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行业百科金融百科经济百科资源百科管理百科
管理百科
管理营销
资源百科
人力财务
经济百科
经济贸易
金融百科
金融证券
行业百科
物流咨询
综合百科
人物品牌

低碳战略

  	      	      	    	    	      	    

低碳战略(Low Carbon Strategy)

目录

低碳战略概述

  所谓低碳战略,就是以低碳作为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和无止境目标的宏观架构。低碳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企业使命与理念、产业结构与项目规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原材料初级产品及其他上下游供应链采购、生产销售与物流产品服务与回收,企业文化品牌传播、人才团队与规模控制、建筑节能资产管理资本运作融资模式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进行低碳战略的整体规划和实践,实力有限的企业可以分阶段、分环节地先做一部分。

实施碳战略的原因[1]

  企业制定和实施碳战略,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国际大势所趋节能减排如同早先的全球化一样,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企业必须随潮流而动。在人类20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化石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含碳能源)的消耗已经使得地球变暖成为事实,并带来了更多的灾害性天气。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将低碳经济写入政府文件;生效于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则为低碳战略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金融机制;2007年12月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更是将低碳战略一举推到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

  到2007年底,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一个总的共识是80-20原则,即在20年内力争把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80%。

  要达到这个目标,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大国肩负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在2007年11月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的最新《全球能源展望》中,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增长50%,其中40%是由中国和印度拉动的。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未来必将通过落实更多的节能减排法规来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而这些法规的落实,将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冲击。

  国家政策所向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的力度。2006年,中国政府的十一五规划确立了节能减排工作的硬指标: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但是,2006年全国万元GDP能耗与上年相比只下降了1.23%,并没有完成预定的平均每年下降4%的目标。2007年的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了3.66%,仍然没有完成4%这个目标。

  连续两年能耗下降没有达到指标,将促使政府拿出更为严厉而有效的措施。今年7月1日,由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了2008年的工作,其中提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种节能减排的迫切愿望,加上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国策,都在呼唤企业制定自己的节能减排长期战略,使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避免被各种环保新政打个措手不及。

  消费者人心所归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丁民丞在分析埃森哲一项针对全球7500多名消费者的调查时称,全球的消费者更青睐那些能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服务。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能出现新的模式,这将迫使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这项调查发现,世界各地85%的被访者对气候变化给予了极度或一定程度的关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更是有高达97%的消费者关心气候变化,而且更为积极地采取行动。新兴国家超过80%的被访者(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尽量避免乘坐汽车、不买空运入境的食物、选择乘火车而不是飞机,而且使用替代能源的人数也是其他地域的两倍。

  调查也发现,有64%的被访者表示愿意支付更高价格购买低碳的产品和服务。在这部分消费者中,人们愿意支付的额外费用平均高达11%。

  企业未来竞争优势所在考虑到能源的日渐紧缺,以及油价的不断上升,在节能减排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毋庸置疑将节省更多的能源费用。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节能减排能力将成为企业的一种长期竞争优势。根据高盛银行在2007年7月公布的一份报告,在其所调查的6个行业中—能源、矿产、钢铁、食品饮料和传媒—那些在执行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面处于前列的企业创造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自2005年8月以来,其市场业绩超越了一般股票市场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在同一时期的市场业绩要优于同行。

  此外,由于公众将节能减排的领头羊企业视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典范,企业也因此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这种声誉将带来潜在的商机以及品牌溢价

低碳战略的发展阶段

  低碳战略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节能减排(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使用新能源(renewable energy)、碳捕获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第一阶段指的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降低排放量,以及用新兴的碳交易手段促进减排意愿;

  第二阶段则从源头上着手,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代之以更为清洁的能源 (包括风能、太阳能等);

  第三阶段则侧重于末端治理,力图将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到贮存设施中或者固化,从而使零排放成为可能。

如何制定低碳战略[1]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碳捕获还太过遥远,而新能源的使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下唯有节能减排切实可行。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低碳战略呢?

