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商业(Business Linkage)
目录 |
连锁商业是指商业活动中若干个同行业的店铺以共同进货,共享统一的经营技术或是经营同一种商品的方式联系起来,以实现提高规模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商业经营方式。
连锁商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是连锁商业以其新的经营特点,适应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和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连锁经营的实质,就是把现代大工业、大生产的组织原则,应用于商品流通领域,以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发挥规模效益的目的我们知道,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多种要素的竞争。这种竞争一般是通过企业采取一定的经营方式反映出来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商业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经营方式的竞争。就同类商业企业而言,它们所经营的商品品种、质量、包装、价格等等,并无显著的差异。因此,企业要想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创新并采取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才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连锁商业是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基本特征的。它突破了传统的商业企业以单独店铺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实现零售经营规模大型化,创造出符合零售经营本质要求的现代化零售经营方式。一般要求做到几个“统一”,如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商店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广告宣传和统一销售价格等等。这些“统一的目的,就是使连锁企业的店名、店貌、商品、服务标准化;采购、送货、销售、决策、经营专业化}商品购销、信息汇集、广告宣传、员工培训、管理规范统一,从而把复杂的商业活动分解为象工业生产流水线上每一个环节那样相对的简单,以提高经营效率,实现规模效益,增强竞争能力。
连锁商业目前国际上存在着多种类型,如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程度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这是同属于一个资本的统一经营的若干企业的连锁,即一个产权主体经营的“多店铺商店。其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统一,实施人财物、产供销等统一管理。这种类型的连锁是由连锁集团公司(或总部)直接经营其所属分店,实行几个“统一。
这种类型是总部与加盟店签定合同,各加盟店对店铺拥有所有权,经营权集中总部。各加盟店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经营总部的某种商品,使用统一商标或服务标记,并按销售额或毛利的一定比例,向总部支付特许使用费。
(3)自由连锁(亦称自愿连锁)。
这种类型是各成员店在保留单个资本所有权的联合经营形式。总部与成员店之间是协商和服务的关系,实行统一采购和送货、统一使用信息和广告宣传、统一制定销售战略,但各成员店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成员店每年按销售额或毛利的一定比例向总部上交加盟金以上三种类型,是国际上采用的主要形式。可以说, 连锁经营的最大特点在于众多店铺统一经营的规模优势,能够发挥出最佳的规模效益。
(1)实行连锁经营对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速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为这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便于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流通模式,形成新的产销关系和批零关系,从而推动新的流通体制的建立和流通网点的合理配置。应当说,这是实现流通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改革。
(2)发展连锁经营可以加速国合商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因为连锁经营不单纯是经营方式的改革,还涉及到商业企业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产权关系、利益分配等一系列关系的重新调整和重大变革。这必将推动国合商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
(3)通过发展连锁经营,可以进一步发挥国合商业在流通领域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政府对市场物价的调控力度。由于连锁经营能够壮大国合商业的实力,扩大企业联合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使国合商业在搞好市场、稳定物价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4)发展连锁经营,有利于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保护消费者利益。连锁经营规模大,大批量采购,能够引导厂家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促进新产业、新产品的建立和开发。同时,由于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管理,可以保护优质名牌商品,抵制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利益。
(5)发展连锁经营,组建大型连锁集团公司,形成实力雄厚有竞争能力的贸易企业,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而分散的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是没有能力与强大的企业进行竞争的。
