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专利分析法

  	      	      	    	    	      	    

专利分析法(Patent Analysis)

  随着世界技术竞争的日益激烈, 各国企业纷纷开展专利战略研究, 而其核心正是专利分析, 即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 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竞争情报,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开发中的决策提供参考。专利分析不仅是企业争夺专利的前提, 更能为企业发展其技术策略, 评估竞争对手提供有用的情报。因此, 专利分析是企业战略与竞争分析中一种独特而实用的分析方法, 是企业竞争情报常用分析方法之一,是指跟踪、研究、分析某一领域及竞争对手的专利发明,以获得超越竞争对手优势为目的的企业竞争情报分析。

目录

专利分析法的产生背景

  自1474 年世界上出现第一部专利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 SPTO ) 将专利定义为一种发明, 是发明人知识产权的许可。专利作为社会鼓励发明创造、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法律制度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迄今全球已有4700 万件专利, 且全世界现每年新增100 多万件专利文档。由于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技术、申请专利来获得成果的生产销售的独占权, 从而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因而专利数量的增长才如此之迅速。

  专利数据虽不断累积增多, 但人们并未很快意识到它能转化为竞争情报的潜在价值。随着技术发展不断加快的步伐, 技术对企业生存和竞争策略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的转变, 新的领先技术快速催生出新的市场领域, 而旧的市场则很快被淘汰。面对技术的快速变化步伐, 而已往的战略与竞争分析方法无法很好地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情形下, 企业决策者们开始找寻摸索能够有效地管理企业内部技术源、监控外部技术环境的新方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发现专利作为发明创造其本身包含着技术创新价值, 分析大量的专利数据可以很好的把握技术动态、了解技术竞争力。

  专利分析方法最初的产生是比较缓慢的。Seidel 于1949年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专利引文分析的概念, 他指出专利引文是后继专利基于相似的科学观点而对先前专利的引证,Seidel 同明还提出了高频被引专利其技术相对重要性的设想。然而, 直到1981 年, 他的设想才为人们所逐渐证实。20世纪90 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专利数据库的不断发展、完善, 专利分析法开始真正适用并应用于企业战略与竞争分析之中, 其方法体系开始不断建立和完善。

专利分析法的主要战略应用

咨询工具
安索夫矩阵
案例面试分
析工具/框架
ADL矩阵
安迪·格鲁夫的
六力分析模型
波士顿矩阵
标杆分析法
波特五力分析
模型
波特价值链
分析模型
波士顿经验曲线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贝恩利润池
分析工具
波特竞争战略
轮盘模型
波特行业竞争结构
分析模型
波特的行业组织
模型
变革五因素
BCG三四规则矩阵
产品/市场演变
矩阵
差距分析
策略资讯系统
策略方格模型
CSP模型
创新动力模型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大战略矩阵
多点竞争战略
杜邦分析法
定向政策矩阵
德鲁克七种
革新来源
二元核心模式
服务金三角
福克纳和鲍曼的
顾客矩阵
福克纳和鲍曼的
生产者矩阵
FRICT筹资分析法
GE矩阵
盖洛普路径
公司层战略框架
高级SWOT分析法
股东价值分析
供应和需求模型
关键成功因素
分析法
岗位价值评估
规划企业愿景的
方法论框架
核心竞争力分析
模型
华信惠悦人力
资本指数
核心竞争力识别
工具
环境不确定性分析
行业内的战略群体
分析矩阵
横向价值链分析
行业内战略集团
分析
IT附加价值矩阵
竞争态势矩阵
基本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三角模型
竞争对手分析论纲
价值网模型
绩效棱柱模型
价格敏感性测试法
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
竞争优势因果关系
模式
竞争对手分析工具
价值链分析方法
脚本法
竞争资源四层次模型
价值链信息化管理
KJ法
卡片式智力激励法
KT决策法
扩张方法矩阵
利益相关者分析
雷达图分析法
卢因的力场分析法
六顶思考帽
利润库分析法
流程分析模型
麦肯锡7S模型
麦肯锡七步分析法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
麦肯锡逻辑树分析法
麦肯锡七步成诗法
麦肯锡客户盈利性
矩阵
麦肯锡5Cs模型
内部外部矩阵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诺兰的阶段模型
牛皮纸法
内部价值链分析
NMN矩阵分析模型
PEST分析模型
PAEI管理角色模型
PIMS分析
佩罗的技术分类
PESTEL分析模型
企业素质与活力分析
QFD法
企业价值关联分析
模型
企业竞争力九力分析
模型
企业战略五要素分析法
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
人力资源经济分析
RATER指数
RFM模型
瑞定的学习模型
GREP模型
人才模型
ROS/RMS矩阵
3C战略三角模型
SWOT分析模型
四链模型
SERVQUAL模型
SIPOC模型
SCOR模型
三维商业定义
虚拟价值链
SFO模型
SCP分析模型
汤姆森和斯特克兰
方法
V矩阵
陀螺模型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威胁分析矩阵
新7S原则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
新波士顿矩阵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逻辑分析方法
实体价值链
信息价值链模型
战略实施模型
战略钟模型
战略地位与行动
评价矩阵
战略地图
组织成长阶段模型
战略选择矩阵
专利分析法
管理要素分析模型
战略群模型
综合战略理论
纵向价值链分析
重要性-迫切性模型
知识链模型
知识价值链模型
知识供应链模型
组织结构模型
[编辑]

