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

  	      	      	    	    	      	    

目录

什么是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目标出发,在运用辩证系统方法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博士是当代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学家。多年来,他致力于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由此形成的教育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注意和反响。

最优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1.教育过程最优化程序

  所谓“最优化”,就是要求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具体班级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来选择和实施一整套教学教育方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为了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应该运用教育过程最优化程序。最优化程序遵循任务一内容一形式方法的顺序来进行。

  (1)任务:教师在确定任务时,必须遵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则,综合地规划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保证教学的教养、教育和发展职能的统一。教养任务包括传授基本概念、规律、理论和科学事实,培养各科的专业技能和一般的学习技能技巧;教育任务包括世界观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指导等;发展任务包括发展智力、培养意志、激发认识兴趣以及影响学生的情感等。巴班斯基要求,在以综合性观点解决每一阶段的教学和教育任务时,必须注意区分出对当前所教的课题具有特别迫切意义的主要任务的范围,并在研究学生的现实学习潜力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教学任务,依靠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方面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2)内容:任务具体化之后,教师就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挑选最优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问题,主要是教学大纲教科书的问题。巴班斯基提出,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必须完整地反映社会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科学、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的各个基本方面;必须具有科学价值实践价值;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实际可能性;必须符合规定的课时;必须考虑国际水平;必须符合教师的可能性。依据这样的大纲和教材,教师就可以将其中基本的和主要的成分划分出来并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内容上,克服教学中的分散性。

  (3)形式:教师同时应该采取合理的教学形式,实行区别教学。巴班斯基指出,这是因为人们在素质、记忆类型、感知世界的方式、思维的主要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在生活经验、外部条件、教学条件以及前段学习成绩的影响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有差别。所以,教师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分别对差生和优生进行帮助,使全体禀赋健全的儿童都能根据统一的大纲接受中等教育,今后还能根据自己的愿望继续学习。但是,区别教学必须避免形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导致他们学习毅力的降低。

  (4)方法:更为重要的步骤是,教师应当根据具体学习情境的需要,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巴班斯基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关于教学认识活动的组织和进行的方法(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或归纳法演绎法或探索法、复现法等);关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义务感、引起学习动机的方法(认识性游戏、讨论、有趣的习题、创造情绪情境;提出要求、鼓励责备、说服、创造意志紧张情境等);关于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口述、直观、实践检查法)。巴班斯基认为,对待教学方法要坚持辩证的系统观点,不仅要对它们加以概括、进行统一的分类,还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各种方法内在的辩证矛盾性,找出一定条件下最优的教学方法来,并注意多种方法的合理结合。因为在教学中师生从各个方面相互作用,所以各种方法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还要采取专门措施,保证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的最大可能效果。至于教师在选择最优方案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巴班斯基认为那是值得的,因为今后有效的工作将给予补偿。

  最后,教师必须分析教学效果,查明教学效果同学生的实际可能性和师生的时间消费标准是否相适应,努力提高最优化水平。

  上述最优化的一般程序并不是一种凝固的、僵化的模式,也不是向教师提供了一种万能的“特效处方”。巴班斯基认为,它只是为教师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有效组织教学过程指示了应予以遵循的科学程序。

  2.巴班斯基的十个教学原则

  在实现教学和学习最优化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巴班斯基所提出的十个教学原则:

  (1)教学旨在综合解决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发展任务的方向性原则。

  (2)教学的科学性,教学与生活、与共产主义建设实践联系的原则。

  (3)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

  (4)可接受性原则。

  (5)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他们的认识兴趣和对知识需要的原则。

  (6)在教师领导作用下,学生在教学中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原则。

  (7)口述法、直观法和实践法、复现法和探究法,以及其他教学方式最优结合的原则。

  (8)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的原则。

  (9)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

  (10)教养成果、教育成果以及其他教学成果的巩固性和效用性原则。

参考文献

  • 朱式庆主编,教育技术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01,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