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种子企业

  	      	      	    	    	      	    

目录

什么是种子企业

  种子企业是种业的主体,也是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商业化应用的创新主体

我国种子企业的类型

  种子企业类型根据侧重点不同可以有多种分法,这里根据种子企业的经营性质,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种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自我研发、自主品种权的企业。这类公司一般是从县市级国有农科所改制或科研人员分离创建的公司。这类公司具有科研的传统优势和倾向。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种。面临的问题是经营能力的不足,营销渠道、方式单一。往往通过转让品种权或授权经营作为主导经营方式

  另一种是通过收购方式拥有品种权且具有专营渠道的企业。这类公司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具备和熟悉国际化运作模式,具有跨区域并购经营的经验。但是因为没有将业务前推,缺乏与品种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通常以高价购买现成的品种去经营。

  第三类是通过品种权人或经销代理获取授权具有品种经营权企业。这类公司通常具备较为强大的区域销售网络,以品种经销区域垄断的方式为主导经营模式。通过获取品种独占许可方式参与区域经营竞争,具有市场的灵活性。

  第四类是没有自主品种或获取品种经营权,通过品种权的私下转让、假冒侵权、盗取亲本、私繁私售,育种套购方式,什么品种畅销就经营什么品种,游离在政策法规的边缘,多有制假售假行为的公司。利用市场监管漏洞和农户识别能力差的现状倾销侵权品种、假冒品种或伪劣种子。

我国种子企业发展概况[1]

  我国种子企业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种业虽然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快速前进,但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观念和体制,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种业的发展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当下国家十分重视种子行业发展,《种子法》颁布以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来规范和促进种子行业发展,可以说,种子行业面临着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种子企业还存在着行业分散、市场集中度低;供过于求、产能过剩;投人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等特点。跨国种子公司抓住机会,布局国内种业市场。中国是世界最大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需求量约为125亿公斤。经营量为45亿公斤,近几年种子行业由于受种子法颁布实施、WTO框架协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形势的影响,一些小型种子公司已经破产倒闭。从市场容量上讲,目前国内商品种子的市场规模在220亿元人民币左右,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市场规模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可见种业市场容量足够大,而目前国内种子的商品率、种粮比都较低,大约为发达国家的10%~20%。从盈利水平上看,种子企业目前的盈利水平略高于许多传统行业。大田作物种子的毛利率偏低,平均水平在10%30%之间,水稻种子(主要是杂交水稻种子)、棉花种子(尤其是杂交棉和抗虫棉)和瓜菜种子的毛利率较高(高的达60%以上)。但目前多数种子企业经营不容乐观,这与体制,管理水平以及行业竞争秩序有很大的关系。

  以黑龙江省为例,2000年《种子法》颁布前,黑龙江省仅有种子企业82家,自《种子法》颁布实施以后,黑龙江省种业垄断经营被打破,各种股份制、私营、农科院校实体,甚至跨行业投资种业,种子市场短时间如春笋般出现了许多新的种子企业,到2009年初,注册的种子企业达到8000多家,真正的大企业不到一百家,很多企业不规范,可谓是鱼龙混杂。有的企业做几天就没了,更谈不上做什么百年老店。造成了市场的混乱,诚信的缺失。

  据业内人士介绍,黑龙江省有几十家地方小种子公司,大部分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些小的地方种子公司绝大多数是地方政府的附属部门,培育什么种子,由哪些单位来培育,都由地方政府说了算。由于计划经济固有的弊端,这些种子公司既没有盈利的动力,开发新种子增加销售额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这些公司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地方种子公司的绝大多数在规模和资源上无法与大公司竞争,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广告宣传并为农民提供指导。这些小种子公司已陆续退出种子市场。

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策略[2]

