大学传承了太学的传统 ,故有“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之说。但是,陈平原等学者表示反对,认为北京大学并非传承了太学的传统。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

(1916-1927年)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蔡元培
放大
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蔡元培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蔡元培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辞退了一不批称职的中国、外国教师。他聘请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此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长。

  蔡元培仿效德国大学的管理制度,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设立了评议会,将其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评议员由教授选出。后来,又在各学门(系)设立教授会。教授会管理学门(系)内事务,有较大的自主权。教授会主任由教授互选。教授、讲师,中国教员和国外教员都是教授会的会员。随后又设立北京大学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认为官僚政客不应干涉教育,“我绝对不能再作那政府任命的校长”、“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为此几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蔡元培力图将北京大学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将商科并入法科,把工科并入北洋大学。1919年,蔡元培撤销文、理、法科,学门不再隶属于科,并改学门为学系,设14个学系。蔡元培废除年级制,实施选科制,以发展学生个性,沟通文理。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养研究生。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创立《北京大学月报》,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蔡元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班乐卫、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讲学。

  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旁听生制度,使北大的学术活动对社会开放。北大还创办平民学校,为一般民众提供教育。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蔡元培重视体育、首倡“美育”,设立音乐研究会(后来改名为音乐传习所)、画法研究会,聘请徐悲鸿、刘半农、陈石曾、萧友梅任教。他还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术争鸣。1918年1月,蔡元培为整饬校风,设立了进德会。

北京大学西门
放大
北京大学西门

  1919年,北洋政府密令中国外交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消息传至北京,5月3日北京大学学生邀请北京12所大专学校代表在北大三院礼堂开会,大会决议将原定5月7日的国耻纪念日游行提前到5月4日。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任游行队伍总指挥。集会宣读了北大学生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游行中散发了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上海等城市出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签署巴黎和约,学生运动取得胜利。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地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北大成为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0年8月,陈独秀创建上海共产党小组。1920年10月,李大钊创立北京共产党小组。中共一大前,中国53名中共党员有21名是北大师生、校友。

蒋梦麟时代的北京大学

(1927-1937年)

办公楼和华表
放大
办公楼和华表

  1927年至1929年,北京大学遭遇动荡。1927年8月,奉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宣布将北京大学与北京另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北伐军占领北京,国民政府将京师大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华大学。后来政府又仿效法国制度,推行大学区制,改国立中华大学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师生反对合并,坚持复校斗争。1929年初,教育部决定妥协,将北京大学改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同年3月11日北京大学在停课9个月后得以复课开学。同年6月,教育部宣布终止大学区制改革,8月6日北京大学恢复原有校名。

  1930年12月,蒋梦麟成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他曾三次代理北京大学校长一职。蒋梦麟改革北京大学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针“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改评议会为校务委员会。1932年6月,北京大学实行学院制,设文、理、法三个学院,胡适、刘树杞、周炳琳分别出任院长。蒋梦麟整顿师资建设,推行教授专任制,理学院聘请了江泽涵、程毓淮、奥斯古德、饶毓泰、吴大猷、朱物华、周同庆、曾昭抡、钱思亮、张景钺、李四光、谢家荣、孙云铸、斯行健、葛利普等知名学者,北大理科得以快速发展。蒋梦麟仿照美国制度,规范北大办学,推行学分制,设立研究院,规范研究生入学考试、论文答辩。北大还邀请朗之万、玻尔等教授来校讲学。这一阶段,李四光、丁文江、葛利普、饶毓泰、曾昭抡、孙承谔等人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蒋梦麟多方筹款,帮助学校购买图书仪器、建造设施、设立讲座教授。此期间,北京大学新建了图书馆、地质馆、宿舍灰楼等建筑。1935年时,北京大学有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居中国高校前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大师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同年12月,230余学生组成北大南下示威团,前往南京示威,要求政府收复东北、与日本断交。1935年12月9日,北大、燕大、清华等校师生前往新华门示威,反对“华北自治”。12月16日,北大学生与20余所学校学生在北平天桥举行市民大会,发表《告民众书》,会后进行总示威。后来,平津学联设立南下扩大宣传团,北京大学负责第一团,赴河北多地宣传抗日救亡。