  美国Pew研究中心于2006年10月发布了一份名为《抢先一步: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企业战略》的研究报告。报告的作者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安德鲁·霍夫曼教授深入调查了包括美国铝业杜邦惠而浦壳牌等在内的31家大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企业制定气候战略的8个步骤(见图1)。这8个步骤又分为三个阶段:战略制定、关注外部和关注内部。这些步骤没有一定的顺序,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碳战略时,可因地或者因时制宜。

  步骤1:评定碳排放企业在这个步骤中,要分析整个价值链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包括排放的来源、种类,以及排放量的大小,这是整个低碳战略的起点。

  在低碳战略方面领先的公司几乎都会测量直接排放,如公司自身由于发电或者燃烧煤炭等产生的排放。大部分的公司还会测量间接排放,如因为用电而导致的排放。另外,还有一些公司将其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排放也计入自己的排放量中。例如,美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惠而浦,就将其家电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计入自己的碳核算中。

  在这个步骤中,既可以使用绝对排放量进行衡量,也可以使用相对排放量。前者是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而后者是单位产品、单位产值的排放量。前者可用来评估企业对环境的总体影响,而后者多用来设定企业的减排目标。

  企业可使用实际的排放数据,或者使用基于能源、材料消耗而估算出的数据。前者成本高昂,并且需要大量人力,但后者则由于存在多种估算方法而显得复杂。

  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了测量和跟踪排放量的新系统,有些系统已经和SAP信息系统整合在了一起。例如,水泥行业的Holcim公司的SAP企业资源规划平台就与一个二氧化碳模块连为了一体,其排放可根据产量、能耗、使用的燃料类型等自动算出。

  步骤2:衡量风险和机遇企业在这个步骤中不仅要考量自己的运营或者销售会受到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还应该看到减排中蕴含的机遇。

  很多公司都在使用标杆比较这个工具,旨在发现行业中减排方面的最佳实践,从而进行效仿。当然,更重要的是避免舆论风险。若企业在减排方面被冠以落后之名,其潜在的损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是减排方面的领导者,自然会获得很大的益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很多公司将减排重点从避免风险和保护利润,转向了开拓机遇和提高销售上。例如,为现有的产品线找到新的用途。杜邦公司就基于其特卫强(Tyvek)产品线,为欧洲顾客开发了一种特殊的房屋罩,可减少房屋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步骤3:评估多种行动计划这个步骤与设定减排目标紧密相连。有些企业习惯于先设定目标,然后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有些企业则倾向于评估各种解决方案之后,再设定目标。

  低成本的减排方案包括鼓励节能行为,比如在企业中强调人走关灯、用可视电话会议替代出差等。还有一些公司则采用突破性的技术达到减排的目的。比如壳牌公司正在加州建造一座氢能发电站。在该项目中,壳牌在加州的炼油厂生产的石油焦将首先被分解为氢气和二氧化碳,然后,发电站将把氢气燃烧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为南加州32.5万户家庭提供电力。而大约400万吨二氧化碳在捕捉后将被转移、深埋到地下的油库中,进一步提高采油的效率。项目建成后,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同时又是碳排放量最小的氢能发电站。

  步骤4:设定目标和目标值大多数公司通过分析各个事业部的风险与机遇来确定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给所有的事业部设定统一的目标。从短期来看,企业会把设定能源效率目标与设定减排目标区分开来,尽管从长期看,这两个目标将统合在一起。

  通常情况下,减排幅度最大的公司通常都设定了张力目标(stretchgoal),即必须通过较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例如,杜邦公司1994年就给自己制定了到200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1990年降低40%的目标,这一目标在1999年成功实现。如今杜邦的新目标是: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1990年减少65%。而惠而浦的目标则是,到2008年,在销售量增长40%的基础上,生产和产品使用能耗降低3%。

  步骤5:确立财务机制在这一步,企业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为了达到减排目标,企业要花去多少成本?以及要使用什么样的财务工具支持这些目标?

  衡量减排的成本可以使用三种方法。第一是绝对值,例如,杜邦公司计划支出5000万美元来开发管端控制技术,以减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第二是归一化成本(NormalizedCost),例如能源公司Cinergy(已合并入Duke公司)预计2004年减排1吨二氧化碳需要花费8.28美元。第三是财务回报,例如,美铝一般不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除非该项目在一年内能够收回投资。

  而当节能减排项目本身由于回报低而无法满足企业的财务要求时,企业可以考虑进行碳交易。碳交易市场日趋活跃,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使企业有可能去采纳回报率低的环保项目。碳交易的具体情况可参见本期组文中的《碳交易:发展中国家的免费午餐》一文。

  步骤6:发动组织一方面,企业的碳战略能否成功实施,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员工是否买账。为了获得员工的支持,很多公司将碳战略与奖励结合起来。例如,杜邦公司就将环境绩效指标与员工的奖金关联了起来,并且设立特别奖项,对杰出的环保业绩予以奖励和认可。