  1、加强科技创新力度。为企业发展增加后劲

  (1)将提高种子科技含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先进的育种技术是种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如今种子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优良品种的竞争、完善售后服务的竞争。由于种业市场竞争激烈,种子企业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占领市场。统观国内外大的种业集团,如美国的先锋公司、孟山都种子公司、德国的KWS、法国的利马格兰和韩国的世农种子集团,国内的丰乐种业、金色农华、奥瑞金、创世纪种业都是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品种占领市场。农业的竞争就是种业的竞争,种业的竞争就是科技进步的竞争,科技水平已成为衡量种子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成功的种业集团都十分重视企业的科研投入。有些大的种业集团将公司销售额的10%用于新品种的研发,进行科技创新。因此,种子企业要高度重视科研投入,及时掌握种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改良和创新,将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充分结合,生物技术已成为作物育种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玉米、棉花三系配套制种技术已初见端倪,超级杂交稻、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等技术发展迅速,棉花转基因抗虫杂交种基本普及。种子企业要跟上先进企业的发展步伐.就要加大科研育种的投入。

  (2)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尖端科研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科技进步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种子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人才之间的竞争。在人才方面重点应做好2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引进拔尖人才,二是重视企业内部科研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技能型、创新性、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问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激发主人翁责任感的意识。激励机制的制定应从育种工作本身、科研人员对工作的期望值、对员工的奖励形式等方面出发,根据工作的不同岗位、工作性质和实现的目标,有差异地制定。激励机制必须体现公平原则,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与考核制度、晋级制度、培训学习等相结合,采取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措施。科技创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工作有较强的连续性,因此还要做好人才的储备和衔接。保证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3)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品种创新路线

  品种因素是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既要了解本企业在种子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及在本区竞争对手的情况。也要了解种子行业相关政策和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品种创新目标,避免走弯路。

  (4)强强联合,扬长避短。培育特色品种

  种子企业应该与当地知名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联合,特别是针对本单位在某些方面实力比较薄弱而其他科研院所在这些方面比较强的地方,应加强与期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尽快培育出当地最为紧缺的品种。

  2、做好品种宣传、示范工作,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步伐

  一是优良品种示范项目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规范种植,种精品田,产精品种,现场观摩,循序渐进,逐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各个品种由于具有不同的特征特性,就应该有与之相应的配套栽培模式。推广一个品种,必须通过连续几年试验成功后再进行。二是加强同农业行政主管部i']和种子经营部门之间的联合,除了利用广播、电台、报刊、网络以及给农户发放宣传资料外,重点开好现场会进行宣传,使种植户对品种有直观感性认识,提高种植户对该品种认识的程度和种植的兴趣及积极性f。

  3、加强管理。确保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市场的开发和企业的兴衰,良好的种子质量是做好种子推广经营的前提和基础,抓住质量就抓住了市场,抓住了发展的空间。发芽率高、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种子是种子企业创立名牌的关键因素,是农户对企业产生信任度和购买欲望的最直接因素翻。

  4、提升品牌形象。增强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

  种子经营企业销售人员大多数毕业于高等院校,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又有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经验。能够将良种良法配套措施、病虫害防治、土壤配方施肥等技术应用于种子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延长品种的推广年限,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农民朋友相信企业、相信种子销售人员。

  经常与经销商及农户进行沟通,将企业的科研现状、发展思路及经营策略传达给他们,树立经销商和用户对企业的支持与信赖。

  5、建立与完善营销网络及售后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售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种子经营是一种期货交易,要规范经营方式,形成长期固定的联销渠道和网点,也可建立品牌连锁店进行种子直销,企业直接面对农户。建立科技管理服务、示范、推广、培训、信息六大体系,抓好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科技种田的技术水平,提高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二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网络建立区域网点,在销售区域范围内实行全区联网,及时了解、掌握种子市场动态和客户的需求,及时解决农户的困惑。三是组织农业科技咨询公司对代理商进行培训,使代理商充分掌握各个品种的特征特性和配套栽培技术,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让农民增收增效。宣传适合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努力提高代理商的技术服务、技术传播、市场开拓功能。形成公司带动销售商,销售商带动农户的双向辐射网络,总体提高、总体发展、共同应对市场的激烈挑战。

参考文献

  1. 展希翔.浅析种业市场及种子企业的概况[J].农业科技通讯,2010,5
  2. 吴中强,姜艳丽,余红梅,韦聪敏.谈种子企业的发展要素[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