抗战中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1946年)

西南联大
放大
西南联大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底,日军先后占领北平、天津。遵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迁至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起上课,设17个系,有147名教师,至11月20日有三校1120名学生报到。长沙临时大学组建仓促,缺乏经费、图书、设备,办学条件非常困难。1937年底日军攻破南京,局势进一步恶化,日军空袭长沙更加频繁。1938年1月,国民政府批准临时大学迁址云南昆明。1938年4月2日,学校定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本科学生中,原属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学生毕业时分别发给三校的文凭,联大成立后入学的学生毕业时则发给联大文凭。1939年5月,三所学校的研究院分别在昆明恢复,学生的学籍分属三所学校,但课程为统一开设。北京大学研究院设文科、理科、法科三个研究所,下设十二个学部。西南联合大学办学条件仍然艰苦,校舍紧缺、缺少仪器、资金不足。部分师生不得不兼职以维持生计。尽管条件艰苦,西南联大办学九年间本专科、研究生毕业3,882人,在校生共8,000人左右,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其中90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6人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章者共23人),3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5年8月,日本战败。由于交通条件困难、三校原有校舍有待修缮,西南联大继续办学一年。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办结业典礼,联大宣告结束。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学生中有1,100余人投笔从戎,走上战场。战后的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等校学生自治会在举办了反内战时事晚会,发动学生罢课反内战,遭到国民党军开枪威胁。12月1日,国民党军人和特务袭击西南联大,炸死4人,伤者50余人,史称一二一事件。

  1937年8月日军攻占北平之后,北京大学委派孟森、马裕藻、冯祖荀、周作人四名“留平教授”看管校产,学校每月发给每人50元维持费。除了周作人,另外三名教授都是因为疾病、年老而不能南下昆明,并在日本战败前去世。1938年,周作人与冯祖荀出名具函托时任傀儡政府教育总长汤尔和与日本人谈判,保住了北大二院。但是周作人不久就与日本人合作,在日本人组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任要职。

  日本扶植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自1938年起谋划“恢复北京大学”。傀儡政府整合北平大学,在1938年5月至9月间先后设立农、医、工、理四个学院,1939年1月14日补办开学典礼,大学的名字仍为“国立北京大学”,通常被称为“伪北大”。后来傀儡政府又增设文、法学院。“留平教授”周作人曾先后担任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日本战败后,傀儡政府的北京大学停办,学生进入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补习及格后可转入北大等校学习。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1949年)

  1945年9月,教育部任命胡适为北京大学校长。当时胡适尚在美国,到任之前由傅斯年代理。傅斯年在重庆时曾发表声明,称“为保持北京大学的纯洁,坚决不录用伪北京大学的教职员,但学生经过甄别和补习,可以接受”。傅斯年赴北平接收北大,坚决辞退在傀儡政府所办北京大学任职的教员。这一阶段,北京大学的校舍得到扩张,还延聘王竹泉、钱思亮、杨钟健、袁翰青、季羡林、马坚、庄圻泰等知名学者任教。

  1946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在第四院大礼堂举办复员北平开学典礼。复员后,北京大学新设医、工、农三个学院,总共有6个学院、33个学系、2个专修科。后来,学校又设立文科、理科、法科、医学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据1946年12月的统计,北大有注册学生3,420人。复员后,北大文、理、法学院得到加强,医、农学院处于中国顶尖水平。胡适还拟设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但是因局势动荡未能实现。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举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当选,列中国大学之首。

  1946年12月24日晚,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在东单被两名美国驻军士兵强奸。此事引发了“抗议驻华美军暴行运动”,12月30日北大、清华等校学生在北平举行示威游行,中国多地的学生予以响应,据统计各地参加游行的学生计50万人。国共内战中,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1947年5月北京大学学生首先喊出“反饥饿反内战”口号,同月20日“华北学生北平区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爆发,游行队伍返回北大后将红楼北侧的操场命名为“民主广场”。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原本计划让北京大学南迁,但北大教授会决议不南迁。国民党拟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派出飞机,希望一批重要学者离开北平南下。胡适、钱思亮、毛子水、姚从吾等人受邀南下,但大多数学者留在了北平。胡适离校后,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1966年)

