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Medical Quality)
目录 |
医疗质量就狭义而言,主要是指医疗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就广义而言,除了诊疗质量的内容之外,还包括病人的满意度、医疗工作效率、医疗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医疗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1.医疗辅助检查设备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科技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医学辅助检查设备日新月异。这些设备所提供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对临床医师的医疗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过去许多无法确诊的疾病,经CT、磁共振等先进检查手段可以确诊。医学辅助检查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挑选医学检查设备的人选时,不能把认为在临床上无发展前途,学历较低、素质差的人放上去,而应该让素质高、业务水平高又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师去掌握这些高科技的设备。
2.医疗质量监督体系的影响
医疗质量的产生过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质量中的环节是指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或是容易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当前有些医院对终末质质检查比较重视,对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的监督措施乏力,或都就根本没有监督。我院近年来对服务质量抓得较紧,但对病史质量、诊断质量、治疗质量、护理质量抓得不紧。这些环节质量不高,终末质量肯定受影响。因而应完善医疗质量的监督体系,采取措施,变被动检查为主动监督,使医疗活动的开始就有质量保障。
3.药品、医疗器械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药品、医疗器械是医院基础医疗质量中的两大要素。药品与医疗器械质量的高低对医疗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假药、劣药、低质量的医学检验和辅助检查设备对临床诊疗效果干扰很大。而采购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责任心对其采购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质量的高低有决定性的影响,既要有专业素质高、责任强和道德品质优秀的采购人员,又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能严格管理的人才,才能保证医疗器械与药品供应的质量。我院前几年由于管理不严,在医疗设备采购中出现受贿现象,所购进的有些医疗设备,价格高但质量却很差,购进后故障率高,影响了临床医疗质量。医院药品收支两条线以及医疗器械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疗器械和药品购销中的回扣风,使医疗器械和药品质量有了一定的保障。
1.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各级医院要建立以医院领导(医疗副院长)为核心,医学专家为骨干,各级医务人员参加的三级质控网络系统,要认真执行医疗质量的三级质控:即医疗质量的自主管理(一级质控)、科室和部门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二级质控)、以及院级质量管理组织的质控(三级质控)。
2.规范各种医疗行为
各部门、各科室制定出与本部门工作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如工作规范、诊疗常规、消毒常规、各项技术操作常规、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供应规范等,这些都是医疗质量的保证措施。
3.实行全程医疗质量控制
前已叙述终末医疗质量是各个环节质量的总和。全程质量监督关键是要做好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尤其是薄弱环节的质量控制,强化全体职员的环节质量意识,加强实地监督检查,如病案书写和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三级查房制度;诊断质量、治疗质量、手术质量、护理质量、服务质量、辅助检查的技术质量等。
4.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
医学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医疗质量五大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医护人员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自觉进行知识更新。只有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障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更新应该是吸收多学科的成果,提高诊断水平与临床疗效,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要。各级医院要把在职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引入议事日程,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短期参观学习、进修、短期学习班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水平。同时要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管理,使临床住院医师在工作的头5年内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提高医疗质量最重要的一环。
5.完善院内外医疗协作,开展医疗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防病治病知识,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诊断治疗手段,也对医学科技人员的个人能力形成挑战。医疗科技近10年的发展速度十分快。目前的医疗水平与改革开放的医疗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的差距仍是存在的。在当今医学科学向高、精、尖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与完善病例讨论制度,提高会诊质量,开展院际会诊,加强远程会诊,是弥补医师个人知识缺陷,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对解决疑难病例更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医院还需要开展医疗技术创新,将国外的、国内的先进技术迅速应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高素质的人员、新技术、高疗效是医院竞争实力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医院在加强业务训炼的同时,还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与临床疗效,使医疗决策的准确性得到提高,使医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是有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于医师来说,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任,增强医务人员在诊疗中的权威性,能够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争取患者的合作,而患者的配合是取得满意疗效的重要前提。对于患者来说,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够增进与医务人员的相互理解,提高自觉接受和参与治疗的主动性,也能够更多地赢得医务人员的关心和重视。在临床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由于医患关系没有处理好,或者是紧张,患者对医师的治疗计划持怀疑态度,或者是不接受、不配合,以致使医务人员无法实施相应的治疗计划,从而影响了医疗质量。更有甚者,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双方都存有戒备心理。作为医方不敢大胆地实施治疗;而在患方出现了对医方与其谈话和诊疗措施进行录音或记录的怪现象,一旦诊治中发生什么“意外”,患者手中也就有了一些“证据”,可以告你。在这样的一种紧张的医患关系中,能够取得较高的医疗质量吗?
另一方面,良好的医患关系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造成一种友好合作的气氛,有利于医务人员施展所有技术手段,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患者机体调动一切自身的积极因素以尽快地恢复健康。临床观察证明,不良的情绪会导致疾病或使病情恶化。因此,作为患者也应该知道,不良的医患关系会对自己造成不良的剌激,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会影响到医疗质量,所以主动与医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