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流通环节差价足指在流通环节中出现的经营者的销售价格与经营者的购进价格之间的差额。
商品在生产领域完成其全部生产过程后,由生产者按生产价格(农产品为收购价格、工业晶为出厂价格)出售给经营者。商品由此脱离了生产领域而进人流通领域。流通领域的商品经营者为满足分散在各地的消费者的各种需要,必须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和流通环节,对商品进行运输、调拨、贮存、保养、分装等各种活动,从而不断追加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流通费用的形式加人到商品成本,并且随着销售活动的进行还要获得必要的销售利润和向国家上缴销售税金。因此,商品经营者的销售价格与购进价格必然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是流通环节差价。
流通环节差价的类别流通环节的差价名目繁多,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差价。一类是流通环节中的批发企业出售商品时的销售价格(调拨价格、批发价格)与购进价格(出厂价格、收购价格、调拨价格、批发价格)的差额,统称购销差价;另一类是流通环节中的零售企业出售商品的零售价格与购进价格(批发价格、调拨价格、出厂价格、收购价格)的差额,统称批零差价。
1.购销差价
购销差价是指同一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的生产者(或经营者)价格与经营者价格之间的差额、购销差价由商品经营者从事商品的购销活动所花费的必要流通费用和向国家交纳的税金及商品经营者应获得的利润组成。购销差价反映着商品的生产者与商品经营者或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因此,差价的实质是生产者与经营者、上一环节的经营者与下一环节的经营者之间利润的合理分配问题。购销差价合理既能凋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多生产商品来满足社会需求,又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以加速商品的周转。合理的购销差价也是促进商品经营者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由政府调整价格的商品,一般是政府根据不同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情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类制定不同的购销差率,据之可以根据商品的购进价格计算出差价,然后计算出销售价格。
购销差价=购进价格×购销差率
销售价格=购进价格+购销差价
由市场调节的商品的差价和差率则直接计算:
购销差价=销售价格-购进价格
购销差价= | 销售价格-购进价格 | X 100% |
购进价格 |
采用不同的价格计算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购批差价、批量差价等。
制定购销差价应按价值规律办事,同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的地区生产和销售也不相同,因此还要就商品类别和地区分类制定,以便对生产、经营进行调节,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
2.批零差价
批零差价是指同一商品在同一市场、同一时期零售企业的零售价格与购进商品的批发价格之间的差额,由零售企业购销商品时所花费的必要流通费用与交纳的税金及合理的利润所组成。商品零售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终环节,也是商品经流通实现消费的关键。批零差价是否合理,既关系到商品零售企业的劳动耗费能否得到补偿,并得到合理的利润,又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市场物价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的保证。
批零差价可直接计算,公式为:
批零差价=零售价格-批发价格
如果有规定的批零羌牛,批零差价的计算则为:
批零差价=批发价格×批零差率
零售价格=批发价格×(1+批零差率)
若为倒扣批零差率,批零差价的计算则为:
批零差价=零售价格×倒扣批零差率
推导出:批发价格=零售价格×(1—倒扣批零差率)
为稳定物价水乎,有时规定某些商品的最终价格(零售价格),因而利用倒扣率,则可制定出该商品相应的批发价格。
安排批零差价仍应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处理好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商品的正常流通。安排批零差价,还要从稳定市场物价的角度来考虑零售价格,处理奸经营者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不同的商品,批零差价的大小和国家控制的范围应有不同:人民生活必需品,批零差价应小些;与人民生活关系不大广且品种、花色、规格复杂的商品,批零差价可适当放宽一些;价值小、经营难、周转慢、损耗大的商品,可以放开由零售企业自行确定价格,反之则应由政府适当控制。
3.地区差价
地区差价是指同一商品、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的相应环节的价格差额。地区差价是同种商品在两个不同地区价格的空间对比。它是商晶由产地到销售地的流通过程中所追加的必要流通费用以及税金和合理的利润所组成的。地区差价是调节不同地区之间物资交流的杠杆,反映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合理的地区差价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各地自然资源优势的最大发挥,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合理的地区差价还有利于商品流通,对于减少流通环节、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提高流通效益都是极为有利的。地区差价可以直接通过两地同一商品、同—时期、同一环节的销售价格计算,即:
