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Medical Risk)
目录 |
医疗风险广义上是指存在于整个诊疗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如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及并发症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医疗风险是指在诊疗护理中发生的非故意、非预期、非计划的医疗意外而造成的患者机体损伤,它与诊疗护理中的医者过失而造成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狭义的医疗风险概念。但从实际发生的、客观存在的对患者的损害结果来看,医疗风险应当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等一切可能引发对患者损害的医疗事件。
1.医院医疗管理方面
(1)风险管理欠规范首先,医疗流程上有漏洞:各类疾病收住、治疗标准、程序不健全;对一些新开展的技术项目或侵入性操作无规范的统一标准。其次,制度上有缺陷:医疗活动保障制度、医疗风险预警报告制度等不完善。另外,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院科两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不健全,出现医疗问题后隐瞒不报,从而造成信息阻断,切断了系统安全链,无法了解客观事实,无从着手研究分析,更不能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还有就是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与经营压力导致各科室过分重视效益,无序竞争。只强调本科的发展,不重视和思考风险增长的危险。
(2)管理知识、法律法规培训不够 大部分临床管理人员没有接受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部分医护人员对卫生法律、法规掌握的不好,导致依法管理、依法执业的意识还不强,是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
2.医务人员方面
(1)医务人员理论水平和技术不过硬,医患沟通欠技巧。部分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漠,工作缺乏慎独精神,对核心制度执行不力。医疗文书记录普遍存在重治疗用药、轻病情观察描述的现象。
(2)部分医务人员的临床违规行为。比如病史不详,检查不全;病情危重,术前失备;推诿拒治,错失治疗良机;探查不细,漏诊延误;术后欠观察,病情恶化。无菌操作不严,医源性感染的潜在风险等。
(3)嘈杂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工作压力,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身心疲惫,注意力分散,记忆力紊乱,甚至遗忘。由此而引发医务人员的临床失误,在制定和执行具体的诊疗计划时发生错误。
3.就医群体方面
(1)患者及家属期望值过高,医疗技术的进步不可能与他们的期望值同步;咨询发达使患者对医疗过程的参与意识及知情同意的要求也不断加强。
(2)患者及家属对医疗过程中存在风险的事实认识不足甚至完全忽略。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只要来到医院就等于把自己由于疾病产生的危险转嫁到医院或医生身上。一些媒体的不当报道又把医患关系推倒了信任危机的边缘。
(3)部分患者及家属缺少道德与诚信,在利益驱动下,为获取不正当利益或免付医疗费用而无理取闹。
4.社会因素
(1)社会的发展和各类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使得人们维权意识增强,患方的诉讼难度和诉讼成本降低,这些变化客观上加深了某些风险因素。医疗事故范围扩大,医疗事故由补偿性质变为赔偿性质,与其配套实施的举证倒置以及患者知情权、病历复制权等也加大了医疗行业的风险。
(2)在不当利益的诱惑下,一些社会投机分子兴风作浪,导致医闹的日益产业化。
(1)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医疗风险来源于生命的复杂性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生命变化发展的无限性与人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我国医学科学技术较发达国家落后,一些行业规范和指南大多参照国外,但我们的医疗体系和医疗模式和国外有明显差异,同时疾病还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一味照搬国外的医疗模式必然会增加医疗风险。
(2)疾病因素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多变性是造成医疗风险的重要因素。很多误诊、误治由此引起。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疾病如禽流感,我们对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病人和家属的期望很高,医疗纠纷产生的可能明显增多。
(3)医方因素当前由于我国医疗管理的制度还不完善,落实不力;基层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医护人员专业分工过细、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医患信任度不高,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是缺乏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甚至受利益驱动,做出损害病人利益的事;法律意识淡薄等,造成我国现阶段医疗风险快速增加。
(4)患方因素患方对医学知识和医学科学的特殊性缺乏了解;对疾病的预后期望值过高;病人个体差异对诊疗的反应不同等。
(5)社会因素一些针对医疗行业的国家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使人们维权意识增强;医疗纠纷的举证倒置降低了病人投诉的难度;部分媒体失实报道增加了医院的负面影响,医保体制的覆盖及保障程度影响患者的就医需求等。
1.医疗风险的防范
一是加强管理,全面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在医疗活动中,狠抓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的落实,做到主动防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认真落实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危重患者的抢救必须有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现场参加和指导,严格履行床边交接班制度,低年资医师发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需要多学科协助抢救时须报告医务处,以便统筹安排,协助抢救。三是做好和患者、家属及其单位的沟通工作。对预后不良、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那些可能发生“人财两空”的患方,要及时做好患者家属、单位工作。由较具有医疗权威的医务人员予以做病情解释、交待预后,特别是医疗风险大、花费高、重症、疑难和高龄患者,手术前均要将有关情况甚至有关细节一一交待清楚,以征得其理解与配合。四是加强业务训练,提高医疗水平,严格书写和管理医疗文件,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五是建立防范医疗风险的长效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完善内部制约机制。将服务态度引起的纠纷与奖惩挂钩,医疗事故引起的纠纷与奖惩及晋职、晋级挂钩,并追究相关科室负责人的责任。
2.医疗风险的处理
一是快速介入。医疗风险发生时的迅速介入,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风险造成的损失。医务处等医疗风险处理部门应该在第一时间介入,把患者和医院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二是集合或分散。群体性医疗事件可以通过多家医院相互协作分担医疗风险,严重的医疗问题可以通过多家医院的联合会诊和治疗减少医疗风险。
3.医疗风险的财务处理方法
风险自留或承担。目前较为有效的风险自留方式是在医院内建立医疗事故赔偿准备金,由医院、科室和医生共同筹资,分担医疗风险;同时也可以增加医院主动进行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压力。
4.医疗风险转移
一是非保险转移。医院通过合同将一定的损失追溯于相应的对象,如无过错使用被感染的血液制品可以转追溯至血站等。这是一种合约化风险转移手段,它并没有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本身依然存在,只不过是通过合约将损失转移给相关责任主体了。二是保险转移。指医院或医生以缴纳一定保险费为代价换取保险公司对其医疗风险承担责任,其实质是将医院个体医疗风险转移给全行业共同承担,实现医疗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分担,提高医疗风险的经济赔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