  另一方面,高层的支持几乎是碳战略成功实施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10月,沃尔玛首席执行官李斯阁(LeeScott)宣布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只购买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实现零污染、将运输卡车能效提高一倍、削减20%的温室气体排放等,并要求数以千计的供应商参加该项减排计划。这一计划一开始遭到高管们的抵制,但很快他们就转变了态度。原因正是李斯阁本人100%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计划。

  在很多公司,碳战略已经从一种边缘战略转变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战略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必须很清晰地将碳战略与企业业务战略联系起来,让所有的核心业务部门都涉足其中。例如,宝洁公司就把碳战略与消费者的需求挂上了钩,使整个组织都动员了起来。还有些公司则成立新的团队来实施碳战略,这类团队有的是跨部门的,有的则具有特殊的专长。

  步骤7:为政府新政做准备由于企业的业务战略和政府政策有很大的关联度,因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能够参与到政府政策的制定之中。Cinergy公司的一位高管认为,参与政府的政策制定,能够避免政策风险。否则,一个监管机构或者一位国会议员很可能会发布一项让公司资产一夜贬值的法案。有时,这种迫切的参与态度不单单是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更是希望能够向政府建言献策,使之能够出台合理有效的政策。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受访公司都认为政府关于低碳经济的政策很快就要出台,大部分企业预计出台的时间大概在2010~2015年之间,这些政策的内容包括:基于市场的交易、碳捕获、对先行者的奖励、减排的税收优惠等。我国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交易也已经渐入佳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出售碳减排量获得经济收入。中国财政部近日也已经表态,与节能减排挂钩的相关的税收收费基金补贴转移支付等政策优惠工具将陆续出台,促进节能降耗。

  步骤8:管理外部关系企业在低碳战略方面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非政府组织(NGO)、政府、公众、投资者等。这些外部群体,特别是诸如Pew研究中心、美国环保协会等NGO,能够为企业提供关键的知识,以及完成商业目标的手段。与口碑良好的NGO合作还能提升企业形象

  例如,Cinergy公司在首次制定基准排放指标时,就得到了美国环保协会的协助。该协会重新审查了Cinergy公司对排放的定义,批准了衡量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方法,评估了该公司温室气体基金的落实情况。现在美国环保协会是Cinergy公司温室气体管理委员会的一名成员。

  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并与其良好互动也非常重要。瑞士再保险公司通过拍摄环保公益片,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很多人对节能减排的态度。鉴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环保责任日益关心,将企业的低碳战略及时通报给投资者,也可以减轻来自投资者的环保压力。我国证监会也已经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每年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顺应了投资者的呼声。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针对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已经在地平线上露出了它们的轮廓,一旦这些政策落地,世界商业的版图就将发生剧变,未雨绸缪的公司将抢先获得优势,而无动于衷的公司可能在挣扎中灭亡。在高位徘徊的油价,也为企业的低碳战略提供了合理的理由。投资者对低碳公司的日益青睐,也在对企业施加压力。制定低碳战略,不仅是为了地球,为了全人类,而且也是为了公司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低碳战略的两件大事和七项对策[2]

  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中国除了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更大的发展权外,决策层还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抓紧做好两件大事,不可再等。

  第一件大事是,2012年前抓紧征收“国内碳税”,以遏制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出台。征收“国内碳税”能够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在国际“碳关税”压力中,变被动为主动。尽管美国提出的“碳关税”是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但从趋势看,发达国家已经设定了这方面的话题我们不能被动等待,中国应在发达国家征收 “碳关税”之前,先征收国内碳税。双重征税是违反WTO原则的,如果我们征收了国内碳税,美国再征收碳关税就是违法;二是在国内生产中,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瑞典的经验值得借鉴,瑞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比例从来就没有超过0.5%。其成功之道就在于,他们通过对石油课以重税(标准是每吨100美元)来推广生物能源。在重税之下,瑞典众多企业竞相寻找低成本的生物能源,将很多生物质废弃物变成了能源。今天瑞典生物燃料的使用率已超过50%,成为世界工业化国家使用生物能源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三是政府可以将碳税带来的收入,补贴那些节能减排成效好的企业。

  第二件大事是,抓紧研究“稀土—碳排放权”捆绑计划。如果说碳排放是美国对中国“发展权”的限制,那么,稀土等战略资源就是中国对西方“进化权”的限制。中国必须打好稀土等战略资源这张牌。为此,笔者建议:以稀土等战略资源出口配额多寡,换发达国家的减排技术。据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在基准减排情景下,中国需要60多种技术,其中40多种是我们不掌握的核心技术。中国可以通过控制出口配额多寡,换发达国家的减排技术。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国际趋势,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通过多途径探索减排方式,才是解决国际“碳”压的根本之策。

