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产业冲击是指任何可以预料的或未预料的能够改变产业组织结构的冲击因素,例如技术变革、政府政策调整、组织革新、金融创新、全球化倾向甚至石油价格变动等都可以视为产业冲击因素。
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将外部环境划分为一般环境与产业环境。一般环境因素又称为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以及全球化等影响范围比较大的宏观环境因素,产业环境又称为竞争环境包括以波特(1980)的“五力模型”为代表的产业内竞争者、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供应商的力量与购买者的力量等内容。一般环境因素会对产业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与产业环境因素一起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见图3-1。产业冲击是来源于产业外部影响因素的突发性变化,那么,如果将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话,产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产业环境中的居于产业外部的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方与买方等因素都是产业冲击的重要来源。
由于宏观经济发生剧烈波动,会对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经济的过快增长或是经济增长的快速下降,导致人们实际收入的快速变化,带来需求的变化。而且这种经济变化会带来人们心理预期的变化,影响较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消费的愿望,从而刺激或抑制了对产品的需求,影响产业内企业的利润水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一国的金融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消费者对其它产业产品的需求,影响了金融业以外的很多产业内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经济波动是很多经济变量波动的结果,有时某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系统的持续的波动。例如石油危机引起的石油价格上涨,将带来石油消耗占总成本比例较大的一些产业如运输业、采掘业等产业的成本大幅上升,产业内企业利润大幅萎缩,有的甚至破产倒闭,进而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技术主要是源于产业外部的通用性技术的变革,如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出现与采用等。一项新技术可以带来一个新的市场,形成新的行业,同时,也给某一些产业造成不利冲击,从而淘汰一些老的产业与产品。对于产业内的企业而言,新技术的有效掌握和利用将带来企业效益的大幅提升,而技术的落后也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近年影响产业的发展的重大的技术进步包括,超导、计算机工程、智能计算机、机器人、无人工厂、特效药、太空制造、激光、克隆、卫星网络、光导纤维、生物测定及电子银行等都带来了产业内企业盈利状况的巨大变化。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等)、蝗灾等也会对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旅游业、交通业等产业都是对自然灾害比较敏感的产业。2004年印尼海啸造成了12万人的死亡,使苏门答腊岛西部的基础实施严重受损;2001年台湾大地震、2002年夏季欧洲的洪灾、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冰冻灾害等对旅游、运输、电力等产业内企业的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突发性的社会政治事件,如战争、罢工、政变、恐怖活动等,都会对某些产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战争会对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法国、波兰、英国、苏联、东欧7国和西欧10国带来的损失达到了3449亿美元,基本上摧毁了上述各国的产业发展基础。2002年9月美国码头工人罢工而出现的“封港事件”使美国的出口货物也不能出港,给运输业、美国国内的零售业等造成重要的影响。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国际航运业的收入急剧下降,很多航空公司列入到了破产的行列,如Sabina,Swissair,USA airways等。
政府政策的突然变化,例如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开放政策、区域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一些法规、条例、决策等这些政策的变化会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产业内企业的资金来源、产出、收益等发生波动。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这些因素的突然变化也将对产业内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全球化将一国经济发展与他国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那么,一国的经济波动也会带来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1987年美国储贷危机、20世纪90年代北欧银行危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通过贸易、投资以及金融等渠道向其他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扩散,对其他国家的房地产业、金融业以及一些实体经济部门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产业潜在的进入者会给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潜在的进入者会带来该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带来对市场占有率的要求,除非这种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否则将导致产业内企业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潜在的进入者要获得资源,如钢铁生产中的矿石和焦炭等进行生产可能会使产业的生产成本有所升高。
通过上文我们对产业涵义的理解,可以知道学者是根据产品、服务或者生产技术的相似性来定义一个产业的。据此能够识别生产相似产品的相互竞争的所有企业构成的产业。如果仅从购买者的角度来定义产业的话,就可能会将不同的公司组合在一起,它们虽然生产不同的产品,但却能够满足同类购买者的需要。这样就会带来产业界限的模糊。本文所讲的替代品是指满足同一市场需求,同样功能的不同性质的产品是满足购买者需要的另一种方式。例如高速铁路是航空业的替代产业,如果替代品价格较低,它投入市场会使本产业产品的价格上限只能处在较低水平,从而限制了本产业内企业的收益水平。