毛泽东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名
放大
毛泽东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名

  1949年12月12日,北京大学校庆之际(当时的校庆日为12月17日),北京大学校委会致信邀请毛泽东为北京大学题写校名,以便制作新校徽。信中附有一张纸,纸上画了一个长11厘米、宽3.1厘米的矩形框,供毛泽东参考尺寸。1950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秘书室将毛泽东写好的题字寄回北大。

  1949年初,解放军进占北平。2月28日,解放军北平军管会下发命令接管北京大学,当天下午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了欢迎接管大会。1951年2月,中共北大党委成立。1956年6月,北大的领导体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1962年,领导体制再改为“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添设“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新课。至1950年3月,停开的课程共77门,新设课程100门,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仿效苏联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1949年,北京大学农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北京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1950年,北大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后来改名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并)。1950年,北京中法大学撤销,其文学院文史系、法国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大,理学院数理系、化学系部分并入北大。1952年,北大工学院建制撤销,机、电、土、建四系并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大教育学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东方语言学系各少数民族语文专业并入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系一部分并入中央财经学院。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文、理院系并入北京大学;北大法学院法律学系、政治学系参与合并组建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北大由校、院、系三级体制改为校、系二级体制,设12个系。燕京大学撤销,北京大学将校址迁入北京西郊燕京大学校址。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从一所拥有文、理、法、医、工、农的大学变成一所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院系调整后,原来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学者云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学文理两科在中国长期领先的地位。

  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223名学部委员中,北大在任教师有28人,居中国高校之首。院系调整后,北大在1954年重建法律系,1956年重建图书馆学系,1960年重建政治学系。1958年,北大创建中国首个原子能学系。此外,北大在中国最早培养半导体专业人才,并在中国计算机研究起步阶段就办了计算机学习班。据1966年的统计,北大时有在校生近九千人。这期间北大培养的毕业生有百余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这段时间,北大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

十年中

(1966-1976年)

  1966年,北京大学连续四年停止招生。1970年,之前的在校生已经全数毕业。同年中共中央发文,废除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通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主要从工人、农民、解放军中招收“工农兵学员”。1970年至1976年,北京大学共招入7届工农兵学员,总人数超过12,700人。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入学时的文化水平相差极大,教学困难重重。

  1966年之初,北京大学的各项研究大多中断。1970年后,一些应用性的研究得到恢复。这期间北京大学取得的几项研究成果(如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等)后来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启用,是中国当时面积最大、设备最好、藏书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

1976年后

  1976年,因《新人口论》被批判的马寅初也得以平反,成为首位北京大学荣誉校长。1978年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首批学生入读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重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制度,并恢复重建校系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机构。北大恢复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北大逐步实行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了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设立方正集团北大青鸟集团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986年起,北京大学多次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1996年10月、1998年5月,中国政府先后启动“211工程”“985工程”,资助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1999年1月,中共北大第十次党代会宣布全面启动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目标用15年或更长时间让北京大学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2012年中共北大第十二次党代会通过报告,计划大体在北大建校120年前后,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此后再用15年或更多时间,将北大建成更高水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在2048年前后,力争让北京大学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后来,北京大学又成立了工学院、艺术学院等学院。为发展交叉学科,北京大学成立了信息科学中心、计算机语言学研究所等单位。北京大学成为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推进教学改革。2001年,北大启动“元培计划”,首先在元培实验班中试行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制,实验班学生入学只分文理科而不分专业。后来,北大将本科生自由选课学分制推向全校,建设了有三百多门课程的通选课体系,对低年级本科生实施通识教育,对高年级本科生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除少数专业外,新生入学时按院系和学科大类招生。北大还投资新建、扩建了一些基础设施,如建设了理科楼群、图书馆新馆、北京大学体育馆、人文学苑等。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些措施也引发了争议。2003年的人事制度改革,由于教师反对,校方被迫两次改变改革方案。北大为留学生新建的中关新园住宿环境如同宾馆标间,还附有游泳馆、保龄球馆、KTV,中国学生居住的宿舍条件简陋,被指“厚此薄彼”。2014年新设的燕京学堂在培养宗旨、办学目的、教育公平等方面引起争论。  

