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主义教育(Reconstructionism in Education)
目录 |
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茨和布拉梅尔德。
改造主义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流派思潮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进步主义教育营垒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派别。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康茨、拉格等提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很大发展。改造主义教育的一些主要人物,代表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左翼。他们与作为进步主义教育主流的“儿童中心”不同,强调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意义以及社会对于人的制约作用。布拉梅尔德是改造主义教育最重要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他使改造主义教育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关于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的课题,杜威早在《哲学的改造》一书中就提出了。改造主义教育学派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命题,主张要把改造社会当作教育的根本目的,并对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
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美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并同科学文化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生产和制度遭到严重的打击,也使资本主义的文化观点有了重大的变化。在美国教育界中,许多人纷纷出来指责盛行一时的实用主义、进步主义教育软弱无力,破坏了传统社会文化的稳定性,强烈要求以新的传统教育代替进步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于是应运而生。
布拉梅尔德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造主义的杰出代表。乔治.F.奈勒称赞布拉梅尔德“奠定了以教育为手段的社会改造主义的基础”,“虽然许多理论自称是改造主义派的理论,但是,没有一种理论在重要性上能比得上布拉梅尔德的著作”。有人甚至把他看作为“改造主义之父”,因为他显示了改造主义独立的、有组织的范畴。因此,改造主义教育思想大都是以布拉梅尔德的观点为主。他出版了一系列的教育哲学著作,如《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世纪中期的估价》(1946年)、《教育哲学模式》(1950年)、《从文化的观点来看教育哲学》(1955年)、《走向改造的教育哲学))(1956年)、《教育哲学的文化基础——一种跨学科的探讨》(1957年)、《来临时代的教育>>(1959年)等。
改造主义认为,社会应该关注教育,教育也应该关注社会,成为一支社会改造的力量,学校应该成为社会改造的工具。在教育目的方面,改造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康茨极力推崇教育要以改造社会为目的。他认为学校应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价值和目标是得之于社会的。布拉梅尔德认为教育有两种作用,第一是教育必须承担着传递文化的任务,第二是教育必须承担纠正、改进和变更文化的职责。在课程方面,他们认为学校课程应该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生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中发生作用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力量,看到不受控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混乱和社会的不安定。他们极力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布拉梅尔德认为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普通教育或整体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使课程结构具有意义的统一性。这种统一的核心就是人。在教学方法方面,改造主义教育有两种取向。一派以康茨为代表,认为教育必须灌输;另一派布拉梅尔德则认为,社会的价值观必须在“社会一致”,即民主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方法应该是说服与讨论。在教师的角色与责任的问题上,改造主义者认为教师要敢于参与政治活动,在社会改造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说服学生投身于社会的改造中。
影响:改造主义教育集各家教育思想之所长,改造主义者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这个文化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文化。改造主义教育不但“真诚地尊重和借用所有三种主要的哲学”,即进步主义、要素主义和改造主义,而且还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精神病学、文艺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各门科学的新成果,甚至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当前,布拉梅尔德强调改造主义还要利用未来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观点。
评价:改造主义教育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改造主义者认为:教育应当成为制定一个明确社会行动方案的主要手段,实现这个有计划的方案将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事实上,这是把社会的目的当作教育目的,那就难以突出教育的具体目的及其在社会中的恰当地位。从根本上说,改造主义教育仍然是从个人主义的立场出发的,通过教育社会成员明确社会改革的需要,并在改造社会中改造和发展自己。布拉梅尔德称之为“社会的自我实现”。改造主义是进步主义教育的同盟者、继承者和发展者。改造主义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除了在哲学基础和教育价值观上的根本一致外,还自称是进步主义的真正继承者和最亲密的同盟者。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如他们宣称的对进步主义弱点的改正,以及对它的成就的补充、统一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