(6)通过发展连锁经营,还有利于重组国合商业批发体系,建立现代化的批零关系和工商关系,实现生产、批发、零售、运输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国合商业的经营索质,更好地发挥批发企业的功能和优势,搞活批发企业,从而改善国合商业的企业形象。总之,发展连锁商业是流通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我们应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深认识,积极推进,逐步完善。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连锁经营是当前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尤其是商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纳入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规划。上海市 1994年2月在商业工作会议上制定了有关政策,对连锁店的发展作出了规划和安排,并列入了上海商业发展的计划之内。北京市在发展连锁经营上坚持四个结合,即:一是与商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并纳入城建总体规划;二是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相结合;三是与保证居民“菜篮子”、“米袋子” 供应相结合;四是以企业自我发展为主与国家适当扶持相结合。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2.做好宣传,统一思想连锁经营是一件新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不同,甚至还存有某些误解。因此,首先需要在舆论上和理论方面做好宣传工作,要介绍发达国家和地区连锁经营的情况、经验,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优势和弱点,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历史文化传统、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等,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发展,又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生搬硬套外国的经验,匆忙上马。
3.明确方针,抓住重点。发展连锁经营必须明确方针,就是企业自我发展为主与国家适当扶持为辅的方针。因为连锁经营是一种企业行为,应更多地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自主地实行连锁,而不应也不能完全依赖国家。国家适当扶持,主要是指从宏观上指导,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为企业剖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在连锁经营发展初期给予引导和必要的支持,使其健康发展发展连锁经营的重点,从地区看首先应放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从类型讲应重点发展以经营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为主的便民连锁超市这两种形式其它两种形式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条件逐步发展,至于组建大规模韵直营连锁企业,原则上应当先发展区域性的,待取得一定经验,条件具备后,再逐步发展为跨地区的乃至全国性连锁集团。
4.打破界限,开展竞争。发展连锁经营主要是采取经济的办法,兼顾各方面利益,实行自愿连锁,不能用行政办法“拉郎配”。要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和狭隘的部门利益的阻力,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区分割和行政隶属关系及所有制方面的限制。
5.加强立法,建立规范。连锁商业是建立在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基础上的一种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它采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质技术手段,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强连锁商业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服务规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工作。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有关连锁商业的法规和政策。如美国有l4个州制定了连锁加盟法,日本在60年代提出了零售商业连锁化政策。为适应连锁商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加速立法工作,建立有关服务规范,以促进连锁商业按标准化和规范化组建、运作,健康发展。除国家统一立法外,地方政府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根据其具体情况,也应制定相应的法规。
6.培养人才,开发软件发展连锁商业需要有一批既掌握先进管理理论、熟悉营销业务、具有开拓精神,又会运用现代技术设备和手段、有较高素质和合理结构的管理人员,现在我们很缺乏这方面人才,必须采取各种办法,抓紧培养人才,如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习班等,对企业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各类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增加这方面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满足连锁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连锁企业的发展与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其它管理、办公技术设备和手段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如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POS系统、条形码应用、电子转帐作业系统、自动订货系统(EOS含订单制)、电子广告等等,都是必须掌握的技术手段。我们要抓紧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 以提高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的科学技术含量,提高运作效率,充分发挥其优势。
7.逐步完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已有的连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诸如经营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差、规模效应未充分发挥出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应分别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旌,积极加以改进和规范,逐步完善,使我国连锁企业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