北京大学的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新型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医药科学和语言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充分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

  学校现有数学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物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首都发展研究院、软件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应用文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环境学院、工学院、艺术学院和地球物理学系、技术物理系、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地质学系、城市与环境学系、心理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系、哲学系(宗教学系)、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学校现有96个本科专业,198个硕士专业,174个博士专业;有各类在校学生39533人。

  近年来,北京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修订了教学计划,加强了基础教学,充实更新了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提高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修读辅修专业或第二学士学位,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并推荐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课余时间,学校还为学生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了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学校还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北京大学的学生不会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或影响学业。为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北京大学设立了“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包括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借款、临时困难补助、助学金、奖学金等渠道、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将作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其他项目作为辅助手段。

师资力量

  北大师资力量雄厚,他们或为学界泰斗,或为学术新星,构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风景。北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已达4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达到7人。在“973”项目中,北大出任各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教授成为目前国内出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人数和承担“973”子项目最多的单位。北大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截至 2001年,北大共有58位青年学者获得杰出青年基金奖励,为全国高校最多;8人获得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北大教授平均年龄为53岁,副教授平均年龄42岁,而最年轻的教授只有33岁,42岁以下的教授有200余人。每年都有大量海外著名专家学者受聘前来北大讲学,仅2001年就有长期外教64名、短期外教274名。他们大多曾执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每年都有许多世界著名学者来北大作演讲。2001年就有法国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让·马利·莱恩等8位诺贝尔奖得主来北大举办了讲座。在全国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北大荣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北京市一等奖31项、二等奖22项,获奖数量之多和获奖级别之高,均在高校中独占鳌头,充分反映了北大教学工作的实力和水平。在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评选中,北大陈大岳、柳彬、刘玉鑫、王浦劬等4人榜上有名。

北京大学的学术成就

研究场所

  北京大学有98个研究所、126个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1个国家重点学科,已建成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5个。

  国家重点学科(81个):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史、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英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图书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天体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通讯与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核技术及应用、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皮肤病与性病学、儿科学、外科学(骨外、泌尿外)、口腔临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运动医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肿瘤学。

  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5个):视觉听觉信息处理、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分子动态及稳定态结构、膜及膜的工程、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暴雨测定与预报、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湍流研究、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文字信息处理、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生物有机分子工程、第四纪年代测定、电子光学与电子显微镜、微米/纳米加工技术。

  博士后流动站(30个):物理学、力学、数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社会学、历史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生物学(医学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科研成就

  北大是学术的圣殿,是科学家与学者的摇篮。从“新人口论”的提出,到牛胰岛素的首次人工全合成;从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数字计算机的设计,到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到微分动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北大开辟的是一条奋进之路。2000年,北大纳米中心“长江学者”彭练矛研究组发现了0.33 nm级别的单壁碳纳米管,突破了日本科学家所给出的理论极限。这一成果与北大承担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一起,双双人选 2000年“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北大是唯一一所有两项成果入选的学校。

北京大学的文化传统

北大精神

  北大精神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百年来,北大精神一代代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北大人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但始终本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人就一直有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北大的历史是不断革新的历史,北大是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在不断求得自我革新中发展起来的,这使北大产生了许多重要人物和思想,成为百年名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积淀是北大校园文化的基础。在北大的校园里,老师是一盏盏明灯,是他们为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铸造铁打的营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是北大的主人,各地精英在北大的空气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他们突破创新、碰撞出绚烂的思想火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北大校园文化生活;北大精神是神奇的,它使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交流、畅快淋漓地讨论,更使他们在这里水乳交融、共同进步。

政治文化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

  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北大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崛起奋进同呼吸、共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从1981年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1984年国庆35周年道出“小平您好”的由衷呼唤、到1997年初发出“再道一声小平您好”的深情呼唤,北大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工会等积极开展各类政治文化活动,更加完善了从学校、团委到基层、班级、支部立体的综合学习活动。

