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金融分工是指在金融领域中,微观经济单位(个人金融部门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将金融生产活动所包含不同职能的操作,不断地分离细化的决策均衡的过程。金融分工是微观经济主体所选择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在金融领域不断深化的过程;反过来看,不同职能的操作尤其是金融专业化职能的不断创新,则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济学家在研究生产活动时,往往将它划分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两个方面。基于这种考虑,通常在研究金融发展时,将金融定位在流通领域中的经济交易活动,并与生产领域中的实体经济活动区分开来。如金融媒介论、金融中介论、金融功能论都是从流通领域的活动特征来分析金融发展的,这种分析方法显然将金融活动与具体的生产活动区分开来,从而造成难以在统一框架中分析两种不同性质生产活动的困难。
为此,本文采取了赖宾斯坦-斯蒂格勒关于判断生产活动的思路。赖宾斯坦(1970)认为,“生产商品的过程是由一组操作构成的,它们是一组相关的生产活动”;而斯蒂格勒(1951)则认为,“分工的过程就是企业的职能不断分离出去,由其它专业化的企业专门承担这些职能的过程”。生产活动可以分解为许多最基本的单位———职能或操作,准确地说,“生产活动是不同职能的操作的集合”。综合起来看,分工就是微观经济单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微观经济单位(一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的过程,是劳动的分割过程。
用S表示一组包含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完整的生产活动集合,它包含了N种不同职能的基本生产操作。根据分工的定义,对一个S的分工,即是将其分割成若干不同的部分。若K为一整数,且K∈(0,N],对S的分工可表示为S/K=S。当K→N时,S→dS,dS表示全社会由分工而分离出来的一个基本生产操作。本文为了研究金融分工及其与社会分工内在联系的方便,将生产活动分割为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两大部分。设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生产活动集合分别为S1、S2,S1S,S。S1,S2包含的不同职能的基本操作分别为n1,n2,N,N。同上面的分析方法相同,可以得到对S2的分工即金融分工,S1/K1=S1,当K1→n1,且足够大时,S1→dS1,dS1表示从社会分工剥离出来的流通领域的分工即金融分工,而从社会分工中剥离出来的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为dS2。尽管这是一种近似的表达,但给本文研究带来了便利。下面对金融分工水平与金融分工演进速率进行推导。
如果将S1分成K1个部分,等价于有K1个基本生产操作从S1中分离出去,即S1/K1S1-dS1。那么分工程度或分工水平L1,是分离出去的基本生产操作数量K1占S1所含基本生产操作数量的比重,即L1=dS1/S1=K1/n1。分工演进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工程度和结构的变动。用V1表示分工演进的速率,则V1=,即分工L1对时间t的导数,由于L1=f(K1),V1=df(K1)/dt。
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分工,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含义,前者是指金融分工的程度或状态,后者是指金融分工的演进机制。金融分工是微观经济单位在金融领域内,选择不同职能操作的决策行为,因而它所处的状态和演进速率是受金融市场范围限制的。以金融产品创新为例,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就是金融领域新的金融职能操作从原有职能操作中分离的过程,而这一分离过程的完成是依靠金融市场的扩张才得以实现的。假定有一种金融新产品,产生这种新产品需要n种基本技术操作,如果将n种基本操作按最适规模的大小排列起来,可得到金融分工演进与金融市场扩张的动态图示。
如图2所示,横轴表示金融分工,纵轴表示金融市场容量,K0,K1分别表示不同金融分工水平下的操作,CD表示由n种操作按金融市场容量大小排列,B是金融市场规模最优点,E是均衡点,表示金融分工产生的金融市场最优规模(其大小为B)。在CE(不包括E点)的金融市场容量小于B,所对应的操作小于K0,意味着在这一区段金融市场的需求不足,金融领域不具备进一步专业化的条件,金融分工也就不可能产生。而在DE(不包括E点)的金融市场容量大于B,意味金融市场需求较大,金融市场容量扩大,金融领域的专业化程度提高,金融分工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图中三角区域DEF表示产生的金融分工。可见,金融分工的产生是受金融市场容量的限制的,金融市场容量或范围的扩张是金融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上述关于金融分工与金融市场容量的关系的论证,表明了斯密分工思想在金融领域内同样存在产业的分工深化,金融分工理论是斯密分工思想在金融领域内的延伸与拓展。
金融分工与社会分工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金融分工(L1=dS1/S1=K1/n1)是社会分工(L=dS/S1=K/N)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金融分工对社会分工的发展深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正反馈机制。
从斯密的金融分工思想出发,以分工为线索,可以诠释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脉络搏及存在的问题。货币资源、资本资源、商品资源和制度资源等金融资源的产生,是社会分工与金融分工演进的结果。金融分工与商品交易规模和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有着密切联系,是金融新职能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不同职能的操作选择的决策过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交易成本的大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金融分工的演进过程具体表现为金融资源的货币化、资本化、商品化和制度化。
货币资源的出现源于社会分工引起的商品交易行为,而“交易是货物或服务在两个技术上可以分离的单位之间的转移”。交易行为的产生导致了交易媒介新功能的诞生,而货币恰恰起着这种媒介新功能的作用,于是货币资源在这种充当交易媒介职能的操作细化中产生了。马克思指出“交换过程同时就是货币的形成过程”,“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因此,金融资源的基本属性,就是具有交换和储藏功能的货币资源。
货币资源的出现,使商品交易行为突破了物质形态和时空限制,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节约又会激活新的金融职能产生,出现货币储蓄功能与投资功能相分离的分工。货币资源储蓄和投资功能的分工与专业化,一方面促进了商品交易行为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金融市场容量。但是,与此同时,潜在的金融交易不确定性凸现,加大了金融交易成本。为了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与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客观上要求金融分化出新的金融职能组织,即专门经营货币的专业化组织。金融新职能操作行为的选择结果,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专业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与专业金融机构的出现,不仅节约了金融交易费用,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加速了资本的集中,为资本资源的产生、运营创造了条件。由于商品交易规模扩大需要大量的货币资源参与经济活动,于是,资本资源也随之诞生,这是金融资源的第二个特征。