连锁商业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许多流通企业积极采用连锁经营方式,来增加市场竞争力,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连锁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如上海华联超市公司已拥有380多家门店,列全国规模、销售、 利润三个第一。我省连锁商业发展也较快,连锁商业遍及百货、食品、蔬菜等多种行业。据统计,到1998年底,全省已有258家连锁企业,1825 家连锁门店。杭州市区有连锁企业30家,连锁门店412家,98 年销售额达16亿元,比上年增长33 %。 其中全省最大杭州金龙超市公司拥有门店25个,年销售额3.24亿元,同比增长83.1%。宁波市有连锁企业37家,连锁门店346个,98年销售额为 21亿元。在短短的几年中, 有的连锁企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建立了配送中心,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杭州金龙超市公司和宁波南大超市公司发展势头较好。但从整体上看,我省连锁商业发展也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1.连锁企业数量太多,规模太小。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平均每家连锁企业拥有门店仅14家,我省仅7家。杭州市和宁波市分别为14家和9家,连锁企业平均销售额杭州市和宁波市分别为5300万元和5700元。有的连锁企业销售额不足2000万元。即使全省最大连锁企业金龙超市公司也仅3.24亿。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连锁企业在拥有门店数和销售额上差距很大。而发达国家一般的连锁企业也有数百家,著名企业有上千家和上万家。销售额多以百亿美元计,大得实在令人吃惊。如世界著名的连锁企业沃尔玛98年底在全球拥有2943多家连锁门店,几千亿美元销售额。麦当劳肯得鸡、比萨等餐饮连锁门店有几千上万家。根据日本连锁经营发展经验来看,门店数要达到3000家以上,才能形成连锁配送规模效益。而我国连锁企业大多数经营规模偏小,没有真正形成规模经营。如杭州市商业局下属企业解百、百大、金龙、友副、蔬菜、食品等公司都各自开办了连锁企业,加上其他系统开办连锁企业,杭州仅130 万人口城市,有30家连锁企业。由于许多企业自身条件不具备,盲目上马,结果开办几年,亏损累累,只得清理停办或被别人兼并。如省供销社兴合超市被金龙兼并,市食品公司“菜篮子”连锁超市已清理停办。总之,目前,连锁商业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经营分散,集中配套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2.连锁经营类型单一。
连锁经营一般可分为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在发达国家都有比较成功的范例。有的连锁企业对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连锁方式。而我省目前发展的连锁商业,多大是采用直营连锁,大多数门店都由总部投资和租用。如杭州市金龙和宁波南大超市基本上都由总部投资,门店由总部租用。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连锁企业本身产权制度并不十分明确的前提下,门店的产权关系更不够清晰。由于门店的职工切身利益联系不紧密,致使他们积极性不高,多数门店经营效益低下。这样单一的连锁方式,不利于调动门店的积极性,集中性和灵活性没有更好的有机结合。
3.连锁经营类别单一。
国外连锁商业的发展涉及到各个行业。如百货、食品、蔬菜、餐饮、服务、制造、生产资料等多个行业。而我国目前连锁经营类别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百货业。在餐饮、服务、制造等行业发展连锁经营的很少。而国外许多连锁企业是利用名牌效应或企业知名度发展起来的,其经营范围涉及到市场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单一品种,也要利用其品牌效应,千方百计把生意做大。如美国规模第二大的比萨连锁店,生产一种叫比萨饼,在全世界拥有10000多家分店,10 多亿美元资产。又如香港金利莱、美国哈曼顿等服装连锁店。在我国也有许多名牌和知名企业,没有利用名牌效应来发展连锁企业。
4.连锁经营管理不规范。
组织形式的联合化和标准化是连锁经营的前提条件。只有对门店实行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才能体现连锁经营的优势。如果只有相同的店名店貌而没有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那就是“连而不锁”,“形似神不似”。我省目前的连锁经营注重于形式,仅仅在店名装修,开架售货上实行统一,而管理上则仍然沿袭单店的操作模式。在商品配送,信息管理等方面都没有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
中国连锁商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导入、起步的阶段,21世纪初已进入快速成长期。2001年以来至今,年增幅都超过30%,随着规模的扩大,规范程度提高,业种增多,业态逐步完善,中国连锁商业企业日趋走向成熟。通过对2002~2006年连锁百强企业调查统计数据的认真研究和分析,笔者发现,近五年来中国连锁商业主要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行业集中度加强、外资商业增速明显、购并兼并成为扩张的重要方式以及向多行业、多业态方向发展的特征,而这些特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一、连锁商业持续高速增长,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的连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从总体规模看,近五年,100强企业的总销售规模平均增幅超过4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02~2006年,分别为6.0%、7.8%、9.3%、10.5%和11.2%,五年内将近翻了一番。近五年,100强企业的门店规模、营业面积和员工平均增幅为41%、44%和39%。从单个企业看,2002年至2006年,100强企业平均销售规模分别为25亿元、36亿元、 50亿元、71亿元、85.5亿元;分别是上届百强企业平均销售额的1.5倍、1.4倍、1.4倍、1.4倍和1.2倍。2002年至2006年,100 强企业平均拥有连锁店分别为169个、204个、304个、383个、691个;分别是上届百强企业平均门店的1.3倍、1.2倍、1.5倍、1.3倍和 1.8倍。2002年至2006年,100强企业2002年百强第100名的销售额为3.65亿元,2006年百强第100名的销售额为11.8亿元,5 年绝对额增加8亿多元,说明百强单个企业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如表1所示)。可以预见,连锁经营作为新型的流通方式,将在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行业集中度明显加强
2002年连锁百强中前10家的销售额达1051亿元,占百强总销售额的42%。而2001年前10家销售额为72亿元,2002年百强前10名销售额比上一年增加979亿元。尽管2003年我国遭受非典影响,但百家企业平均销售额达35.8亿元,前10家的销售额达1508亿元,占百家企业总额的42%,这10家连锁企业的销售规模均超过100亿元。2004年 100强中前10家销售额为2256亿元,占百强总销售额的45%。2005年100强中前10家销售额为3136亿元,占百强总销售额的44%。 2006年100强中的前10家企业总销售规模达4073亿元,占100强总销售规模的48%,比上一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前30家企业的总销售规模达 6396亿元,占100强的75%。
而从2002年至2006年连锁百强的统计数据显示(见表2):前10强门店数占百强总店数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37%降至2006年的 19%。2006年与2001年的平均销额由25亿元增长到85.5亿元,增长了3.4倍;平均店铺由169个增长到691个,增长了4倍。以上分析说明连锁行业的集中化程度正逐渐加强,集中化和规模化程度正在迅速提高。