学术传统

  学术是北大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也是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百余年来成长了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在北大薪火相传,构成一种恒远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学与民主”早已成为这圣地不朽的灵魂。在北大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感受更多的却是北大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从这里走出的代代骄子无不都具备“北大”特有的精神气质。

北京大学的学校标志

校训

  北京大学并无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不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校徽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的理念在于,要“以人为本”;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北京大学在2007年修改了标志,在鲁迅先生设计校徽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形似瓦当,兼有篆刻风韵,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原北大校长许智宏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

校旗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为北京大学确定了五色的校旗。校旗的右边为红蓝黄三色横列,左边是纵列的白色,白色之中有一黑色圆圈,圆圈中是篆文的“北大”二字。红蓝黄代表科学,分别指“现象的科学”(物理、化学等)、“发生的科学”(历史学、生物进化学)、“系统的科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白色是红蓝黄三色的总和,代表融贯科学的哲学。玄学不能用科学的概念证明,用黑色作为代表。蔡元培认为,研究科学的人最多,其次哲学,再次为玄学;人一生中研究科学的时间最多,其次哲学,再次为玄学。所以,校旗上红蓝黄三色所占面积最大,其次白色,再次为黑色。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校旗现已不再使用。北京大学标识管理办公室规定,现今北京大学的校旗为白底红字(或红底白字),其上是毛泽东题写的“北京大学”四字。

校歌

  北大1952年校歌《燕园情》作于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之后。歌词先对五四先哲的夙求和西南联大的颠沛作了回顾,然后抒写今日学子的读书报国之志。

校庆

  北京大学现行的校庆纪念日是公历5月4日。此前,北京大学在公历12月17日纪念校庆日。据陈平原考证,1954年北京大学首次在5月4日庆祝校庆;1951年前,北京大学的校庆日是12月17日。更改校庆日期的原因,资料记载不多。《北京大学大事记》记载,1951年12月7日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提议把校庆改在5月4日,因为12月17日邻近期末,师生都相当紧张,不适合举行大的活动。《大事记》记载,汤用彤的提议当时并未形成决议,但是1951年的校庆活动还是临时取消了,后来北大的校庆活动就逐渐改到了5月4日。陈平原认为,改校庆的实际原因并非是12月17日邻近期末,而是当时知识分子主张与老北大传统决裂,改变校庆日,纪念五四运动,以象征北京大学进入了新的时代。

  12月17日并非戊戌年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日期,而是壬寅年(1902)京师大学堂开学的纪念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公历1902年12月17日)。陈平原考证戊戌年的京师大学堂于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公历1898年12月30日)开学,这个日期的北大真正的生日。[120]沈弘认为,不应把京师大学堂的开学日期等同于成立日期,成立应在开学之前。他引述西方汉学家的记载,认为应该把1898年8月9日(清廷任命丁韪良出任西学总教习)作为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日期;戊戌年的京师大学堂本部的开学日期应为公历1898年12月31日,分部(医学堂)先于本部开学。

社团和组织

  北京大学拥有众多学生社团。规模最大的社团有爱心社,山鹰社与自行车协会等。心理学社,商业金融协会、绿色生命协会、学生国际交流协会,街舞风雷社、学生书画协会、北大戏剧社、文物爱好者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是2004年度的“十佳社团”。

  • 阿卡贝拉清唱社:2012年度的“品牌社团”
  • 爱心社: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 山鹰社: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 素质拓展协会:(2003年至今)
  • 台湾研究会: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北京大学香港文化会:(2004年-至今)
  • 北京大学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协会:(2003年-至今,台湾藉学生组织)
  • 北京大学戏剧社:(1994年-至今)
  • 自行车协会:(1995年-至今),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 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 五四文学社:(1956年-至今),历史最悠久的社团。
  • 学友经济研究社:(1978年-至今)
  • 元火动漫社:2005年度的“品牌社团”
  • 北京大学“派”设计协会:2009年度“十佳社团”
  • 北京大学街舞风雷社: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绿色生命协会: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78年-至今)
  • 北京大学乒乓球协会: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北京大学青年成才促进会(YEA):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北京大学青年摄影学会: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
  • 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北京大学学生红十字会: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北京大学自卫防身协会(精武会):2005年度的“十佳社团”
  • 北京大学电影协会
  • 北京大学口琴协会
  • 北京大学MovieKids电影协会: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知名学生社团
  • 北京大学数字艺术学会:(2005-至今)社团的活动是技术交流和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游戏、影视特效以及其他交互式媒体。

