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教育消费是指用于教育物化产品和教育劳务上的开支,既包括政府消费,也包括私人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
教育消费不同于其它消费,它的投资对象是人,而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及创造性。教育消费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这种特点决定了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消费教育形成人力资本,在未来的生产活动中实现保值和增值,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消费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经济增长水平和国民的整体素质,它是一种影响面广的投资行为。
教育消费相比其他消费而言,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益。首先,自大学扩招以来,各大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使相当一部分的年轻人迈人高校接受专业教育,推迟了进入社会的时间,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其次,全球一体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大,要求我们急需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提供高端的科学技术支持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最后,教育其他领域的消费还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校外的辅导机构,电子书店等。
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教育的消费水平也就会有所不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大中小学的密度明显高于贫困山区,教育消费水平也就自然高。另外,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也存在着差异,学习成绩、家庭条件、个人理想等因素使得学生们在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时存在着不同的选择,这意味着接受同等学历教育,教育消费支出也会有巨大差别。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发展,公立大学与民办高校、国内大学与国外高校的收费标准存在着很大差异。
由于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农民的收人相比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教育方面的消费同样处于低水平。农民们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只有较少的可支配收人,并且受传统思想和闭塞环境的影响,他们常常认为读书的投资期太长,收益无法预期,认为读书没有务农回报快,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重视在教育上的消费。另外,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受教育的环境太差也是限制农村教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人和各级学校的补贴,而且也三令五申严禁乱收费,但是各种巧立名目加收、乱收费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1、择校费问题日趋严重。公立学校择校费问题早已是一个社会热点,如果家长想要孩子上一个重点或者满意的学校,那择校费则是无法避免的。以重庆为例,重庆一中、巴蜀中学、南开中学等市属重点高中择校费均在4.5万以上,就算就读类似垫江中学这样的县级重点中学至少也得1.5万的择校费。如此高价的教育成本,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2、人学后收费名目繁多。学生在正式人学后仍免不了各种费用,例如书本费、班费、校服费、补课费、水电费等,让学生和家长叫苦不迭,甚至有的贫困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学生的消费除了学校的基本开支(学费、住宿费等)外,剩下的主要用于通讯与社交。据了解,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可以支配的费用,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教育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受信息时代的影响,在大学生群体里,智能手机、MP4、电脑等几乎人手配备。其次,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也是存在的,有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奢侈品、名牌,将父母给的生活费花光,为了满足其虚荣心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而且,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储蓄的,活生生的“月光族”,有的甚至还沦为“债务人”,这些现象都是教育消费中不合理的部分。
政府应继续增加教育投入,以有效遏止受教育尤其是受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增长。同时,还须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制度,以保障贫困学生与其他家庭的子女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在确保财政投人等主要手段的同时,要研究增设教育专项资金新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切实保障学校办学经费。另外,要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给予贫困地区或者普通学校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上的倾斜,减少择校的需求,尽可能达到教育资源在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平衡,以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农村的教育一直处于整个社会的最底端,我国农村教育消费水平一直很低。要改善农村的教育状况,首先必须得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义务教育经费利用率。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要利用好教育经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使得物尽其用,让农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义务教育,为他们日后接受高等教育打下基础。
在学生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教育消费观,我们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社会可以通过新闻传媒、报刊杂志进行正确消费观的宣传,例如加强对勤工俭学的报导。学校在授课或活动中也应该提倡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合理的消费观,杜绝盲目攀比的现象在校园里蔓延。作为家长,更应该勤俭持家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们以学业为重,将时间和金钱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