三、外资商业在连锁经营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据统计数字显示,在2002年的连锁百强中,外资企业为8家,销售总额为290亿元,占百强的12%。在2003年连锁百强中,外商投资连锁企业12家,销售额586亿元,同比增长59.4%,占百强销售总额的16.5%。在2004 年连锁百强中,外商投资连锁企业上榜则达到了17家,销售额1174亿元,同比增长48.7%,占百强销售总额的23.6%。在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中,外资企业18家,比2004年增加6家。销售总额达1439亿元,占百强总销售规模的20%。如果包括中外合资、合作、境外上市、国外资金注入内资企业等,则上榜企业升至27家,销售总额达2619亿元,占“连锁百强”总销售规模的37%。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2006年连锁百强中,外资企业18 家,销售额1967.2679亿元;同比增长27%,店铺6334家,同比增长15%。
中国政府已于2004年底,取消了对外资商业的地域、数量、股权的限制,并且允许生产企业增加分销业务,这大大加快外资商业进入中国的速度。商务部的统计显示,到2004年年底,政府累计批准的外资商业企业304家,外资商业企业共开设分店3915个,营业面积约828.6万平方米。2005年是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的第一年,商务部批准设立了1027家外资商业企业,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8.16亿元,开设店铺1660个,营业面积 468.34万平方米。
目前,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在国内一些中心城市,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上海市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欧尚、易初莲花等9家外资大卖场在上海拥有67家门店,占上海大卖场总数的53%,零售额达163亿元,占上海该业态零售总额的76%。
外资零售企业已进入中国10年,目前在世界100强零售企业中,已有16强进入中国,可以肯定的是:今后外资进入中国零售领域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方向发展
2002~2006年连锁百强各业态的构成情况显示,百强企业业态构成有所变化。2002年百强企业中除了百货店、超市、便利店、餐饮、仓储会员店、家电专业店外,家居建材专业连锁店、连锁药店、服装专卖连锁店等业态也快速发展起来。其中家居建材装饰、服装专卖业态,为增加的新业态。2004年连锁百强中又新增了折扣店、休闲饮品店。 2005年又新增IT专业店、烟草糖酒店;2006年有新增通讯店。2004年新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 种业态,并规定了相应的条件。
从近5年连锁商业的发展来看,连锁经营已引起国内众多行业及商家的关注,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践连锁经营。连锁经营已从最初的食品、日用百货、家用电器、餐饮等向服装、饮品、家具建材、装修、药品、专业服务、玩具、办公用品、通讯等更广阔的行业、领域发展。可以预见,今后连锁经营会向更广的领域和行业发展,同时,业态也会不断创新,呈现多业态方向发展的趋势。
五、购并兼并成为连锁企业扩张的重要方式
近5年来,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除寻求跨区域发展外,纷纷实施资本运作,进行同业购并、本地并购、跨地区兼并重组,逐步由原来的区域性公司转变为全国性公司。连锁企业购并兼并成为企业规模扩张重要方式。据统计,2005年,百强企业中有近20家已组建的企业集团或大企业进行了重组,包括资产重组、基本管理架构和机构设置重组等。进入百强的家电企业中,50%采用了并购手段,且8次并购活动使家电企业在去年的平均销售规模增长了67%,其门店数增长了58%,远远高于百强企业平均增幅。2005年连锁百强前10位中的内资企业共发生收购活动14起,构成了收购活动的主体,在企业规模增长中占有较大比重。2006年被业内人士称为整合重组年。据不完全统计,大型并购重组事件达41起,涉及资金超过上千亿。一份来自安永的最新报告称,国内仅有20%的零售市场处于整合状态,零售业百强只占一成的市场份额。可以预言,零售企业间的并购、整合将在未来5年持续升温。
可以预见,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优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寻求跨区域发展之外,会实施资本运作,进行同业购并、本地并购、跨地区兼并重组,逐步由原来的区域性公司转变为全国性公司。
一.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及基本供求态势。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市场态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并将成为我国市场态势的常态。买方市场对主要处于商品零售业的连锁商业而言,意味着行业内部竞争的激烈和来自消费者竞争约束力的增强。从其市场竞争效应的分析来看,既存在着市场机遇的正面效应,也存在着市场威胁的负面效应。
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
第一,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进行企业的兼并、重组及破产,有利于改善我国连锁业中现存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实现规模效益,从而形成一批能够抵御市场风险、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第二,借助市场竞争的外部强制约束,改善连锁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人员及员工素质,科学地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科学和营销理论,重塑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连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竞争的加剧必然会起到市场环境的净化作用,有利于克服我国连锁商业中存在的小规模、零星分散、低效率的过度竞争,塑造有效竞争的市场模式,形成良好的流通秩序。
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
第一,买方市场的形成意味着对每一家连锁企业市场威胁的加大,作为连锁企业必然要承受来自行业内部和同行业以及新加入者、供货厂商及消费者的多方面竞争,经营不善者将遭受兼并及破产的威胁。
第二,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的深化,新的市场空间越来越有限,这无疑也增加了连锁企业市场定位选择及市场开拓上的困难。
2.居民收入、支出状况及购买特征。
城乡居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是连锁商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199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577.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110.81元,1998年城镇居民收入 5425.1元, 人均消费支出4331.61元,五年间平均分别递增16.05%和15.46%。1993 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921.6 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769.65 元,199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162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590.33元, 五年间平均递增18.50%和15.62%。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从1993年的1148元增加到1998年的2973元,五年间平均递增20.96%。 城乡居民消费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为我国连锁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形成了有利于连锁商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及住房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在上述方面的支出将会明显增加,因此,居民收入的增长对连锁商业的发展同样存在着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