  第一,做好“碳预算”。一是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都要做好“碳预算”。建议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将“碳预算”列入部门和地方政府预算框架,今后政府的每项决策,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还要考虑碳的排放和吸收。这意味着把减排工作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二是“碳预算”要按人配额,以实现“扶贫”和“遏制奢侈浪费”的双重功效。坚持“减排人人有责,配额公平对等”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设定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普式上限,“按人配额”。将来富裕人群如果配额不够,可以向低收入人群购买碳排放指标,这是一种等价交换的关系,既能达到“扶贫”的目的,又能遏制“奢侈浪费”。三是建立地区间或省际碳预算转移支付机制。为了保证总量平衡,中央从全国“一盘棋”角度,用落后地区的碳盈余去填补发达地区碳亏空。发达地区用资金来交换碳排放空间,可以看成是一种公平的补偿。

  第二,加强国际合作。一是与国际低碳城市、低碳企业建立合作联盟。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在减排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要在合作中学技术、学经验。国际间的合作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从中小城市、企业、商业项目入手。在节能减排上,中小型城市、企业、商业项目的合作,比国家间和大城市间的合作更容易量化,标准也好制定,减排效果也便于检验。二是与周边国家结成低碳化产业供应链。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中国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用工成本的提高,中国制造业应该专心做上游(战略决策、技术研发、品控标准、资源整合与金融运作)和下游(品牌塑造、营销传播和客户服务产业链,而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转移到周边成本更低的国家。

  第三,建立“碳汇造林补偿基金”,充分发挥人工造林的碳汇功能。森林是重要的碳汇,通过建立“碳汇造林补偿基金”,将人们的消费行为与造林面积捆绑在一起:即按消费行为计算排放量→按排放量计算造林面积→按造林面积计算补偿金额。把增加林业碳汇与工业减排放到同等重要位置上。

  第四,提高水电和核电比重,降低火电比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煤炭占能源的比例达70%,60%的碳排放是因为运煤产生的。与火力发电相比,核电是清洁、环保型能源。与核电相比,水力发电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清洁能源。水电没有核辐射危险,与煤电相比,每一千瓦时的水电电量大约可以减少原煤用量500克和二氧化碳排放量1100克。

  第五,构筑“以铁路为骨干”的环境保护型现代化交通体系。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火车对环境的污染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少。在我国未来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构筑以铁路为骨干的环境保护型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第六,重点控制大型超市和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少建大型超市,鼓励就近购物;尽量减少公差和国际间飞行。

  第七,尽快建立“碳足迹”标示制度,引导“斤斤计碳”的消费方式。在超市商品上明确标示“碳足迹”(贴碳排放标签),是发达国家最广泛的标示制度。中国应该尽快建立“碳足迹”标示制度,并将“碳足迹”作为科普知识进行推广,以此在全社会倡导“合理物质消费”,反对“攀比奢华”的生活方式。

可口可乐的低碳战略[3]

  在中国消费者看来,可口可乐代表的不过是一家著名跨国公司生产的碳酸饮料,但可口可乐公司首席执行官穆泰肯特却希望,未来10年,可口可乐能成为中产阶级和年轻人环保信仰的一部分。

  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过去10年间,可口可乐已经抢先按高标准的环保要求进行布局。2009年11月,可口可乐中国系统获得“2009中国饮料行业实践社会责任优秀企业”称号,通过实施101项节能减排项目,可口可乐年节约用水591410吨、年节能1211吨标煤、年减排1955吨。

  一家原本被认为是能耗和水污染大户的跨国公司,如何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低碳竞争力?

  打造“绿工厂”

  上海,2009年3月投入使用的可口可乐中国总部园区和全球创新与技术中心,看起来更像是来自未来的一群建筑。由于采用了风能供电和高能效的整合设计模式,整个园区的用电峰值降低了近15%。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将为园区节约60%的用水量。

  从某种程度看,这也是可口可乐在中国将近40家工厂的精华版。工厂的绿色运营历来是可口可乐低碳战略的重要部分,其低能耗模式不外乎三点:节约、循环、新能源。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如果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和节水措施,可口可乐工厂不允许开工生产。在位于亦庄的北京可口可乐工厂,负责管理污水处理设备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天可处理的最高容量是2000吨,现在每天产生的总污水量不过五、六百吨,“使用节水设备后,污水越来越少了。”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可以浇花养鱼循环使用,其COD值仅为30多,远优于亦庄经济开发区不多于500的排放标准。

