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区(Greater China)
目录 |
大中华区又称大中华地区,是一个经济或文化源生出来的地理名词,所指的地域包含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有些时候,也会包括有许多华人居住的华人国家新加坡;或是泛指有华人居住及活动的地区。
英文“大中华”(英语:Greater China)中的“大”字容易存在其它涵义,除可解作“较大”(Greater)指称两岸三地外,亦可解释为“广义”、“泛指”之义。此词可以从经济、政治及文化三种意义角度来理解,而分别有大中华经济圈、大中华政治圈及大中华文化圈。随着治理、政治、文化、媒体等跨域交流及比较日益增加,各学术领域对大中华一词对全球化、区域化等议题的讨论增多。
“大中华地区”暂不对包含地区的政治地位做出明显政治判断,以降低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冲突。尽管如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文化用语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不只一次反对这地域名词的使用,认为此词将大陆和中国台湾相提并论,而学者王赓武也质疑此地域名词会有误导或错误的效果,让其他地域的国家对中国的扩张及帝国主义倾向产生政治上的质疑。
大中华区作为一个商业名词,许多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都采用“大中华地区”或“大中华区”一词于自身的商务运作当中,而以此为名所设立的公司业务部门则主要负责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质管辖的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等两岸三地之间业务来往的管理事项,偶尔也兼有负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新马”(旧称“星马”)业务。
大中华地区或大中华区是一个地域名词,于1980及1990年代流行,如华人经济学家郑竹园提出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共同市场”构想和“大中华经济圈”概念。大中华地区因此先用于经济、商业领域,涵盖以华人为多数住民之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及澳门。
大中华经济圈内的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及澳门种族相同、语言相通,彼此间更有血浓于水的情感。同时,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大陆与台、港、澳共同应对,真正做到了患难见真情。面对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南开大学中国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在2009年8月4日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两岸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又提供了进一步合作发展的新机遇。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大陆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大陆的内需市场由此将展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伸展,发展潜力不可估量,这为两岸经济合作开辟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合作天地。两岸未来的经济合作将由过去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转变为面向大陆或两岸市场的“内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