正面效应主要有:
第一,市场容量的扩大,使连锁商业的发展具有了消费者购买力的支持,为连锁企业规模上的扩张、地域上的开拓和销售额的增加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将成为连锁商业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进一步明晰了目标市场的层次结构,为连锁商业细分市场,实现特色化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有利于实现各种类型连锁商业在市场上的互补互存。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纵向拓展了市场空间,扩大了商圈范围,形成了多层次的购买格局,为连锁商业多种业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负面效应主要有: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使连锁商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大量资本的涌入强化了这一行业的竞争,使连锁企业的经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第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其商品购买力的增长并非同步变化,在居民商品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非商品性支出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这进一步给连锁商业的经营带来了压力。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从商品、服务、促销、价格等诸多方面给连锁商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不再是在短缺经济环境中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忽视服务的消费者,这自然也增加了连锁商业经营的难度。
3.国家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近年来经济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与世界范围的低速经济增长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我国经济增长仍属于“低效益”的增长,即所谓“粗放型”增长;二是我国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产业之间、地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增长差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个方面变化:
(1)从产业总体来看,我国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 进而向第三产业为主演化;
(2)从不同产业的产品结构来看, 逐渐向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产品演化;
(3)从产业组织结构来看, 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大型垄断组织对生产和流通的支配地位日益明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的加快,使我国就业水平下降,失业人口大量增加,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对连锁商业发展的正面效应:
第一,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收入增长往往快于或大于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工资收入的增长往往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在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明显),所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环境特别有利于连锁经营的发展;同时由于产业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增长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不同业种、不同业态的零售市场环境也有较大差别,这对连锁商业的店址选择,连锁经营的业种、业态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产业结构的演化同时也就是产品结构的演化,从而为连锁商业商品结构的合理化、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供了可能。此外,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演化的前提之一,技术进步不仅发生在生产领域,也影响着流通领域,从而加快了连锁商业技术进步的步伐。
第三,由于连锁商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社会面临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会促使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连锁商业对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加之政府为促进连锁商业的发展所制定的优惠政策,都将有利于连锁商业的快速发展。
负面效应:
第一,由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均衡性,导致收入差异较大,收入差异的扩大不利于扩大消费规模,从而导致连锁商业在地区发展上的不平衡。第二,由于就业压力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使连锁商业市场份额的争夺更趋激烈。
二、人口、地理环境
人口环境主要涉及到人口的总量及增长率、地理分布、城乡分布、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多个方面。人口环境对于连锁商业分布状况、市场定位、店址选择、区域拓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连锁商业经营中必须认真分析和考虑的问题。
我国人口环境状况对连锁商业发展的正面效应主要有:
第一,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产生新的市场空间,适应了新的业态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推动了连锁超市和便民店的发展。
