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全球化驱动因素

  	      	      	    	    	      	    

全球化驱动因素(Globalization Drivers)

目录

什么是全球化驱动因素

  全球化驱动因素也称为全球化驱动器,即影响一个行业,导致该行业的企业采取具有全球化趋向的跨国战略国际化战略的因素或条件。

全球化驱动因素的形成

  全球化驱动因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讨论:

(1)从市场方面看,是否存在共同的、不受地区和文化影响的需求?如汽车、电脑、医药家电就是这种市场

(2)从成本方面看,是否存在全球规模经济?如汽车行业的生产规模往往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能够支持的,其规模经济就是全球规模经济,即为全球市场生产

(3)从政府方面看,目标国家是否存在对该行业有利的贸易政策?

(4)从竞争方面看,竞争对手战略是什么?它们进入国际市场了吗?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或条件,就构成可全球化驱动因素。

全球化驱动因素的近期变化[1]

  尽管我们的目的不是考察全球化驱动因素的总体变化,但是其中的一些共同变化还是值得关注的。这包括:

  市场驱动因素

  ●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

  ●生活方式和口味的融合(例如,莫斯科的麦当劳和美国的伏特加)。

  ●由旅游业上升产生的全球性消费者。

  ●国际组织开始成为全球客户。

  ●全球和地区连锁系统的增加(例如,截至2001年,美国的沃尔玛公司(Wal-Mart)在10个国家、法国的家乐福公司(Carrefour)在31个国家、德国的麦德龙公司(Metro)在21个国家、日本的7-Eleven公司在21个国家设立分店)。

  ●世界名牌的确立(例如,可口可乐(Coca-Cola;)、利维(Levi,s)、微软(Microsoft)等)。

  ●向开发全球广告的推进(例如.盛世长城公司为英国航空公司做的商业广告)。

  ●全球和地区传媒的扩展(例如,CNNMTV、StarTV在亚洲的扩展)。

  成本驱动因素

  ●规模经济的继续推进(通过灵活的生产加以补偿)。

  ●技术创新的加速。

  ●交通运输的进步(例如,使用联邦快递(FedEx)将紧急货物从一个大陆运到另一个大陆)。

  ●拥有生产能力和低劳动成本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现(例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与市场生活相关的产品开发成本的上升。

  政府驱动因素

  ●关税壁垒的减少(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例如,日本市场的逐步开放)、

  ●贸易集团的产生(例如,欧洲联盟和1999年欧元的涎土。

  ●世界贸易体制的增强(例如,肚界贸易组织的形成)。

  ●政府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的削弱(例如,欧洲和其他一些地区许多产业的非国村化)。

  ●国有经济私有化,特别是在拉丁美洲。

  ●东欧和前苏联从封闭的共产主义体系向开放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和印度参与全球经济程度的提高。

  竞争驱动因素

  ●世界贸易水平的继续提高。

  ●更多的因家成为主要的竞争战场(例如日本的崛起使其成为一个“领导”国家)。

  ●通过国外收购使公司所钉权增加。

  ●意图成为全球竞争秆的新的竞争对手的崛起(例如,日本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韩国公司在吕。年代、中国台湾省公刘在91)年代、中国公司在2]世纪头10年以及印度和俄罗斯公司可能在2]世纪第二个10年)。

  ●“孕育全球的”互联网和其他公司的崛起。

  ●全球网络的发展致使在某些特殊产业中出现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例如,电子产业)。

  ●更多的公司变为以全球为中心而不是以国家为小心(例如,传统美国公司Stanley Works公司将其生产转向国外;日本电信设备生产商Uniden公司从来不在日本生产任何产品)。

  ●全球战略联盟的增加

  其他驱动因素

  ●信息和通信革命(例如,个人电脑、传真机和互联网)。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例如,公司用多元汇价上市和用多种货币发行债务)。

  ●商务旅行的改善(例如,改进的航空旅游和国际连锁旅馆的兴起)。

经济全球化驱动因素[2]

  1.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它伴随现代经济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经济全球化下的“权威”定义是: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因此,全球化是区域经济转型的驱动力,特别是为一些区域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至少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但是全球经济竞争也在不断深化,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多边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即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的深刻过程。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是指各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狭义是指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企业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一是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市场逐步融合;二是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国际间资本流动的规模增大和速度加快,经济体制日益趋同,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2.经济全球化驱动的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分工

  国际分工及其类型。一是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垂直分工是水平分工的对称。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指部分国家供给初级原料,而另一部分国家供给制成品的分工形态,如发展中国家生产初级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工业制成品,这是不同国家在不同产业问的垂直分工。另一种是指同一产业内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产品之问的国际分工,或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工序与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工序之间的国际分工,这是相同产业内部因技术差距所引致的国际分工。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在,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二是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工业制成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三是混合型国际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在进口中,主要是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其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世界经济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分工。新兴工业获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传统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全球经济结构进入了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广泛采用”为特征的结构调整期;产业分布不断集中,老工业基地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城市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和经济的地带性分布特点明显;世界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部门结构层次相差悬殊;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产业转移规模扩大化、高度化、区域内部化、方式多样化。