  技术是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竞争参数, 专利分析所针对的正是竞争性技术情报源, 专利分析的价值已被下列的战略应用广泛证实:

  ①技术竞争分析: 通过分析竞争对手所拥有的全部专利或分析该技术领域的全部专利, 可以确定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地位及其相对的技术性竞争优势、劣势。

  ②整合S - 曲线分析: 通过整合S- 曲线分析, 可早期预测竞争对手的未来技术战略趋势。

  ③新风险评估 : 通过专利分析确定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后, 公司可选择性买卖合适的专利技术, 以辅助进行扩张和分散风险的决策。

  ④专利投资组合管理: 通过专利分析可以辅助决策专利许可、出售、联合风险开发等。

  ⑤研究与开发管理: 专利分析可发现具有竞争力的先进技术, 以优化自身R&D 项目。

  ⑥产品领域和市场监督: 通过跟踪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领域及范围等状况, 可发现竞争对手动向、技术开发及竞争性加入。

  ⑦兼并与收购分析: 通过专利分析可辅助M &A 的决策以增强公司的技术基础力, 并减少技术威胁。

  ⑧价值链分析 : 可分析供应商与客户的专利活动情报, 观察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潜在变化, 辅助公司作出相应调整决策。

  综合以上专利分析的战略应用, 将其主要的应用范围及应用价值列举于表1之中。

  专利分析法

  从表1 可以看到专利分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企业在进行专利分析中不断从专利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竞争情报, 从而通过多方面的战略应用为企业决策服务。

  例如: 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一项全球硫化钠电池产业的专利分析, 通过对1966~ 1982 年间284 件相关专利进行了统计、组合、分析, 在技术竞争分析中, 统计出各公司专利申请的领域及专利的技术价值, 发现在电解质、外观设计领域中FordGE、Chloride Silent Power三个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且平均被引用率相对较高, 因而它们在这两个领域中技术竞争实力相对较强, 是市场的主导。在进行新风险评估中, 发现Ford 与Chloride Silent Power两家企业间存在着技术优势的互补性, 因而两家公司可以通过合作如联合风险开发等来取长补短, 从而减少投资风险、增强自身竞争实力; 同时分析发现GE公司1982 年后退出了该技术领域, 可将其相应的专利技术进行转让, 相关企业可与GE公司协商来收购其有价值的专利技术。

专利分析方法及主要分析指标

  多年来, 人们通过不断摸索专利分析的方法并找寻更好的分析指标, 使分析方法及指标体系已日趋完善。目前, 国外进行专利分析的方法和指标已能够较好地客观评价专利 数据, 充分挖掘其中的战略竞争情报, 为企业战略决策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专利分析方法分为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两种, 其中定量分析又称统计分析, 主要是通过专利文献的外表特征来进行统计分析, 也就是通过专利文献上所固有的项目如申请日期、申请人、分类类别、申请国家等来识别有关文献, 然后将这些专利文献按有关指标如专利数量、同族专利数量、专利引文数量等来进行统计分析, 并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有关统计数据的变化进行解释, 以取得动态发展趋势方面的情报; 定性分析也称技术分析, 是以专利说明书、权利要求、图纸等技术内容或专利的“质”来识别专利, 并按技术特征来归并有关专利并使其有序化, 一般用来获得技术动向、企业动向、特定权利状况等方面的情报。通常情况下, 在进行专利分析时, 需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使用, 也就是将外表特征及内容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才能达到较好的分析效果。

  专利分析的指标较多, 利用不同的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客观评价专利数据。许多国外的专利咨询机构都已建立了自身的一套完备的分析指标体系, 如美国摩根研究与分析协会、CHI 研究中心等, 他们在分析中结合利用多个分析指标, 综合评价专利数据。现将部分常用的分析指标列于表2 之中。