第二,人口地域上的分布不均衡势必带来的连锁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上的不平衡,蕴含着连锁商业新的市场空间,尤其对具有组织优势、市场扩展能力较强的连锁企业来说,以其价格优势开发人口密度较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市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三,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人口的总量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加之人均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将形成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这对连锁商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市场支撑。
负面效应主要有:
第一,人口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在短期内是难以消除和改观的,由此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区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风险加大;二是人口密度低、经济落后的区域市场市场开发的难度及前期成本投入较高,由此使连锁商业陷入两难的境地。
第二,人口分布的区域不均衡所构成的市场竞争结构畸形化使市场机制的发挥形成断层,不利于落后地区连锁商业有效运作,进而拉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的差距。
第三,从大中城市居民分布的变化来看,将有越来越多的居民移民城市边缘地带,因此处于城市中心地带的连锁商业必须及早作出战略上的调整。
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了各个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等多个方面。一般来说,地理环境因素对连锁商业的影响主要有:
(1)对连锁商业经营中物流活动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所造就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连锁商业市场开拓的影响;
(3 )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的消费习惯、文化特征差异对连锁商业跨地区经营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和形成区域性消费特点的重要因素,在连锁商业的经营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的正面效应主要有:
第一,大中城市由于其良好的地理环境往往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品贸易中心,发挥着商品集散、区域交往、商业活动等多方面的职能。第二,由于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我国率先引入连锁经营方式的地区,一直在我国连锁商业发展中发挥着引入连锁经营方式的示范作用,亦是我国连锁商业发展中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充分地体现了我国连锁业竞争的现实格局。
第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随着国家经济战略重点的西移,会有越来越大的开发价值,连锁企业在其发展的战略规则中,不应只将眼光盯在现在的狭小市场上,而应在西部地区市场的开拓上有所作为,打破我国连锁商业现阶段发展中的划地经营格局。
负面效应主要有:
第一,复杂的地理环境加大了连锁商业的物流成本,不利于商品在更大范围内的配送,阻碍了连锁商业的跨地区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差异所造就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连锁商业的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落后、消费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来说,连锁商业开拓市场的空间还十分有限。
第三,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他们的消费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给连锁企业的商品组织、促销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三、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的变化对连锁商业经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技术的采用、新产品的开发,扩大了生产能力,加速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使连锁店商业在商品组合中必须不断地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改进了连锁商业的硬件设施条件,提高了它的商品流通能力。从商品更新换代方面来讲,科技的进步使新产品不断涌现,商品质量不断提高,商品的花色品种大大增加,连锁商业在经营中必须随时关注新产品的开发情况及其发展潜力,在商品组合策略的运用中根据自己的定位、经营特色及经营优势选择新产品,这既可以为新产品市场的开拓发挥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密切和协调与厂商的关系;又可以及时地引入新产品,拓宽商品线,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此外,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的引入,可以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许多的新产品可能就是连锁企业未来的明星商品,成为企业未来经营的支撑点。从硬件设施的改善来讲,当今物流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仅从“量”上,更重要的是从“质”上改变了连锁商业的流通能力,成为一些新的连锁业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物流管理技术。 合理的物流管理是实施连锁商业商品策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物流管理中,配送中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我国的物流管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从配送中心的基础建设到科学管理都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规模化效应难以得到体现。
(2 )计算机管理系统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商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输、集中配送、仓库的电算化管理和条形码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连锁商业在营运、决策方面的速度与效率,有利于总部对分店的统一管理,方便了消费者的购买。在当今许多发达国家,连锁商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和运用新技术。