  “我们正在申请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及传讯部高级主任陈翊透露,这套系统价格不菲,但成效很大,安徽的可口可乐工厂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后,富余的水甚至可以提供给市政。

  据了解,可口可乐中国系统的39个装瓶厂全部都实行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项目,将可再次使用的水的排出量降到最低,其中,12家厂已实施了废水在线监控系统,以便持续监测废水水质。2008年,可口可乐中国系统节约了16亿升水。

  节水与循环的模式,大大降低了可口可乐的“水足迹”。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公共事务传讯总监李小筠告诉《经理人》,截至2009年9月,可口可乐中国每生产1升饮料的耗水量为2升,较2004年提升36%。

  此外,行政办公也厉行节能措施,工厂园区统一使用太阳能路灯,下班时间统一关灯、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等方法融入到员工的办公习惯中,可口可乐大中华区公共事务及传讯高级经理田文红说,这些习惯已经被自己带回家里。

  低碳供应链

  “打造低碳供应链的目标是为了与原材料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一起合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李小筠认为,低碳供应链不仅体现可口可乐对环保的重视,也可以降低总的营运成本,达到环保和经济双赢。

  可口可乐的供应链管理标准让供应商们又爱又恨。1993年以来,可口可乐加大了对供应商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审核认证力度,标准堪称严苛。记者从供应商保龄宝(36.99,1.14,3.18%)公司了解到,可口可乐通常委托第三方公司来进行审核,0分为绿色,三年后复审;1~7分为黄色,三个月自我完善,三年后复审;8~27分为橙色,一年复审;如复审连续28分以上,则取消供应商资格。保龄宝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这也是帮助公司完成低碳转型的一个好的途径。

  1998年以后,可口可乐开始了全方位的供应链低碳改造。与绿色工厂不同的是,供应链的低碳化要宽泛和复杂得多。

  收缩供应链是一项很智慧的减排措施。可口可乐绝大部分饮料的生产、销售、消费都在同一地区内完成,通过减少空跑和引进生物柴油技术,配送车队的约20万辆运货车可以节约很多燃料。

  2008年,可口可乐与饮料瓶供应商合作,将饮料瓶的最后一道工艺—吹瓶生产线搬到北京可口可乐的工厂车间里,陈翊介绍,空瓶成品占用的体积较大,占用卡车的数量多,而未经吹瓶工序的原材料仅为拇指大小的一条,大大节约了运输资源,现吹现灌装,也避免了空瓶在长时间的运输中被污染,耗费清洗的水资源。这等于把供应链的长度缩短为零。

  多年来,可口可乐注重与上游供应商合作,推广创新技术、使用环保材料,降低碳排放。包装材料的减负是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后,可口可乐8盎司玻璃瓶的重量减轻了近60%,2升PET塑料瓶和20盎司玻璃瓶也分别减轻了30%和20%多。田文红透露,明年的世博会上,可口可乐将引入用生物材料制造的饮料瓶,达到100%降解。

  目前,可口可乐公司着手推行的一项可持续制冷计划,向经销商推广不含氢氟碳化物绝缘体的新制冷设备,可GHG减排75%。可口可乐还开发了自主产权的能源管理系统(EMS),使冰柜的节能效率提高了35%。

  “碳友好”的回报

  不止存在于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可口可乐的“碳友好”战略遍布企业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

  2008年奥运会以来,可口可乐与政府机构和PET树脂及再生的行业领导人接触,推进回收和再生项目的发展,并积极推广可口可乐在材料和垃圾方面的循环经验。

  通过公益的方式,可口可乐进行一系列的环境友好的布局行动。从2005年开始,在青少年中推出的“留住一桶水”行动;向WWF捐助2000万美元,用于资助保护全球最重要的七个淡水河流域,其中包括中国的长江流域;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水利部以及商务部合作,协助政府改善国内的水资源管理与饮水安全。

  全面施行“碳友好”战略,难免会让人对可口可乐的投入的具体成本有所猜测。有关专家分析,除了像污水处理、节水设备等少数看得见的投资外,大部分低碳投资是隐性的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李小筠告诉《经理人》,这是对未来生态环境的长期投资,无法用会计上的数字来计算短期的成本和收益

  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中国区总裁路跃兵认为,低碳经济时代,跨国企业推行低碳发展路线,实施气候变化的友好战略,除了履行造福环境的企业社会责任,可大大改善与所在国政府与消费者的关系,获得可持续的长期回报。

参考文献

  1. 1.0 1.1 支维墉.低碳战略:理由和方法
  2. 董小君.中国低碳战略的两件大事和七项对策
  3. 魏薇.可口可乐的碳友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