  与国外较成熟的专利分析方法及指标体系相比, 国内目前对专利分析的重视度仍不够、利用较少, 分析中对专利信息资源的加工程度较低, 且专利数据库中对专利的引用情况没有记录, 以至于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如专利引文分析及其相应指标都无法利用, 最终导致专利分析的价值在国内的企业战略中没能得以充分发挥。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专利分析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确实有着很好的辅助预测作用, 因此国内开展专利分析应学习借鉴国外分析方法及指标, 加深对专利信息的加工, 建立专利引文等数据库, 更好地发挥专利信息的价值, 为企业战略竞争服务。

  专利分析法

专利分析法的缺陷与不足

  专利分析的价值已被许多企业战略应用的实例所证实,但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其分析的准确性及优越性, 专利分析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首先, 专利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领域的创新活动。这是由于一方面并不是每一个专利都具有商业创新价值, 另一方面, 不少企业选择保守商业秘密来保护其发明创新技术, 这些都是无法通过单纯的专利分析来发现的。

  其次, 专利分析存在着固有的时滞, 这是因为申请日期和公开日期之间通常有18 个月的间隔, 对于一个在进一步开发与现有产品相关的专利技术的企业来说, 这个时滞将直接影响专利分析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再次,专利申请只是复杂企业活动的一个方面, 因此单纯的专利分析并不能完全准确地评价企业现状及其活动。鉴于专利分析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在利用专利分析的时候, 应与其他经济数据、技术文献等竞争情报源配合起来, 才能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实施专利战略, 辅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作出正确的决策。

专利分析方法案例分析[1]

  案例:专利分析在企业竞争对手分析中的应用

  专利文献是首选的竞争情报源。由于专利授予条件是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所以专利文献比一般公开的文献资源提前五六年报道科研成果。据分析,美国专利技术有84%基本上没有在专利文献以外的其他文献中报道。专利活动是当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对专利申请等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对竞争对手的各个方面做出评价。

  1.确认谁是竞争者

  同类专利的申请人/专利权人是竞争对手。申请项目和专利权越多,越有竞争力。一般被授予专利权的数量仅占申请量的1/10强,因此专利权人又比申请人更值得研究。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有的对手只是技术上的对手,比如著名的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有的是产品上的对手,比如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例如有人曾做过此项分析,通过检索1995、1997、1998年中国专利年度分类索引,列出H04N7/015类高清晰度电视机(国际专利分类表1995年~1999年第6版增设)发明专利申请人(按照申请量排序)韩国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汤姆森消费电子有限公司、韩国大宇电子株式会社、中国原广电部电视机研究所、李兆万。

  而国内名牌长虹康佳却没有同类申请。总体来看,对高清晰度电视机申请量不多,而且没有该类专利的发明专利权和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授予,说明高清晰度电视机尚处于研制阶段。对于国内电视机企业而言,有必要了解未来产业化竞争对手。一般人对韩国大宇三星有所了解,对汤姆森公司不了解,通过专门对汤姆森公司进行查询,根据索引显示的卷期号,从1998年发明专利公报(14卷第33期)申请人索引(续)查询汤姆森消费电子有限公司及公开号,根据公开号在公报正文查到该公司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该公司在电子产品类有较多的专利申请,说明是技术类型的公司,可通过Dialog2OnDisc的几个公司名录数据库检索以及网络搜索该公司的资料。主要的产业化竞争对手是韩国三星、大宇。以上分析对于企业调整研发力量、设计生产规模都具有切实的战略指导意义。

  2.分析竞争对手的特点

  如果对竞争对手申请的全部专利按类别进行排序并考虑其分布情况。即可判断竞争对手的研究与开发重点放在何处,从而可以进一步对该竞争对手的技术政策和发展方向等做出判断。

  有人曾对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1980~1983年公开的专利进行了分析。该院4年中共申请专利3022件,涉及到国际专利分类118个大类中的93个大类,这说明该院的研究工作涉及的技术领域相当广。对该院的申请专利所涉及的类别按数量排序,并取其中数量最多的几个类别,得到下图:

  Image:申请专利.jpg

  图中数字为申请件数,百分比为占申请总数3022件的百分比。有关的国际专利分类为:HO1基本电器元气件;G01测量、测试;C07有机化学;B01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C08有机高分子化合物;C01无机化学;A61医学和兽医学、卫生学;C04水泥、陶瓷、隔音或隔热材料。从图中可以看出,在HO1、G01等8个大类中集中了1543件专利,在不足9%的大类中的专利件数超过了总数的一半。因此可以认为,虽然该院研究内容涉及面极广,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基本电器元件、有机化学等8个领域内。通过对这些大类内专利的分布作进一步分析,最后可以发现该院的研究开发工作的力量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解决基本元器件与基本测量,特别是研究材料性质的测量测试方法上。