北京大学的著名校友

当选院士

  北大的数学科学学院田刚、王诗宬教授、物理学院教授赵光达、秦国刚教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黄春辉教授、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涂传诒教授、环境学院方精云教授、工学院黄琳教授、医学部童坦君教授等九位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周又元、汪承灏、叶朝辉、石耀霖、王颖、高玉臣、刘宝镛、夏建白、邝宇平、解思深、陆埮、郑有炓、陈创天、计亮年、陆大道 、吴养洁、王鼎盛、陈和生和吕达仁等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北大医学部庄辉教授、信息科学学院院长何新贵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冯培德、唐希灿、孙承纬、龚知本、李连达、刘昌孝、 刘韵洁、丁一汇和陈君石等9位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给予工程技术及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北大物理学院陈佳洱教授、医学部韩启德教授、数学科学学院文兰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教授在2001-2005年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时当选的还有北大学子李国杰、许绍燮、艾国祥、冼鼎昌、解思深、徐至展、石耀霖等7位。至此北大已有34位学子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占全部中国内地的该院院士总数的1/4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从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院、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发达国家的科学组织中选举产生,院士们均在各自的科学领域对第三世界国家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北大校友钱煦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全美仅有的8位拥有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三顶头衔的科学家。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Simons讲座教授田刚

  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与他同时当选的还有另外两名来自中国的学者。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留美学子中首次获此殊荣。

  北大物理系58届校友徐荣栏2003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基础科学部院士。

  北京大学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大校友李政道教授2003年被教皇约翰o保罗二世任命为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李政道教授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北大校友侯朝焕、王德良、金亚秋当选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北大校友杨伟涛(化学系82届)、李东琦(物理系85届)、沈群(物理系81届)、曾晓成(84届)、李晖(物理系90届)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Fellows),北大校友共12人荣膺此衔,列大陆各校毕业生之冠。

  北大64届校友、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余同希教授2003年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和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 (Fellow,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s,UK),以表彰他对机械工程专业做出的重要贡献。

  北大化学系82届校友、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植源2003年当选加拿大化学学会会士(Fellow,Chemical Institute of Canada) 。

  北大化学系84届校友谢晓亮2005年当选美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士(Fellow)。

  北大校友谢晓亮(化学系84届)、张有学(地质系82届)当选2005年年度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Fellow,AAAS)。

  北大物理系66届校友宋菲君2005年当选美国国际光电工程学会院士、资深会员(Fellow,SPIE)。

国内获奖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45届硕士黄昆院士获得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地质系42届校友刘东生院士获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西南联大40届校友叶笃正院士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加上2000年获奖得吴文俊院士(1951-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至今为止北大校友共五次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部共九位)。

  北大地质地理系69届校友、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与另外两位合作者分享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2001-2005年中仅授予两项。