  发达国家加快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化,而发展中国家则普遍进入工业化时代,大都利用这个机遇获得经济的较大发展。由此导致一种崭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现,即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越来越多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这样,发达国家强化在高科技行业的垄断地位,保持贸易、投资金融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只是在一般性行业展开激烈竞争。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的国际化大大加快,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国际分工在深度上日益细密,由过去单一的垂直型分工发展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在广度上,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遍及全球。

金融全球化驱动因素[3]

  金融全球化的物质基础是生产活动全球化。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各国为单位的产业分工正在向世界性的产业分工发展。按照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国家之间的生产活动是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的。战后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分工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模式运行的。即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从事农产晶生产和采掘业的开发。然后发达国家拿工业制成品同发展中国家交换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这种垂直型的国际产业分工虽然把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但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的层次。进入80年代后期,严:业分工的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产业分工从一国范围内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范围广泛的以生产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产品分工发展到生产要素的分工。这样,就形成了产业分工机制的变化,即水平型的分工体制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把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生产体系。生产活动全球化的最显著标志是,产品商标标签所注明的产地,实际上只能证明产品的最终装配的地点。现在世界上的很多产品,其零部件均来自不同的国家。例如,美国的波音飞机、日本的汽车、德国的照相机,它们是全球各地生产的零部件的集合物。这表明跨国公司已经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型分工使各国的生产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

  金融全球化的驱动基础是贸易的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带来了贸易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国际贸易的增长率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率。1990至1995年,世界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为8.8%;同期世界GDP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1996至2000年世界货物贸易年均增长率为5.5%,同期世界GDP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7%。二是世界服务贸易额增长迅速。199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为15951亿美元,1994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0656亿美元,1996年再度上升至25235亿美元,2000年又增加到28150亿美元。2000年的世界服务贸易额比1990年增长了76.5%,1998年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占当年世界CDP总额288622亿美元的23.4%,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每年将近有25%的GDP是经过国际贸易实现的。这标志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在日益加深。1995年1月1日涎生的WTO,正式确立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表明全球贸易体制开始形成,贸易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

  金融全球化的市场基础是各国放宽金融限制。贸易全球化必然加速金融全球化的步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放宽金融限制已成为各国政府相继推出的宏观政策。随着国际分工程度的提高和国与国之间经济依赖性的增强,要求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呼声日益高涨。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国家与发达国家或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中存在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开始放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到80年代,日本对美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使美日之间的贸易收支出现不平衡。加之美国经济的低增长,国内基金管理困难加大,投资者为追求更为有利的基金来源,纷纷将投资目标转向国外。与此同时,美国还出现了巨额的财政贸易赤字,直接导致了包括证券投资形式在内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大量增加。为此,发达国家加快了放宽国际资本流动限制的步伐。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已基本上取消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发展中国家起步虽晚了十年左右,但推进的力度很大。自80年代始放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到90年代中期,有10个国家取消了商业银行外汇业务的限制,有12个国家实行了资本项目货币可兑换,有5个国家放宽或取消了本国居民到外国购买短期或长期证券的汇兑限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允许外国厂商和居民比较自由地投资本国的证券。山正是得益于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政策,特别是对国际资本的流动放宽了限制,金融资本才毫无顾忌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

  金融全球化的技术基础是金融创新和汀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各国就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浪潮。金融创新的内容大致包括:支付与信息系统的创新金融工具与融资技术的创新;新型金融市场的创新;银行管理方法的创新;新型金融组织形式的创新。金融创新带来了金融衍生品种的大量增加,如互换证券、金融期权和期货证券、抵押贷款证券、“垃圾证券”商业票据和合成证券等。各种金融衍生品的诞生,猛烈地冲击着各国传统的金融体系、金融制度货币政策,诱发和推动了世界金融服务业的革命。支付体系和信息系统由于运用了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从而带来了金融产业的电子化,改变了整个金融业的面貌。如果说金融衍生品加强了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那么,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则冲破了地区和国家的障碍,以最便捷的手段,从深度和广度上把各国的金融市场彻底地联系在一起。现在几乎所有各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中心,通过电脑都同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相连接,可以展开全球性的、24小时的证券、外汇交易。在金融市场上,成百上千亿的资金可以在一瞬间从地球的这一端转移到另一端。先进的信息传送手段推进了金融的全球化。

  上述几大因素虽对金融全球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资本对利润追逐的本质,则是金融全球化的动因。资本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在谋求获取最大的利润。其形式随着其对外扩张的加速,也日趋多样化。从最初的间接金融,即银行贷款,发展到直接金融,即直接投资和购买证券的形式。总之,对利润的追逐,促使其只要有机会,就必然会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渗透,以获取高额利润。

参考文献

  1. 乔治·S·伊普(GEORGE S.YIP)著 程卫平译.全球战略 (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 朱自安著.区域经济转型理论与典型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7.
  3. 金明玉著.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白山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