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理论和Y理论(Theory X and Theory Y),也叫XY理论
目录 |
X理论和Y理论,是管理学中关于人们工作源动力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年在著作《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来的。这是一对完全基于两种完全相反假设的理论,X理论认为人们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而Y理论则认为人们有积极的工作源动力。即: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理论。
X理论是麦格雷戈对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主要观点是:
因此企业管理的唯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 麦格雷戈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X理论的,指出:传统的管理理论脱离现代化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来看人,是极为片面的。这种软硬兼施的管理办法,其后果是导致职工的敌视与反抗。
他针对X理论的错误假设,提出了相反的Y理论。Y理论指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融合的观点,与X理论相对立。Y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因此,人是“自动人”。激励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莫尔斯和洛施在亚克龙工厂和卡默研究所同时进行X理论实验,他们用严格监督和控制的办法对工人进行管理,施加精神的、心理的和物质上的压力,期望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结果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而研究所的效率则下降了。他们又在史脱克领研究所和哈特福工厂同时进行了理论实验,为职工创造一切条件,为他们排除一切前进障碍,满足他们各种需求,以此来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实验结果正好与x理论的实验结果相反,研究所工作效率提高了,而工厂的效率降低了。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莫尔斯和洛施提出了超Y理论。应把工作或生产效率,同管理形式和职工胜任感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提高工作或生产的效率。
X理论把人的行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产生,Y理论把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行为不但受外力影响,而且也受内力影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
当然并无证据证实某一种假设更为有效,也无证据表明采用Y理论联系的假设并相应改变个体行为的做法,更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采用X理论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案例。例如,丰田公司美国市场运营部副总裁鲍勃.麦格克雷(Bob Mccurry)就是X理论的追随者,他激励员工拼命工作,并实施“鞭策”式体制,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种做法使丰田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所谓X理论,反映的是经理人对员工的不信任,主张对员工严加看管。而Y理论却认为员工都是善良的,完全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使其自觉地为企业工作。 属于X理论的经理认为,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不可能是同一的,企业要求员工刻苦工作,而人天生都是好吃懒做的,因此在公司上班都容易讨厌工作,尤其是逃避艰苦困难的工作。因此,要想企业各项工作得以完成,惟有对员工制订严格的纪律,采取强制、监管、惩罚等措施。在这种氛围中,俯首帖耳、老老实实工作的员工便是好员工。信奉X理论的管理者对属下的行动非常警觉,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敏感。他们更倾向于采取军队的管理方法,要求属下对上级的指令一味地服从,否则就要对他们实行责罚。
Y理论跟中国古代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是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地工作。要求员工很好地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员工不仅能够在工作中约束自己,自觉地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而且还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持有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通过与员工一起制订目标的方式,促使员工参与管理,从而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
Y理论在近几十年中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日本推行的美国学者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就是建立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从表面上看,Y理论和X理论是相互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不是互不兼容的必选其一的对立关系,一味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是片面的。
我们也可以说,X理论和Y理论是统一价值杠杆上的两个不同终端。我们从两者之中可以看出,不管你怎样看待员工,对员工提出目标并进行管理是完全必要的,既要尊重员工,诱导他们自觉地工作,又要制订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一定的纪律约束。在这个价值杠杆上,左端是X理论式管理,而右端是Y理论式管理,管理的标点应根据员工素质、公司管理基础和工作特点等条件灵活机动地进行滑动。在员工素质比较差、公司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低下的公司,管理标点应该滑向左端,反之应向右端滑动。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员工的素质特点,善于运用这个杠杆,讲究管理艺术,将员工管理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1.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因素,但同时又不能只注重人的因素,要适当的把握好度的问题。在考虑人的因素的过程中,看到人的心理方面的影响,探究行为与需求,动机、目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人的行为规律,以提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见性和控制性,试图为管理者提供领导和激励组织成员的有效方法。
2.分权与授权。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授权逐渐成为一种必要。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管理下属的人数是有限的,因此就应该进行适当的授权,让下属在他们制定的范围内做出决策。这些措施建立在上级对下属信任的基础上,使人免于受到传统组织过于严密的控制,使他们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来指挥自己的活动,承担责任,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
3.参与及咨询管理。就是让员工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参加企业的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讨论。在恰当的条件下,参与及咨询管理鼓励人们把创造性力量投向组织目标,使人们在涉及他们自身的事务上有某些决策权,为社会需要及自我需要的满足提供了重大机会。这可以体现对下级的信任,也让下级更有主人公的意识,感觉到自己的利益是和公司的利益融为一体的,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这样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对企业更加忠诚,对他们的工作更加满意。
4.XY 的相结合管理。人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天生懒惰不负责任又死不改正的人们,不能简单盲目的进行内在激励,而是应该与规章、制度﹑规则等相结合,应该监督控制的时候决不能放任,而在有适当的工作环境的时候又应该你努力的实现内在激励,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能够实现人的自我满足。
日本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不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了所谓Z理论,将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加以归纳。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而忠心耿耿地工作。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率。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X理论和Y理论基本回答了员工管理的基本原则问题,Z理论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我们可以将Z理论看作是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员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灵活掌握制度与人性、管制与自觉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实施最符合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管理方法。
超Y理论是1970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J.J.Morse)和杰伊·洛希(J.W.Lorscn)根据"复杂人"的假定,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它主要见于197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发表的《超Y理论》一文和1974年出版的《组织及其他成员:权变法》一书中。该理论认为,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方式,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管理方式要适合于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超Y理论在对X理论和Y理论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后,提出一种既结合X理论和Y理论,又不同于是X理论和Y理论,是一种主张权宜应变的经营管理理论。实质上是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环境等因素作最佳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