  北大技术物理系85届校友、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领衔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在2001-2005年中仅授予三项。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光宪院士荣获2005年度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为北大继徐光宪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全国高校仅6位)。北大化学系45届校友邹承鲁院士和吴征镒院士(曾在西南联大任教)荣获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迄今为止的23位成就奖(01-05年间仅4项)得主中有北大校友12位。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段学复、物理学院陈佳洱、甘子钊、杨应昌、赵柏林、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滂、黄春辉、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涂传诒、信息科学学院王阳元、医学部冯传汉等十位教授在2001-2005年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迄今为止北大共37位教授获此殊荣,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同期,魏宝文(物理系57届)、李泽椿(地球物理系65届研究生)、杨起(地质系46届硕士)、顾方舟(医学院50届)、张仁和(物理系58届)、冼鼎昌(技术物理系56届)、王世绩(技术物理系56届)、惠永正(化学系62届)、丁一汇(地球物理系63届)、戴汝为(数学力学系55届)、王乃彦(技术物理系56届)、熊大闰(地球物理系62届)、肖序常(地质系52届)、吴德昌(化学系49届)、曹学义 (医学部预防医学系毕业)、钟南山(医学部医疗系60届)、程耿东(数力系64届)、杨国桢(物理系62届)、张焕乔(物理系56届)、陈庆云(化学系52届)、白春礼(化学系78届)、许志琴(地质地理系64届)、唐希灿(生物系57届) 、刘应明(数学力学系63届)、夏建白(物理系65届研究生)、杜庆华(原北大教师,1952年调出北大)等26位校友也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北大校友朱建士(数力系58届)获得2002年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校友范滇元(62届)、钟南山(医学部医疗系60届)获得2004年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由中国工程院管理、承办,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奖。此前,北大校友张宗祜(地质系48届)、王寿云(数力系60届)、金国藩(工学院50届)曾荣膺此奖。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姜伯驹院士(数学力学系57届)获得2002年第五界华罗庚数学奖。北大校友姜礼尚教授(数学力学系57届)获2005廿第七届华罗庚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是中国数学会与湖南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为了纪念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而设立的奖项,用以奖励并鼓励对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我国数学家。该奖自1992年以来的获奖数学家中,北大人有五位,位居各高校之冠。

  北大校友、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巩馥洲研究员(1995年至1997年在数学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段海豹研究员(198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分获2003年第九届和2005年第十届 "陈省身数学奖"。该奖旨在奖励在数学领域作出突出成果的我国中青年数学家。自1986年以来,在获得该奖20位中青年数学家中,有北大校友8人,位居各高校之冠。

  北大计算数学专业84届校友、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汤涛获2003年度"冯康科学计算奖"。1995年设立的冯康科学计算奖旨在奖励科学计算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海内外中国青年数学家。该奖每两年颁奖一次,奖金15,000元。自设立以来的11位获奖者中,有北大校友5位,居全国高校首位。

  北大物理学院马伯强教授(物理系89届博士)获得2002-2003年度周培源物理奖。北大校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解思深(物理系65届)、王恩哥(物理系90届博士)分别获得2000-2001、2004-2005年度周培源物理学奖。该奖项至今的六位获奖者中五位是北大毕业生。我校工学院黄永念教授(数力系63届、66届研究生)获得2002年第三届周培源力学奖,为该奖的第三位获奖者。周培源物理奖和力学奖由周培源基金会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一般每次评选一人或一个项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秦国刚教授获得2000-2001年叶企孙物理奖,龚旗煌教授获得2004-2005年饶毓泰物理奖,北大校友水永安(物理系53届)获得2000~2001年饶毓泰物理奖,

  王鼎盛(物理系52届)获得2000-2001年叶企孙物理奖,马中骐(物理系64届研究生)获得2004-2004年王淦昌物理奖。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王淦昌物理奖在2001-2005期间供授奖三次,授予14项。

  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席振峰教授获2003-2004年度"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和2004年我国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最高奖--中国化学会第一届"黄耀增金属有机化学奖"。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何国琦和郑亚东教授分别获得2001年、2005年第七次、第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北大校友叶连俊、杨起、石耀林院士分别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地质学领域的最高奖,其中荣誉奖在三次授奖中只授予了8人。

  北京大学王劲松博士荣获2005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专门奖励在大气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空间探测学和空间物理学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做出贡献的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汤帜研究员荣获首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同时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发明创业奖"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发明协会设立,是首个为发明家设立的国家最高奖项,也是今年以来国家奖励办批准的惟一一个奖项。今年共10人获得特等奖。

  北大外国语学院教授黄燎宇和已故田德望教授分别获得2005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鲁迅文学奖是国家级文学奖,黄燎宇教授(北京大学学士、硕士、博士)也是第八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我校毕业生。

  北大校友刘国光(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获得2005年度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中国经济学奖是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共同发起设立的,旨在奖励在经济理论、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首届中国经济学奖侧重于评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把经济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开放政策制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