社会化大生产加深了劳动分工的力度和广度,促进社会分工不断深化。金融领域中新金融职能的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市场容量不断扩张,金融资源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使金融分工进一步深化。为了满足大生产所需要的巨额资本,而不引起因资本规模扩大而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金融分工又出现了信用的证券化,以及以股票为载体的直接融资形式。股票是一种标准化的金融合约,它导致了资本资源的产权发生裂变和复合,从而使得资本资源的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与虚拟形态的交易价值两相分离,使得虚拟的交易活动得以单独进行。虚拟交易活动进一步降低了因资本资源的集中而增加的交易费用,为社会大生产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金融条件。然而,虚拟交易活动与实物交易相比较存在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高风险性。为了降低股票契约中因所有权与控制权两相分离导致的风险,客观上又需要金融分化出新的金融职能组织,即专门从事股票交易的场所和各种投资中介,如股票市场及股票交易专业化组织。随着股票交易规模不断增大,新的金融工具、交易技术不断改进提高,股票市场的交易费用进一步下降,货币资本集中的空间进一步扩展,金融分工就可能向更高水平的层次演进。在这一阶段,金融资源的特征表现是货币资源的虚拟化,可谓之为金融商品资源。
金融分工是金融新职能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微观经济主体不断选择新金融职能操作的决策过程。金融资源的产生与发展、金融市场容量的扩张都是社会分工与金融分工演进的结果,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的高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金融分工不仅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同时也受金融市场容量的限制。金融分工的深化不仅降低了金融领域内部的交易成本,而且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创造了条件。金融分工的深化又充分体现在制度创新上,于是金融资源表现出它的制度资源特征。金融制度资源实际上是有关金融交易、组织安排、监督管理及其创新的一系列社会通行的规则集合,其创新或变迁的激励来源于对风险的避和对利润的追求。研究表明,金融制度既可以促进经济进步,也可能造成经济停滞或衰退。因此,只有在金融分工水平适应金融发展时,金融制度才能成为一种金融资源。
由于金融分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考察金融分工的“两极及其中介点”,用自给自足金融分工、局部金融分工和完全金融分工来刻画金融分工的三种典型状态。金融分工演进总是与伴随着金融市场扩张、金融新产品和金融组织形式不断出现相伴随的,金融市场范围的扩张及金融新产品的出现又是与贸易紧密相连的。其基本路线是:地方区域性市场→长距离贸易和集市→越洋贸易→全球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金融产品创新的基本路线是:货币→基础金融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从简单的金融市场到现代复杂多样化的金融市场网络,从最初的货币到现代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产品,从单一的金融组织形式到覆盖全球的金融组织网络,无一不是金融分工演进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把金融市场范围扩张、金融新产品的出现以及金融组织形式的创新,作为衡量金融分工专业化程度、金融分工演进水平的指标。
我们依据这些指标来分析金融分工的三种典型状态,图3给出了金融分工演进过程中的三种典型状态的示意图。
在一个封闭的金融经济系统中,不存在市场,也不存在交易,每个人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因此,最初的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组织机构还没有出现,金融专业化程度为零,金融分工处于自给自足的分工状态,金融发展表现为最初的零发育度。如图3(a)所示,A、B两人同时各自生产、消费两种1,2产品(C,D同理),相互之间不存在交易(用虚线表示),金融市场尚没有出现,金融分工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事实上,社会分工形式经历了中世纪中期作坊式的家庭手工业,到中世纪晚期的工场手工业,再到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变迁。中世纪中期的家庭手工业时代基本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经济,贸易范围相当有限,金融专业化程度极低,金融分工几乎处于这种自给自足金融分工状态。
在图3(b)中,A专业化生产产品1,B专业化生产产品2,A、B各自卖出一种产品并向对方购买一种产品(C,D同理)。表示社会中每个人专业化生产某一种产品,并用自己生产产品去交换其所需的其它产品。贸易成为最为普遍的经济活动,金融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银行存贷款、证券、保险等基础性金融产品创新纷纷涌现,货币流通活跃,金融市场较为发育,金融分工进入局部分工状态。
从历史上看,自九世纪初期起,欧洲各地出现地区性小市场并逐步增多,货币流通活跃与自给自足经济解体几乎同时进行,到十二世纪,自给自足经济在交易经济的冲击下逐渐消亡,货币支付成为交易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十二世纪后期欧洲出现商业复兴,商品交易规模日益扩大,长距离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货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在商品交易中的全部需求,于是以银行为中介的存贷款和债券开始出现。十四世纪初金融发展几乎进入停滞阶段,其原因在于金融分工结构已到达了社会稳定和进化的最大限度,金融市场停止扩张,金融产品创新失去原有的推动力。直到十五世纪中,地理大发现又一次激活了金融分工,金融市场范围随着越洋贸易的拓展而显著扩张,金融资源进一步集中,金融市场从区域市场金融市场扩展为世界金融市场,金融衍生产品的雏形开始出现。到十七世纪时银行存贷款、债券、股票、保险合同、商品期货合约等主要的基础金融产品均己出现;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涌现出金融期货、期权、互换、资产证券化等大量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图3(c)描述了完全金融分工结构。在完全分工状态下,金融专业化、金融市场高度发育,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涌现,金融发展达到最高水平。完全金融分工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分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