地区差价=销售地价格-进货地价格
也可以根据已规定的地区差率进行计算,即:
地区差价=进货地价格-地区差率
安排地区差价应考虑:①利于各地生产优势的发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的协凋与社会分工的发展;②利于按经济区域组织商品流转,防止重复运输和商品的迂回倒流;③衔接好毗邻地区的价格关系;④适当照顾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的老、少、边、穷地区。在制定地区差价时,一般采用的是以城市为中心、工业品的销售价越远递增和农副产品收购价越远递减的作价原则,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应作一些变通,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4.季节差价
季节差价是指同一商品在同一市场的不同季节的价格差额。按季节差价产生的原因,有储存季节差价和淡、旺季节差价之分。储存季节差价由季节储存费用构成其主要经济内容。商品在储存期间所耗费的各项必要的费用及应取得的合理利润和上缴税金就形成了同种商品的不同季节的价格差额。但应注意的是,储存季节差价的费用应以储存商品的再生产周期为限,超过部分不能得到补偿,属经营不善的损失。淡、旺季节差价是不同季节生产同种商品时,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致使生产成本变化所形成。供求关系也是形成季节差价的重要因素,生产旺季时,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必然低一些;生产淡季时,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必然高一些。
季节差价反映了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合理安排季节差价,既有利于商品的均衡生产、均衡上市,也有利于商业企业及时收购、处理储存,以保证市场供应,从而协调市场供求在季节上的矛盾。合理的季节差价还能够起到鼓励或限制消费的作用,以缓解不同季节的供求矛盾。
季节差价的计算一般是以旺季最低价为基价,价格与基价之差作为季节差价。其计算公式为:
季节差价=季节价格-基价
式中季节价格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属于淡、旺季节性的商品,淡、旺季节差价由不同季节生产成本的差异形成,季节差价依据不同的生产成本来计算。
合理的季节差价,是发挥其对生产、经营和消费的有效调节作用的关键。因此,在安排季节差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以不同商品在不同季节的价值量为基础,使生产者在不同季节付出的社会必要劳动、经营者在不同季节追加的合理的流通费用都能得到补偿,并获得大体相同的利润;第二,要有利于正确处理工商之间、农商之间、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做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协调统一,以达到促进生产、活跃流通、满足消费的作用
5.质量差价
质量差价,是指同种商品祚同一市场、问一时期,由于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商品的质量是指其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程度i其表现在商品的耐用性、效能的大小、性能的好坏或造型花色的美观等方面。同种商品质量的高低是由生产:过程或流通过程的多种原因造成的。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原材料的差别、劳动者技能的高低、生产技术条件的好坏和自然条件的优劣都是影响商品质量的原因。在流通过程中,运输、保管、包装也会影响商品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质量较高的商品需要耗费较多的社会劳动,质量差价的实质是不同质量的商品所耗费的不同社会必要劳动的差异的货币表现。但也有些商品质量的差异并非耗费引会劳动的差异所致,而由自然条件所影响,但仍应承认质量好的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比质量差的商品多,商品质量好的,相当于节省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相对地增加了社会财富。商品质量差价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品质差价、品种差价,等级差价、规格差价、花色差价,造型差价、鲜活差价、新陈差价等。实行质量差价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科技含量的增加,促进科技的进步;有利于企业改善和加强经营管理,以满足人民生活的不同需要。
质量差价的制定比较复杂,一般有如下程序:①根据商品的原料、工艺技术、花样等项目划分商品的类别;②从小选择产量大、质量稳定、生产正常、价格水平有代表性的商晶作为比较质量的标准品;③审定比较准确的标准品的质量标准和成本、价格;④制定各类非标准品的质量差率与质量比率。
计算公式如下:
非标准品价格=标准品价格×(1±质量差率)
质量差价=非标准品价格-标准品价格
非标准品价格=标准价格×质量比率
实行质量差价要贯彻“优质优价、劣质劣价、同质同价、按质沦价”的原则,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质量差价与供求的关系。在供求不平衡时,通过扩大或缩小质量差价进行调节,以适应供求的变化。第二,质最差价与地区差价的关系。二者产生矛盾时,要坚持以质量差价为主,第二,先进产地与落后产:地之间质量差价的关系。借以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同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