  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守文、陈瑞华先后入选2002、2004年度两届中国十大中青年杰出法学家,同时当选的还包括吕忠梅(84届)、袁曙宏(法学博士)、蔡定剑(法学博士)、景汉朝(96届法学硕士)、马怀德(法律系88届)、莫纪宏(法律系86届)等六位校友。至此,在历届十大青年法学家评选中,已有12位校友获此称号。

国外获奖/受勋

  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院士2001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大奖--"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是世界最大的非营利性科学与教育机构。研究与探险委员会主席奖是授予那些为世界带来新知识、拥有杰出贡献的国家地理学会基金获得者。侯仁之院士长期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环境变迁和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是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巨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金鼎汉(55届东语系)2001年获得印度总统纳拉亚南亲自颁发的代表印地语研究最高成就的奖项--乔治o格里森奖。金鼎汉教授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印地语学者,他的主要著作和翻译作品有《印地语汉语词典》、《印地语汉语成语词典》等。他翻译的《罗摩功行之湖》,第一次把这部印度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集史诗、哲学思想和宗教经典于一体的巨著推到中国读者面前。金鼎汉教授还曾于1993年获印度总统夏尔玛颁发的世界印地语荣誉奖,印度中央印地语研究院称赞他为当今世界印地语研究界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北大医学院50届校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院士获得2001年"第十二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学术会议"授予的"最高荣誉奖章",这是世界神经外科最高奖,他是迄今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神经外科医生。

  北大化学系78届校友、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白春礼院士获得国际化学工业协会总部授予的2001年度"国际奖章",以表彰他在纳米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和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所发挥的领袖作用。白春礼院士是继我国化学家侯德榜1943年获该学会"荣誉会员"后第二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

  北大校友刘东生院士(地质系42届)获2002年度"泰勒环境"(Tayler Enmvironmental Prize),获颁金制奖牌和20万美元奖金。"泰勒环境奖"是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有"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之称。

  北大校友李旸博士(经济学院90届)获欧盟经济学进步奖,表彰其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成就;该奖是欧盟十七国共同设立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大奖。

  北京大学人类学蔡华教授被法国科学院授予2002年度"法语国家大奖"金奖,以表彰他在人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法语国家大奖"是由法国、加拿大、摩洛哥等法语国家共同设立的一个奖项,表彰在学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用法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学者。蔡华教授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人。

  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作品中山岐江公园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2002年度颁发的全美景观设计年度最高奖:设计荣誉奖(Design Honor Award),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的公共环境类城市环境艺术优秀奖,2004年由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联合颁发的"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

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

  •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 许景澄(1900年春—1900年8月)
  • 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1月)
  • 张亨嘉(1904年1月—1906年2月)
  • 李家驹(1906年3月—1907年8月)
  • 朱益藩(1907年8月—1908年1月)
  • 刘廷琛(1908年1月—1911年12月)
  • 柯劭愍(1910年12月—1911年12月)
  • 劳乃宣(1911年12月—1912年2月)
  • 严复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 章士钊(1912年10月—1912年12月)
  • 何燮侯(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7月)
  • 刘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 李煜嬴(1928年6月—1929年1月)
  • 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 蒋梦麟(1930年12月—1945年10月)
  • 胡适 (1945年10月—1948年12月)
  •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 马寅初(1951年9月—1960年3月)
  • 陆平 (1957年10月—1966年5月)
  •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 张龙翔(1981年6月—1984年3月)
  •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2月)
  • 许智宏(1999年12月—2008年11月)
  • 周其凤(2008年11月—2013年3月)
  • 王恩哥(2013年3月—)

北京大学的校园环境

  北京大学校园占地总面积约7000亩,分为燕园校区、医学部校区、昌平校区、大兴校区、无锡校区和深圳研究生院校区6个部分,其中燕园校区是北京大学本部,占地面积1.95平方公里(合2925亩)。昌平校区占地面积550多亩。大兴校区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所在地,占地面积约550亩。北京大学无锡校区同样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所在地,2008年投入使用,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大学城,占地面积500多亩。北京大学医学部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占地面积约990亩。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国燕园)占地面积82.87万平方米(合1243亩),是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

  北大本部又称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北大充分利用了这一难得的历史遗产,营建了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美丽的湖光塔影伴随着大师的背影,这正是燕园中最美的图画。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