技术环境及其变化对连锁商业发展的正面效应表现在:
第一,新的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采用大大地提高了连锁商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为其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提供了技术保障,有力地增强了连锁商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提高了连锁商业经营能力,使连锁商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组织商品流通,拓展了连锁商业的市场空间。
第三,使连锁商业能有机地衔接购销运存各个环节,保障经营活动过程富有效率。
第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产生了许多新的市场机会,使连锁商业在商品选择上具有了更强的灵活性。
第五,为连锁商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和技术手段,使其营销的管理活动更加科学有效。第六,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连锁经营的运营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有利于实现连锁商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负面效应表现在:
第一,新技术的涌现,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刚刚起步的我国连锁商业来讲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第二,新技术运用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而我国连锁商业中员工素质低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这一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第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有些产品市场刚刚打开就面临着新产品的冲击,使连锁商业在这些商品的经营上所投入的成本难以迅速收回;而且商品的规格、花色、品种的大量增加使连锁企业的商品管理更加复杂化。
第四,技术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方式,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频率,这就对连锁企业商品组合的宽度和深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使连锁企业必须为消费者提供一次购齐的购物环境。
四、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是由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府的经济政策、政治局势、法律法规等因素构成,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要通过政治和法律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干预。我国已制定的《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意见》等都属于对流通领域的干预。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总体上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势:一是政治体制正在稳定中悄然变革,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演变;二是政府对流通领域的行政管理日益放松,逐渐向法律管制过渡,其重要标志就是有关规流通业的法律、法规日益增多。可以预言,我国对零售业及连锁经营的法律规制也将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严。这就要求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策略,积极参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谋求更大的发展。
政治法律环境对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的正面效应有:
第一,我国政治法律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和规范连锁商业竞争,逐步健全的法律管制有利于连锁商业高起点、高层次的健康发展。
第二,政府对连锁商业的干预,对于防止连锁经营出现过度竞争,引导连锁商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负面效应有:
第一,由于政府的政策倾斜措施,形成大量中小型连锁企业在短期内的过度进入,大大提高了连锁商业的市场竞争强度。
第二,随着法律管制日趋严密,连锁商业受到的限制大大增加,缩小了连锁商业的市场活动空间。
五、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具体包括: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并受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购买方式、购买行为及购买特点。从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来看,实现跨地区经营和跨国经营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并与其文化内涵相融合,才能被接受、被认同,也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社会文化本身是抽象的,但也最终以一种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它在具体的背后所隐含的是社会文化本身的取向,黄色在中国及东南亚、南亚许多国家是“皇权”和“富贵”的象征,而在中非许多国家则寓意着“死亡”;象数字这种具体的东西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中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文化构成中的宗教因素是极为独特而应予以关注的。面对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连锁商业在竞争中应作到:
第一,充分了解和分析当地的文化状况,将连锁商业的经营特色与当地的文化有机地衔接起来,使自己的营销理念、经营行为符合其文化内涵。
第二,在竞争手段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点,避免与之违背。
第三,依据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选择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并有所创新的市场定位及营销组合策略,力求达到与目标市场的有效沟通。
综上所述,连锁商业的市场竞争环境纷繁复杂,影响竞争环境的因素也变化多端,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些环境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和高效益的连锁商业竞争策略,从而保证连锁商业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并富有成效。