供应商的威胁手段一是提高供应价格,二是降低供应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从而使下游产业利润下降,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收益。当少数几家公司控制着供应者集团,在其产品购买者比较零散时,供应商通常能够在价格、质量等条件上对下游产业施加一定的压力。
就购买者而言总是希望能够用最低的价格购买商品,为了降低成本,购买者通常都会讨价还价,如果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强则会使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加剧,导致产业利润下降。当购买者相对集中并且大量购买时其讨价能力一般会增强。
产业冲击的影响因素是指产业环境的突发性的影响因素产业冲击影响因素的突发性的特点使得产业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这与产业环境的一些经常性的、渐进性因素的影响作用是有所区别的带有明显的难以预测性和时间局促性这就为企业反应和应对措施的准备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反应不当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产业冲击的影响因素来源于产业的外部将对产业内的所有在位企业带来影响较之产业内部影响因素的影响范围更广泛。同时由于各个产业间受到影响的程度不同不同产业内企业的行为将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
由于产业冲击会带来产业内企业利润水平的急剧变化如同本文实证研究所证明的在产业冲击下产业内企业的利润水平受到极大的影响。如果利润水平急剧上升可能会给产业内企业带来更多的新进入企业或其它因素的威胁而如果利润水平的急剧恶化将带来企业持续经营的威胁而这都将影响到产业内企业的生存状况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应对手段。
通过对产业冲击来源的划分,可以知道产业冲击的来源存在着多样性。那么,按照产业冲击来源的多少,可以将产业冲击分为单一冲击和复合冲击。单一冲击是指只由一个冲击来源形成的产业冲击,复合冲击是指由多种冲击来源形成的产业冲击称为复合冲击。体现在经济模型中,单一冲击意味着在模型的每个结构方程中出现同一种冲击变量,在复合冲击情形下,同一个结构方程中可以出现多个冲击变量,或者不同的经济冲击出现在不同的结构方程中。油价冲击对于航空业而言就是一种单一性冲击,引起航空运输业内企业生存状况的变化。而一般情况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则对某一产业构成了复合性冲击,因为一般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涉及和影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资本市场、原料价格等多方面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将对产业带来冲击。
依据波特的分析模型,产业冲击带来了产业竞争强度的变化,而产业竞争强度将直接影响产业内企业的利润。本文认为,产业的利润率水平是一个产业生存环境的最根本的体现。因而,产业受到冲击的强度如何,产业的利润率水平能够直接体现出来。根据产业冲击强度不同,将产业冲击划分为强度很强的产业冲击,图3-3中的以2和-2表示的区域、强度较强的产业冲击,图3-3中的以1和-1表示的区域和产业冲击强度弱的产业冲击,图3-3中的以0表示的区域。而图3-3中的正数区域代表了产业冲击带来了产业内企业生存状况的改善,而负数区域则代表了产业冲击带来了产业内企业生存状况的恶化。
按照产业冲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持久性产业冲击与暂时性产业冲击。持久性产业冲击是指冲击产生的作用在较长时期里依然存在,产生的后果具有累积性和递延性,持久冲击对长期的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如果通用性技术变革使得经济中的生产率提高,那么它对总产出的冲击影响便是持久的。暂时性产业冲击是指冲击效果只存在较短时间,并对短期波动产生影响。形成的冲击效果仅维持很短的一段时间,冲击效果在短时间内消失,暂时冲击使得冲击反应函数在时点上产生跳跃。如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原值。
按照产业冲击的影响地域的范围可以将产业冲击划分为全球范围的产业冲击、一国范围的产业冲击以及区域性的产业冲击。全球范围的产业冲击是指产业冲击的影响范围超过了国界,对外扩散到其他国家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带来重要的影响。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一种全球范围的产业冲击一种。那么,产业冲击的影响范围在一个国家之内,例如一国政府政策的变化,这就是一种一国范围的产业冲击。而自然灾害仅仅对一定的区域产业带来了影响,这就成为一种区域性的产业冲击。
波特在进行产业分析时认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强度取决于五种基本的竞争作用力,即产业内竞争者、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供应商的力量与购买者的力量,这种竞争强度决定了产业的利润率。如果我们将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分析,产业内的所有企业可以看作一个整体都将受到来自于产业外部的环境变化的影响,那么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则由居于产业外部的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供应商的力量与购买者的力量四种力量决定,并通过这四种力量的变化影响产业内企业的利润水平。而居于这四种力量外部的经济、技术、自然、社会、政治、文化、政策、全球化等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将通过对这四种力量的影响对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带来影响。通过本章中对产业冲击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经济震荡、通用性技术变革、自然灾害、社会、政治事件带来、政策变化、社会文化的突变、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变化,对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因素将通过影响企业所出的产业环境对产业内企业的生存状况带来影响。例如经济的震荡将影响购买者的力量,从而对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带来影响。对于多数产业而言,处于经济扩张期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的产品,从而减弱了产业下游购买者的力量,降低了产业的竞争强度;而经济萧条期则相反,会增加了产业的竞争强度;通用性技术变革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改进,使产业的产能大幅增加,在需求量不能同步增长的条件下,使得购买者有更多的话语权,增加了产业的竞争强度自然灾害可能会导致产业竞争强度的增强,如自然灾害带来购买者购买力的下降,增强了购买者的力量;也可能由于产品的短期而降低了产业的竞争强度,例如非典期间的消毒药水、抗病毒药物等产品的短期政府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产业竞争强度如政府管制政策的放松使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增强也可能降低产业的竞争强度如我国政府在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的刺激内需政策,通过刺激购买数量降低产业的竞争强度;全球化的影响打破了四种力量的国家边界一个产业面临的潜在进入者的竞争、替代品生产者的威胁、供应商的力量与购买者的力量可能是来自于其他国家的力量。其他国家的环境的变化也会改变另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竞争强度,例如2008年次贷危机国外需求的下降,使我国的一些外需产业的竞争强度加强。