  此外还可以对比几个企业的特点,例如首先通过对几十家申请了电扇技术专利的公司进行专利数量的统计,找出日立东芝等6家在电扇技术方面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再按专利技术内容进行分类并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电风扇的机头和控制部分的有关专利最多,是日本电扇技术的主攻方向。东芝、日立等公司就把风向及风速控制作为他们的技术重点;而三菱公司把重点集中在电扇的包装结构及台壁两用扇方面;三洋集中在底座方面等。这种分析对了解各个公司的特点和发展重点提供了可靠的情报。

  日本6家公司申请专利的技术构成

  Image:日本6家公司申请专利的技术构成.jpg

  Image:日本6家公司申请专利技术构成.jpg

  3.可以了解竞争对手及其战略意图

  专利文献几乎覆盖了绝大多数实用技术。只要采取简单的数理统计,就可知道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发展趋势。一般而言,专利的拥有者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拥有同类专利最多的几家则是主要竞争对手。在了解谁是主要的竞争对手的同时,注意分析其申请的专利文献分布状况,对于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大有益处。如果其申请带有突击性,即突然就某一研究领域申请大量专利,其意图就是想封杀他人研究开发之路;这时就要提高警惕,看是否还有机会避开其锋芒,进行自我研究开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可见分析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对于研究开发者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是很有好处的。

  4.评价竞争对手的实力

  可以用各种专利分析方法来评估竞争对手的实力。可通过竞争对手专利申请与专利批准数的比例来考察其技术开发研制的效益,也可以通过考察竞争对手国外专利申请数与国内专利申请数之比来分析其经济实力,还可以通过竞争对手每年申请的专利数与实用新型数的比例来分析塔顶技术水平实力等。

  国外也有人提出利用对专利引用关系的分析来考察竞争对手实力的方法。其具体做法如下:收集各竞争对手专利利用情况的数据,以某企业或公司引用本公司早期专利技术所申请专利数占总专利数的比例为横坐标。在横坐标上,如引用本公司专利技术所申请的专利数的比例越大,就表示该公司是通过利用本公司自己的技术力量来开发自己的技术的,可称为技术开发型企业。而纵坐标则由该公早期申请的专利被自己公司引用的件数占总专利数的比例构成。此比例大,表示该公司的技术能很好的被公司内部自己使用,属技术保护型企业。反之,则表示该公司的技术绝大部分被其他公司使用,所以把它称为技术传授型企业。

  图光电子耦合器件竞争对手情况分布

  Image:图光电子耦合器件竞争对手情况分布.jpg

  上图给出在光电耦合器领域中,各竞争对手情况的分析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此领域中,柯达富士等公司属技术开创保护型企业,其开发实力较强。而IBM及汤姆森公司则为技术模仿传授型企业,其开发实力较差。

  5.可寻找研究开发的最佳合作伙伴

  正所谓“没有绝对的敌人”,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企业也可以针对各个企业的特点、自己的战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结成战略联盟,变对手为伙伴。

  一类技术或产品,如果已被竞争对手用专利权垄断了市场,要挤进这一市场一般只能以许可证贸易等方式同专利权人进行合作。这时你的合作伙伴不一定是综合力最强的,而应是权力保护范围覆盖最广的、专利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最强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花最少的钱去获取最大的市场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专利纠纷。可以通过专利分析,获得以上信息,以便决策者做出与谁合作的决策。

  一类技术或产品,如果已被竞争对手用专利权垄断了市场,要挤进这一市场一般只能以许可证贸易等方式同专利权人进行合作。这时你的合作伙伴不一定是综合力最强的,而应是权力保护范围覆盖最广的、专利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最强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花最少的钱去获取最大的市场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必要的专利纠纷。可以通过专利分析,获得以上信息,以便决策者做出与谁合作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唐炜 刘细文.专利分析法及其在企业竞争对手分析中的应用.现代情报.2005年9月第9期
  • Craigs. Fleisher,BabetleBensoussan.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Business Competition. Prentice Hall PTR, 2002. 3
  • Seidel, A. ACitation System for Patent Office. Journal of the Patent Office Society, 1949 (31)
  • Mogee,M. E. Using Patent Data for Techno logyA nalysis and Planning.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1, 3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