同时,居于产业外部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和替代品的威胁,都将直接影响产业的竞争强度,带来产业内企业利润水平的变化,对企业的生存状况带来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产业冲击来源、机制、环境条件是不一样,而且产业冲击产生后的存在状态与表现形式也有差异,因而产业冲击的预测是比较困难的。在该阶段受到突发性产业冲击的产业,我们称之为产业冲击中的第一类产业。
第一类产业受到冲击后,首先通过产业链的传导渠道向互为供求关系产业链的纵向传导。继而通过金融市场的投资活动和消费者的市场信心,将产业冲击的范围不断扩大,不同产业间的横向冲击得以传导。由于产业冲击的向外扩散和传导而受到影响的产业我们称之为产业冲击中的第二类产业。在产业冲击不断向外传导的过程中也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里讲的复苏是指产业冲击中第一类产业的复苏。由于产业冲击的不断扩散,政府不能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熟视无睹会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损害抓住来临的机会。因此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在波动剧烈的时候抑制波动幅度的加大并尽量减少损失,在衰退的时候尽快使经济摆脱衰退阴影,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抑制过热。政府政策既促成经济波动也是对经济波动的反应。在产业冲击中政府政策的主导方向是产业冲击中的第一类产业;但是,如果政策的影响比较广泛,影响的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对第一类产业的影响,那么,其它未受到冲击的产业或是相对而言受到冲击比较小的第二类产业将被卷入到政策的影响之中,使产业冲击的来源和影响发生了变异。政策成为产业冲击的来源,又出现了新的产业冲击的第一类产业。当然政策的执行也将使受到冲击的第一类产业逐渐得以复苏。
产业链作为传导渠道依据的原理是产业间的关联机制。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产业部门都需要其它产业为自己提供投入要素,同时也把自己的产出作为投入要素供给给其它的产业,或者直接满足最终消费的需求。产业之间的这种投入产出联系,在产业经济学中成为产业关联。它代表着在经济活动中各类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密切的经济联系。由于产业间的产品联系、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与投资联系、供给与需求间的联系等使得产业冲击的影响可以通过产业链向外进行扩散。在产业关联中最基本的连接纽带是产业间的相互供给和需求,即每一个产业即需要其它产业的产品作为要素供给,又把本产业的产品用来满足其它产业的消费。按照各产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产业链的传导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前向传导
所谓前向传导是指通过供给联系向其它产业进行的传导。一个产业的生产需要依靠其它产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当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受到冲击而发生改变时,其所提供的生产资料的性能、种类也必然随之变化这就使得其下游的应用产业必须相应地进行适应性改变。这种上游生产资料生产产业受到的冲击向下游应用产业的传导就成为前向传导。
(2)后向传导
所谓后向传导是指通过需求联系向其它产业进行的传导。当某一产业受到冲击之后,如果引起其对原料的性能、品种等方面需求变化,从而带来原料供应产业的相应变化。那么这种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的传导成为后向传导。
(3)环向传导
由于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根据前向和后向关联关系组成众多的产业链而这些产业链往往通过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构成一个个“环”状循环,例如“集成电路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专用计算机—集成电路制造业”这种由于环状循环的存在带来了产业冲击的环向传导。
在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日益强化股票、基金、债券、期货、利率等市场的国际间关联不断深化。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波动很难不受到其他国家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同时,一国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无不需要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反应。金融市场国际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通过金融市场向其他国家扩散对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带来影响。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这一渠道向欧洲、日本等国不断扩散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多国银行甚至国家宣布破产,对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对人类心理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在斯密之后的很多经济学家致力于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基础的研究,例如卡托纳(Katona)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预期的形成西蒙(Simon 1997,2001)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爱德华(Edwards 1954)于20世纪中叶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进程;卡尼曼(Kahneman)和特沃斯基(Tversky)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从而形成了“行为经济学”流派。社会是个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线路非常广泛的网络结构。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有很多共同的方面,从众心理就是一个比较共同的特征,它既表现为个体心理,也是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众心理的影响使大众的预期趋于一致,可能会将一种微小的个体力量转化为巨大的力量,并在宏观层面表现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